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到青豆君寄來的書《放輕鬆,慢慢養》,一有空閒時間就拿出來讀,越讀越是喜愛萬分。一頁一頁翻閱,作者姚莉和女兒相處的種種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在她們相處的細節裡,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和女兒相處的樣子,育兒路上的一些困惑也在書中找到了建議和方向。
很喜歡書中的三方視角,尤其是女兒的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以大人權威、個人想法獨斷專行,卻很難聽到孩子真正內心裡的話語。有時候是孩子表達不出來,有時候是大人忽略了小小孩子內心的敏感。
《放輕鬆,慢慢養》這本書獨特的三方視角,讓作為父母的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育兒路上遇到的那些問題,更好地理解孩子,幫助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育兒衝突。
在這個快節奏、人人焦慮的時代,這本書的名字《放輕鬆,慢慢養》深深地吸引著我,作為父母,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可是,面對身邊人的比較、社會上的種種壓力,還有育兒路上的各種衝突,我們的心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焦慮、困惑撲面而來。如何輕鬆地養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讓孩子自主、自信,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
這本書從家長認知、習慣養成和入園入學三方面入手,記錄了作者和她的女兒「貓」相處的27個日常生活育兒場景。
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所謂放輕鬆,並不是放鬆對孩子的引導,而是運用更多地智慧,去體察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和父母達成一種和諧自在的親子關係。
所謂慢慢養,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著急,不要提前介入,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平心靜氣地等待孩子積累能量,給孩子放鬆的愛,終有一天,我們會等到花開。
孩子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初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與孩子的情感連結不是簡單地通過一種對的教育方法去體現,而是一點一滴的陪伴和關愛,是無數個畫面、細節和聲音。
三歲前是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積極、溫和的態度,與孩子的對視、互動、擁抱,對孩子需求的及時回應,及時發現並安撫孩子的焦慮,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珍貴的,世界是安全的。
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及時的體察孩子的內心,這份安全感是孩子心底對人的善意、信任和愛的源頭,是自信建立的基礎。
不要和敏感期的孩子擰著來
現在,一個叫「期」的詞被人們熱炒,蒙臺梭利把幼兒的敏感期歸納為9個,比如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細微事物敏感期、動作敏感期、書寫敏感期等等,廣告宣傳「不要錯過孩子某某敏感期,否則就會……」
我特別喜歡書中作者的說法,別被各種「期」嚇壞了,參照就好,不要那麼多負擔。我學習了孩子的各種敏感期後,覺得最好的一點是可以讓父母大方向去把握孩子的發展規律,不和孩子鑽牛角尖。孩子自我、擰巴、固執、碎碎念、扔東西……每一個都是孩子必然經歷的階段,當父母意識到這一點,心態就放輕鬆了,不那麼較真,孩子自然而然也會輕鬆許多。
玩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狀態
對孩子來說,玩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個愛玩、會玩的孩子,學習能力必然不會太差。現在很多早期教育啟蒙都講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知識也是體現了這一點。
孩子通過玩遊戲獲得的掌控感、價值感和自由感是大人用其他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麼,究竟怎麼玩呢?到外面去玩,與大自然接觸,啥不值錢就玩啥,泥巴、沙子、花草樹葉子、紙盒子、瓶蓋子……
現在每個人家裡的玩具都堆成山,通常是新玩具兩三天熱度,然後就不想玩了。作者所說的一切玩的東西打開了一座回憶的大門,我們的童年時期就是玩的這些東西,沒想到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還是充滿了吸引力。
記得有一次,收拾酒瓶有兩個厚厚的紙盒子,女兒拿過兩個盒子,把腳放在裡面,一搖一擺地走路,玩得不亦樂乎。我們習慣了用錢給孩子買玩具,卻忘了那些不花錢的東西卻可以讓孩子解鎖無數種新玩法,需要創造力的新玩法更能獲得滿足感。
門風與規矩,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
培養好的習慣,懂規矩守規則,也就是做人要有底線和原則,這一點從小培養尤為重要,畢竟誰都不願意和沒有底線、漠視規則的人交往。
書中關於規矩說到的一點無比同意,「醜話往前說,別事後諸葛亮」,很多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不停地對孩子說,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要做那個,而不是提前和孩子說好規則。於是,很多規則變成了家長手裡威脅孩子的條例,「你沒有做到……所以你不能……」
孩子與大人之間的很多衝突,如果提前約定就可以避免。比如,提前商量,出門吃飯,只能在桌子附近玩,不能大吵大鬧,影響其他人用餐。比如,看電視可以一周多長時間,到時間了自動關掉……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點一滴的經歷中,父母看見了孩子,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接納和溫暖的愛,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