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傑 任一英 原創
對於初為父母的人來說,就要面對養育孩子的問題,養育,既要撫養孩子,還要教育孩子,撫養相對容易,教育相對困難,因此,要養育好孩子,就必須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儲備正確的養育知識,就必須有好的知識來源。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雖然對家庭教育很重視,但重視家庭教育的階層,主要是社會地位較高的家族或家庭,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說得最多的是:「多一個娃兒,多一雙筷子」,只管生,不管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就是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完全轉變觀念。
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不夠重視的年代,初為父母的人,獲得養育知識,主要來自原生家庭中長輩的經驗,體驗自己的成長經歷形成的理念,觀察、學習他人的養育技巧等。
在全社會對養育孩子比較重視的今天,初為父母的人,除繼續從以上幾方面獲得知識外,還會從相關書籍和網際網路上獲得知識。
不論初為父母的人從哪裡獲得養育孩子的知識,都是從學習間接經驗開始,這也是他們獲得養育經驗的唯一途徑。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朋友去探望初為人母的媽媽,推薦她研究《斯波克育兒經》,這個媽媽卻說:「我已經有了幾十本育兒的書籍,不同的書籍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方式卻不盡相同,讓我越看越糊塗,從現在開始,所有的書籍都不想看了」。
她還說:「別人不僅推薦了很多書,還有人主動介紹自己的養育經驗,他們的經驗也是五花八門,讓人不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想聽了」。
分析這個案例可以發現,初為父母的人,在處理獲得的養育知識時,存在以下問題。
一、無法鑑別養育知識的優劣
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養育孩子的書籍,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也很豐富,但是,很多養育經驗,是根據對某個孩子的教育和撫養進行的總結,是從個案中得出的結論,展現給讀者的經驗,就可能相互矛盾,同時,很多家庭教育的專著,不僅觀點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的專著,還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形,對初為父母的人來說,根本無法判斷哪些知識是正確的,哪些知識是錯誤的。
二、研究經典著述的父母不多
以這個案例中提到的《斯波克育兒經》為例,這本書雖然第一次出版是一九四六年,但一直在修訂和再版,被譯為三十九語言,被公認為最可信賴的育兒書籍,全球銷量超過五千五百萬冊,斯波克博士本身就是兒科專家,還教授精神病學和兒童發展學,被譽為「育兒之父」。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很多初為父母的人,並不知道哪些是育兒方面的經典著作,估計他們也不了解,哪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經典著作。
三、放棄對真知灼見繼續追求
這個案例中的母親說:「再也不想看了」、「再也不想聽了」,反映了這個母親,或者說這個家庭中的長輩們,已經放棄對真知灼見的繼續追求,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時,他們將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書本知識、網絡信息、他人經驗,不再追求真正正確的,帶有普適性的知識。
四、放棄養育孩子的獨立思考
當孩子的父母及成年長輩不願意追求真知灼見時,同時會放棄對養育孩子的獨立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養育孩子的獨立見解。
其實,在養育孩子時,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將在後面討論,因此,要養育好孩子,父母既要了解、觀察、分析孩子的優勢和劣勢,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經驗、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判斷等來採取行動,因為每個父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每個父母撫養和教育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案例,而他人的經驗,都是根據適時的狀況做出的判斷和決定,顯然,養育孩子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經驗。
五、回歸原生家庭的養育理念
如果初為父母的人認為獲得的間接經驗,讓其在養育孩子時無所適從,就可能放棄對其他經驗的學習,他們會有意無意去模仿原生家庭父母的養育經驗,並運用到養育孩子的實踐中。
當然,這個案例只反映了部分初為父母的人,對獲得的養育知識的處理方式,還有很多初為父母的人,會吸取間接經驗中的精華,形成自己的養育理念,追求家庭人才戰略的實現。
附:目錄
第一章從戰略層面把握家庭教育
1、教育及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的目的與人才戰略
3、調試夫妻關係與人才戰略
4、家庭經營與人才戰略
5、家庭核心與人才戰略
6、家庭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7、平行教育法——家庭教育的戰術思想
8、父母都要承擔家庭教育責任
9、影響家庭教育成效的因素
10、深刻理解「起跑線」的內涵
11、幫助孩子把握人生節點
作者簡介
任敏傑,從事醫務工作十年,從事律師工作二十七年,現為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重慶索通(萬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任一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雙學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國際貿易專業碩士,現在谷歌總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