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女兒很反感我,不願跟我溝通,咋辦?」
題主的女兒對父親感到厭煩,在上學路上幾乎不溝通。而題主自認為是個好父親,可是孩子卻不願跟他溝通,他感到非常苦惱。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很多的家長也正在面臨這種情況,這讓很多家長都感到非常苦惱。為何我的孩子什麼都不願跟我說了?
你想說的,不是孩子想聽的
在某育兒節目裡,有這麼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百般上心,常常主動交流,可兒子卻對他們很不耐煩,親子之間難以溝通。育兒師的了解後發現作為語文老師的媽媽,總是要求兒子語文考試要考到滿分,而且還總拿妹妹和他作比較。但是媽媽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過,兒子叛逆背後的真正原因,才導致了和兒子的對立關係。
孩子想說的,不是你想聽的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很多時候,孩子的交流欲望,正是被我們扼殺了。
「媽媽,我覺得很難過。」
「沒必要難過,堅強點。」
「媽媽,我今天看了一本很有趣的小說。」
「看小說會影響學習,不許再看了。」
「媽媽,我同桌說她喜歡我們班長。」
「這麼小就早戀,不自愛,你可不能這樣。」
... ...
當我們這樣回應孩子時,說錯了嗎? 沒有。但孩子以後卻不願再和我們交流了,因為他們說什麼,我們都在拒絕、否認,甚至打斷,只因我們覺得這些話題不值一提。
親子溝通其實很簡單
想要解決孩子不願與父母交流的問題,家長應該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孩子的內心。
一、表揚和鼓勵孩子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被認同的需求,試想,誰願意成天面對一個挑剔、刻薄、無趣的人?平和的面對孩子吧,用表揚代替指責,用鼓勵代替打擊。這樣孩子的感受會好很多,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這就不愁沒話可說了。值得注意的是:表揚孩子時,一定要說出具體的事件,而且也是孩子感到值得表揚的事情,這樣才是有效的讚美。否則,便就是一種客套的行徑了。而且,表揚與鼓勵一定是真誠的,那才是真實的情感表達。
二、跟孩子聊天
告訴孩子,自己是做什麼工作,這可讓孩子了解家庭之外的父母,也能增加你們之間的談資。
另外對於一些事物可相互交換意見,在這個過程家長可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三、和孩子做朋友
家長一定要用行動來影響孩子,而不是在語言上要求孩子。比如,要和孩子建立朋友關係,不是家長要求孩子「你把我當成你的朋友,告訴我你的想法」,而對孩子這樣說「我以前是怎麼做的、我以前幹了些什麼壞事情」。這樣的交流,孩子才真正體會到你和他成為了朋友。
四、尊重孩子的興趣
為了讓孩子的興趣廣泛,家長可給孩子更多的體驗和嘗試機會。同時也可和孩子一起做某件事,一是可以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興趣點;二是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三是可以激勵和消除孩子的畏難情緒;四是給孩子證明,我們都是平等的。
五、不可死纏爛打
千萬別用體罰或威嚇的手段來逼孩子說他不願說的話,如果孩子不說,只能說明家長的溝通技巧不夠。不管是孩子的心事還是犯錯不承認。不可死抓不放,試著在孩子的心理防線減低的時候再來問孩子,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六、給孩子寫信
寫信,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大家已經不怎麼使用了。但有些話語,家長完全可以通過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
比如:向孩子檢討自己,向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向孩子訴說的情感等等。
七、多陪伴孩子
家長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藝術手工,培養和孩子共同的興趣,拉近家長和孩子距離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話題。聽孩子聊聊他喜歡的事物,一起製作相關主題的藝術手工,孩子動手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提升,親子關係也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