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越養越焦慮?抓大放小整體養育,讓你從容養育

2020-09-23 琛琛媽咪

群裡有個媽媽,因為孩子每天在家不穿鞋,光腳走路,她幾乎每天都要對孩子發脾氣,自己也陷入極大的無力感和焦慮中。

她自身很重視養生,認為寒從腳起,她沒有辦法忍受孩子光腳在家裡玩,擔心這樣會生病,導致自己每天很焦慮。

我有個朋友,認為外向能說的孩子才有出息,所以她每天的著眼點就是帶孩子出門,見人就讓孩子打招呼,鍛鍊孩子,可不到兩歲的孩子見人總是怯怯的,她焦慮的不行,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她也看不到。

我們經常陷入細枝末節不能自拔,進而引發焦慮,比如孩子愛吃手,孩子專注力太差,孩子不愛吃青菜。可多年之後回想,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因執著而引發的焦慮,是多麼的可笑。

養娃三年,我常常聽到身邊很多父母感嘆,孩子小時候這個沒做好,那個沒做好,要麼就是不知道要這樣做,導致現在各種煩惱和焦慮。這說明,我們父母養育孩子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明白自己每個時期的著眼點在哪裡,而《整體養育》這本書恰恰給到這樣一個長遠的規劃。



作者陳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的發展。自己有了孩子之後,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的理論與育兒實踐有機結合。

《整體養育》凝聚了陳忻博士多年的學術研究,匯集前沿育兒理念,闡述了12大養育主題,為父母構建一幅兒童發展全景圖,破解父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養育困境,從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情緒發展,三維度均衡發展。

1. 不要只剪一個枝丫

琛寶是一個慢熱內向的孩子,見了陌生人不說話。我有個同事每次見到他,就會說「這樣不行啊,你要帶他出門,讓他跟陌生人打招呼,鍛鍊他,內向可不行,現在內向人都混不好」。

同事的建議是當下不少父母正在用的方法,發現不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讓孩子更抗拒。

如果我們只盯著孩子不打招呼、內向這個事情,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那就如同我們修剪樹木只修剪一個枝丫,卻忘記了最終的目標是要修剪整棵樹,而不是這棵樹的某個枝丫。

我們不能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外向,用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去修正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人生地圖,會繪製出屬於自己的風景,作為父母,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整個家庭教育。

對於內向的孩子,我們要回到孩子自身和家庭教育,從獨立感、能力感以及家庭氛圍去努力。

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選擇、自己負責的機會,讓孩子發展獨立感。比如選擇當天穿的衣服,想吃的早餐,想讀的書等。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從而發展自信,產生能力感。比如讓孩子幫忙拿快遞、往洗衣機放衣服、刷碗等。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溫暖有力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在這裡獲得勇氣和能量。


2.和孩子站在同一條線上

回想養娃的日子,你聽到最多或者說的最多一句話是什麼?「別哭了」,是這句吧。

哭,真的是一件很讓父母頭疼和煩惱的事情。孩子一哭,我們的情緒立馬被激發,大腦開始報警,潛意識裡就是牴觸孩子哭這個行為。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就發火,有些父母就用共情的方式試圖讓孩子停止哭泣。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共情沒有用。

「寶貝,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也許孩子會平靜下來,也許孩子會哭的更傷心,然而我們除了不斷的向孩子傳達「我理解你」「我知道你很傷心」,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作者告訴我們,之所以共情沒有用了,是因為我們把共情當成了一種工具,期待用共情不讓孩子哭,不是真的和孩子共情。

真正的共情是需要我們思考,孩子到底要什麼,此刻我能為孩子做什麼。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撫慰孩子情緒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嘗試理解孩子的心情,想辦法和孩子展開對話。一旦對話展開,孩子就能漸漸緩解情緒。

比如孩子弄丟了東西,我們對孩子說了「我知道你很傷心」之後,可以接著說,「我真希望我有魔法,一打響指,東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然後,打個響指,「哎,東西沒有出現,我沒有魔法哎」。

方法二:展開想像

父母用一些童心來撫慰孩子情緒。比如和孩子一起探討丟的東西去哪裡了,遇到了什麼的人,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要用幽默搞笑的肢體語言。


3.做有效的父母

孩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所以我們讀了那麼多育兒書,依然養不好一個孩子。

在真實的生活裡,別人的經驗永遠是別人的,我們是沒有辦法複製到自己的家庭教育裡來的。父母和孩子是互動的,家庭也是一個動態系統。

父母唯有從自身出發,不僅要了解孩子的共同發展規律,還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性。作者建議我們從三點出發,做個有效的父母。

①找到平衡點

讓孩子和自己都舒適的平衡點。父母和孩子通過互相觀察,觀察對方對自己的言行反應,來找到適合家庭的平衡點。

比如,不能對孩子完全專制,也不能對孩子任意放縱,而中間這個點,是需要父母和孩子通過互動去找,而不是大人單方面決定的。

②交流和溝通

做父母要有底線,但底線並不代表專制。父母要在日常中跟孩子溝通行為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只丟給孩子一句「不可以」。

比如,為什麼在外面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因為會撞到端食物的服務員,飯菜撒一地,會燙傷自己,還會讓人滑倒。

③溫和和支持

當你迷茫的時候,你更願意聽誰的建議?肯定是自己信任的人,孩子也是一樣。

良好的親子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深深的信任,孩子才會什麼事都跟你說,而不是孩子越大,離父母越遠。

用溫和的態度,去支持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跟自己是一夥的。越是遇到困難,父母越要保持溫和和支持。

養育孩子,要關注孩子的整體發展方向,不糾纏細枝末節,才能走出養娃困局。《整體養育》讓你從心理學層面看懂孩子,放下焦慮,著眼於未來。

相關焦點

  • 《整體養育》丨對於孩子的成長,作為家長完全可以抓大放小看整體
    我是極其不贊成用暴力行為來壓制孩子的,因為覺得這個是最不見效還傷害兩代人之間情感的愚蠢做法,除非是偶爾為之,而且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你為什麼體罰他,目的是什麼,讓他可以真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否則打也白打了,氣也白氣了,一點正面的積極作用都沒有。我們聊了會兒,我給她推薦了陳忻博士剛出版的新書《整體養育》,因為我自己也在看。
  •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越擔心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其實原因很簡單,她的過度焦慮變成了過度養育,大到孩子的學習,小到孩子的交友,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本書集結了作者親身體驗的18個養育誤區,以坦誠的文字分享把兩個女兒養大成心理歷路,結合自己十幾年教學接觸各種養育案例
  • 大寶精養,二寶散養,為啥娃越多,養育方式越不講究
    但是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不少寶爸寶媽表示養孩子太不容易了。身心精力不足,二寶完全散養,不像大寶當時那樣金貴。為什麼家長生的娃娃越多,養育越隨意呢?而生二寶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多的擔心了,因為生了大寶,養娃娃也有了經驗,便不再擔心養不好寶寶,便在養育方式上不講究了。
  • 照著書本養孩子的年代,你更需要《高情商養育》
    而且孩子爸媽也很難完全聽長輩的意見養育孩子,導致現在的父母都是照著書本養孩子,這個時候遇到一本好書應該說就變得更重要了。徐婧英老師是一名記者,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用自己做母親的體驗加上心理諮詢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積累,帶來了一本實用的養育指導書《高情商養育》。
  • 《整體養育》: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整體養育》,有別於一般的育兒書籍,這是一本真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育兒書,讀後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並且時刻在發生變化。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全局意識,如果緊緊的抓住某一個「問題」不放手,就是出現用力過猛,反而適得其反。對此,陳忻博士對整體養育的原則給出了三條建議。
  • 《整體養育》: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你需要讀一讀陳忻博士《整體養育》,她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我們大部分育兒困惑,都能被她一語道破。陳忻是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發展,美國兒童研究協會會員,著有暢銷書籍《養育的選擇》。
  • 整體養育抓大放小,長大後才更有格局
    我就把孩子淘氣的事跟她說了,她一邊幫我挑花一邊安慰道:「沒事,調皮的孩子才聰明,我兒子小時候更皮,天天在教室裡撕紙灑水,他爸爸跑學校打掃衛生整整一個月,回來也沒罵他,現在大了懂事得不得了呢!孩子還小,肯定是好奇,別責備他。」聽了這話,我的火氣也下去了一大半,確實呢,兒子就是一個非常愛問「為什麼」的人,應該不是故意搞破壞的。
  • 拒絕焦慮,整體養育,做一個有格局的媽媽,成就孩子非凡人生
    這五個層面,環境的覆蓋範圍從小到大,從個人的家庭成員、身處的小區,到更大的社會環境以至於整個社會的整體環境、價值觀,這些都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 所以,正是基於此種影響,我們更是應該從整體上,來看待、理解孩子的發展。
  • 整體養育:對孩子的不滿意,源於你的太焦慮,別等孩子大了再反思
    看了《整體養育》,才知道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焦慮的父母。《整體養育》的作者是陳忻,她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整體養育》從育兒基本理論出發,讓父母學會練好內功,從根本上理解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養育男孩,來聽聽李玫瑾建議:家長越「慷慨」3件事,娃越有本事
    為此李玫瑾教授深得很多寶媽寶爸們的信任,所以你要是在養育男孩這方面遇見了問題,不妨來聽聽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圈養」的方式,一定要散養孩子,想要孩子以後有出息,家長在這三件事上也一定要慷慨。家長越「慷慨」3件事,娃越有本事一、大方的讓孩子走現在這個社會太多的家長養育男孩的時候都很喜歡寵溺孩子這個方式,可能是在以前那個年代苦日子過慣了,所以不想再讓孩子吃到一點苦,就過分的對孩子好,其實這種養育男孩的方式才會更影響孩子的未來。
  • 如何養育聰明寶寶?父母「對症下藥」用這些方法,孩子越養越聰明
    導讀:如何養育聰明寶寶?父母「對症下藥」用這些方法,孩子越養越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何養育聰明寶寶?父母「對症下藥」用這些方法,孩子越養越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養育男孩,李玫瑾建議:父母越「捨得」3件事,孩子長大越有本事
    文/小語談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天使,為一個家庭帶來了歡樂與希望,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也是十分的盡心盡力,為的就是讓孩子能成長的更加優秀,長大了也更有出息。尤其是對於男孩子來說,將來幹出一番成就比什麼都重要,男孩未來身上的擔子也會重的多,所以父母在養育男孩子時,需要操的心就更多了。
  • 《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養育越從容,孩子越優秀
    今天讀了一本書,叫《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今天就要做什麼樣的準備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很累,父母很焦慮不用太過焦慮和迷茫,把眼光放長遠,看清楚大方向,看趨勢,不人云亦云。理解人的基本需求。每一個時代的重大發明,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果不符合人的心理基本需求,再好的模式也很難長久。
  • 如何輕鬆養育內心強大的孩子?——《放輕鬆,慢慢養》書評
    不久前,收到青豆君寄來的書《放輕鬆,慢慢養》,一有空閒時間就拿出來讀,越讀越是喜愛萬分。一頁一頁翻閱,作者姚莉和女兒相處的種種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她們相處的細節裡,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和女兒相處的樣子,育兒路上的一些困惑也在書中找到了建議和方向。
  • 每個媽媽都是個戰士:從焦慮、沮喪到從容、佛系,成長用淚煉成
    這兩天,在看知名博主縱藝的《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天地出版社),這本書也勾起了自己心中的很多事情,特別是媽媽的描述,當過媽的人誰不是趟著淚一步步的獨立起來的。那就借著這本書,也回憶一下自己這些年養娃的經歷吧。
  • 李玫瑾:養育男孩,家長越「捨得」這3件事,孩子以後越有出息
    她認為,養育男孩,家長要做到在這3件事上「捨得」才行。否則的話,孩子長大後是很難有出息的。李玫瑾:養育男孩,家長越「捨得」這3件事,孩子以後越有出息這些家長的做法看起來確實是在為孩子好,可這些家長養出來的孩子到最後往往都是很失敗、很難有出息的。而這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所以孩子才會在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選擇逃避,習慣性地推卸責任。不懂得承擔的人,是永遠不會有大成就的。
  • 從容養育不是「放養」,如何跟小寶寶說話做到這2點很重要!
    之前在《@所有人:若你也曾在看了一篇文章後,感到過深深的焦慮》中,我說很長時間不分享六六七七的養育和教育,是因為我在自己孩子身上看不到效果的方法
  • 被忽視的養育倦怠期,其實很危險
    媽媽們這時候很可能進入了養育倦怠期,如果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夫妻和親子關係。養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時候繁瑣又單調,而媽媽幾乎又擔負著養育孩子的所有工作。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愛娃也要愛自己媽媽很多時候會覺得養娃疲倦,是因為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和追求,長久地虧欠自己,必然會心理失衡,最後充滿戾氣。其實,「媽媽」並不是單一的角色,你還有其他的身份和需求,要學會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間、興趣愛好,不要為了孩子迷失自己。
  • 養育孩子,你還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嗎?
    養孩子不是做完型填空,每道題都有標準答案。成功經驗不是萬能的,學會育兒的原理,並靈活運用,才是智慧的養育方法。只要孩子在社會性方面整體都發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認知的發展,同伴交往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進步了。那父母要怎樣做,才能做到把握兒童發展規律,進行整體養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