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知識的獲得與處理

2020-12-20 任敏傑先生醫生律師

任敏傑 任一英 原創

走好人生每一步

對於初為父母的人來說,就要面對養育孩子的問題,養育,既要撫養孩子,還要教育孩子,撫養相對容易,教育相對困難,因此,要養育好孩子,就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儲備正確的養育知識,就必須有好的知識來源。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雖然對家庭教育很重視,但重視家庭教育的階層,主要是社會地位較高的家族或家庭,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說得最多的是:「多一個娃兒,多一雙筷子」,只管生,不管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就是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完全轉變觀念。

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不夠重視的年代,初為父母的人,獲得養育知識,主要來自原生家庭中長輩的經驗,體驗自己的成長經歷形成的理念,觀察、學習他人的養育技巧等。

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比較重視的今天,初為父母的人,除繼續從以上幾方面獲得知識外,還會從相關書籍和網際網路上獲得知識。

不論初為父母的人從哪裡獲得養育孩子的知識,都是從學習間接經驗開始,這也是他們獲得養育經驗的唯一途徑。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朋友去探望初為人母的媽媽,推薦她研究《斯波克育兒經》,這個媽媽卻說:「我已經有了幾十本育兒的書籍,不同的書籍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方式卻不盡相同,讓我越看越糊塗,從現在開始,所有的書籍都不想看了」。

她還說:「別人不僅推薦了很多書,還有人主動介紹自己的養育經驗,他們的經驗也是五花八門,讓人不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想聽了」。

養育孩子的知識主要是間接經驗

分析這個案例可以發現,初為父母的人,在處理獲得的養育知識時,存在以下問題。

一、無法鑑別養育知識的優劣

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養育孩子的書籍,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也很豐富,但是,很多養育經驗,是根據對某個孩子的教育和撫養進行的總結,是從個案中得出的結論,展現給讀者的經驗,就可能相互矛盾,同時,很多家庭教育的專著,不僅觀點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的專著,還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形,對初為父母的人來說,根本無法判斷哪些知識是正確的,哪些知識是錯誤的。

二、研究經典著述的父母不多

以這個案例中提到的《斯波克育兒經》為例,這本書雖然第一次出版是一九四六年,但一直在修訂和再版,被譯為三十九語言,被公認為最可信賴的育兒書籍,全球銷量超過五千五百萬冊,斯波克博士本身就是兒科專家,還教授精神病學和兒童發展學,被譽為「育兒之父」。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很多初為父母的人,並不知道哪些是育兒方面的經典著作,估計他們也不了解,哪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經典著作。

三、放棄對真知灼見繼續追求

這個案例中的母親說:「再也不想看了」、「再也不想聽了」,反映了這個母親,或者說這個家庭中的長輩們,已經放棄對真知灼見的繼續追求,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時,他們將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書本知識、網絡信息、他人經驗,不再追求真正正確的,帶有普適性的知識。

四、放棄養育孩子的獨立思考

當孩子的父母及成年長輩不願意追求真知灼見時,同時會放棄對養育孩子的獨立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養育孩子的獨立見解。

其實,在養育孩子時,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將在後面討論,因此,要養育好孩子,父母既要了解、觀察、分析孩子的優勢和劣勢,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經驗、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判斷等來採取行動,因為每個父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每個父母撫養和教育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案例,而他人的經驗,都是根據適時的狀況做出的判斷和決定,顯然,養育孩子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經驗。

五、回歸原生家庭的養育理念

如果初為父母的人認為獲得的間接經驗,讓其在養育孩子時無所適從,就可能放棄對其他經驗的學習,他們會有意無意去模仿原生家庭父母的養育經驗,並運用到養育孩子的實踐中。

當然,這個案例只反映了部分初為父母的人,對獲得的養育知識的處理方式,還有很多初為父母的人,會吸取間接經驗中的精華,形成自己的養育理念,追求家庭人才戰略的實現。

可能回歸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

附:目錄

第一章從戰略層面把握家庭教育

1、教育及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的目的與人才戰略

3、調試夫妻關係與人才戰略

4、家庭經營與人才戰略

5、家庭核心與人才戰略

6、家庭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7、平行教育法——家庭教育的戰術思想

8、父母都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

9、影響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10、深刻理解「起跑線」的內涵

11、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節點

作者簡介

任敏傑,從事醫務工作十年,從事律師工作二十七年,現為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重慶索通(萬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任一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雙學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國際貿易專業碩士,現在谷歌總部工作。

相關焦點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為我們總結養育3-8歲兒童的務實方法及育兒理念。迫於輿論傳播某某小孩幾歲會幾百首唐詩、算術如何厲害、認字幾百、英語無障礙交流;大量新聞報導好的小學入學面試要求如何高等讓我更多擔心學校有沒有教孩子學習幼小銜接的知識。
  • 在希臘,華人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
    我相信,通過黃金籤證獲得希臘永久居民身份並來到希臘定居的華人家庭,「子女教育」既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挑戰:截至2020年7月底,估計有8000-10000個中國家庭通過希臘「黃金籤證」獲得了希臘永久居民身份,其中至少
  • 隔代養育有利有弊,年輕父母如何應對隔代養育差異?
    導語:知道自己帶娃最好,但回歸現實,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不可避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帶孩子是現在社會普遍現象。寫此文只是想探討一下隔代養育利與弊,希望幫助那些不得已把孩子交給老人的父母,以此減少一些焦慮。育兒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科學。
  • 養育女孩:這些男女大腦的差異,養育女兒的3個原則,父母要早知
    養育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希望他/她健康快樂,能真正地活出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人們甚至父母都會有意無意地將一些不必要的標籤往女孩上貼,女孩想獲得更多成就,往往要比男孩付出更多的努力。
  • 《養育女孩》——推薦給家有女兒的父母
    如果女孩的父母能準確把握五個階段的主題,規避五種潛在危險,然後再發揮父母各自的作用,就能幫女孩繞過很多坑,培養出自信、獨立、內心強大的女孩。女孩從0歲到18歲的人生道路被劃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0—2歲女孩在這個階段的成長主題是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她需要頻繁跟父母建立連接,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 國外父母的育兒動力來源——正念養育
    作為父母,不僅要學會和孩子相處,處理這些情況,還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這個角色簡直就是人生中的考驗。為應對生活中各種讓人抓狂的事,保證自己有平和的心情面對孩子,很多國外的父母都開始學習正念養育了正念養育不僅適用於家長,還可以通過親子互動把正念的理念傳遞給孩子。把正念的思想運用到育兒中,不僅可以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愛,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淡定的心態。
  • 《養育女孩》,教父母家長培養女孩的寶典
    自己有了小孩,才去了解一些育兒知識,去修補原生家庭的不足。有孩子之後,既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己的一場修行。你會站在當年父母的角色上,明白他們當初初為人母的感受,體會到為人父母是什麼感覺。自己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開始明白,父母的不容易。下面總結了《養育女孩》這本書裡的一些點,或許對即將為人母或初為人母的你有用。
  • 拯救焦慮父母,養育健康兒童
    一個在醫學領域深耕28年的醫生,在目睹了無數孩子生病之後發現,生病的緣由大多在於疏於關懷,呵護過度和基因遺傳,為了讓爸媽們多掌握一些常識,多增加一點育兒本領,讓孩子們少經歷一些磨難,少忍受一點痛苦,寫出了一本書《養育健康兒童》。這個醫生是天津市兒童醫院的院長劉薇,她醫者仁心,杏林春滿。她寫的這本《養育健康兒童》有著專業性、可讀性、全面性、實用性四大特點。
  • 爸爸媽媽來陪伴|養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
    而我們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養育,可以稱得上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這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我個人的自媒體創作主張,又可以理解為我現階段對育兒的看法總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有時還要有點自己的問題處理。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只想放縱一下自己。我拿不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這麼多的育兒方法。
  • 研究:挑食的孩子,與父母的某種養育有很大關係
    研究:挑食的孩子,與父母的養育有很大關係有一項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研究者跨時五年觀察三百多名孩子,並且在他們4歲、5歲、6歲、8歲和9歲時,觀察他們父母的餵養行為以及這些孩子的飲食習慣。相反,很多動物會在食物面前爭鬥,只為了獲得食物。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不少父母卻本末倒置,總是擔心孩子不吃飯、吃不夠。「餓了自然會吃」——請記住這一原則;「好吃的,孩子一定會吃」——這是不少過來人的養育心得。孩子不餓,你還想讓他撐到嘔吐;你做得難吃,卻要強迫孩子吃……硬生生把一次享受美食的機會,變成了一趟煎熬之旅,何必呢?
  • 感恩節活動:感激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節活動:感激父母養育之恩2017-11-07 22:10:3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要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因為他們不僅賜予我們生命,更把我們養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父母都不愛,又怎麼可能愛同學、愛社會。  ①一、二年級學生開展「護雞蛋」活動。以個人或小組形式保護一個生雞蛋一天,使它毫無破損,以此感受媽媽對自己的呵護與養育之恩。結束後讓學生說一說或者寫一寫活動的體會,回家做一件令父母高興的事。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一位爸爸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割草機,可是孩子一不小心,把爸爸精心培育的花朵給夷平了,爸爸非常憤怒,他的妻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有人說教師不好當,因為做的是育人的事業;有人說醫生不好當,因為你要與死神搶人,其實最難當的應該是父母,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是什麼版本,你要怎麼養育他。
  • 劉婷 等:父母養育效能感與家庭教養活動參與的影響
    內容提要:為考察父母養育效能感、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和嬰幼兒認知發展水平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上海郊區556個流動與非流動嬰幼兒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和非流動家庭父母在「安全」「情感」和「情緒」領域的養育效能感較高,在「規範」和「教育」領域得分最低;流動家庭父母的養育效能感和家庭教養活動參與得分均顯著低於非流動家庭的父母
  • 父母課堂┃親子養育勿忘夫妻關係
    但是,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平衡好養育、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是每個家庭不可迴避的問題。這個階段,養育孩子是最重要的課題。可以尋求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若有必要,暫時減輕工作的壓力,或暫時離開工作,騰出時間來專心養育子女。等到孩子稍大些,再繼續職業上的發展。
  • 如何借著養育孩子,讓父母重新得到養育自己的機會?
    」,反過來說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於是,再養育這個話題就應該是所有父母,都應該特別重視的事情。 不是頭腦中知識和理論,而是生命層面真實的實踐和操練。 我們首先要從罪、傷害和無知3個方面診斷自己,然後去解決處理。
  • 養育孩子,從來都是孩子父母的責任
    好在事後慶幸孩子沒有什麼大礙,要是有個萬一,孩子的父母和老人該是有多愧疚啊。其實,我以為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後,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接過來放在身邊自己帶,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還是繼續把孩子交給奶奶,我也能理解,因為被生活的現實所迫。說實話,我生下小寶的時候,我的父母也跟我說過要我把大寶放到鄉下給婆婆去帶,這樣我就不用那麼辛苦。
  • 想在養育子女問題上獲得高分,父母應扮演好8種角色
    弗格森著迷於研究父母如何能培養出天才學生,他與合著者塔莎·羅伯遜對不同的養育方式如何塑造孩子的成功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測試對象包括全國最年輕的當選官員,以及YouTube和基因公司23andMe的兩位姐妹CEO的母親。研究結果是什麼呢?弗格森說,8種父母角色構成了養育大師公式。
  • 想在養育子女問題上獲得高分,父母應扮演好8種角色
    弗格森著迷於研究父母如何能培養出天才學生,他與合著者塔莎·羅伯遜對不同的養育方式如何塑造孩子的成功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測試對象包括全國最年輕的當選官員,以及YouTube和基因公司23andMe的兩位姐妹CEO的母親。研究結果是什麼呢?
  • 小學生科研獲獎的思考:過度養育與科學養育的度,如何把握?
    對於6年級的孩子來說,即使父母是科研人員,從小受到相關知識的薰陶,也很難「獨自」完成這樣一個高深而專業的研究。後來大賽專家組也認定:報告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不可能由其本人獨立撰寫。作為科研人員的父母,本該最清楚科研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但在事關孩子前途的時候,卻做出「造假」這樣的糊塗事。
  • 《高情商養育》人格健全的孩子背後是懂得軟化自己的父母
    正常的親子關係儘管避免不了衝突和矛盾,但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能量必然是舒展和流動的。《高情商養育》這本書就是告訴為人父母者,要怎麼做,以及如何養育和引導孩子,從而促使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是能夠彼此滋養,而不是互相吸食。作者徐婧英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導師,她將自己的成長型思維運用到育兒和生活中,與孩子彼此關照,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