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焦慮父母,養育健康兒童

2020-09-10 做一個更好的普通人

寶寶的健康是父母關注重點的第一位。新手爸媽的崩潰很可能被孩子的一次生病誘發,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孩子被疾病折磨時痛苦的樣子,因此很多家長都花了大量時間在研究如何讓孩子健康這件事情上,卻不一定有收穫。

究其原因,健康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從網絡上、從身邊人搜集到的經驗很可能是片面的,是偶然的。

一個在醫學領域深耕28年的醫生,在目睹了無數孩子生病之後發現,生病的緣由大多在於疏於關懷,呵護過度和基因遺傳,為了讓爸媽們多掌握一些常識,多增加一點育兒本領,讓孩子們少經歷一些磨難,少忍受一點痛苦,寫出了一本書《養育健康兒童》。

這個醫生是天津市兒童醫院的院長劉薇,她醫者仁心,杏林春滿。她寫的這本《養育健康兒童》有著專業性、可讀性、全面性、實用性四大特點。她將專業與科普結合,不讓爸媽們止步於晦澀的醫學專業術語,而是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育兒指導,緩解做父母的壓力。

1.專業性

劉薇醫生在這本書中將專業的醫學知識娓娓道來,解答了爸媽們心中的疑問。

比如常見的咳嗽症狀,這在孩子身上特別普遍。很多父母可能跟我一樣,發現孩子不舒服從咳嗽開始,經過治療後最後才消失的還是咳嗽,可以說非常煩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搞不清楚孩子咳嗽到底是什麼原因,對此劉薇醫生列出了5個要點,幫助我們更專業地懂得咳嗽這件事。

要點一:咳嗽的性質

有的寶寶為刺激性乾咳,沒有分泌物,這大多是因為咽喉不舒服引發的咳嗽,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等病變。這幾年,很多地方秋冬時都有霧霾現象,這時孩子非常容易就咳嗽了。

有的寶寶咳嗽起來有很重的痰音,有時還會在劇烈的咳嗽之後嘔出黏痰,這種情況往往見於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

要點二:咳嗽的姿勢

寶寶咳嗽的程度會隨著姿勢變化而改變,因為當寶寶的支氣管內壁被破壞、咳嗽反射減弱,大量痰液瀦留時,寶寶一變換身體的姿勢就會出現劇烈的咳嗽。另外,當有大量胸腔積液在寶寶的肺內時,也會出現因體位變化而引發咳嗽的情況。

要點三:咳嗽的節律

咳嗽可以簡單分為單聲咳、陣發性咳、連續性咳、周期性咳四種。其中,單聲的輕微咳嗽一般病情較輕,見於氣管炎、咽炎;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病程較長,多見於支氣管哮喘;連續性咳嗽常見於肺炎;周期性咳嗽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

要點四:咳嗽的聲音

寶寶咳嗽的聲音可有學問了,如果咳嗽時聲音嘶啞,有「空空」聲,像犬吠樣的咳嗽,要當心聲帶腫脹、喉頭部位的疾病,尤其是會造成突發憋氣的喉炎;如果寶寶連聲咳嗽、咳後顏面憋紅,甚至還帶有雞鳴樣的吸氣聲,則很可能罹患百日咳或百日咳樣綜合症。

要點五:咳嗽的時間

如果寶寶在清晨起來咳嗽比較重,多見於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那是因為夜間氣道內分泌物較多,堵塞了支氣管,晨起以咳嗽來清理呼吸道;如果寶寶在睡眠時咳嗽較重,則多見於百日咳、急性喉炎、結核感染等疾病。

看完劉薇醫生這專業的五個點,下次聽到你的孩子咳嗽,是不是自己也能初步判斷下原因,不讓自己那麼慌張了呢!這就是專業知識的力量。

2.可讀性

這本《養育健康兒童》雖然有600多頁,而且還很多專業的醫學知識,但是它可絕對不是一本醫學教材,劉薇醫生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給所有做父母的人更多醫學知識,所以她在可讀性這點上特別關注。她將專業知識包裝在生動形象的描述中,還特別善於舉出實際的例子,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來看這段關於寶寶哭聲的描述「有的寶寶一邊哭,一邊轉動腦袋,大眼睛嘰裡咕嚕地四處尋找,在看不到人時哭聲較低、哼哼唧唧,看到人之後哭聲變大,仿佛非常委屈。只要你放下手中的活計,輕輕地撫摸或者將他抱起來,他就立即收聲、破涕為笑……

是不是腦子裡馬上想起自己的孩子也有過這樣的情景。這就是劉薇醫生這本書中語言的風格,當然,她不僅是在描寫寶寶的表現,更告訴我們寶寶表現背後的原因,他這麼「哭」表示「我很寂寞!」爸媽要多關心寶寶的心理需求哦!

另外,劉薇醫生在書中充分展現了她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例如談到嘔吐時,通常我們只知道說寶寶嘔吐了,卻不知道還應該告訴醫生什麼信息,來看看劉薇醫生舉的例子吧。

例子中有寶寶的年齡,狀態描述中按照時間軸寫出了變化情況,還給出了可能診斷和處理方法。這樣的例子讓人充分了解了必要的信息。

再看一個嘔吐的例子。

這種情況特別常見,在一歲多到四歲的孩子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嘔吐很嚇人卻不知道原因,但這樣的健康提醒真的特別重要。劉薇醫生用這樣形象的描述,而不是拿些專業術語來唬人,讓我們得到了實在的育兒知識。

3.全面性

前面提到過這本《養育健康兒童》有600多頁,主要涵蓋了108種常見的症狀,都是嬰幼兒、兒童常見病,多發病,集疾病的預防、控制、治療、養護於一身,還有居家安全、平安出行、長高助力、意外急救等內容,還特別涉及了春季傳染病、春夏之交防病、助力清涼度夏、初秋健康平衡、偎冬小病預防、冬季疾病護理和新年健康攻略七大兒童換季內容,讓人感覺是在收到正品後還附贈了大禮包,真是超值!

可以說,家長關注的健康問題,劉薇醫生都想到了,寫到了。她還將整本書的內容以常見症狀首字的漢語拼音為順序排列,查找起來非常方便。

很多醫學書內容的安排是以病的名字排列,可咱都是醫學領域的小白,只知道自己的孩子出現了什麼症狀,劉薇醫生充分考慮到了這點,讓我們能按圖索驥,找到想要的答案。

給你看下這本書的小部分目錄吧,有個廣告詞是你想要的這裡都有,用來形容這本書可以稱得上名實相符。

作為一本家庭常備的醫學健康類書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面,如果說還有內容找不到,那麼有可能範疇超越了家庭內部能解決的水平,需要去專業的醫院讓醫生來解答了。

4.實用性

健康的範疇,不是局限於治病,更多在於防病,而孩子的衣食住行,每個方面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狀況,所以你不用驚訝,在一本討論健康的書中,有專門一個章節談到寶寶的出行注意點。而劉薇醫生關於每個要點的介紹都遵循了實用的原則,是我們能實際操作的。

不多廢話,有打算帶孩子出門的爸媽們,現在可以打開行李箱對照下,看看自己的準備夠不夠充裕。尤其是以下幾項特別容易被忽視的東西。

寶寶出行安全裝備一:寶寶信息手冊

手冊裡包含著寶寶生日、性別、體重、醫療保險號碼、血型、藥物過敏史、既往疾病史,父母的姓名、聯絡方式、除父母外的聯絡人,以備意外發生時,寶寶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

這樣一本重要的手冊,你帶了嗎?

寶寶出行安全裝備二:睡袋

我們都知道睡眠對於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性,充足的睡眠能恢復體力,保護大腦,增強機體免疫力,使組織器官進行自我修復,及時清除病原物質。所以,保證孩子的睡眠,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方法。

出行時,帶上孩子的睡袋,又保暖又讓寶寶有安全感,睡醒了,就能更好地享受整個旅途了。

寶寶出行安全裝備三:水

隨時準備一瓶清潔的飲用水,這其實很容易被忽視。比如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情況,早上出門前在寶寶的保溫水壺裡裝滿了水,但沒想到在外運動量大,孩子很快就喝完了,一時間又沒找到買水的地方,真是又渴又累。

何況水不僅僅是解渴這一個功能,玩鬧時不小心擦傷皮膚,要用乾淨的水衝洗傷口,異物不小心進了眼睛,可以用清水清洗眼睛;寶寶發熱、腹瀉或者嘔吐的時候,需要多喝水補充水分。

所以,水,你帶上了嗎?

當然,寶寶出行安全裝備不僅僅是上面這幾項,常用藥、安全座椅、傘車、洗手液等都是行李箱重要內容。讓你的寶寶出門健健康康,玩得開心,增長見識,完成一趟完美的旅途。

這樣的建議是不是值得收藏並馬上用起來,這就是劉薇醫生這本書實用性的作風。

《養育健康兒童》就是這樣一本家中常備的書,時常翻閱,每次都會有收穫,碰到緊急情況,能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緩解父母的焦慮。它還適合作為禮物送給每個新手父母,家有寶典,心中不慌,感謝劉薇醫生與我們在育兒路上攜手同行。


我是"做一個更好的普通人"(同名微信公眾號),家有倆寶仍愛折騰的小鎮女青年,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感謝您的轉發與點讚!

相關焦點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作為兩個男孩的媽媽,我明顯感覺母親群體的焦慮。娃走路比同齡的慢,擔心;娃說話慢,更是擔心;娃,好動活潑,情緒多變,擔心……感統問題、多動症、自閉症等這些專業心理學問題也成為很多早教機構宣傳的關鍵點。周邊充滿育兒焦慮的環境、以及焦慮的內心,讓我們育兒路上心驚膽戰了。更別提,上幼兒園後,老師請去學校、孩子學習問題、社交問題、自理能力等問題了。
  • 養育孩子,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孩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父母
    相對於爭取「完美時刻」或爭當「完美父母」,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為孩子提供必需的營養、早期啟蒙與保護,即「營養、玩樂和關愛」顯得更為重要。日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發起了首個親子月慶祝活動,這是為讚美全世界父母和家庭中其他養育人在育兒方面的付出而設定的節慶活動。就「育兒」的話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公處衛生、營養、水和環境衛生處處長安諾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如何養育健康兒童?|寫給非專業人士的專業指南
    所以,如果你打算要寶寶了,就要有終身學習的覺悟,以隨時隨地吸收各種有用知識為目的,以當好合格父母、養好健康寶寶為目標,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掌握那些讓你和寶寶變得更好的知識。前段時間蜜月突發幼兒急疹,我和蜜月爸爸依舊是手忙腳亂的應付,這次不同以往的是,燒退疹出後,我看了《養育健康兒童》,詢問了有經驗的朋友,做到心裡有底後,也就沒那麼慌張了。
  • 如何養育健康兒童?| 寫給非專業人士的專業指南
    所以,如果你打算要寶寶了,就要有終身學習的覺悟,以隨時隨地吸收各種有用知識為目的,以當好合格父母、養好健康寶寶為目標,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掌握那些讓你和寶寶變得更好的知識。 前段時間蜜月突發幼兒急疹,我和蜜月爸爸依舊是手忙腳亂的應付,這次不同以往的是,燒退疹出後,我看了《養育健康兒童》,詢問了有經驗的朋友,做到心裡有底後,也就沒那麼慌張了。
  • 緩解新生代父母育兒焦慮,自然養育專家來支招
    其中,迎來新生命的父母們焦慮問題尤其突出。近些年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緊張型」父母,嬰幼兒養育逐漸開上快車道,甚至出現了以攀比心態養育孩子的現象。 新生代父母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也因此對孩子抱持著高期望值,變為大量的育兒壓力。
  • 養娃越養越焦慮?抓大放小整體養育,讓你從容養育
    群裡有個媽媽,因為孩子每天在家不穿鞋,光腳走路,她幾乎每天都要對孩子發脾氣,自己也陷入極大的無力感和焦慮中。她自身很重視養生,認為寒從腳起,她沒有辦法忍受孩子光腳在家裡玩,擔心這樣會生病,導致自己每天很焦慮。
  • 覺察式養育:0-2歲兒童的情緒及社會性發展
    但是養育方式以及文化觀念和行為習慣會維持或改變氣質特點。與兒童的氣質匹配較好的教養行為可以幫助難養兒童和害羞兒童獲得更具有適應性的功能。1.情緒的發展正常發展的嬰兒在6-10周時可能出現社交微笑,在3-4個月可以大笑,笑帶來的愉悅感增強了親子之間的聯繫。而憤怒和恐懼(尤其對陌生人的焦慮),在7個月以後迅速增強。
  • 拒絕焦慮,整體養育,做一個有格局的媽媽,成就孩子非凡人生
    從理論到實踐的緊密結合,陳忻讓我們看到,育兒是一個不能割裂的整體,一切養育的原則,都應該在尊重個體獨特性的前提之下進行,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整體養育》就相當於我們父母入門級的兒童心理學讀物,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育兒理念的依據,在避免曲解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運用。
  • 通過兒童早期幹預計劃來「養育兒童」會更健康嗎?值得深思!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問題行為和積極青年發展計劃主任卡爾·希爾說:「這是第一項發表的研究,表明一項廣泛實施的兒童早期預防計劃可以對下一代產生積極影響。」 。「以前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的幹預措施可以很好地證明成年後的益處。這些結果表明,益處也可以擴展到下一代。」
  • 《淘氣包馬小跳》出新作,直面「養育焦慮「
    據說,這是一部直擊當下「養育焦慮」現象的作品,呼籲養育回歸愛的本質,本書由果麥文化聯合作家出版社出品。2020年是楊紅櫻寫作「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的第22年。在活動現場,楊紅櫻首次分享了她和女兒之間的親密故事。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成為孩子的榜樣女兒一直把媽媽視為最知心的朋友,這讓楊紅櫻十分滿足。
  • 《養育女孩》如果你對女孩養育有焦慮,不妨看一下這本書
    家有兒女,免不了會閱讀到各種兒童養育的專著或者文章。初為人母,小女一枚,可面對要如何養育充滿未知,偶有焦慮。在樊登推薦了這本《養育女孩》後,我也第一時間找來了讀一讀。作者史蒂夫.比達爾夫是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育兒類暢銷書作家。
  • 養育孩子,你焦慮嗎?育兒不僅僅是養育孩子,更是父母成長的旅程
    這樣你才會放下焦慮,真切地感受到養育孩子的快樂。所以,如果父母容易焦慮,像這樣的測試不做也罷。所以,有時孩子的外在表現並不能作為父母判斷孩子情況的依據。如果父母因為片面的判斷而表現出焦慮情緒,則會給孩子帶來很不好的影響,甚至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暗示作用。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 原創 蔣佩蓉 中國教育新聞網對現今很多中國父母來說,養育孩子的焦慮似乎如影隨形。
  • 隔代養育有利有弊,年輕父母如何應對隔代養育差異?
    導語:知道自己帶娃最好,但回歸現實,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不可避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帶孩子是現在社會普遍現象。寫此文只是想探討一下隔代養育利與弊,希望幫助那些不得已把孩子交給老人的父母,以此減少一些焦慮。育兒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科學。
  • 蘇德中:緩解父母焦慮 讓幸福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據中國兒童基金會與北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國,有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 育兒的焦慮大多源於父母自己
    和大多數普通職場媽媽一樣,在育兒的路上,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煩惱。相信很多媽媽都和我一樣,從懷著寶寶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充滿了期待,我們希望他健康,快樂,幸福。我去學習各種養育知識,看了大量的育兒書籍,關注各種育兒大咖公號。囤下各種繪本、玩具,了解各種早教班,興趣班。在育兒的道路上,總是跟緊時代的步伐,生怕自己的孩子會真的輸在起跑線上。
  • 兒童和成人一樣會感到焦慮,但如果影響到健康,就需要父母幫助了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和年輕人有時也會感到擔心和焦慮。但如果你的孩子的焦慮開始影響他們的健康,他們可能需要一些幫助。  是什麼讓孩子們產生焦慮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會對不同的事情感到焦慮。這些擔憂都是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從6個月到3歲,幼兒患有分離焦慮是很常見的。當他們和父母或看護者分開時,他們會變得黏人並哭泣。這是兒童發育的一個正常階段,應該在2到3歲左右停止。學齡前兒童產生特定的恐懼或恐懼症也很常見。兒童早期常見的恐懼包括動物、昆蟲、風暴、高度、水、血和黑暗。這些恐懼通常會自己逐漸消失。
  • 報補習班、陪寫作業、喪偶式教育等,養育焦慮,你有嗎?
    「養育焦慮」,讓我們越來越嫌棄自己的孩子,喜歡別人家的孩子養育孩子的焦慮你給孩子報補習班了嗎?直面焦慮,和孩子做朋友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是焦慮的,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一本書告訴我們如何做好父母,所以我們會犯錯、會焦慮。我們雖然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所以請站在孩子的角度,直面焦慮,和我們的孩子做朋友。
  • 養育照護是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養育照護是父母和養護人在同嬰幼兒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為嬰幼兒提供餵養、照料、陪伴、玩耍、交流、學習等,從而保障和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養育照護為兒童早期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成長環境和條件,並對兒童的一生產生影響。國家高度重視嬰幼兒的養育照護,國務院於2019年頒布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多種形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逐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 「做不焦慮的父母」,你的「不焦慮」就是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相比之下才一歲半的弟弟,什麼都吃,體重已經26斤,身體健康,活蹦亂跳。嘟嘟的父母覺得,這些都是因為嘟嘟喜歡挑食造成的,青菜吃進嘴巴裡嚼兩口,咽下去,就嘔了出來,威逼利誘都無法讓嘟嘟把菜吃進去。這讓他們十分焦慮。但呂秋蘭醫生在書中指出,很多時候,孩子挑食,很可能是父母在添加輔食的時候,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