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饞貓海明威他吃掉了整個巴黎!| 海明威生日紀念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到哪裡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圖為1924年海明威在巴黎田園聖母路的公寓

前年,我去巴黎遊玩,住在第七區的民宿,房屋主人是一對可愛的法國老夫婦,是虔誠的基督徒。老爺爺從小就愛看《小王子》小王子原版手畫+書摘全集,長大後就當了法航的飛行員,老奶奶為了迎接我的到來,還給我準備了西班牙海鮮飯。初到恐襲和偷搶陰雲籠罩的巴黎,一路提心弔膽,溫暖的房東,午後三點的陽光,綠格子的小桌布讓我平靜,沾了番茄醬的米飯略酸,牡蠣鮮嫩,非常好吃,那種滋味我永遠也忘不了。

海明威也是這樣,他至死也沒有忘記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和兒子邦比一起生活過的巴黎,和格特魯德·斯泰因,埃茲拉·龐德,詹姆斯·喬伊斯,T.S.艾略特和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等一眾好友一起喝過的美酒,吃過的美食和吵過的架。 

1924年他辭去了記者的工作,攜妻兒回到巴黎專心寫作,那時他的門縫裡總塞滿退稿,非常窮困潦倒。為了能有好運氣,他還會在右邊口袋裡裝上一顆七葉樹果實和一隻兔子後腿。他是大高個兒,一頓不吃就餓,餓得不行的時候經常會花兩個小時逛盧森堡公園,因為那兒看不到食物也沒有飯香,去盧森堡博物館餓著肚子看塞尚,回家再騙妻子朋友請他吃了飯,並繪聲繪色地講述食物的滋味。

他也總是很饞,寫作的時候經常透過咖啡廳的玻璃看河裡的鱒魚,被逼到走投無路,甚至去公園悄悄地捕殺過鴿子,裝在兒子邦比的嬰兒車裡帶回家,以當自己一家的晚餐。

但這也是他一生最單純美好,富有生機的時光,正如沃爾什對他說的那樣,「You are marked for life. (你呈現出的是生命)。」 巴黎是他的節日,他流動的盛宴,他的才華和愛情,他用年輕靈敏的感官,尤其是胃,瘋狂地記錄著那迷惘一代的浮光掠影。

今天是海明威118歲生日,讓我們一起去品嘗那飢餓又燦爛的巴黎,順道拜訪龐德、喬伊斯和菲茨傑拉德吧。

如今,他所描繪的公寓還掛著紀念他的牌子,在牌子的底端,有這樣一句話:

「But this is how Paris was in the early days when we were very poor and very happy.

這就是我們在巴黎的青春歲月,我們最貧窮、最快樂的日子。」

寫作 

我發現我筆下的很多角色胃口都很好,對食物有很高的要求和很強的欲望,他們大多都渴望喝酒。by 海明威

聖米歇爾廣場的咖啡館

乘著鳳凰號,我回到了1920年代的巴黎,跟在高大的海明威身後,他大概有1米82,戴著一頂有些破舊的氈帽,穿著舊雨衣,上唇開始蓄小鬍子,面容英俊。他很討厭這種冷雨天,不僅是因為他在戰爭中受過很多傷,換了一塊白金膝蓋骨,而且彼時他無法負擔起公寓的生火費。1924年的海明威,和我一樣大,但已結婚三年,兒子都有了!

進了聖米歇爾廣場的咖啡館,他把雨衣和帽子掛起來,要了一杯牛奶咖啡。咖啡來了後,他叫了兩杯聖詹姆斯朗姆酒。他寫完了故事,如做完愛一樣感覺身體被掏空,又向侍者要了一打他們那裡的葡萄牙牡蠣和半瓶乾白葡萄酒。

海明威口感記:我吃著帶有濃烈海腥味和些微金屬味的牡蠣,喝冰鎮白葡萄酒將這種金屬味道衝淡,只留下海腥味和多汁的口感,然後啜吸每一個貝殼上冰涼的汁液,用清爽的白葡萄酒將之送入腹中,我於是沒了那種被掏空的感覺,開始高興起來,盤算著下一步計劃。 

笛卡爾路39號旅館的頂層

海明威的工作室

冬季晴朗

海明威以一個月60法郎租了個旅館的頂層小屋寫作,這間裡壁爐通風好,寫作時既暖和又舒服。他用紙袋裝了些柑橘和烤慄子帶到房裡,剝開橘子,把橘子皮扔到火中,把籽兒也吐到火中,如果餓了就吃烤慄子。

「走路、寒冷、寫作總是讓我感到飢餓。」 他轉過頭來認真地對我說。有時候一個新故事他寫不下去了,就會把小橘子皮的汁擠到壁爐的火苗邊上,看著它們在藍色的火光中噼啪作響。在我看來,這簡直無聊又激萌。 

樓上房間裡有一瓶他從山裡帶回來的櫻桃酒,故事即將收尾,或者一天寫作將要結束時,他就會喝點兒櫻桃酒。之後他收起筆記本或者稿紙放入抽屜,把剩下的橘子裝入口袋。

「夜裡要是把這些橘子留在房間,它們會凍住的。」 他又補充道。哎,這是一個多麼體貼橘子感受的吃貨!! 

利普咖啡館

冬季晴朗

有次海明威為了省錢沒有吃飯,結果餓壞了自己,職業寫作這條路是他心甘情願的,他不願意因為窮困一直抱怨。他想買個大麵包嘗嘗誘人的棕色麵包皮,可是又覺得如果沒喝的,麵包嚼在嘴裡太幹。於是他去了利普咖啡館,要了一杯一升容量的大玻璃杯啤酒,還要了兩份土豆沙拉和一份特製酸辣芥末醬薰香腸。

海明威口感記:啤酒很冰,喝起來很過癮。土豆沙拉在調味汁裡浸泡過,已經凝結了,橄欖油也非常美味。我往土豆泥上加了點黑胡椒粉,將麵包在橄欖油裡蘸溼。土豆沙拉吃完後,我又要了一份,還叫了份薰香腸,這很像一根又粗又寬的法蘭克福香腸,切成了兩半,上面抹了點兒特製酸辣芥末醬。我用麵包抹淨所有橄欖油和調味醬,慢慢喝著啤酒,直到啤酒已經不冰了,我才一口喝完,然後又叫了半杯,看著侍者將啤酒注入杯子。半杯的似乎比大杯的更冰,我一口喝了一半。 

愛人

「飢餓有很多種。春天,飢餓的種類就更多了。但現在已經沒有飢餓感了。記憶就是飢餓。」 by 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

兩居室的小公寓 

因為需要給西爾維婭·比奇(美國著名女書商,巴黎文學界的重要人士。1922年,她出版了當時出版社都不願出版的《尤利西斯》)還圖書館的押金,海明威和妻子沒有錢下館子,海明威說在咖啡館寫東西只喝了一杯奶油咖啡,快餓死了,問媳婦兒中午吃什麼。 

「小紅蘿蔔,上好的小牛肝加土豆泥,菊苣沙拉,還有蘋果餡餅。」 他們倆都為找到了比奇的書店而感到萬分幸運。

他們在一起經常談論吃的,比如旅行中吃了牡蠣和墨西哥螃蟹,喝了幾杯桑賽爾白葡萄酒。還有在商業拱廊的比菲餐廳吃什錦水果杯,據說那加了冰塊的高腳玻璃大水杯裡盛著卡普裏白葡萄酒、鮮桃、野草莓。

海明威有次從艾格勒鎮的小旅館《洛桑日報》的報紙包了酒到寄宿小木屋,旅館說這酒應該就著鱒魚喝。哈德莉則認為錫安酒更好。在寄宿小木屋時岡斯維斯奇夫人還做了非常好吃的奶汁鱒魚,他們就在門廊外喝錫安酒、吃魚。

山坡往下傾斜,隔著日內瓦湖,他們可以看到從半山腰往下還覆蓋著積雪的正午峰,還能看到羅訥河匯入日內瓦湖的河口的樹。

他們喝的是淡啤酒或黑啤,還有新釀的葡萄酒,有時是一年的陳葡萄酒。

白葡萄酒是最佳的選擇。

其他的飲品有山谷當地釀造的櫻桃酒和山上的龍膽根釀造的杜松子酒。

有時候晚餐可以吃上澆著濃香紅酒醬汁的瓦罐燉野兔肉,有時候是澆著慄子醬汁的鹿肉。

享用這些美味時,他們選擇喝紅酒,儘管紅酒比白酒貴,最好的紅酒要二十美分一升,普通紅酒要便宜得多。他們會用小酒桶裝上一些普通紅酒帶到瑪德朗爾小屋。

海明威和哈德莉的經典對話

海明威: 「那我們就回家吃。我們可以好好吃一頓,喝點從合作社買回來的波恩紅葡萄酒。從窗戶往外望,就能看見那家合作社,波恩紅葡萄酒的價格標在櫥窗裡。然後我們就看看書,上床,做愛。」 

哈德莉: 「我們只愛對方,永遠不會再愛上別人。」 

海明威:  「嗯,永遠不會。」

(才怪!)

塞納河邊下默頓的露天餐廳「神奇漁場」

冬季晴朗

海明威寫完東西以後會沿著塞納河的碼頭散步,他喜歡看釣魚。如果天兒好,他還會買上一升酒、一塊麵包和一些香腸,坐在太陽底下讀著買來的書,看他們釣一種像鰷魚的魚。

「吃這種魚最好的去處之一就是「神奇漁場」,莫泊桑的小說裡還提到過,那裡供應屬於麝香白葡萄酒的上好白葡萄酒。我和哈德莉一有錢去旅行就可以吃。」 Hem得意地對我笑笑,陽光打在他年輕的臉上,慵懶又柔和。

海明威口感記:這種魚整條炸了非常好吃,我能吃下一整盤。這種魚肉多味美,甚至比新鮮的沙丁魚還要鮮美,而且一點兒也不油膩。我們連魚骨頭都全吃了。

喬伊斯去過的米肖餐廳

冬季晴朗

就在通往米肖餐廳的路上,他們走著走著就餓了,海明威問妻子在橋上的時候有多少時候感覺到的只是飢餓。

哈德莉回答很經典,「我不知道,塔蒂。飢餓有很多種。春天,飢餓的種類就更多了。但現在已經沒有飢餓感了。記憶就是飢餓。」

海明威口感記:我們走進米肖餐館美餐了一頓。吃完後,雖然不再有飢餓的問題了,可是當我們乘公共汽車回家時,那種在橋上類似飢餓的感覺卻仍然還在。我們走進房間,那種感覺還在。我們上床、在黑暗中做完愛,那種感覺還在。一覺醒來,窗戶開著,月光傾瀉在高高的房子的屋頂上,那種感覺還在。

 

朋友

我們總是感到飢餓,因此每一次就餐都是件大事。by 海明威

裡昂的酒店

與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總能吃到好吃的 

菲茨傑拉德邀請海明威去裡昂玩,菲茨傑拉德說在火車站等他,結果遲到了沒趕上,海明威因為花了自己的錢上了車而氣壞了,而且他不打算再親切地叫對方司各特了。但是在火車上吃了一頓美味的午餐,喝了一瓶聖艾米利翁紅酒後,海明威又不生氣了,美食治癒了他,他開始美滋滋地看起窗外的蒙特羅的風景來。

早餐:到了裡昂後,他往菲茨傑拉德家裡打電話,給裡昂的所有酒店都打電話和留了言,菲茨傑拉德也滿城地找他,終於在第二天清晨找到了他,兩人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美式早餐,有火腿和雞蛋,海明威覺得美味極了,兩人從點菜到付帳一共花了一個小時。

午餐:後來菲茨傑拉德非得讓酒店給他倆做外帶午餐,海明威勸他放棄,隨便在路上熟食店買點兒東西做三明治,再去買瓶馬孔白葡萄酒喝就行。但菲茨傑拉德說,因為海明威說過裡昂的雞肉很好吃,因此他們必須得帶上一隻。於是酒店給他們做了一頓午餐,花了他們自己買午餐四五倍的錢。

菲少爺對於精緻生活的堅持莫過於此啊。

最終他們吃到了裡昂酒店做的美味午餐:一隻棒極了的塊菌填餡烤雞、可口的麵包和馬孔白葡萄酒。他們每次停車避雨喝馬孔白葡萄酒時,菲茨傑拉德都非常高興。在馬孔,海明威又買了四瓶上乘好酒,想喝的時候就開瓶暢飲。

晚餐:他倆點了非常美味的蝸牛,和一瓶弗留利紅葡萄酒做開胃酒。等兩人吃了一半的時候,菲茨傑拉德去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

最後海明威把菲茨傑拉德的蝸牛也吃了,用麵包碎塊蘸著吃光了黃油、大蒜、歐芹調味料,把那瓶弗留利紅葡萄酒都喝光了。

菲茨傑拉德之前感冒了,海明威給他灌了阿司匹林,法國鮮榨檸檬汁和雙份的威士忌……現在看來真是猛啊……菲茨傑拉德那柔弱的小身體怎麼能受得了。

海明威口感記:好吃極了,棒極了,非常美味!跟菲茨傑拉德一起的時候,總能吃到好吃的! 

花園街27號

格特魯德·斯泰因的工作室公寓

冬季晴朗

海明威和哈德莉一起拜訪過同在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就是斯泰因給他們貼上了「 Lost-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 的標籤。她給他倆準備了可口的食物和茶水,還有用紫梅、黃梅或野覆盆子釀造的天然蒸餾的利口酒。這些酒都醇香無色,喝的時候從刻花玻璃瓶倒入小玻璃酒杯。 

海明威口感記:無論這酒是李子白蘭地,布拉斯李酒或是木莓白蘭地,味道都像用來釀酒的原果,在舌尖化成一簇小小的火焰,讓你暖和起來,話也就多了起來。

雙偶咖啡館

遇見喬伊斯

有一天海明威遇見喬伊斯正沿著聖謝荷曼大街散步,喬伊斯剛剛獨自一人去看了一部日場戲。雖然喬伊斯看不見演員,但喜歡聽他們對話。喬伊斯邀請海明威一起去喝一杯,他們便去了雙偶咖啡館,點了無甜味的雪利酒。

「雖然你可能總是在書裡讀到喬伊斯只喝瑞士白酒。」 海明威狡黠地一笑,「但這不全是事實。」

尾聲

在各種病症折磨的晚年,他開始回憶起那段樸素、天真又美好的時光,似乎曾經那些反目成仇的朋友都重新變得可愛。當然他對嬌氣柔軟的菲茨傑拉德可是相當不留情。

但同時他也呈現出溫暖的柔情,他總是去傾聽,他不加掩飾地讚美龐德,喜歡喬伊斯,細心照顧生病的菲茨傑拉德。

有一次,菲茨傑拉德說自己曾經只和澤爾達睡過覺,被澤爾達打擊了自己的尺寸。海明威為了增強他的自信,還帶可憐的司各特去羅浮宮看裡的雕塑……

海明威後來離開了巴黎,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離了婚,愛過很多女人,聲名鵲起衣食無憂,但是年輕時的困頓和飢餓下的相濡以沫卻永遠留在了他的記憶中。

他甚至說他只愛過她一個人,「火車進站經過原木堆,我再次見到了妻子,她就站在鐵軌旁。我真希望我已經死去,並且在死前除了她沒有愛上過別人。」

巴黎永不滅。

責編:蒙蒙

(更多好書、好文章,請關注鳳凰讀書微信公眾號ifengbook)

相關焦點

  • 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在今天,我們紀念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爾...
    海明威參加一戰時的留念海明威18歲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身中227塊彈片,依然忍痛救了一名義大利傷兵,被義大利政府授予「銀十字」軍功勳章。二十幾歲旅居巴黎,和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為伍,寫出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等名作,獲得巨大成功。
  • 海明威成名背後的隱秘實情:社交天賦為他輔路?
    美國記者、文化史學家萊斯利·M.M.布魯姆的非虛構大作《整個巴黎屬於我》(EverybodyBehavesBadly)卻道出了海明威成名史背後的隱秘實情:他在社交場上的能力天賦如何輔助他踏入作家行列?從無名小卒到知名作家,他付出過怎樣的代價?為了登上作家職業生涯的巔峰,在喧囂的名利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他如何賭上別人的生活?
  • 海明威:你盡可以毀滅他,但卻打不敗他
    今天是海明威誕辰121周年紀念日,在此選載能代表其風格的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以及1981年馬爾克斯為紀念海明威逝世20周年而作的《馬爾克斯談海明威》,以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 海明威成名背後隱秘實情,社交天賦為他輔路?-虎嗅網
    布魯姆的非虛構大作《整個巴黎屬於我》卻道出了海明威成名史背後的隱秘實情:他在社交場上的能力天賦如何輔助他踏入作家行列?從無名小卒到知名作家,他付出過怎樣的代價?為了登上作家職業生涯的巔峰,在喧囂的名利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他如何賭上別人的生活?《太陽照常升起》刻畫的「迷惘的一代」,背後其實是海明威個人恩怨的偏狹縮影?它的成功,其實多半要歸功於自我營銷的騙人伎倆?
  • 在多倫多,尋覓海明威的蹤影
    記者工作之外海明威勤奮寫作,那些筆調輕鬆觀察銳利的隨筆:西班牙鬥牛、瑞士滑雪等等展示了他非凡的文學才華,這時哈德莉懷孕了,星報表示可以在多倫多給海明威一個有穩定收入的正式職位。當時的巴黎,婦女仍然在家裡裡靠接生婆協助生孩子,紐約也剛開始有婦女在醫院生育,多倫多的婦產科水平卻很先進,於是,海明威夫婦告別巴黎前往多倫多,似乎合情合理。
  • 海明威: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這位醫護兵名叫厄內斯特·海明威,當時他離19歲生日只差13天。回過魂來的海明威看到身旁不遠處躺著一個正在大聲哭喊的人,應該是受了重傷,他拖著沉重的雙腿蹭過去,把那個人扶在背上往前方百米遠的指揮所走。定居美國後,雷馬克和海明威成為好友,兩人惺惺相惜,雷馬克對《老人與海》的評價很高,他認為海明威寫出了自己當年的未竟之言,他說,「和海明威比,我是個微不足道的寫作者。」一戰結束了,但列強分贓的巴黎和會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度過生死成人禮的海明威回到了家鄉,戰爭給他的身體留下了永久的傷痛,也留下了一生熱衷追逐危險的後遺症。
  • 海明威是愛運動愛玩的不服輸少年,把文字化作子彈直射讀者心裡
    巴黎評論裡關於海明威,通篇就是這個風格,他把懟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清楚當時發生了什麼,還是這位記者入不了他的眼。最後問無可問,讓他講講是如何給小說裡的角色起名字。他的回答:「盡力起好。」我想,如果當時有彈幕,記者大概會直接寫拍死他,沒法好好聊天了。
  • 「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
    導言:「良知和良能」的戰地記者——海明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成為美國《星報》的一名戰地記者,在戰場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戰場第一線,採訪到許多有價值的新聞。海明威行動之迅速,身手之敏捷,驚得嚮導目瞪口呆。海明威向嚮導講起了自己在歐洲戰場上,參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擊德國法西斯的經歷。說著,他捋起衣袖、褲腿,只見身上布滿了累累傷痕。海明威說道:「身上這些傷疤共有236處,都是在戰場上留下的印記。」
  • 海明威,和他最愛的那杯Daiquiri
    海明威用這種極端方式轟然倒地,使自己曾經關於毀滅與失敗的豪言,成為了一個悖論。原來人可以被自己毀滅,也可以被自己打敗。為什麼海明威這樣的硬漢,能寫下給人勇氣的句子,卻沒有勇氣活下去?也許我們可以從他的另一句話裡找到答案:「當你停止做使你快樂的事情的時候,你就和死亡無異了。」可能,海明威只是不再快樂。
  • 海明威最後問世的作品,記錄著他青春歲月裡的風流遊戲
    所以她不甘寂寞,突然提出要幹一樁叫他吃驚的事兒:一個人到死水城去找一個髮型師把頭髮鉸短,成為男孩的模樣。夜間做愛時,她自稱是彼得,他才是凱薩琳,今後要永遠主動跟他做愛。戴維開始感到無可奈何。等他們收到第一批從巴黎轉來的信件時,又產生了分歧。他看到出版商談到他第二部寫大戰經歷的小說銷路不惡已安排第二次印刷時,計算了一下,可得一千元。
  • 海明威41年前的今天開槍自殺 晚間問候成為遺言
    和僑居巴黎的文學大師們在一起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回到家鄉後,海明威被視為英雄,好多人邀請他去演講。海明威也樂意到處宣揚自己的英雄業績,經常讓人傳看他那條浸透鮮血布滿槍眼的褲子以及義大利政府頒發給他的銀質英雄獎章。除此之外,他到處遊逛,不幹家務,不找工作,他的父母非常氣憤。
  • 滕威 |課堂講稿之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
    這兩個地方在戰前就是巴黎的文化地標,大家感興趣去讀《莎士比亞書店》和《旺多姆的麗茲》這兩本書,裡面不僅講到海明威還講到很多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活躍在巴黎的那些著名的文人墨客,當然海明威自己的《流動的盛宴》也是不容錯過的。關於海明威在二戰,近些年還浮現出的一個說法是,他可能是個雙面間諜。他在古巴招募了一支間諜小分隊在太平洋海域上活動,搜集德國或日本海軍的情報。
  • 海明威《告別武器》的47種結尾
    海明威多年的戰地記者生涯對他的小說創作影響極大。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曾經不無自豪地宣稱,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的結尾寫了39遍以求完美。實際上,這個結尾他寫了47遍。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讀到的只是一個版本。周二(7月10日),最新版的《告別武器》在美國出版,裡面包括了所有47種版本的結尾。
  • 語絲:海明威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小說藝術手記(13) 文/楊爭光 就形式來說,海明威並不「現代」,更偏向傳統,尤其是它的長篇小說。他的中短篇可能更精彩。他對小說藝術的貢獻也在他的中短篇——《老人與海》也屬中短篇的話。 就閱讀的感受來說,似乎有一個「海明威模式」。閱讀契訶夫卻沒有「契訶夫模式」感。契訶夫的小說藝術世界比海明威更開放,更顯「從心所欲」,自然自如。海明威的「硬度」則顯人為的努力。 但,《老人與海》是偉大的藝術經典。
  •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時候,我們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卻潛藏著巨大的山體。海明威以此比喻寫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蘊藏在文字背後的,真正通過筆端表現出來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夠處理好這一點,讀者就能強烈地感受到這八分之一背的分量。
  • 海明威小傳:老人與海的勇氣,也無法忍受病痛和電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海明威)【受傷的救傷隊員】由於他的視力較差,被調到紅十字會救傷隊。到達義大利前線之後,海明威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他說:「真的,我並不在意死亡;……隨便怎麼個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樣。」
  • 「網紅」海明威,一種被自我人設禁錮的作家生涯
    在圍繞該書展開的紀念海明威120周年誕辰活動上,翻譯家黃昱寧提出的觀點不可謂不尖銳:當如今我們看待海明威時,是否會意識到,「硬漢」這一詞,或許是海明威給自己所定下的最鮮明的「人設」。 海明威和他釣到的馬林魚眾所周知,相對於阿加莎·克裡斯蒂那樣當著家庭婦女、卻輕輕鬆鬆地在筆下描述各種謀殺事件的作家相比,海明威完全是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他的人生是他整個文學生涯、作品體系裡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言,作家的身份只是進行創作的工具,而創作本身才是永遠最重要的事——這一行為和思維關聯,和生活本身亦緊密結合。
  • 瑪莎·蓋爾霍恩:最優秀戰地女記者,海明威為她傾倒又被她拋棄
    1937年5月,蓋爾霍恩和海明威回到紐約,與導演喬裡斯·艾文斯合作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西班牙的地球》。8月,海明威和蓋爾霍恩分乘兩艘船回到西班牙,繼續報導西班牙內戰。1939年初,海明威和波琳·菲弗分居。海明威暫住在古巴哈瓦那的一家旅館裡,準備寫一部以戰時西班牙為背景的小說。蓋爾霍恩前去與他相聚。在哈瓦那城外,他們買下一座破舊的別墅,名叫芬卡·維吉亞。
  • 拳擊、鬥牛、寫作 20年代的海明威活躍得像個自媒體大號
    布魯姆所著的《整個巴黎屬於我》,依據大量一手資料,為好奇的讀者還原了海明威早年出道史以及他個人形象締造的全過程。在書的首頁,印著海明威1923年拍攝的護照照片,那是他週遊巴黎的開端。照片上24歲的海明威凝視鏡頭,肩膀寬厚,面容英俊,簡直就是一位明星,或許,與作家這樣的身份相比,成為明星才是海明威一生的追求。
  • 海明威的愛情往事:第一任妻子令其追悔一生(圖)
    (資料圖片)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曾在美國暢銷逾百萬冊,掀起過一輪「海明威熱」,記者日前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獲悉,該書簡體中文版最近已經引進內地。  靜默一個世紀之後,美國作家保拉·麥克萊恩首次將海明威與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愛情往事公之於世。經由出版社和版權代理機構聯絡,記者通過郵件採訪了保拉·麥克萊恩,聽她還原一個少為人知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