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溫度適宜,蚊蟲活動更為頻繁,馬蜂、紅火蟻、蜱蟲、恙蟲、隱翅蟲等,神出鬼沒。一些人被叮咬後會起皮疹,出現紅腫、皮炎等過敏症狀。如果被毒蟲咬傷,該怎麼辦?記者採訪了相關醫生。
蜜蜂蜇傷
嚴重蜇傷要學會急救
別看蜜蜂個子小,被它蜇傷,可能就是大事。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王國標提醒大家,外出遊玩或野外工作時要注意自身安全,少到黃蜂或蜜蜂出沒的森林活動,或停留過長時間。確實需要經過時,也要戴上帽子、面罩,肢體皮膚儘可能不外露。
如突然遇到蜜蜂蜇傷,可採取以下方式處理。首先,分清是何種蜜蜂蜇刺的,然後儘快拔出蜇刺。拔針的時候,可以用小鑷子輕輕取出或者用棉籤蘸酒精或碘伏將刺拔出來,但注意不要擠壓,以免刺內剩餘的毒汁進入體內。取出蜜蜂針後,擠出毒血,清洗傷口,清洗時,不要因痛癢而去抓傷口,否則指甲內的細菌會趁機侵入,引發炎症。蜜蜂的毒液呈酸性,被蜇後可用蘇打水、肥皂水等反覆衝洗傷口。如有局部紅腫發癢可外用藥膏塗抹,若全身出現皮疹、噁心嘔吐、心慌憋氣、大小便失禁等不適症狀應立刻就近就醫。「被蜂群嚴重蜇傷或者被蜇者對蜂毒過敏,一定要分秒必爭,儘快將患者送往醫院搶救,稍一延遲,很可能有生命危險。」王國標強調。
如何避免被蜜蜂蜇傷?要避免使用香味濃鬱的香水、髮膠、化妝品等;不要穿鮮豔的服裝和戴鮮豔的頭花,以免遭到毒蜂的追擊;隨身攜帶的甜食和含糖飲料要密封好,防止毒蜂聞甜而至;不招惹、捕捉蜂類,遠離蜂巢蜂群。如果不小心引發蜂群攻擊,千萬不要亂跑,而應就地蹲下,用隨身攜帶的衣物遮擋頭臉和身體其他裸露部位,耐心靜候,等蜂攻擊平息後再悄聲離開。
紅火蟻叮咬
出現過敏性休克須及時就醫
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醫師葉自力介紹,紅火蟻是一種重大危險性害蟲,對人有攻擊性和重複蜇刺的能力。蟻巢一旦受到幹擾,紅火蟻迅速出巢發出強烈攻擊行為,以上顎鉗住人的皮膚,以腹部末端的螯針對人體連續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時都從毒囊中釋放毒液。每年5~10月為紅火蟻發生危害高峰期。
如何防範紅火蟻叮咬?葉自力介紹,紅火蟻蟻巢常築於雜草叢、田埂、堤壩、道路綠化帶、垃圾堆、果園和園藝場等場所。人們在有紅火蟻出沒的地區勞動時要做好充分的防護準備,要穿著雨靴並戴上厚手套,發現紅火蟻后不要觸動,不要踩踏蟻巢,更不要用手去觸摸,不要長時間在蟻丘附近停留。「螞蟻雖小可致命,一旦咬傷須重視;及時就醫並觀察,不可僥倖兼大意。」葉自力強調。
葉自力介紹,遭遇紅火蟻叮咬後可採取如下處理:1.以肥皂與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2.叮咬部位使用激素類外敷藥膏(如膚輕鬆軟膏、地塞米鬆軟膏)或是口服組織胺藥劑(如撲爾敏、氯雷他定片);3.被叮咬後應儘量避免傷口的二次性感染,與一般水泡處理方式不同,需避免將膿泡弄破。4.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等過敏性休克表現時須及時到醫院處理。
蜱蟲叮咬
如被叮咬可用酒精塗抹
葉自力介紹,當下這個季節是蜱蟲活躍期,它常出沒於樹林、草叢、農村一些比較髒亂的地方或寄宿於一些動物皮毛間,比如狗、牛等動物身上。蜱蟲可以攜帶幾十種病毒,一旦被蜱蟲叮咬,輕則局部充血、水腫,嚴重的會產生繼發性感染,甚至臟器衰竭、危及生命。
葉自力提醒,因為蜱蟲頭部有倒鉤,如果硬拔或拍死,殘留的蜱蟲頭部會深入患者體內,就很難拔出來,可能會加大細菌擴散的機會。「被叮咬後,可用酒精塗抹,使其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鑷子取下;或用菸頭輕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他表示,在取出蜱蟲後,可以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如果自己無法處理或出現發熱等症狀就要及時就醫。
「被蜱蟲叮咬後,比較常見的特徵就是發燒,如果到野外回來3~7天(有些10天)有發燒症狀就要注意了。如果高燒48小時以上的就應該馬上就醫,不要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葉自力提醒市民,在就醫時要主動告訴醫生近期去野外的經歷,協助醫生儘早檢查出病因。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特別提醒
隱翅蟲別亂拍
市中心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曾美介紹,隱翅蟲皮炎的發生常伴有紅斑、腫痛、局部不適、癢、水皰、發熱、化膿等症狀。其中最典型的是灼痛、燒灼感、癢、面部浮腫。若沾到眼睛或眼睛周圍,容易造成眼結膜、眼角膜損害,個別還可能造成角膜潰爛、視力減弱等。隱翅蟲體內的強酸性毒液一旦沾到皮膚上,有腐蝕作用,會導致皮膚疼痛灼癢和片狀的白斑或水皰,甚至潰爛。
曾美提醒,隱翅蟲喜歡晝伏夜出,有趨光性,晚上在燈光下學習、工作時,要關好紗窗。該蟲落在皮膚上叮咬或蟲體受壓時,可釋放毒液,能引起皮炎,但多數蟲體在皮膚上爬行時並不放出毒液,只有當蟲體被拍擊或壓碎時,毒液沾染皮膚而引起皮膚損害,引起隱翅蟲皮炎。「所以如果隱翅蟲趴在身上,千萬不要去拍打它、揉捏它,可以用嘴吹走,或者用扇子之類的東西把它拂開,或者用器物把它拍打到地上後再踩死。」曾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