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主導的數字營銷時代正在逐漸褪去光環?

2020-12-19 劉曠

數字營銷,說白了就是使用數字傳播渠道來推廣產品和服務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傳統的營銷模式,數字營銷主要藉助於網際網路、電腦通信技術和數字交互式媒體達到營銷目標,計算機網絡技術是數字營銷的核心驅動引擎。但數字營銷並不僅僅等同於網際網路營銷,它還涵蓋很多不需要網際網路的溝通渠道,如簡訊、橫幅廣告、數字戶外廣告等。

簡單來說,數字營銷是以一種及時、定製化和節省成本的方式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營銷方式。而不論數字營銷以怎樣的形態呈現在大眾面前,它始終是為營銷而存在的,萬變不離其宗,其本質是為了能更快速、有效且低成本地開拓新市場,挖掘更多潛在消費者。而在目前這個「內容為王」的發展階段,自媒體無疑是數字營銷最搶手、也是最重要的營銷載體形態。

自媒體借勢而起,成為數字營銷最重要的載體

艾瑞數據顯示,中國社交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31.6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23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5.9%。且艾瑞預計今年全年數據為376.2億元,兩年後的2019年這一數字預計可達817.7億元。社交網絡廣告市場,是目前能為數字營銷提供最肥沃也是最豐富養料的土壤。

而在這其中,自媒體公眾號、社交媒體平臺大V、自帶流量的主播、KOL等數量在近幾年獲得飛速增長。艾瑞統計,2017年微博平臺內擁有10萬人以上粉絲的KOL數量較去年增長了57.3%,微信公眾號數量也早已突破了1000萬的大關。自媒體的次級增長成了數字營銷具象化形態新的棲息地。

自媒體初次獲得嚴謹定義是在2003年,美國提出「We Media」就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開始與普通大眾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一種途徑。從博客、微博、到如今的微信公眾號,國內自媒體在近幾年獲得了空前發展,數字營銷形態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自媒體作為公民媒體的特性,其傳播內容更真實,也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在此基礎上,數字營銷藉助自媒體這樣一種「平民化」的傳播渠道,更容易贏得大眾的好感,營銷內容的價值也就更容易得到最大化的釋放。所以現如今最佳的數字營銷途徑,一定絕非自媒體莫屬。

其次,自媒體是現代人藉助網際網路了解這個豐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渠道。人們不用再受時間、空間的困擾,不一定要親臨其境,就能了解到全面的事實。最重要的是,自媒體為全民發聲提供了重要空間,作為全民的發聲平臺,自媒體的受眾更加廣泛,相比其他形式更容易觸達多面的受眾群體。

最後,網際網路創新科技成果的應用,給了自媒體實現數字營銷價值最大化的技術支持。不論是算法帶來的「信息繭房」,還是大數字收集下的消費者行為預判,亦或是雲計算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帶來的傳統產業變革,自媒體所能調動的數位化營銷方式功能都十分強大。這都有賴於網際網路科技成果的支持。

作為數字營銷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一種載體形態,自媒體更容易基於明確的資料庫對象,藉助豐富渠道實現營銷精準化,並能用多種方法讓營銷效果可量化,自媒體賦予了數字營銷更豐富的內涵。而對於有營銷需求的企業來說,自媒體自然也是企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甚至掌握著企業的半條命。

作為數字營銷工具,自媒體衰退的必然

如今,國內的自媒體產業已經趨近成熟,整個行業開始走向細分,並在這個流量稀缺的時期內容趨向品質化,自媒體的質量變得愈發重要。但我們還要看到的是,這個日行千裡的時代留給自媒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隨著時代觀念的進步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自媒體僅僅作為某一發展階段的工具屬性開始暴露,自媒體的弊端也逐漸顯露了出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這個流量稀缺的時期,不止自媒體感受到了危機,網際網路的各行各業都是四面楚歌。作為一種數字營銷的階段性工具,自媒體必然衰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如今,人們關注的公眾號在數量上已經有所溢出,關注的類型越來越多,但真正打開仔細閱讀的人數卻越來越少。連BAT都在發問,流量都去哪兒了?的確,這不僅是新一代年輕人追逐小眾、個性化內容被分流的結果,自媒體還受到了來自更多新的表達形態和方式的衝擊。從短視頻、到直播、再到VR/AR的研發應用,更新穎且科技化的新智能站上了數字營銷的舞臺。

而隨著自媒體發展進入後半場,內容不斷細分,公眾普遍抱有寧缺勿濫的態度,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因難以存活而出走轉型。不只是細分內容對自媒體KOL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付費雖然開啟了新的大門,隨著而來的用戶品味提升也讓業界颳起了一陣「消費升級」的品質風口,自媒體時代的紅利幾乎被消耗殆盡。

同時,越來越多新的表達形態開始分散自媒體用戶的注意力,他們的時間被不斷割裂到極限,流量缺失的自媒體正在被數字營銷無情淘汰,這是自媒體作為數字營銷諸多工具之一的必然。工具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迭代升級,舊形式要被革新,新形態則被挖掘。但其實從另一面看,這樣的革新又一定是件好事,這意味著,數字營銷從未停留在原地打轉,它正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向前發展。

借用GDMS大會上說的一句話,「消費者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技術創新引領數位化轉型,科技改變品牌與用戶的交互方式,這意味著全球各行業的發展充滿了機遇,而始終不變的,還是數字營銷面對用戶需求的迫切心態。消費者對品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數字營銷則迎來了更大的挑戰。

以工具、渠道出發的營銷理念已死

中國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公司寶潔的市場營銷主管Marc Pritchard曾這麼說過,「把所有數位化的工具、技術、平臺當作數字營銷的營銷理念是一種錯誤,以工具、渠道出發的營銷理念已死」。這句話放在這裡正當時。

在如今的數位化時代,用戶早已經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體驗和參與品牌營銷的一部分。在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說,精準發現用戶,甚至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營銷,最容易引起用戶注意,營銷效果也更為顯著。現如今,更多品牌都在試圖「親民」,依賴數位技術構建與用戶對話的新環境,從而加深用戶對品牌的認知,加強與用戶的情感聯結,致力於讓用戶體驗到極致的個性化表達。

另一方面,對用戶來說,在這個人人都想獲得關注、個性生活的時代,精準的營銷方案能讓用戶覺得自己被重視,關注用戶需求容易贏得用戶好感;與用戶建立感情,有利於用戶忠誠度的提高;追求卓越的用戶體驗,實現有效的拉新留存……工具型的營銷理念已死,以用戶為導向的數字營銷才能長盛不衰。

國內的數字營銷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千變萬化,要想跟上這些變化卻容易讓品牌在逐新中喪失本意。這些眨眼間的變化讓營銷市場措手不及,「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跟隨tools(工具)而動的營銷只能是被動的和無效的」。

所以,工具導向絕不能成為數字營銷的核心,品牌方有必要致敬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不管數字營銷的工具如何變化,營銷形式與載體如何變化,抓住用戶需求「對症下藥」才是數字營銷長盛不衰的秘訣。

相關焦點

  • 網絡自媒體時代的顧客情感營銷
    原標題:網絡自媒體時代的顧客情感營銷  隨著社會個性化趨向發展以及顧客素質的提高,顧客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顧客逐漸由被動營銷目標轉變為市場主導者。現代營銷學認為,顧客在經歷了「量」的消費階段和「質」的消費階段後,已經進入更高層次的「情感」消費階段。
  • 會展業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整合營銷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是「浪淘沙」式的,對包括會展業在內的平臺行業的傳播和營銷影響也是這樣。 我們所處的這個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
  • 都在談數字營銷,究竟什麼是數字營銷?
    中國數字營銷的前世今生數字營銷可以說是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而興起,其概念大致成形於2000年。按照百度百科上數字營銷的定義,是指藉助於網際網路、電腦通信技術和數字交互式媒體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營銷方式。同時,騰訊快手等巨頭們也都在大力推行RTA,追其根本同樣是在媒體主導的下,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廣告主可以基於平臺和自有數據(或模型)判定每次請求的用戶價值,實時決策和反饋從而實現個性化定向投放的一種營銷策略。這是數字營銷的總體脈搏。
  • 谷歌大中華區總經理談機器學習時代的數字營銷與運營丨上財EMBA...
    數位化商業時代,隨著機器學習在商業場景中多維運用的蓬勃發展、網際網路營銷技術的迭代更新,機器學習正在改變數字營銷的面貌與格局。基於大數據的機器學習技術,正以新興營銷、廣告技術以及營銷理念席捲營銷市場。
  • 自媒體如何進行自我營銷?
    自媒體如何進行自我營銷?玩自媒體的人,不僅僅要有創作的能力,也需要掌握最新的營銷技巧,否則,很苦逼的努力,就算是多精的作品,也只是大山裡的寶藏,很難有人了解到,直到自己的精力和信心一點點失去,最終成為自媒體的淘汰者。不要灰心,這裡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最有效的自我營銷乾貨,我們要主動出擊!
  • SSP:服務於媒體的數字營銷平臺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SSP平臺,將在不斷的融合創新和進化發展中,最大程度地兼顧廣告客戶、媒體兩端利益,朝著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本刊記者 劉波成  當下,數字營銷正加速向著程序化的方向進化,隨著技術的發展、媒體轉型加快以及廣告主需求提升,相關廣告售賣技術及服務逐漸趨於成熟。
  • 新媒體真知——全民自媒體時代
    新媒體是利用數位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
  • 企業營銷玩不轉?教你自媒體網絡營銷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移動互聯時代,企業如何利用自媒體網絡營銷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這裡小編給您支幾招。一、【決心】 企業自媒體營銷4大要訣: 1 .每個公司都是自媒體,要成為企業的戰略,一定要作為營銷主戰場! 2.
  • 數字營銷廣告媒體大咖匯聚三亞2016 iDigital Agency Forum
    三亞2016年6月16日電 /美通社/ -- 在三亞剛剛結束的2016 iDigital Agency Forum 品牌廣告主數字營銷高層峰會上,來自全球知名的廣告代理公司高層和執行決策者,以及領先的技術供應商,媒體和廣告業界最具影響力的行業領袖們一起討論了數字營銷市場的現狀和趨勢,帶來了一場激發思考的行業前瞻思想盛宴
  • 一桶泡麵成就商業帝國,卻成垃圾食品的代言詞,終因時代褪去光環
    一桶泡麵成就商業帝國,卻成垃圾食品的代言詞,終因時代褪去光環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車流裡穿梭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食品配送車,車廂內大部分產品都是享譽全球的康師傅,而說起它的創始人魏應州卻是鮮為人知,就在最近,康師傅控股發布公告,稱執行董事魏應州宣布退休
  • 看TDGo如何助力品牌方 180ai成為智能化數字營銷時代的先鋒
    2018年4月,180.ai攜首款重量級產品TDGo 以「三五生態模式」解密人工智慧數字營銷應用:TDGo三大產品優勢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TDGo智能程序化整合,使投放管理更高效運用程序化技術的手段將媒體廣告流量中的每次曝光機會進行管理,能支持採用程序化的方式進行廣告採買、投放以及後續的數據回收;讓整個營銷傳播的過程能逐步可數位化,可通過數據來觀察來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管理營銷的輸出;人工營銷優化管理的整個過程,可以通過下達邏輯指令的方式讓程序化購買幫助廣告主去執行。
  • 數字營銷時代的 CMO 的 10 種特質,你有嗎?
    十年前的 CMO 是這樣營銷的:「同志們,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品牌,走出國際,走向世界。」 五年前的 CMO 是這樣營銷的:「坐上數字時代的大船,網際網路社交營銷燥起來。」 現在的 CMO 是這樣營銷的:「數據、客戶、報表、品牌、理念,明天整一套營銷模型出來,看看市場到底想咋地!」
  • 自媒體時代的電子閱讀
    雖說單個自媒體很難持續,在博客時代大量的非常有名的博客,今天已經不再持續——比如說,有博客女皇之稱的徐靜蕾博客,最後一篇日誌是2010年11月的——但整個自媒體態勢,可以說是前赴後繼,張三不寫更多李四接上,而且從趨勢上來說,看不到有消退的可能。所謂自媒體自媒體,在我的定義中,就是由個體(或者極少的幾個人)創辦的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特徵的數字媒介形式。
  • 子初擁抱新趨勢,劍指數字營銷新風口
    子初擁抱新趨勢,劍指數字營銷新風口11月26日,由廣東網商協會主辦的第12期IEBE私享局在廣東江門市舉行,中國專業級母嬰健康科學特護領導品牌子初受邀出席本次會議,與各行各業的品牌菁英們共同探討未來品牌發展新趨勢。
  • 營銷行業整合 AdTime引領大數據全媒體營銷
    自國家「網際網路+」戰略提出之後,國內各個行業紛紛探索「網際網路+」落地執行之路,阿里圍繞電商生態開啟的併購、合作,360、小米從軟體到硬體的跨越,萬科由房地產向社區經濟的邁進等等表明,資源整合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AdTime掀起的「大數據+跨屏營銷」模式同樣也在引領營銷行業的時代步伐。
  • Criteo: 2016年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及行業洞察(附下載)
    2016 年仍然是數字營銷和電子商務急劇變革的一年。在如今這個數據為王的時代,不設定明確的目標就無法取得成功。對於營銷人員來說,首要大事就是了解消費者在手機移動端、PC端等多個平臺上購物和瀏覽商品的信息並明確廣告預算的分配。廣告主應當如何分配移動端和 PC 端的廣告預算?廣告主觸達消費者渠道增加的同時,獲取新客的門檻是否降低?廣告投放渠道增加時,如何制定精準有效的跨屏投放策略?
  • 2013:十大營銷關鍵詞
    內容營銷的一個標誌是創作的內容能夠表達品牌聲音,並且能夠在消費個體尋求信息或購買的過程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以內容為主導的視頻網站行業,2013年內容營銷可謂突飛猛進,網絡視頻也成為多數企業內容營銷的重要載體。
  • 宜家《家居指南》謝幕,數字營銷從2D邁向3D時代
    同時小紅書、微博、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上也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宜家「種草」內容,10萬+的閱讀量取代精美裝訂的小冊子成為宜家的新目標,就連華為應用商店等都成了宜家連接用戶的新賽場。也就是說,宜家停發《家居指南》的背後,顯然還留了「後手」,即通過線上的內容營銷吸引客戶,並嘗試在線上為用戶提供和線下相同的體驗。
  • 怎樣發布自媒體宣傳文章?高性價比自媒體發稿平臺有哪些?
    怎樣發布自媒體宣傳文章?高性價比自媒體發稿平臺有哪些?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 後cookie時代,媒體們總算從Apple News撈到了一桶金
    在與科技巨頭蘋果(AAPL.US)合作之初,各家媒體曾經對未來十分樂觀。然而,目前這種樂觀情緒正在冷卻。上漲的瀏覽量和下降的營收額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讓Apple News平臺上的媒體廣告主們變得謹慎和焦慮。質疑逐漸佔據主流,越來越多媒體開始認為,Apple News不過是一個雖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卻阻礙營收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