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閨蜜發現孩子最近不願意和自己聊天了,平時嘰嘰喳喳說個沒完,最近卻變得有一些沉默寡言了。一開始閨蜜並沒有把這當回事,可是漸漸地她發現當自己詢問孩子一些問題時,孩子常常敷衍應對。比如說閨蜜詢問孩子,「寶貝,你今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孩子的回答常常是「沒什麼!」
閨蜜感慨說以前孩子特別愛說話,每次放學回家都有說不完的話,要和自己分享,弄得自己只得一邊忙著做飯,一邊聽孩子說完。有時候甚至不得不要打斷孩子讓他住口。當時還覺得孩子說個不停的樣子有點煩,卻沒想到現在想要讓孩子和自己說句話都那麼困難。
一、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想跟你聊天?
在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少年說中,一位初二女生站上了講臺,對自己的媽媽喊話。她說她曾經站上了自家樓上的天台,想要從那裡跳下去。幸好當時有電話打進來,不然後果真的是無法想像的。
而女孩的媽媽也眼含淚光著說孩子以前都很愛說話,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卻變得如此沉默。女孩委屈地說道,每次和別人發生矛盾,媽媽首先批評的都是自己。這讓她感覺到壓力,也不想對媽媽說了。
1.父母沒有看見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想要和父母傾訴時,父母們有時候忙於手頭上的事,有時候是真的沒有在意,這就很容易導致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緒。選擇性忽視,讓父母們認為孩子身上的事兒都是小事,即便是孩子情緒低落,父母們也會覺得孩子的壞情緒很快就會消散。
2.缺少對孩子的共情心理
當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件事情時,希望得到的是父母正面的回應,而此時如果父母們沒有給予孩子們想要的情感訴求滿足,那麼孩子們就會覺得很失落。很多父母缺少對孩子的共情心理,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不開心。
3.總是喜歡打擊教育
當孩子和父母傾訴時,父母們常會把自己放在一個道德高處,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判。這時的孩子接受了很多不必要的批評和打擊,於是孩子們傾訴的熱情就會被削減。孩子們向父母訴說,是想要得到情感支持,沒想到卻換來了父母的批評,顯然,這不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情感溝通,不要一味地批評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們不妨嘗試一下門把手語言的教育理念。
二、什麼是門把手語言?
教育學家們在親子教育中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概念,那就是,父母在與孩子交流中,要選擇一些門把手語言。那麼什麼是門把手語言呢?其實它指的是採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與此同時,邀請孩子們多進行一些表達。通常門把手語言可以幫助父母打開孩子的心扉。
這些語言主要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不帶有任何主觀意見的回應,另一種是明確地希望能夠聽到對方的想法。
比如說「我明白了」「你可以再多聊聊嗎?」「這很有趣。」「你是怎麼想的呢?」這些表達方式讓孩子的表達沒有被打斷,並且恰當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三、父母巧用門把手語言,讓孩子願意表達想法
1.積極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失去了表達的欲望,是因為父母沒有很好的接納自身的情緒。正如託馬斯戈登說的那樣,當一個人真正的可以接納對方時,一定會把自己的這種接納通過情緒來進行表達。
父母先放下想要批評教育的想法,接納孩子的表達,也許更加能夠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
2.鼓勵孩子進行表達
父母們想要了解的心情,會讓孩子表達想法的欲望得到激發。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夠讓父母明白孩子內心的判斷標準。當孩子得到鼓勵和支持時會更加自信,對於自我想法傾訴也更加積極。
3.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討論
父母有必要放下自身的架子,好好地和孩子聊一聊,沒有評論,只有理解和尊重。孩子和父母像朋友間一樣聊天,這是非常恰當的親子相處模式。孩子不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會遭到父母的批判而有所顧慮。
事實上,門把手語言其實是一種直接的情緒回應以及溝通方式。父母不要以為給孩子講道理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深入孩子的心得。大家對於門把手語言的教育理念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虎爸虎媽熊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