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由國內行業最具影響力的整車廠、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零部件供應商60餘家相關單位共同提議、吉利汽車牽頭,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乘用車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寧波杭州灣召開。大會期間,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執行總監谷雅韜先生以《中國乘用車內燃機和電氣化動力總成市場戰略分析》為題發表了主題報告。
以下為演講實錄:
首先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在這裡跟大家做分享!今天實際上到場的有很多行業的意見領袖和專家,所以我今天代表羅蘭貝格更多的是從第三方的視角分享一些我們對於行業的觀察和初步的判斷。
我先特別簡單地一兩句話介紹一下羅蘭貝格是什麼公司。羅蘭貝格實際上是來源於德國的戰略諮詢公司,從我們的來源大概地感受的到,我們一直以來對於汽車行業的關注和參與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實際上我們在過往也一直在關心和觀察整個行業發展的動態。
其實我在接受到這樣一個邀請的時候,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什麼在像現在一個行業大變革的過程中,在內燃機協會下面去成立了這樣的一個乘用車的動力總成專業委員會。我自己的揣測,當然上午領導提到了現在內燃機行業面臨的巨大的挑戰,但是我更願意說其實無論它是我們每個企業的責任還是我們每個人的信仰也好,我們會覺得從一個正面的角度來說,現在是時代賦予我們從事傳統內燃機的從業人員去解決我們過往甚至100年以來汽車行業的一個巨大發展帶來整個社會上的發展問題。所以這裡面我列舉了一些大的問題,這裡面包括了一些交通安全的問題,擁堵的問題,當然可能還有碳排放的問題。
所以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在這個時代發生了像「新四化」這樣一個產業大變革,其實是因為技術發展的階段,技術的推動,需要把我們在過去一百年裡面給社會、地球帶來的挑戰,我們要以一個更積極、更負責任的態度去解決它。所以這是對我們行業來說非常正面的一個感受。
我們也可以看看到底現在說的整個行業的大變革,「新四化」給我們整個動力總成甚至零部件行業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挑戰。羅蘭貝格用MADE的方式去總結了未來的「新四化」,其實對於動力總成的影響不簡單是對於電氣化內燃機的影響,其實未來「新四化」各個方面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對我們將來作為一個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定位和業務模式方面都會有巨大的影響。比如說共享出行,我們看到有專門為共享出行的車設計出來了,我們要思考對於傳統的動力總成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比如其實新能源另外一個很大的舉措就是智能網聯。談到自動駕駛,大家會問難道自動駕駛只能夠是在新能源車或電動車上去發展嗎?答案肯定不是的,但是我們也要自己去問一下,作為我們傳統的內燃機的汽車,對於未來自動駕駛的發展,我們是不是能夠順應這樣的一個大趨勢,從技術上能不能提供很好的支撐。
電氣化也不簡單是把傳統的內燃機從機械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改良、優化去實現節能減排,同時面臨著怎麼去實現機電一體,怎麼實現更加智能化,甚至可以讓我們整個的動力總成實現遠程或者更加去顛覆我們現在在機械結構之外的新變化,這可能都是我們在汽車大產業新變革下面不得不去思考對於汽車動力總成的影響。
展望一下整個行業的大變化趨勢之後,我們也回來看一下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因為這個東西最終會決定我們對於動力總成整個市場的空間和需求。其實這張圖是我們的圖的一部分,其實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可以從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其實汽車產業經過了非常飛速的發展。我們叫做第一個汽車快速增長周期,確實在2018年,尤其是2018年的下半年,整個汽車行業處在了趨緩甚至輕微下滑的大態勢,又疊加上今年疫情的狀況,我們整體的判斷確實中國整體的汽車市場在短期之內大概還需要這麼一到兩年的整體恢復期,所以叫做U型的反彈。我們大概會預計在2021年到2022年大概能回復到2019年整體的銷量水平。
在2022年之後是中國或者全球汽車行業大的增長周期,我們維持整體的GDP發展取一個均值的狀態下,中國未來乘用車的發展在2025年應該還是在2300-2400萬輛的範圍內。從全球乘用車汽車發展的視角來看,在第二個汽車行業增長周期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市場表現出來不同的增長態勢。不得不說中國市場在全球的乘用車市場裡面是未來主要增長的動力。其實左邊這張圖縱向是年複合增長率,橫向是銷量。我們看全球四個大汽車市場,包括日本、歐美、中國,年複合增長率都在下滑。但是從整體銷量上的增長來說,基本上只有中國還能實現銷量的增長。而比如說像日本這樣的一個汽車市場,甚至會在總量上有一定的萎縮,這是我們最近剛剛和全球專門做零部件諮詢的企業一起對全球市場進行了預測。所以中國在整個市場裡面起到的作用會越來越重。
也是響應今天我們乘動會的大背景,其實我們今天后面的一些數據分享沒有按照我們中國通常傳統上來說的新能源的定義去分,所以我們簡單地把我們能夠去使用內燃機作為驅動力的車輛類型,這裡面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傳統的內燃機、輕混、中混、插電混動都放在這一大類裡去看,另外還有未來的電動車。所以從全球市場來看,我們在這裡面做了一個大概的市場估計和預測,也是分了幾個大的市場。其實我們可以從這個市場來看,今天來說整個純電的市場比例還非常地小,即使我們看到在未來的五年規劃甚至七年的規劃周期之內,我們可以看到使用內燃機作為部分動力源的一些動力總成系統裡面實際上還佔了極大的比例,當然可能在每一個不同的區域市場會有差別,總體上來說對於我們整個內燃機作為驅動的整體市場空間還是存在的。我們也去看了一下作為國際主流的這些車企們,他們對於內燃機或者發動機,未來在生產規劃上面能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動向或者啟示。
確實很坦誠地說,比如說我們這兩個數據,從2016年到2018年,2019年到2023年的發動機生產規劃,未來三年基本上所有的主機廠放棄了生產新的發動機系列的計劃。這給我們傳遞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內燃機或者發動機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當然這個同時也傳遞了另外一個信號,我這裡特意沒有放中國的企業,給中國企業的啟示是什麼?是不是我們有全球化產業的機會。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再看細一點,在engine families之下看還有什麼發動機變種的規劃。這裡面其實可以看到每家主機廠對於未來技術路線規劃的不同,但是大部分的主機廠還是能夠看到確實整個發動機的種類數量在急劇降低,但是大部分他們會把混動車型的研發數量提升,有些也會把混動部分數量下降。未來我們做混動系列的企業是不是有一些新的市場機遇,這個問題留給每一家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去思考。
回到我們對於未來怎麼判斷,對於行業的驅動因素,其實這一頁早上起來大家談了很多,我們看到了最近這幾年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沒有大的變化,更加地堅定即使內燃機有市場空間和持續存在的意義,同時我們對於節能減排的要求和電氣化、電動化的發展訴求,由於政策的影響,我們不得不面對市場上的壓力。
回到我們國內,大家可能會問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從技術角度來講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的優勢、劣勢,作為一家企業不得不算一筆帳,我在做產品規劃的時候,這筆經濟帳到底怎麼算,現在還是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比如說雙積分,是不是要變成碳排放的考核標準。很多車企在算這筆帳,到底做現有的內燃機的持續的節能優化還是直接生產純電車就好了,這是一種經濟帳。這取決於持續對內燃機進行技術投入,從而能產生節能減排的效果,或者中間做混動或者說重新去開發全新的純電的新能源的產品,甚至我可以將來去接受這種被罰款的成果,大家可能在這種博弈裡面會有自己不同的選擇。
我們的一個觀點是說不能過分地依賴於雙積分的政策判斷未來整個技術路線和產品規劃的大原則。因為從我們剛才提到的,無論是新能源積分的目標還是單車的積分,包括電耗的問題,包括對新能源實際滲透率的判斷,我們覺得這個市場是不可預測的。對於雙積分的交易價格,最近幾年都在翻番變化,從幾百塊到幾千,未來預測可能要5000、6000的單積分的價格。我們認為大家對於行業的判斷會有一些偏頗。
對於內燃機來說,或者對於傳統的動力總成角度來說是不是還有空間去持續優化現有的產品,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這裡面相對是比較粗的,我們去看了一下確實在某一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產品的國別對於技術路線上的選擇,當然這裡列的不是很完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體上在節能減排的路線上是偏重於歐洲的路線。
根據我們的調研和數據分析,我們也看了一下,如果從發動機傳動系統、電氣化和整車優化角度來說,達到了碳排放,降低節能目標的時候,左邊這張圖是針對歐洲主要的內燃機的規劃。右邊這張圖是針對我們調研到的整個中國主流車廠對於應用到節能減排技術到2025年的滲透比率。顏色越深,滲透率是越高的。從我們現在調研的結果來看,我們中國的主機廠對於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規劃實際上遠遠地低於歐洲的這些車汽的規劃,說明什麼問題呢?即使我們在傳統的動力總成方面,我們仍然有很多的舉措能夠去幫助我們靠近整體的燃油消耗或者節能消耗目標,所以這裡面還是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有些相對來說普世性價值比較高的技術,像我們說的輕混48V的技術效果非常明顯,成本也在可控的範圍之內,我們現在實際上能夠看到整體中國的動力總成的規劃比例相對還是比較低的,這些在將來大家都可以作為選擇。當然這裡面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細節,我們還特別地去分車型進行統計,包括A級車、B級車、C級車,我們也要結合國家實際情況。歐洲選擇這樣的路線是因為B級車佔比更高一些,所以他們基於B級車的經濟路線和技術角度進行了規劃。但是中國至少在未來三到五年還是以A級車為主的市場環境下來說,我們是不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所以我們在做比較多的數據分析之後得出了這樣的反思。
即使是在一個48V的技術下面,我們也看到有更高的優化空間,包括我們可以看到奔馳也好或者吉利也好,過往在應用48V技術上能實現的一些節能的成績。另外在新的架構下,技術在發展,在成本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技術路線的選擇。
當然是不是在基於傳統的內燃機的基礎上能夠去實現我們所有的節能要求呢?確實也不是這樣的,所以這個東西就需要我們從相對比較理性的角度思考。這是我們基於大眾的一款車去進行的粗算,通過增加一些輕混、強混以及新能源車,實際上會有不同的效果,體現在我們在研發上投入,以及相應地會直接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這一頁想告訴大家的一個關鍵的信息就是做我們整個行業的規劃其實最終還是要回到人的第一性原則。我們可能出發點並不是說我們怎麼去延長我們現有內燃機的生命周期或者市場空間。我們可能更多地還是要去做這樣一個平衡、反思,什麼樣的產品、技術能夠真正解決今天我的演講裡面最開始提到的,到底能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路線一定不是唯一的選擇。
所以我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宏觀的觀點來闡述一下我們認為未來在整個動力總成可能的選擇,它不是從一個技術的角度去考慮的,完全是從未來人類生活的角度來看的。
其實這是一個全球人口的分布,這個人口的分布是根據經濟和當地的規劃、發展進行分類的,實際上分成了相對農村地區和人口比較密集、相對比較貧窮和人口比較密集、相對比較富裕的地區。比如說我們認為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是高收入低密度的地區,在英國倫敦是一個高收入高密度的地區,重慶相對來說是處在一個密度比較低,但是收入水平整體也比較低的地區。印度的人口密度很高,但是收入水平也比較高。
所以我們看不同人口地區,實際上還是從第一性原則角度考慮,解決大家出行需求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對於動力總成的選擇會有不同的需要的。這個其實也是整個汽車行業發展了100多年給我們的啟示,在汽車行業裡面很難說某一款產品或者某一類產品能夠獨佔整個市場。汽車的產生就是滿足人們不同的出行和生活場景的需求。所以我們也堅信整個動力總成未來在汽車市場裡面一定也會存在多元化的發展或者多種形態的存在,無論是從我們的動力類型、燃料類型還是從最終形成的產品形態來說,我覺得大家都有信心,我們可以更好地用我們多元化的技術去解決人類未來發展的不同問題。
所以我也用這一頁去結束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註: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僅作為參考資料,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