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 18:4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沈聽雨 通訊員 張穎穎
炎炎夏日,正是蚊蟲叮咬的高發期。近日,記者從市一醫院了解到,7月初至今,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皮膚科就已經接診了近百例被蟲子咬傷的患者,有時候一個晚上就有十幾個患者來就診。
被隱翅蟲叮咬差點「毀容」
圖片來自網絡
最近,家住徑山的王女士在晚上洗臉時,一隻蟲子停在了她的右臉。出於本能,她隨手一拍。不料,洗完臉後,右臉開始發燙,還出現了一條10釐米長的條狀紅印。第二天,紅印不但沒有消下去還愈發明顯,臉頰、眼睛周圍都腫脹起來。王女士趕緊去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集團瓶窯院區皮膚科就診。
皮膚科副主任陳波判斷,這是皮膚接觸隱翅蟲毒液引起的急性皮炎。陳波告訴王女士:「通常隱翅蟲爬到皮膚表面是沒事的,但如果被拍打、揉搓或者壓碎,其體內的毒素會沾到皮膚上,使皮膚出現條狀或片狀水腫性紅斑,並密集丘疹、水皰或膿皰,嚴重的可出現大面積的糜爛面或淺層的皮膚壞死。」
陳波提醒,夏天是隱翅蟲活動的高峰期。當隱翅蟲落在身上時,要小心地吹走或者抖落,千萬不要把蟲子拍打、揉搓、壓碎在皮膚上。萬一不小心接觸其毒液,可用肥皂水衝洗患處,中和毒性,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白蛉是叮咬最多的蟲子
「來門診看病的人中,最多的就是被白蛉叮咬而引起丘疹性蕁麻疹的病人。」市一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鍾劍波告訴記者。這是一種與蚊子相似的吸血昆蟲,常出沒於牆角、草叢等潮溼陰暗角落。一旦被叮咬,部分人群特別是易過敏體質者,會出現大面積的小血泡,且瘙癢難耐。
鍾劍波向記者描述了一個場景:「這些被白蛉叮咬的患者,在等待叫號的過程,也會一直不停抓撓自己的小腿,大面積的小血泡和被抓傷的痕跡觸目驚心。」他表示,雖然被白蛉叮咬後不會危及生命,但出現過敏現象後將奇癢無比,且自行恢復需要三至四個月的時間。因此,一旦出現大面積的小疙瘩和血泡,千萬不要自己亂抓。這是被叮咬後引起的過敏性反應,應及時就診。他也建議平時應該多注意個人防護,到戶外遊玩特別是晚上,儘量穿長袖長褲,噴灑驅蚊液,預防蚊蟲叮咬。
蜱蟲處理不當會危及生命
近期,各地發生了多起因蜱蟲叮咬不治身亡的案例。很多人發現被蜱蟲叮咬後,第一反應是立即自行拔除。但是,蜱蟲吸血的口器很複雜,上面長有倒刺,摘除不當,很可能使它的口器折斷並留在皮膚裡,並引發感染。因此,一旦有發現蜱蟲叮咬,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其頭部放鬆或者死亡,再用鑷子等夾住其頭部取出。由於蜱蟲會引發多種感染疾病,而蟲咬疾病也是致命的關鍵。因此鍾劍波建議,「遇上蜱蟲叮咬最好來醫院就診,由醫生拔出並判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叮咬後的24到48小時內,應注意密切觀察身體狀況。」
圖片來自網絡
此外,蜘蛛、蜈蚣等毒蟲也需小心防備。一旦被咬傷,出現毒性反應,可以採用冷敷的方式進行緩解,並及時就醫。鍾劍波表示:「雖然夏季蚊蟲叮咬高發,但90%的情況都可以自行防治,最忌被叮咬後慌亂下胡亂行事,加重病情。」同時,他指出,兒童和易過敏人群在被蟲子叮咬後,更容易出現過敏性反應,戶外行動要更加小心。
1531997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