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發脾氣?正確認知「情緒小怪獸」,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20-12-24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寶寶一出生,便具備了情緒表達能力,比如身體不舒服,或者不想躺在床上,那麼他就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家長卻常常猜錯寶寶的意圖。

哪怕是寶寶可以與父母用語言溝通了,也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緒問題導致局面越來越糟糕,這是因為父母的回應並不能令他們滿意。

▲比如:女兒挑食,老公本意是為了女兒好,可是孩子卻不能接受父親的善意,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因此父親只好使出殺手鐧,對孩子大聲吼叫,甚至動手,然後扔下孩子任由她哭泣,仿佛事情過去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殊不知,這只會讓孩子的情緒不斷堆積起來,用不了多久就會爆發。

老實說,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的問題上都是「低能兒」,而且有很多父母想要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培養孩子的情緒,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那麼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就無能為力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情緒不可以依靠技術去培養,但父母可以從其他方面去改變孩子的暴脾氣。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知並回應孩子的情緒

★情景:飛飛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有一次考試回家後,哭得非常傷心,並且自己和自己生悶氣,連飯也不吃,於是媽媽問道:「怎麼了?」飛飛說:「數學可能考砸了,有兩道大題自己不確定是不是做對了。」媽媽說要問老師看考得到底怎麼樣,飛飛立即不耐煩的發脾氣道:「都沒考好,有什麼好問的,別丟人了。」

可是媽媽還是偷偷問了老師,結果飛飛考了全年級第一名,媽媽說:「你看你,考的這麼好,有什麼好哭的,鬧什麼脾氣,應該高興才對,走,媽媽請你吃好吃的去。」

▲分析:媽媽的做法是很多家長處理孩子情緒時最常見的:

▲結論: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是與生懼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社會中與人互動時,會出現更多複雜的情緒,比如羞愧、失望、厭惡、妒忌等,當這些情緒出現時,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而家長會習慣性的將這些情緒分為「好與壞」,實際上,情緒並沒有「好與壞」、「對或錯」之分,它只是一種「警告信號」。

而當孩子釋放出這些信號時,媽媽的做法都沒有第一時間去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及時做出回應,而且一直在有意迴避孩子發出的情緒信號,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感受。

同時也會漸漸屏蔽自己的情感交流,甚至關閉自己的內心,家長再也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關係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孩子的情緒長久不能得到釋放,負能量必定會爆棚,除了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傷害,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因為自己的情感長期被忽視,他們自然也不會注意到別人的情感需求。

所以,只有家長正確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才可以讓孩子獲得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培養出高情商。

其次,教會孩子和 「情緒小怪獸 」共處很重要

1、 引導並訓練孩子識別情緒

具體的訓練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情緒ABC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他認為A是指事情的前因,C表示事情的後果,而B則代表中間的橋梁。

▲舉例:女兒由於挑食打翻了飯菜,用ABC理論來分析,A是女兒覺得飯菜不合胃口,爸爸因此對她非常嚴厲;C是女兒打翻飯菜,大人們都不開心。

我當時把女兒叫到臥室,然後把A和C分別列了出來,問女兒:「你中間的橋梁是怎樣的?當你發現菜不合胃口,有什麼反應,爸爸要你不要挑食,你覺得他們做的對嗎?」

女兒哭著說:「大人之所以不挑食,是因為你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飯菜,我覺得爸爸是故意和我作對,要懲罰我。」

女兒這樣的錯誤認知,肯定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因此才會越想越生氣,打翻了飯菜,惹怒了爸爸。用這樣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當下的情緒體驗,並且正確識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無條件接受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了解了孩子當下的情緒後,家長不要對此進行評判,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與情緒共處,所以,家長是幫助者的角色,而助人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以暴制暴,或者威脅恐嚇,而是表示理解與接納,讓孩子與父母產生共情,那麼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溫和、平靜,慢慢的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做正面的表達。

3、 幫助孩子尋找情緒產生的原因

當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心去觀察,然後幫助孩子回想一下,看看他們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哪些因素與負面情緒有關,這樣不斷的探索可以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並且及時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遊刃有餘的去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最後,「幸福感」才是孩子控制情緒最好的溫床,父母要正確「給予」

說到「幸福感」,可能很多人覺得很抽象,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非常簡單的,只要他們感覺到開心、快樂、舒服,這就是最好的幸福,足以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排解負面情緒。

而大人卻常常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因此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讓孩子有「幸福感」,這樣的家長通常是陷入了這三個誤區中:

誤區1: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是「愛 」

孩子的需求總是五花八門的,可如果家長一味的去滿足,看起來是愛孩子,為了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可同樣也是在害孩子。

愛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父母擺脫了棍棒教育,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中,這樣的教育方式產生的危害並不亞於棍棒教育。

誤區2: 將自己的美夢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可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會將這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擁有這樣的「幸福」。

但同時也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有一絲過錯,父母就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孩子諸多苛求,這樣的矛盾心理自然會給孩子添加更大的壓力。

誤區3:花費大量財力培養孩子

現如今父母都在為了生活打拼,難免會忽略孩子,為了補償,也為了填充自己的缺席時間,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報各位特長班和補習班,美名其曰:為了孩子好。可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好那就未必了。

▲正確做法: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們的好奇心是最強的,他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探知的欲望,但是這樣做除了存在安全隱患,還會面臨失敗,有些家長為了省心,乾脆將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裡,或者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不就直接幫孩子做好。

家長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樂趣和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感」,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不完美的空間,讓孩子有機會獨自成長!

2、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呵護並不是溺愛,家長要明白,自己不但是孩子的保護傘,同時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細節,學會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並且要學會鼓勵孩子。

這樣孩子內心才會免於恐懼,在生活中自立自強,雖然這個過程有些困難,但不可否認,這是讓孩子增加「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3、 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家長也都知道,但是有些父母卻不知該如何給予,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孩子在意的並不是這些,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這會讓他們充滿安全感,同時增強「幸福感」。

但是有些父母自己也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表現不佳或自己心情煩躁時,會出口傷人,這種情況對孩子的情緒培養是非常糟糕的,當孩子沒有了幸福感,何談管理情緒?

總結:

希望所有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都可以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信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一定會擁有強烈的「幸福感」,也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豆寶奶奶,想要獲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聽《情緒小怪獸》故事,認知喜怒哀樂的情緒,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情緒對一個人的生活影響是多麼的深遠,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工作更是至關重要,相信公司或者單位不會喜歡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下面我們就跟著《情緒小怪獸》來認知我們的情緒,情緒是幼兒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
  • 孩子總愛發脾氣,這是忽略了孩子認知感受的培養,3招可破解難題
    important}幾乎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發脾氣的現象,對於幾歲幼兒發脾氣鬧情緒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孩子還小,認知世界還很狹窄。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學進入兒童期後,還總愛發脾氣,家長就需要警惕了,如果任由孩子隨意發脾氣,會讓你的管教幾乎可計可施。
  • 孩子總愛發脾氣,這是忽略了孩子認知感受的培養,3招可破解難題
    幾乎每個家長都經歷過孩子發脾氣的現象,對於幾歲幼兒發脾氣鬧情緒當然可以理解,畢竟孩子還小,認知世界還很狹窄。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學進入兒童期後,還總愛發脾氣,家長就需要警惕了,如果任由孩子隨意發脾氣,會讓你的管教幾乎可計可施。不少青春期孩子不受教,恰是從兒童期開始就出現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直到進入青春期後才會呈現出不可逆轉的傾向。
  • 孩子總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拽出身體的情緒小怪獸
    相比每個家長都會有很苦惱的時候,孩子特別容易發脾氣,不是滿臉通紅,大聲尖叫,就是大哭一場,或者乾脆躺在地上,拉也拉不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們也可能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是除了打罵,就沒有別的辦法控制孩子的情緒了嗎?" 這種痛苦完全不是一個例。
  • 幼兒園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巧用六種兒童繪本,讓孩子做情緒高手
    朋友柳兒最近比較煩,兒子5歲多,經常發脾氣。她婆婆卻很開心的說「孩子發脾氣是好事,總比憋在心裡,以後受委屈來的好,孩子能發脾氣是咱家的福氣!」如果家長缺乏有效的引導,那麼總有一天,這些情緒的刀痕就會把孩子變得面目全非。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正確引導情緒是關鍵,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糾結,孩子年齡小總不能打孩子吧,也不能罵孩子,害怕影響親子關係。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這種形式來發洩情緒,甚至罵人。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想避免孩子養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關鍵,聰明的孩子都這樣做。
  • 不要讓情緒怪獸主導你和孩子,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試試這麼做
    孩子發脾氣,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大多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引導。 俗語說,「堵」不如「疏」,父母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才是緩和他們情緒的不二選擇。1.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失控? 孩子自身對於情緒的認知,表達,還都是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發脾氣,甚至是摔東西,都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著自己的情緒。 而我們父母在管理孩子情緒的時候,要做的,並非是壓制它,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讓他流動起來。
  • 別當情緒小怪獸!與孩子的情緒對焦,3-6歲說出來比認錯重要
    很多媽媽發現,當寶寶從二歲開始,遇到一些小挫折或指責時,就會亂發脾氣,特別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小孩失控的程度更加劇烈,面對情緒問題,爸媽如果處罰孩子內心會很愧疚,但一味放任又怕養出小霸王,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別當情緒小怪獸!與孩子的情緒對焦,3-6歲說出來比認錯重要
    很多媽媽發現,當寶寶從二歲開始,遇到一些小挫折或指責時,就會亂發脾氣,特別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小孩失控的程度更加劇烈,面對情緒問題,爸媽如果處罰孩子內心會很愧疚,但一味放任又怕養出小霸王,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孩子總亂發脾氣?情緒教育要抓緊,這7本情緒繪本或許對你有幫助
    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體會,孩子各種問題頻發,好不容易掌握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各種習性,但是總有一項是永遠無法順利解決的,就是孩子的"脾氣",總是搞不清楚為什麼孩子就是哭鬧,為什麼就是不能乖乖的呢?好的情緒繪本,則是一個"演練場",能夠通過故事來讓孩子真實地體會真實情況,讓孩子能夠形象地了解自己內心的情緒,讓這些原先"深不可測""難以言表"的情緒變得簡單,接納自己內心的恐懼、傷心、生氣和難過等不良的情緒,引導孩子正確地去應對這些消極的情緒,不會被這些可怕"情緒怪物"吞沒掉。
  • 孩子愛發脾氣,扔東西?懂得幫孩子提升「情緒粒度」很重要
    2、有利於緩解焦慮感當人們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有正確的認知之後,他們便會知道如何去應對,知道逃避或者強迫自己去接受是不現實的,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只有能夠正視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細分,才能夠克服自己的恐懼,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對於緩解人們的焦慮很有幫助。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就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特別是爺爺奶奶輩,對孫子孫女更是恨不得寵上天,不管孩子的要求 是否合理,統統都會滿足。這樣孩子就會養成霸道、蠻橫的性格,脾氣自然也會非常暴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很容易發脾氣。
  • 《我的情緒小怪獸》和孩子一起了解情緒
    作為大人我們能說出幾種情緒?悲傷、快樂、愉悅、痛苦、焦慮等都是情緒的詞彙。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嘛?今天我和寶寶一起看《我的情緒小怪獸》,繪本讓我有所感悟。孩子不但認識色彩,不同色彩賦予不同的情緒,讓孩子可以多一些認知,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家長不用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關鍵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不僅沒有停止發脾氣,最後反而還是家長對孩子妥協。很多家長疑惑:孩子發脾氣時,講道理為什麼會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呢?一、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不能講道理1. 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滿篇大道理,而是父母無條件的撫慰。在孩子的世界中,小的只能容下父母兩個人,因此父母的任何舉動,都會激起孩子的反應。當孩子在發洩情緒時,只有接納孩子,對孩子而言才是正確表達愛意的方式。
  • 6歲前請教會孩子情緒管理,學會釋放壞情緒,孩子也需要被治癒
    實踐中我總被各位夥伴問起,給孩子讀些什麼樣的情緒管理繪本。今天想說說新入手的 《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這套書。但是多數的時候我們是冷靜的,那個小猩猩就會變成藍色。也就是說:憤怒人人都有的正常情緒,不會發脾氣、不敢發脾氣的人才奇怪,才可悲,只是,我們需要用理智來控制內心裡這隻蠢蠢欲動的小猩猩。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但其實,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孩子生氣愛發脾氣是自然現象。如果一個孩子,他受了委屈,竟然感覺不到任何氣憤,我們反而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太壓抑了。其次,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以下幾種原因,來看看該如何應對他的小脾氣吧!1、孩子的情緒不被理解多數父母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卻忘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
  • 家長課堂|孩子總愛亂發脾氣?如何讓他學會情緒表達和管理
    為什麼有的孩子生氣了會說「我不開心」,有的卻是扔玩具發脾氣?為什麼心裡難過,孩子卻什麼都不願意表現出來?無理取鬧、愛發脾氣、自卑、焦慮.……每個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的情緒失控,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已經成為了處理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一大棘手問題。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在討論孩子為什麼愛哭鬧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點腦科學知識。越小的孩子越喜歡哭鬧、亂發脾氣,因為在我們大腦皮層裡,負責處理情緒的前額葉部分在孩子6歲前尚未發育成熟。對他們來說,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是非常很正常的。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哭鬧、摔東西、發脾氣,其實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孩子總是發脾氣,三個妙招,孩子情緒穩,媽媽不生氣不煩不絕望
    更重要的是每每孩子做一些「危險」的事情的時候,媽媽們每次都是立即高調製止。孩子生活經驗少,並不知道那是不是危險,正高興的探索時卻被制止,又不能清楚的解釋自己要做的事情。基於孩子認知結構想要達到的目標沒有達到,從而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於是發脾氣的情緒表達就出現了。媽媽正確的、有價值的處理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可以讓孩子獲得有益的情緒體驗,獲得有益的情緒經驗,減少發脾氣現象發生。
  • 孩子總愛發脾氣,怎麼辦?教會孩子控制情緒,對孩子一生有益
    ,不如各自冷靜再溝通其實在孩子發脾氣的同時,家長的情緒一樣會遷怒,然後跟孩子大吵大鬧。這個時候,很多家長的表現,都是直接拿出作為父母的威信來教訓孩子,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教育。這種方式一般讓孩子無法接受,只會傷害親子之間的關係。其實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擁有話語權,在孩子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自己也要表達真實的感受。家長應該先去平緩孩子的情緒,再慢慢進行安撫,過後才分析事情的因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