父母養育孩子,可以試著放棄,「養兒防老」這個觀念

2020-11-04 木言木語夕

先說明,這個觀點僅僅是說,我們在養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可以試著放下「養兒防老」的這個觀念。而不是說對待自己的父母。

在面對孩子時候,家長不自覺的就會以一種,我在養著你,你必須聽我的。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孩子還小的時候,會因為懼怕,而聽從父母的。但是一旦他開始成長,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長 不管是從腦力上,體力上,可能都比不過孩子了。

在面對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時,看到孩子不好好寫。自己一開始都是很溫和的說,但是孩子還是不聽,總是會忍不住發火。心裡想著,我花錢讓你上學,你還不好好學。這樣子的想法剛冒出來,自己就被嚇了一跳。曾經也多次的勸過自己,不能像上一輩對待自己一樣的對待孩子。但是又走上了老路。還好我從來沒有跟孩子說過這樣子的話。跟老公說孩子教育問題時,假如我們帶著這種功利性的想法教育孩子。到時候孩子反駁說,我又沒讓你給我花錢。作為父母我們又該怎麼回應呢?總不是心急了就動手吧。

老話總是說養兒防老。但是現代社會,孩子不啃老就已經很不錯了。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時,無意中就加重養育子女的功利性。這世間最純粹的愛,恐怕就是父母對子女了。(當然也有那種根本就不愛子女的父母)。我們養育孩子,也是一場自我修行。你對他(她)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的。帶著目的性的養育,會在無形中,給自己和孩子都增加了壓力,和矛盾。

我們不知道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路。但是自己付出過了,培養過了,盡到了作為父母的責任。接下來就靜等花開吧,雖然不知道是玫瑰花,還是狗尾巴草。

相關焦點

  • 摒棄養兒防老的觀念,不生孩子,用養孩子的錢養老不行嗎?
    很多人把嘔心瀝血把孩子養大,到了晚年得病卻遭到孩子嫌棄,當事人倍覺傷心,早知如此,何必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價值都放在孩子身上?基於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於是很多人對養兒防老這句話產生了否定的心態,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結婚,或者結婚後選擇丁克,以期將自己人生的價值最大化,將養育孩子的時間與金錢乃至精力用來建設自己的人生。
  • 「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對?還是錯?
    其中有一段丁元英對「養兒防老」觀念的評價,他說如果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兒女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兒女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就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就越苦。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古代傳統觀念是否過時
    後來就演變成了沒有給父母傳宗接代,為最大的不孝。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句話出自宋朝陳元靚的《事林廣記》,意思是養育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無人照顧,豐年積攢穀子,可以防備荒年饑荒。在這裡我們先談一下傳宗接代。
  • 「養兒防老」是道德綁架還是優良傳統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養兒防老的觀念究竟是道德綁架還是一個優良傳統的沿襲。既然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兒女們自私的放棄陪伴父母的時間去找尋夢想是對的,那麼父母親要求子女放棄尋夢的想法,常伴左右為什麼就錯了呢?不能因為父母是父母所以永遠都應該是被動體諒的立場吧。所以說,這件事情原本就是沒有對錯的,只是站立的角度不一樣而已。養兒防老絕對不是道德綁架,它只是父母內心深處的一種希冀。
  • 2017.01:老年人「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因素分析(王一笑)
    從女兒贍養的倫理角度出發,分析浙東農村家庭代際關係中的性別差異,發現女兒在娘家的經濟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如兄弟上學、結婚和贍養父母等(唐燦,2009)。可以看到對於「兒」的定義在人們的心中慢慢擴大,因此本文將「兒」界定為兒子和女兒。
  • 「啃老族」顛覆「養兒防老」
    他們雖已成人甚或為人父、為人母,但卻難以「物質斷奶」,一切支出統統靠父母買單。啃老一族,存在於6類群體:一是對就業挑肥揀瘦的高校畢業生,二是嫌工作太累、太緊張的自動離崗離職者,三是好高騖遠的創業幻想型者,四是率性而為的頻頻跳槽者,五是調動工作後不如意的乾脆不就業者,六是文化低、技能差的怕苦怕累者。
  • 如何看待「養兒防老」的觀念,別傻了,老了只有這個人最靠譜
    現在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都沒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對自己的教育結果沒有絕對的信心,無法確定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三觀正常。把下半輩子的幸福,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我覺得風險太大。老了只有這個人最靠譜而且養兒防老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兒子不孝順怎麼辦?到你老了他根本不管你怎麼辦?不吉利的說,如果你的兒子死了怎麼辦?
  • 當「養兒防老」碰上「啃老族」之後
    ⒈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受到挑戰?「養兒防老」是我們的傳統觀念,也是至今大部分父母的真實想法。在大部分中國普通父母的心裡,窮盡能力養育子女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兒女長大了,畢業參加了工作後,他們又開始為兒女的婚姻大事操心,在經歷給兒女買房買車後,接下來就是照看孫子孫女的時候了。
  • 晚年能伺候你的總是這個孩子,父母別疼錯人,傷了孩子的心
    ,給大寶留個「伴」,另一方面是考慮到獨生子女將來養老負擔重,兩個孩子可以互相分擔一下。,關愛最多,偏心最多的孩子會肯定會孝順,晚年可以依靠。總之,多胎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識別出「心中有愛」的那個,別疼錯了人。
  • 養兒防老?上一輩人的觀念不對嗎?網友的回答點醒眾人
    導語:養兒防老?上一輩人的觀念不對嗎?網友的回答點醒眾人之前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提問說「是養兒防老還是養女兒防老?」底下的評論分成了兩個幫派,女生都說養女兒防老,男生說養兒防老。以前老人們的常言是「養兒防老,養兒防老。」
  • 養兒防老,防的應該是「孤獨終老」
    所以「養兒防老」這個觀點目前被爭論的越來越多,質疑甚囂塵上 。如果把個人價值體現在家庭上,認為給父母養老送終是責任,那麼會認同這個觀點;如果認為個人價值寄託給自己或者其它的信仰,贊成「父母無恩論」,那麼會駁斥這個觀點。但最終,還是看個人選擇!親子關係的內容是豐富和生動的,既有物質的一面,還有精神的一面。
  • 養兒防老到底靠不靠譜?
    作為傳統孝文化的一部分,養兒防老的觀念在中國已流傳了近千年。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養兒防老的觀念越來越受到質疑。養兒防老是否靠譜已成網絡爭論的熱點。養兒防老一詞源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原意是生養兒子防止老無所依,積儲糧食防止災年挨餓。
  • 父母養育知識的獲得與處理
    養育孩子的知識主要是間接經驗分析這個案例可以發現,初為父母的人,在處理獲得的養育知識時,存在以下問題。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很多初為父母的人,並不知道哪些是育兒方面的經典著作,估計他們也不了解,哪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經典著作。
  • 養兒防老和把養兒的錢拿來防老,哪個更有保障呢?父母子女
    我們可以大概計算一下,撇開我們養孩子的時間、精力不算,從一個孩子出生到上學,再到畢業,如果你選擇普通的教育,那當然比想要給孩子優質教育的父母少出很多錢。但是大部分父母還是想要給自己的孩子好的教育,希望他們有好的發展的。普通的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到18歲,大概需要50萬到130萬不等。
  • 「養兒防老」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家長還不知道:沒文化,真可怕
    如今,對於養兒防老,有些人已經不抱希望,覺得沒必要靠孩子來養活自己。生活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大多人覺得這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封建觀念,且這句話也包含重男輕女的意思在,認為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人們對此斷章取義,把它解讀成一種陋習。但大多人卻不知道其實養兒防老還有下一句話。
  • 「如何養育孩子,關聯你下半生的幸福」,這絕對不是封建迷信
    「養兒防老」一直是中國老一輩人心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雖然該觀念不被一部分人認可,甚至受到一定的批判,被認為不道德。畢竟時代不同,養兒的意義應該從更大的視野去著眼。但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孩子是父母希望的延伸,是父母未來的寄託。這種寄託,不一定是物質的,也不一定是要兒女繞膝左右的,更多的也許是一種安慰,一種心靈的依靠。
  • 重男輕女的根源,不是觀念守舊,而是「養兒防老」!
    那些重男輕女的人,真的是因為觀念守舊而導致的嗎?如果改變這種觀念,改變一下心態,他們是不是就不會這樣做了呢?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國大部分存在重男輕女思想的地區,都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習俗,那便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年老之時靠兒子兒媳養老。
  • 美柚探尋生育的意義 養育孩子成長是最大的樂趣
    一直以來,關於生育的意義討論甚多,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似乎正在現代人的生育理念中慢慢散去,就此美柚聯合融媒體數據資訊平臺烽火數聞,通過問卷調研的形式,探索生育的意義。調研顯示,"在養育過程中獲得樂趣"成為過半用戶的選擇,而諸如"傳宗接代"、"老有所養"、"無後有三、不孝為大"等傳統觀念下的生育理由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 為什麼說「養兒防老」不道德,應該怎麼看待這樣的說法?
    常言道: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為何社會發展到今天,卻有人對此提出質疑?還有人說這條古訓不道德?『養兒防老』,就是生養一個男性的孩子來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孩子是被動的,不能選擇父母,也就不能選擇自己的生存環境。孩子從出生起,人生就被誰是他的父母所左右。孩子是被動的,不能選擇父母,也就不能選擇自己的生存環境。孩子從出生起,人生就被誰是他的父母所左右。生在幸福家庭的孩子給父母養老是報恩。生在不幸家庭的孩子給父母養老是在受二次剝削。養兒防老,本身就是人主觀地假設出來的所謂的道德觀念。
  • 讀《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尋找更好的養育之道,成為更好的父母
    在生孩子之前,很少有人思考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有了孩子以後,當我們累了、筋疲力盡的時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儘管我們曾發誓永遠不像母親那樣說話,但她的話依然從我們的舌尖奔湧而出;儘管我們曾發誓永遠不打孩子,但我們還是像父親當年那樣揮起了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