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雯雯談人間味道,歡迎與雯雯一起感受人問魅力!
印象中,那大概是秋收之後,秋高氣爽,田野裡還泛著些許金黃色,仿佛秋收還意猶未盡的日子。村裡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門前的樹上都是金黃一片……沒錯,那是玉米了。等過些時日,秋日的太陽將它們曬乾後,就可以用來做玉米煎餅了,其餘的還可以貯存起來,留著以後吃。
村裡有一口大石碾,婦女們把收的新玉米鋪在石碾上碾醉,再把玉米碎碎運去作坊裡用機器磨成糊糊,把磨好的玉米糊糊倒在大桶或別的容器裡,蓋上蓋子,如果溫度合適,三天就能泡發了,這主要是為了口感,泡發以後會發一點點酸,對於不愛吃甜的人來說,這點酸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靈魂。沂蒙的農村都有種攤煎餅專用的工具,叫「鏊子」,鏊子底下燒點火,把玉米糊糊均勻地攤在上邊,藉助火的溫度,一張玉米煎餅就攤好了。別看步驟簡單,但做起來卻並不容易。母親也是跟奶奶學了很久才能攤的稍微像樣一些了。
沂蒙人對於煎餅的熱愛是發自肺腑,來自骨子裡的。煎餅水分少,容易儲存還壓飢。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嫂們就是用一張張煎餅堅強地支撐著前方的戰士們,助推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如今,和平年代,煎餅雖不會再起到那樣的作用了,但是,仍然被沂蒙人民愛著,仍然在他們心中有不可撼動的地位。沂蒙人民性格淳樸,雖說是一張煎餅卷天下,但煎餅卷點鹹菜和大蔥就足以滿足他們,因為這是一種革命年代沂蒙精神的傳承,同時,他們也不單單把煎餅看成食物,對他們來說,煎餅已經是寄託著濃濃鄉愁情懷的代表了,所以,用煎餅卷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手裡握著嘴裡著家裡的煎餅,心裡就足夠踏實了。
母親小的時候,家裡窮,上學沒有飯帶,姥姥就給她攤一包煎餅讓母親帶去學校吃。現在,我也遠在外地上學。外邊的雞鴨魚肉再多,我也始終對家裡那長相普通甚至有些不太上檯面的煎餅牽腸掛肚。走到哪裡我都會讓母親給我攤一包煎餅帶著,帶著路上吃,帶著去學校吃,去分給同學吃。煎餅是沂蒙人民靈魂的一部分,是我的鄉愁的一部分,是母親樸實而又高尚的愛的一部分。隻身在外,有煎餅就有歸宿,有煎餅就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