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網紅為什麼會誕生?社交自媒體時代的科學異動

2020-12-12 果殼網

早晨起來,發現自己加入的幾個微信群都在轉載「雲南大學的一名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 的消息被「刷屏」。隨後不久,就看到了鳳凰網上轉載的對這位雲南「民科」 凡偉的「打假」報導,以及雲南大學聲稱本校沒有凡偉其人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否認其對凡偉的研究做過同行評議的消息。媒體也報導了其實不僅沒有學術期刊刊登過凡偉的研究,甚至沒有正規新聞單位對其進行報導。有關凡偉研究的所有憑據,其實都來自論文已經預先發表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ChinaXiv」這句話。

本來事情可以快速地到此為止,不過隨後收到果殼網同仁的幾個有關為何民科總在物理學領域、如何看待ChinaXiv發布凡偉文章等問題,倒是勾起了我從科學體制上對此進行探究的欲望。

難為物理學?

有關「電荷並不存在」這種說法,我既沒有資格判斷,相信有資格判斷的物理學家們也對此做了很多透徹的解釋說明。但何以在物理學領域這樣的大膽聲明很多呢?

的確,大家都能記得,在去年LIGO宣布探測出引力波引發的一波媒體報導中,被稱為「諾貝爾哥」的郭英森也著實紅了一把。再早,筆者作為一線記者,也收到不少要推翻相對論的郵件。不僅中國如此,20多年來根據引力波研究而做出大量有關科學體制的社會建構研究的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柯林斯也在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位多次被專家拒之門外的民間引力波研究者,居然投文到柯林斯這位社會學家那裡,請後者代為推薦。

不過這些也並不能表明只有物理學就是重災區。君不見在數學領域,聲稱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者大有人在?在生物學領域,試圖對進化論另起爐灶或重新建立微觀生命體系的聲明也不新鮮。

何以如此呢?首先因為這些領域都事關重大,可以成為現代科學甚至人類社會生存的根基。還記得劉慈欣的《三體》嗎?三體人為了苦心積慮地徵服地球,不去幹涉你的技術,只是鎖死你的物理學高能加速器,從而封死人類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飛躍。

對於需要通過重大「科學原創」來證明自身價值的人們來說,只有在這些根本性的大領域聲稱自己的諾獎潛能才更加「過癮」。當然,這裡沒有貶低這些執著的探索者的意思。他們的探索精神,不論方向對錯,仍然值得欽佩。

不僅如此。在現代科學中,恰恰是這些最為重大的基礎性領域, 科學家們才不總是需要進行實驗和精密觀測來獲得結論,至少在外行看來如此。無疑,現代科學實驗和觀測所需的條件,都是這些科研體制之外的民科們無法獲得的。可以說,在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藉助實驗數據來「發揮」。

但實際上, 這種完全不藉助於實驗或觀測數據情況,僅僅靠紙筆和執著做出重大科研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理論物理學家或理論生物學家們的確不一定自己做實驗,但他們需要經常利用其他人的實驗或觀測數據來驗證本領域的理論模型,當這些數據不好用時,就要提出新的觀測和實驗方向。雖然不直接生產數據,但這並不等於理論研究可以信馬由韁或者依靠靈感來冥想。理論研究同樣要遵循自己的規範,像其他學科一樣,這些包括同行評議在內的規範也逐漸形成了自己學科的門檻。

預印本資料庫惹了誰?

無疑,體現科學規範的門檻之一就是通過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論文。但同行評議的過程很漫長,而且還有要命的一點,同行是冤家,如果評議的同行竊取了我的數據或是研究想法如何?如果說在科學上,同行評議和重複研究這兩點構成了用來判斷科研成果是否成立的下限的話,那學術追求的上限則是首先發現權。可以說,有了現代科學,就有了首發權之爭。 漫長的期刊發表過程除了可能喪失首發權的風險外,也會讓一些人類急需的知識的傳播被耽誤。當然,發表之後還需要付費閱讀,這也可能把很多知識的需要者攔在門外。

正是因為這些情況,科學界從1980年代甚至更早就開始醞釀開放科學運動,這一運動可以寬泛地包括開放獲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可開放訪問的機構知識庫、以及同樣可以開放進入的學科預印本存儲庫。如今位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但早期完全是由一些康奈爾和其他機構物理學家自發建立起來的arXiv就是學科預印本存儲庫的代表。這個存儲庫原來主要是覆蓋高能物理領域,符合一定格式規範的論文都可以由作者存儲進來。如果涉及到首發權之爭,同行早就默認,arXiv的存檔是最主要的判斷依據。

但既然是誰都可以存儲,那如何杜絕贗品或者我們常說的偽科學產物呢?理論上講arXiv是無法杜絕的。隨著時間的發展,arXiv的存檔有了一些規矩,就是由一些類似於我們網際網路版主一樣的義工來進行判斷,而工作人員(早期也都是義工)則主要從格式上判斷。但很顯然,這種義工的防火牆作用很有限。

既然如此,arXiv豈不應該是假論文泛濫?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取決於arXiv自身的功能,它主要提供的是學術交流的空間,不能用作考核或評估。用通俗的話講,叫存儲在arXiv上的論文不算「工分」。雖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一些學部近年來允許基金申請者提交arXiv預存檔的論文做參考,而且要說明這些是投稿還沒有來得及發表。但那也只是做參考。

在這種情況下,arXiv預存檔的論文對於存檔者可以說無利可圖,自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也就沒有把假論文放進去的動力了。畢竟,造假論文也是有時間成本的。當然,以顛覆現有科學世界三觀為主要目的的狂熱的民間科學愛好者可能仍然有這個動力,這一點我們一會兒再說。

讓arXiv預存檔沒有成為假論文泛濫地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科學家們「愛面子」。雖然看門不嚴格,但裡面的東西如果被發現有造假,尤其是在利用arXiv最多的物理學領域,那這輩子在同行面前恐怕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甚至,這比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的摻水論文被發現後果更加惡劣,因為很多期刊即便小同行也不會認真看,但據筆者了解,有學術追求的物理學家,每天必備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到arXiv中,在本領域的目錄中掃一眼有啥新東西。不過,像上面arXiv預存檔論文評價不算數不能阻擋熱情的民間科學愛好者一樣,這點顏面掃地對於他們可能也不算什麼。

既然arXiv的這些自衛機制攔不住執著的民間科學愛好者們,那何以我們在過去這麼多年很少聽說arXiv冒出醜聞呢?難道是arXiv可信,而這次成為眾矢之的的被凡偉「大師」「發表」自己論文的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把關不嚴?

非也!

首先,如上所述,arXiv也沒有那麼嚴格的把關,而2016年剛剛啟動的ChinaXiv在管理機制上努力模仿arXiv,也就談不上有更嚴格的把關。 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的目的是促進學術交流,捍衛首發權,杜絕假論文(姑且稱本文中涉及的大師的論文屬於這個範疇),本來就不是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的核心使命。如果說,ChinaXiv與arXiv有什麼區別,那也主要是前者有中文論文上傳(arXiv並不禁止任何語言,只是因為主要考慮跨越國境的同行交流,英語成了必然選擇)而已。

其次,公眾可能不知道,ChinaXiv雖然剛剛發布,但實際上是凝聚了中科院差不多一代文獻管理專家(從中科院2003年籤署《柏林開放科學宣言》算起)的努力。而在ChinaXiv登場之前,中國已經有不少無需同行評議就可以發布論文的網際網路平臺。據一些專家估計,這些平臺上的贗品應該不在少數。

社交自媒體時代的科學異動

但何以這些門檻較低的平臺以前沒有引發什麼波瀾呢?因為,維護科學權威性的社會機制,實際上並不局限在科學界。例如,由於arXiv預存檔的論文在原則上已經被認為沒有發表,所以面向媒體發布科研新聞稿時,不論是科研機構還是科學家個人,一般都不會把arXiv預存檔的論文做成新聞稿或者新聞由頭。在如今知識爆炸的年代,靠記者自身去學術論文原文中尋找重大科學發現已經越來越不可能。

不僅如此,媒體在報導科學時,似乎也默認了最多將該資料庫中的成果當作參考,甚至大多數科學記者根本就沒有訪問過arXiv(筆者是直到轉型為科學傳播學者後,因為教學和研究需要才訪問該網站)。何況,arxiv預存檔資料庫的界面並不好用,檢索也不方便,小同行對裡面的分類門清,而媒體或科研管理人員如果去串門,裡面的路並不好走。

在這次對凡偉事件的媒體報導中,有同行專門提到過,凡偉的「成果「不僅沒有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表,也沒有被正規媒體報導過。這個看似一筆帶過的事實,實際上代表著媒體也越來越需要正規科學期刊發表等科學的體制性手段來確保科研成果的可靠性了。相對於1980-1990年代氣功大師和不少科學大師可以登上重要科技媒體的情況,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也正因為如此,在2000年代中期以後,能在包括媒體在內的公共舞臺活躍的「科學大師」們也越來越少。當然,年齡也是一個因素。北師大田松博士的研究表明,1970年代中晚期的國家最高領導人號召人們像陳景潤那樣探索科學高峰,這種「造星運動」 讓一批當年20出頭不到30的50後熱情地投身科學探索。但他們最終因為沒有得到系統訓練而成為科學的門外漢。而這批有執著追求的熱血青年很快發現他們被越來越正規化、體制化的科研機構排斥在外。隨後,越來越講究證據和專業化的媒體也與他們漸行漸遠,只有在出現大地震等當今科學無法應對的事件時,這批執著的50後才有機會「感動中國」。

自然,在這種情況下,在ChinaXiv平臺上發布一篇論文,也很難成為報導的由頭。但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尤其是不需要審核(或者只考慮政治正確性的審核)的微信公眾號和相應的社交媒體的興盛,讓新一代的狂熱科學愛好者看到了曙光。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經歷年齡斷層後,新一代的「民間科學家」看到了新的造星機制的可能性。他們發現可以通過營造可被人們認知的科學高大上形象,而成為新一代網紅。這次被刷屏的凡偉的「成果「恰恰體現著這種新的網紅誕生機制。如果雲南大學的更正和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闢謠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可以從據信為凡偉本人運營的公信號「青年傳媒」上發布的信息中看到,這次的網絡造星,像其他領域一樣,頗多刻意包裝。

當然,在社交自媒體興盛的這個時代,這樣的人已經大大少於40年前由於社會價值單一所造就的執著的50後一代「民間科學家」了,因為社交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帶來的「網紅」製造業,更多發生在與人們口味更接近的娛樂、文化甚至是心理診療領域,而通常不會是理論科學。

但既然是缺乏審核,既然是大眾文化,社交自媒體快速在理論科學領域製造網紅,在一定的輿論氛圍下就不是不可能。筆者沒有經過嚴格考證,但想來最近幾天認為中國自造的C919大飛機缺乏原創性的網上輿論,似乎正好可以為包裝 「即將獲得諾獎」、「改寫教科書」的凡偉成果的傳播提供溫床。是否如此,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當然,大部分網紅註定是短命,這次的「科學明星」網紅估計也難以持久。如果凡偉「成果」沒有如此被短時間集中「打假」,其影響應該也不會持久。這其中,除了網絡經濟時代人們的健忘外,體制化的科學的自我防範機制仍然會發揮主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完全可以預言,不論廣大網民如何不吝惜讚揚和流量,它們都難以讓科學界接受這位新生的「明星」。(編輯:吳歐)

相關焦點

  • 美國的四大社交平臺,透視美國自媒體現狀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雖然自媒體的概念才誕生了僅僅數10年的時間,但是依照目前的發展來看,已經達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國內現狀來看,微信,微博,論壇,博客逐步趨近於社交化,而諸如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新型自媒體平臺的逐步崛起,其力量依舊不能忽視。
  • 自媒體時代的電子閱讀
    這也就造成了自媒體時代的電子閱讀有著如下的強烈特徵:不社交,無閱讀。每個人都在做自媒體,ta能覆蓋的一個傳播範圍,其實就是ta的社會化弱關係+強關係的範圍。每個人也都在讀自媒體,ta能讀到的信息範圍,其實就是ta的社會化弱關係+強關係能推送出來的範圍。
  • 自媒體的時代,成為網紅並不是一個夢
    尤其是近幾年,簡直是發生了顛覆性的改革變化,十年前,我只知道在網上只能夠賣東西,可是十年後,又到了自媒體的時代。普通人成為網紅真的不是夢。那麼大家都知道網紅辛巴,他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神話一般的人物,他就是通過自媒體而成功的。那麼該如何運作有可能成為網紅呢?
  • 快拍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運營如何應對?
    他在1月份的Facebook頁面上發帖說:「最近我們得到了用戶的反饋,來自企業,品牌和媒體的帖子正在排擠掉屬於我們與朋友聯繫的時刻。」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調查哪些因素可以扼殺社交網絡時,他們發現當用戶之間的聯繫不是特別緊密的時候,用戶與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也將日漸疏遠。
  • 為什麼社交媒體傷害的總是女孩子?
    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並不僅僅是讓孩子們上癮,不願意進行面對面的交往,它們還有一些更潛移默化的效應,會更強烈地應驗在青春期女孩子的身上。*文章節選自《嬌慣的心靈》([美]格雷格·盧金諾夫 喬納森·海特 著 三聯書店2020-7)。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 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紅」現象的研究
    自媒體的特點 自媒體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一種新媒體形式,隨著微博、直播、短視頻網站等自媒體平臺的飛速發展,在這些平臺上也湧現了一大批自媒體人,這些自媒體人大部分都是「網紅」。相較於傳統媒體,自媒體有著門檻低、操作簡單等特點,而這些特點都為大眾成為自媒體人降低了成本,使得大眾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都很高。
  • 程紅 朱博研:社交媒體、議程設置與後真相時代——佛羅裡達大學新聞系Wayne Wanta教授訪談錄
    他現任美國國家新聞認證委員會(National Journalism Accrediting Council)委員,曾任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主席,並兩次當選為該協會教學標準委員會成員,以及世界新聞教育大會會議(World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gress)代表。因在教學方面的傑出成就,Wanta教授獲得了著名的Krieghbaum Under-40獎項。
  • 如何與社交媒體網紅(KOL)合作(2019)!
    什麼是社交媒體網紅(KOL)營銷?網紅營銷,主要是依靠有影響力的網紅傳遞產品和品牌信息,來吸引潛在受眾獲得轉化。他們被認為比大眾媒體具有更多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因為他們能夠以親密而真實的方式與受眾粉絲建立聯繫,使活動更具吸引力,因為這些「真實」的人正在分享有關產品的想法。而這些有影響力的人被認為在其領域的權威,能給到粉絲一定的客觀評價及見解,並被認為是值得信賴和平易近人的,反過來,這使得他們的營銷過程更加成功,因為追隨者會被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所左右。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網際網路更是打破了傳統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界限,因此導致私人情感體驗會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社交媒體已成為各方爭奪話語主導權的新戰場,在這裡人們更傾向基於情感偏好選擇「什麼是事實」,一定程度上「真相」並沒有「情感」重要。會產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媒介技術發展同時催生著公共情感的變遷。社交媒體大大改變了個人生活以及交流方式,人們通過不同媒體對國家政策社會新聞交流發聲。
  • 「社交+」應用模式創新 社交媒體成網紅必選運營平臺
    在網紅領域,社交平臺也為網絡紅人提供了完整的生態體系,推動網紅產業走向規範化和成熟化,以實現平臺方、網絡紅人和經紀機構的共贏。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更是憑藉其裂變式的傳播方式和粉絲沉澱能力,成為大多數網紅必選的運營平臺。
  • 8大主流自媒體平臺運營方式分享,別再說做自媒體賺不到錢
    一、為什麼要做自媒體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要做自媒體?1.門檻低自媒體並不是觸不可及的東西,相反,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只要你擁有手機、電腦、一個自媒體帳號,就可以發布內容。如果你用心運營自媒體,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
  • 信息爆炸時代,社交媒體會給足球帶來怎樣的變革?(上)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屬於社交媒體的信息化時代。每一天,乃至每一秒,我們的各種設備都會接收到各式各樣的信息,我們也在信息流中影響和被影響著。這樣的浪潮也自然影響到了足球領域,球迷們的聲音似乎越發影響俱樂部的行為了,而俱樂部看上去也會根據球迷們的反應而行事。那麼在這次關於社交媒體的啟蒙運動中,球迷們會徹底改變俱樂部嗎?
  • 自媒體平臺「時刻頭條」誕生 打造下一個「今日頭條」?
    來源:創商網對於自媒體人來說,自媒體平臺越多越有利,創作者的作品可以展現到更多的平臺,從而起到最大營銷作用。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政策的深入落實,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的背景下,自媒體平臺的出現對網際網路的發展得到良好的作用,自媒體人通過自媒體平臺,將自己與網際網路有機的連接起來,展現才華,綻放自我。不僅橫向擴展自己的的生命空間,增長了知識。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海外網紅大數據報告 - 2021社交媒體標準報告
    同樣的,這也導致了社交媒體使用激增,全球的人們被困在家裡,沒什麼事情可以做,這也增加了他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正因如此,有些企業與品牌認識到了這個變化,決定遵循他們的受眾。本期內容我們來了解過去一年的大數據變化,用來指導我們2021年的海外網紅營銷工作。
  • 網絡自媒體時代的顧客情感營銷
    原標題:網絡自媒體時代的顧客情感營銷  隨著社會個性化趨向發展以及顧客素質的提高,顧客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顧客逐漸由被動營銷目標轉變為市場主導者。現代營銷學認為,顧客在經歷了「量」的消費階段和「質」的消費階段後,已經進入更高層次的「情感」消費階段。
  • 2016中國新媒體大會即將開幕 雲自媒啟動「千萬網紅直播間」
    作為本次峰會的聯合主辦單位,雲自媒將和眾多自媒體大咖一起,共同探討新媒體營銷的演變以及網紅經濟的發展,雲自媒CEO蔡楚欽先生亦將在峰會現場作《自媒體和網紅如何商業變現》主題分享,探討在移動互聯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紅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實現商業變現。演講時間為中午13:30——15:00之間,小夥伴們敬請期待哦!
  • 異動股揭秘:體外診斷個股異動 昌紅科技觸及漲停
    今日走勢:昌紅科技今日觸及漲停板,該股近一年漲停8次。異動原因揭秘:2020年3月17日公司在互動平臺稱:昌紅科技致力於為現代製造業提供模具及產品成型解決方案,是精密塑料模具行業龍頭企業之一。通過現有精密注塑等核心技術,疊加戰略布局精準醫療(力因精準)和輔助生殖(力妲康)等主要發展領域,提供全球化基因測序全產業鏈耗材、輔助生殖耗材及試劑、生命科學實驗室耗材、IVD診斷耗材及試劑等產品。
  • 跨社交軟體分享平臺的手機電視自媒體平臺—私夥局
    自媒體時代如約而至。作為企業,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最終留下的只是生產產品的工廠和生產信息的自媒體,還有就是消費者的距離。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將為我們打開全新的營銷與傳播的方式。    2016年價值傳媒聚焦圈子化、社群化、精準化的自媒體傳播,投入專業視頻雲平臺建設,獨立開發出跨社交軟體分享平臺的手機電視自媒體平臺—私夥局;基礎技術成果「手機電視平臺軟體V1.0」(登記號:2016SR062332)與「BTCTV雲電視播放系統V1.0」(登記號:2016SR064328)已經獲得由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 自媒體主導的數字營銷時代正在逐漸褪去光環?
    而在目前這個「內容為王」的發展階段,自媒體無疑是數字營銷最搶手、也是最重要的營銷載體形態。自媒體借勢而起,成為數字營銷最重要的載體艾瑞數據顯示,中國社交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31.6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23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