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寶寶一出生,便具備了情緒表達能力,比如身體不舒服,或者不想躺在床上,那麼他就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家長卻常常猜錯寶寶的意圖。
哪怕是寶寶可以與父母用語言溝通了,也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緒問題導致局面越來越糟糕,這是因為父母的回應並不能令他們滿意。
▲比如:女兒挑食,老公本意是為了女兒好,可是孩子卻不能接受父親的善意,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因此父親只好使出殺手鐧,對孩子大聲吼叫,甚至動手,然後扔下孩子任由她哭泣,仿佛事情過去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殊不知,這只會讓孩子的情緒不斷堆積起來,用不了多久就會爆發。
老實說,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的問題上都是「低能兒」,而且有很多父母想要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培養孩子的情緒,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那麼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就無能為力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情緒不可以依靠技術去培養,但父母可以從其他方面去改變孩子的暴脾氣。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知並回應孩子的情緒
★情景:飛飛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有一次考試回家後,哭得非常傷心,並且自己和自己生悶氣,連飯也不吃,於是媽媽問道:「怎麼了?」飛飛說:「數學可能考砸了,有兩道大題自己不確定是不是做對了。」媽媽說要問老師看考得到底怎麼樣,飛飛立即不耐煩的發脾氣道:「都沒考好,有什麼好問的,別丟人了。」
可是媽媽還是偷偷問了老師,結果飛飛考了全年級第一名,媽媽說:「你看你,考的這麼好,有什麼好哭的,鬧什麼脾氣,應該高興才對,走,媽媽請你吃好吃的去。」
▲分析:媽媽的做法是很多家長處理孩子情緒時最常見的:
▲結論: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是與生懼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社會中與人互動時,會出現更多複雜的情緒,比如羞愧、失望、厭惡、妒忌等,當這些情緒出現時,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而家長會習慣性的將這些情緒分為「好與壞」,實際上,情緒並沒有「好與壞」、「對或錯」之分,它只是一種「警告信號」。
而當孩子釋放出這些信號時,媽媽的做法都沒有第一時間去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及時做出回應,而且一直在有意迴避孩子發出的情緒信號,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感受。
同時也會漸漸屏蔽自己的情感交流,甚至關閉自己的內心,家長再也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關係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孩子的情緒長久不能得到釋放,負能量必定會爆棚,除了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傷害,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因為自己的情感長期被忽視,他們自然也不會注意到別人的情感需求。
所以,只有家長正確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才可以讓孩子獲得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培養出高情商。
其次,教會孩子和 「情緒小怪獸 」共處很重要
1、 引導並訓練孩子識別情緒
具體的訓練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情緒ABC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他認為A是指事情的前因,C表示事情的後果,而B則代表中間的橋梁。
▲舉例:女兒由於挑食打翻了飯菜,用ABC理論來分析,A是女兒覺得飯菜不合胃口,爸爸因此對她非常嚴厲;C是女兒打翻飯菜,大人們都不開心。
我當時把女兒叫到臥室,然後把A和C分別列了出來,問女兒:「你中間的橋梁是怎樣的?當你發現菜不合胃口,有什麼反應,爸爸要你不要挑食,你覺得他們做的對嗎?」
女兒哭著說:「大人之所以不挑食,是因為你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飯菜,我覺得爸爸是故意和我作對,要懲罰我。」
女兒這樣的錯誤認知,肯定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因此才會越想越生氣,打翻了飯菜,惹怒了爸爸。用這樣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當下的情緒體驗,並且正確識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無條件接受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了解了孩子當下的情緒後,家長不要對此進行評判,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與情緒共處,所以,家長是幫助者的角色,而助人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以暴制暴,或者威脅恐嚇,而是表示理解與接納,讓孩子與父母產生共情,那麼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溫和、平靜,慢慢的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做正面的表達。
3、 幫助孩子尋找情緒產生的原因
當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心去觀察,然後幫助孩子回想一下,看看他們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哪些因素與負面情緒有關,這樣不斷的探索可以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並且及時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遊刃有餘的去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最後,「幸福感」才是孩子控制情緒最好的溫床,父母要正確「給予」
說到「幸福感」,可能很多人覺得很抽象,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非常簡單的,只要他們感覺到開心、快樂、舒服,這就是最好的幸福,足以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排解負面情緒。
而大人卻常常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因此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讓孩子有「幸福感」,這樣的家長通常是陷入了這三個誤區中:
誤區1: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是「愛 」
孩子的需求總是五花八門的,可如果家長一味的去滿足,看起來是愛孩子,為了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可同樣也是在害孩子。
愛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父母擺脫了棍棒教育,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中,這樣的教育方式產生的危害並不亞於棍棒教育。
誤區2: 將自己的美夢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可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會將這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擁有這樣的「幸福」。
但同時也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有一絲過錯,父母就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孩子諸多苛求,這樣的矛盾心理自然會給孩子添加更大的壓力。
誤區3:花費大量財力培養孩子
現如今父母都在為了生活打拼,難免會忽略孩子,為了補償,也為了填充自己的缺席時間,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報各位特長班和補習班,美名其曰:為了孩子好。可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好那就未必了。
▲正確做法: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們的好奇心是最強的,他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探知的欲望,但是這樣做除了存在安全隱患,還會面臨失敗,有些家長為了省心,乾脆將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裡,或者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不就直接幫孩子做好。
家長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樂趣和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感」,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不完美的空間,讓孩子有機會獨自成長!
2、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呵護並不是溺愛,家長要明白,自己不但是孩子的保護傘,同時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細節,學會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並且要學會鼓勵孩子。
這樣孩子內心才會免於恐懼,在生活中自立自強,雖然這個過程有些困難,但不可否認,這是讓孩子增加「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3、 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家長也都知道,但是有些父母卻不知該如何給予,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孩子在意的並不是這些,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這會讓他們充滿安全感,同時增強「幸福感」。
但是有些父母自己也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表現不佳或自己心情煩躁時,會出口傷人,這種情況對孩子的情緒培養是非常糟糕的,當孩子沒有了幸福感,何談管理情緒?
總結:
希望所有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都可以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信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一定會擁有強烈的「幸福感」,也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豆寶奶奶,想要獲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