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中:緩解父母焦慮 讓幸福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2020-12-10 人民網教育

據中國兒童基金會與北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國,有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當下的中國,父母焦慮問題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這種焦慮是構成兒童壓力的重要因素,對孩子心智的成長、性格的培養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影響重大。

貫通幸福教育 緩解父母焦慮

研究的幸福教育理念,是基於我在劍橋大學博士論文提出的幸福繁榮(Flourishing) 理論、以及在國內創辦的幼兒教育集團旗下十數家嬰幼兒託育學校的數據所建立。幸福教育理念是以培養孩子心智成長為目的的教育,通過幸福教育理念的日常滲透,讓孩子更加幸福快樂地健康成長。

作為一個人生成長所有基礎的奠定,在嬰幼兒時期的效率是最高的。0-1歲是孩子安全的關鍵期、1-2歲是孩子心智模式發展的關鍵期、2-3歲是孩子探索事物和人的關係期、3歲左右是孩子發展社交友誼的關鍵期。0-3歲這一人類精神胚胎時期,大腦的發育、神經系統的發展、兒童心理的成長都極為迅速。這些發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節點,兒童需要成人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這就不僅需要父母有較強的育兒認知,還需要父母與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而現階段,大多數年輕家長缺乏養育孩子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支撐,更缺少長時間高質量的親子陪伴,解決這些問題,高質量的專業託育與幼兒教育服務尤為重要。除了為0-3歲孩子提供最基礎的養育照料和能力開發培養以外,最重要的部分則是兒童心智成長,其中包括自信樂觀、社交溝通、情商發展、性格及價值觀的塑造等等。這一部分的培養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成長的更重要元素。

幸福教育理念的應用在0-3歲孩子身上體現的是一種幸福狀態的持續,而不僅僅是孩子完成作品和課程的數量累積。 在孩子全天的生活當中,正確的引導、理解並回應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結 。同時,針對家長,提供個性化的育兒指導策略建議,有針對性地解決家長育兒困惑,共同進行家園共育,引導父母關心孩子的身體、心智、行為各方面的表現,促進孩子心智健康的發展和幸福教育的滲透,緩解父母自身的焦慮及育兒的壓力。

寓教於樂 激發兒童全能發展

寓教於樂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讓孩子在玩中探索與感受對幼兒大有裨益。與孩子遊戲時,目的不在於使他從中獲得多少知識,而在於孩子天性的發揮、興趣的啟蒙、欲望的探索。

課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遊戲,讓孩子在深度參與的遊戲過程中促使他們思考、掌握規則、學習秩序,在玩兒中作樂,亦在玩兒中學習,使孩子在數字、社交、身體發展、情緒表達、性格養成等方面得到有效鍛鍊,從看似簡單的遊戲中,使他們產生樂趣,收穫快樂,獲得成長。

遊戲的目的非常重要,每一個遊戲內容都對應著不同的課綱,對課程的設置不主張刻板規劃,而是針對嬰幼兒,要給到教學設計一個很大的空間,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成長內容。

遊戲的力量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技能的培養還是自信的建立、性格的養成、價值觀的塑造以及培養嬰幼兒積極的社會行為、激發兒童全能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採集千萬數據 創新智能教育

早在2015至2017年,我的團隊就累積了超過一千萬幼兒心智成長測評數據,以此自主研發出104個嬰幼兒發展項目,科學定製方案,一對一示範,明確孩子成長心智與能力發展關鍵期。

2019年,早期教育心智與能力發展的量化數據測評系統正式啟動,通過以「心智與能力鑑定」和「心智與能力發展定製」兩項核心功能以及20多套原創教育心理科研IP為主,為嬰幼兒家庭提供專業的兒童心智成長評估報告和個性化育兒建議。除了評測及因材施教的智能系統,再結合早期育兒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學、兒童營養學等逐漸智能化、數據化。教學理念的創新、育兒方法的創新、服務模式的創新、智能科技的創新旨在將幸福科學的育兒理念與方法帶入中國每一個嬰幼兒家庭,使更多的嬰幼兒能夠得到在家庭學習科學育兒的方法,入戶千萬家庭。

在兒童幸福成長上,心理學應用填補的空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幫助所有孩子給予他們優質的心智發展,提供全天的生活引導和照料,並輔導家長在有效的時間裡如何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實現家園共育;二是讓部分家庭在面對成長的過程中有心理問題的孩子有更專業的協助,使孩子在個人成長方面達到最卓越和幸福的狀態。

幼兒教育的意義是尊重生命的價值,服務兒童,就是在服務生命。每位孩子從出生起,都是具備能力和潛力的學習者,保護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個性化成長,給孩子提供健全快樂的成長環境、創造像家一樣溫暖的空間的同時,為家長提供一個能討論教養問題的場所,給老師提供一個參與嬰幼兒教育發展的平臺是我們研究兒童幸福成長和創辦幼兒教育企業的初衷。

(作者系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YoKID優兒學堂創始人兼CEO)

(責編:實習生(劉箏)、熊旭)

相關焦點

  • 蘇德中:從兒童心智教育出發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家長、學校和社會普遍比較關注兒童在學習成績上的提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們積極心理的健康成長情況。蘇德中創立的幸福創客集團因此開展主打項目「優兒學堂」,關注兒童的幸福與成長。經過一年半時間的探索,已經鋪好一條給予兒童健康心理的幸福道路,在2016年中,優兒學堂完成了過千萬的融資,估值超過3億,全力向蘇德中為兒童設計的幸福夢飛速前進。
  • 緩解新生代父母育兒焦慮,自然養育專家來支招
    其中,迎來新生命的父母們焦慮問題尤其突出。近些年來,激烈的社會競爭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緊張型」父母,嬰幼兒養育逐漸開上快車道,甚至出現了以攀比心態養育孩子的現象。 新生代父母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也因此對孩子抱持著高期望值,變為大量的育兒壓力。
  • 焦慮影響孩子身心,父母要正確緩解,幫助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因為焦慮,這些家長身陷囹圄,給小小年紀的孩子報上一大堆他們根本承受不住的培訓班;讓還懵懂的孩子面對過大的學習壓力,生怕他們&34;。處在這種焦慮下,家長和孩子都不幸福。家長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容易著急上火,脾氣和心情都很糟糕;而孩子被家長逼著做這做那,失去了快樂的童年,還被揠苗助長,感受不到幸福。
  • 米樂英語等在線教育或成緩解「教育焦慮」一劑良方
    時至今日,雖然許多專家、調查報告都曾一再指出,國人幸福指數正日益增高,但不得不承認,無論你是百萬富翁,還是普通上班族,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無形殺手」都正逐漸啃噬著屬於你的這條幸福線,它就是讓每個家庭都為之困擾的教育焦慮,那麼,這種「集體式教育焦慮」的成因是什麼,面對這種焦慮我們的家長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 這部熱播紀錄片,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問大家一個問題:作為父母,你焦慮嗎?對於「教育」這個話題,或許天底下所有家長都一樣,都難逃憂心、疑慮與困惑。說實話,我也不是那個例外。養育姐姐和弟弟的這些年,時不時會有一些焦慮和無奈感充斥我的頭腦。這部片子裡異國他鄉的教育理念,為父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視界,也讓我對養育有了不一樣的觸動與啟發,極大地緩解了我的焦慮。因此,在這裡也分享給你們。
  • 幸福使者 封面人物|邱曉琴:別讓孩子來承擔父母的焦慮
    「我們做家庭教育的願景就是,讓身邊沒有焦慮的父母,讓周圍沒有無助的孩子。」盧理認為在父母爭吵、母親焦慮、打擊否定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我評價、自尊都會受影響。 「有家長會提出質疑,如果常常表揚、鼓勵孩子,會不會使孩子又經不起打擊呢?」
  • 放下「焦慮」,幸福生活
    「焦慮」是當今社會上很多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了一種煩躁的情緒:如老人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憂愁而焦慮;父母為自己的子女教育緊張而焦慮;青年人為自己的職業前途不安而焦慮等等。本來很好的生活,因此而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指數。人們如何才能放下「焦慮」,幸福生活呢?1、把握自己能搞定的事。
  • 幸福使者 封面人物 | 邱曉琴: 別讓孩子來承擔父母的焦慮
    「我們做家庭教育的願景就是,讓身邊沒有焦慮的父母,讓周圍沒有無助的孩子。」盧理認為在父母爭吵、母親焦慮、打擊否定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自我評價、自尊都會受影響。 「有家長會提出質疑,如果常常表揚、鼓勵孩子,會不會使孩子又經不起打擊呢?」盧理說,他通過仔細閱讀心理學的書籍發現,不是鼓勵的問題,而是出現問題後,對這件事的解讀。
  • [積極人生大學]新教育理念
    中國焦慮式父母的誤區1、 捨棄童年的快樂輕鬆,口號是:為了將來。2、 第二種表現:加速鍛鍊大腦,忽略「心、智、德」。4、對孩子的焦慮是父母自己的創傷和需求。5、從幼兒園就焦慮孩子的學習、學校、就業、房子……積極觀點:每個孩子都將面對長達12年的強壓學習,他們如何輕鬆應對?
  • 教育資源不同讓家長無能為力,多項政策出臺也不行,如何緩解焦慮
    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學區房問題,各地出臺了新的政策,想要以此來緩解家長們的焦慮心理。例如隨機搖號,電腦錄取,或者是將民辦私立學校也列入統一管理中。但事實上,這樣的政策能為家長們帶來好消息嗎?1.新政策之下同樣焦慮。出臺新政策是為了讓孩子上學更簡單,讓家長不再焦慮,讓教育資源能夠得到較為公平的。分配。
  • 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因為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跟著急功近利起來。所有人的目標,統一變成了:上好大學、好好工作,掙多多的錢,更好地養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場效應」,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別人帶得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態,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很差。
  • 父母該如何緩解焦慮和孩子相處?
    父母該如何緩解焦慮和孩子相處?直面孩子的青春期,不逃避、不鎮壓、不誘惑所以,你不甘心是對的,要直面孩子的各種挑戰,你做到了不逃避。但你最好不鎮壓。比不鎮壓更艱難的是不「誘惑」,誘惑是指:交易與報復。甚至潛意識,在報復你自己的父母。幸運父母,從青春期階段「存活」下來最後必須要談2點。第一,孩子小時候,你覺得自己沒能好好愛他。因為那時的你正在苦苦掙扎。連自己都不能保全的母親,是不可能給孩子合格照護的,這是本能,你無須過度懊悔。當然內疚難以避免,你很可能在孩子這個階段過渡補償。
  • 讓勤儉節約理念深入人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餐飲服務中心面向全校就餐師生開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光碟行動」,讓勤儉節約理念深入人心。學校以「珍惜糧食、避免剩餐、從我做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為主題,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書,並通過在餐廳張貼宣傳標語等形式,引導就餐師生厲行節約。學校食堂採取製售小份菜、菜品烹製從大鍋轉為小鍋、多次少炒等方式避免浪費。同時加強學生教育,讓節儉觀念入腦、入心。
  • 緩解家長「教育焦慮」,上海團組織首發長三角名校長講壇實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8月14日電(周勝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今天,「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長三角名校長公益大講堂第3輯實錄在上海書展首發,團上海市委藉此為家長開出一劑緩解焦慮的「良方」。「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將百姓的孩子高高舉起,關愛每一名普通的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 孩子學習的路上,作為父母如何減少焦慮?
    教育的環境和以前不同的,誘惑變得更多了,孩子們不愛學習的變多了。教育的競爭比以前變強了,幾乎全員參加輔導班,有的孩子甚至參加三四門。面對學霸,中等生或者下等生的父母無比焦慮。焦慮之下壓力變大,最後混亂了自己培養孩子的思路,盲目的跟風,或者揠苗助長,孩子變得比以前學習時間更長,而學校效果卻不見得有多好,家長們變得更焦慮了。 那麼優等生的父母就不焦慮嗎?
  •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從文化理念上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兼顧對學生的差異性輔導首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還包括培養良好的品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就業指導、戀愛心理指導等各方面的內容。
  •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專家「支招」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面對孩子的各種焦慮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12月12日下午,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6講「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聚焦當下熱議的「教育焦慮」社會問題,邀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創建主任高鴻雲從專業角度出發,剖析兒童壓力下的身心反應,為家長的合理應對支妙招
  • 緩解焦慮的十大方法,幫助我們遠離焦慮,讓生活更美好
    焦慮,每個人的都不一樣,所以,一起面對焦慮,基本不太可能,因為任何人都不會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在與別人、親人、朋友的交流中,獲得克服的力量,收穫緩解焦慮的方法。這樣,我們的焦慮就會緩解不少。大腦和身體,在這個時候,總會找到合適的方式來緩解焦慮。 焦慮,只是一種感覺或者心情,所有的焦慮都是由某件事引起的,這件事沒有解決,那焦慮始終不會有根本的改變。生活中,讓我們焦慮的事情太多了,我們決不能像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一樣。掩耳盜鈴,這樣的成語故事流傳了千年。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在印度,隨著現代教育普及、種姓制度逐漸消退,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相對淡化、對物質生活更為關注,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正在改變。在這種社會發生劇烈變遷的時候,人們普遍存在過度焦慮應屬正常,除了向傳統的宗教、瑜伽求助之外,更多的現代解決方案也將成為緩解父母焦慮的良藥。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孩子考了99分,我很焦慮!「,還是「我家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嗎?」折射出的都是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