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裡有個媽媽,因為孩子每天在家不穿鞋,光腳走路,她幾乎每天都要對孩子發脾氣,自己也陷入極大的無力感和焦慮中。
她自身很重視養生,認為寒從腳起,她沒有辦法忍受孩子光腳在家裡玩,擔心這樣會生病,導致自己每天很焦慮。
我有個朋友,認為外向能說的孩子才有出息,所以她每天的著眼點就是帶孩子出門,見人就讓孩子打招呼,鍛鍊孩子,可不到兩歲的孩子見人總是怯怯的,她焦慮的不行,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她也看不到。
我們經常陷入細枝末節不能自拔,進而引發焦慮,比如孩子愛吃手,孩子專注力太差,孩子不愛吃青菜。可多年之後回想,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因執著而引發的焦慮,是多麼的可笑。
養娃三年,我常常聽到身邊很多父母感嘆,孩子小時候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要麼就是不知道要這樣做,導致現在各種煩惱和焦慮。這說明,我們父母養育孩子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明白自己每個時期的著眼點在哪裡,而《整體養育》這本書恰恰給到這樣一個長遠的規劃。
作者陳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的發展。自己有了孩子之後,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的理論與育兒實踐有機結合。
《整體養育》凝聚了陳忻博士多年的學術研究,匯集前沿育兒理念,闡述了12大養育主題,為父母構建一幅兒童發展全景圖,破解父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養育困境,從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情緒發展,三維度均衡發展。
琛寶是一個慢熱內向的孩子,見了陌生人不說話。我有個同事每次見到他,就會說「這樣不行啊,你要帶他出門,讓他跟陌生人打招呼,鍛鍊他,內向可不行,現在內向人都混不好」。
同事的建議是當下不少父母正在用的方法,發現不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讓孩子更抗拒。
如果我們只盯著孩子不打招呼、內向這個事情,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那就如同我們修剪樹木只修剪一個枝丫,卻忘記了最終的目標是要修剪整棵樹,而不是這棵樹的某個枝丫。
我們不能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外向,用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去修正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人生地圖,會繪製出屬於自己的風景,作為父母,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整個家庭教育。
對於內向的孩子,我們要回到孩子自身和家庭教育,從獨立感、能力感以及家庭氛圍去努力。
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機會,讓孩子發展獨立感。比如選擇當天穿的衣服,想吃的早餐,想讀的書等。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從而發展自信,產生能力感。比如讓孩子幫忙拿快遞、往洗衣機放衣服、刷碗等。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溫暖有力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在這裡獲得勇氣和能量。
回想養娃的日子,你聽到最多或者說的最多一句話是什麼?「別哭了」,是這句吧。
哭,真的是一件很讓父母頭疼和煩惱的事情。孩子一哭,我們的情緒立馬被激發,大腦開始報警,潛意識裡就是牴觸孩子哭這個行為。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就發火,有些父母就用共情的方式試圖讓孩子停止哭泣。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共情沒有用。
「寶貝,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也許孩子會平靜下來,也許孩子會哭的更傷心,然而我們除了不斷的向孩子傳達「我理解你」「我知道你很傷心」,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作者告訴我們,之所以共情沒有用了,是因為我們把共情當成了一種工具,期待用共情不讓孩子哭,不是真的和孩子共情。
真正的共情是需要我們思考,孩子到底要什麼,此刻我能為孩子做什麼。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撫慰孩子情緒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嘗試理解孩子的心情,想辦法和孩子展開對話。一旦對話展開,孩子就能漸漸緩解情緒。
比如孩子弄丟了東西,我們對孩子說了「我知道你很傷心」之後,可以接著說,「我真希望我有魔法,一打響指,東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然後,打個響指,「哎,東西沒有出現,我沒有魔法哎」。
方法二:展開想像
父母用一些童心來撫慰孩子情緒。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討丟的東西去哪裡了,遇到了什麼的人,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要用幽默搞笑的肢體語言。
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所以我們讀了那麼多育兒書,依然養不好一個孩子。
在真實的生活裡,別人的經驗永遠是別人的,我們是沒有辦法複製到自己的家庭教育裡來的。父母和孩子是互動的,家庭也是一個動態系統。
父母唯有從自身出發,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共同發展規律,還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性。作者建議我們從三點出發,做個有效的父母。
①找到平衡點
讓孩子和自己都舒適的平衡點。父母和孩子通過互相觀察,觀察對方對自己的言行反應,來找到適合家庭的平衡點。
比如,不能對孩子完全專制,也不能對孩子任意放縱,而中間這個點,是需要父母和孩子通過互動去找,而不是大人單方面決定的。
②交流和溝通
做父母要有底線,但底線並不代表專制。父母要在日常中跟孩子溝通行為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只丟給孩子一句「不可以」。
比如,為什麼在外面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因為會撞到端食物的服務員,飯菜撒一地,會燙傷自己,還會讓人滑倒。
③溫和和支持
當你迷茫的時候,你更願意聽誰的建議?肯定是自己信任的人,孩子也是一樣。
良好的親子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深深的信任,孩子才會什麼事都跟你說,而不是孩子越大,離父母越遠。
用溫和的態度,去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跟自己是一夥的。越是遇到困難,父母越要保持溫和和支持。
養育孩子,要關注孩子的整體發展方向,不糾纏細枝末節,才能走出養娃困局。《整體養育》讓你從心理學層面看懂孩子,放下焦慮,著眼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