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本讀的是水利水電專業
想著,畢業後可能會去修大壩
而現在,她卻成為了成都首位
摘獲「最美的書」設計大獎的書籍設計師
她,便是許天琪
2019年11月11日
繼《尋繡記》獲得「最美的書」稱號後
《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又一次摘獲了此殊榮
從此,設計師許天琪的名字與「最美的書」
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那麼到底什麼是「最美的書」
精美的圖書設計背後藏著多少時間與腦花
本期過場,主持人牧之對話
連獲兩屆摘獲「最美的書」大獎的書籍設計師
好天氣工作室主理人許天琪
聊了聊中國書籍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戳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過場》第十一期,視頻時長33′26″
一本美到哭的書,不僅會為其內容增色,還會讓人忍不住讓人翻看,為之買單。這是不少人看了許天琪設計的圖書《尋繡記》與《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後的感受。
▲《尋繡記》作者:張書林,設計師:許天琪。書籍講述了一個裁縫眼裡的世界,她是裁縫,也是一個尋夢者,本書以作者親歷的角度,從尋找民間古老繡片的角度出發,以繡為線索穿梭在時間的曠野,接觸有別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種生活形態。本書獲得2018年度「最美的書」稱號。圖源/許天琪
▲由許天琪設計、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著《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獲得2019年度「最美的書」,成為四川出版唯一一本獲此殊榮的最美書。圖源/許天琪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萊比錫的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行「世界最美的書」(Schnste Bücher aus aller Welt)評選活動,它代表著當今世界書籍藝術設計的最高榮譽。
許天琪曾連續兩屆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的書籍設計年度評選活動中獲得「最美的書」(原「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按照慣例,獲得此殊榮的圖書,將在次年代表中國參加在德國萊比錫舉行「世界最美的書」評選,與各國同行的作品同場競豔。
許天琪原本是個理科生,高中畢業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四川大學十分火爆的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後又轉入廣告系,畢業後,就職於許燎源博物館,負責展覽部分的設計。
理科出身,看似與書籍設計無關,卻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影響。設計本身便是一個文理兼備的職業,從小受到的邏輯訓練強化了她的理解能力,這對於介入書本時整理並形成編輯思路有很大幫助。
▲印刷校色,圖源/許天琪
「書是語言的建築,建築是空間的語言。」一本包含著匠心的書,遠遠不止想像中那樣簡單,它們需要花上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經過5次以上的打樣實驗。
在許天琪看來,「最美的書」除了作為承載文本的容器之外,還應內外渾然一體,「對美書的定義都是形式和內容都要美,而且形式和內容之美要高度統一。」
▲《北鳶·30萬冊精裝紀念版》,作者:葛亮,設計師: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枕草子》,設計師: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每本書都是信息流的匯聚,許天琪將之比作電影,而書籍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就像電影導演,他們需要在個人設計和文本內容中尋求一個平衡點,與圖書作者、編輯、印刷師一起為一本書的誕生做出自己的努力。
許天琪看好中國未來的圖書設計行業,它需要符合市場規律,同樣也可以包裹匠人精神,正如她說:「同一本書,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書籍編輯也能做出一千種書籍的樣子。」
(M : 牧之,X : 許天琪)
▲許天琪與牧之,攝影:雨婷一築一事
01
什麼是「最美的書」?
M:你覺得「最美的書」該怎樣理解?
X:「最美的書」,首先它有形式上的美感,但是書作為一個承載文本的容器也好,物質也好,它的形式和內容肯定是相關的。形式和內容要皆美,才叫「最美的書」。不管是咱們「最美的書」,還是世界最美的書,「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對美書的定義都是形式和內容都要美,而且形式和內容之美要高度統一。
M:其實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他們在萊比錫書展也好,或者我們關於書籍設計的一些獎項也好,中文的字跟英文其實是有一些出入的,比如說中文我們就叫「最美」,用「美」這個字去詮釋這本書;但其實英文好像是用了「good」這個單詞。所以其實我們在說最美的書的時候,賦予它的可能是一個更加綜合的理解,因為「美」其實可能跟美學有關,跟它的視覺有關,或者跟它的內容有關。你覺得一個最美的書應該具備一些什麼樣的特點?
X:我覺得你講到了世界最美的書和中國「最美的書」的評選標準,其實可以說是一致的,也可以說是不一致的。世界最美的書,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你乍一眼看起來它並不美的設計,這樣的書籍特別多。比如說它的排版形式或者內容,都讓你覺得並不那麼舒適,它甚至是可以稱為大眾意義上的「不美」,那麼這樣的書為什麼又會變成世界最美的書?
因為它可能用設計的方法造成了一種「陌生感」,讓你看到這樣的書的時候,以前是沒有見過的,它是拓展了一個新的維度。不是傳統意義上,大家覺得(美的東西)就是美的。它就像我們現在的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之間的感覺,當代藝術很多東西也並不美,但是它是當代藝術。我們傳統的藝術,大部分其實還是符合我們傳統人的視覺思維的,有形式上的美感,有韻律感,這些都有,傳統之美。
▲《萊比錫的選擇》,作者/設計師:趙清。以1510面的篇幅記錄了歷年獲獎國家、作者與設計師、獲得獎項、開本重量等詳細資料,獲獎書的英文原版評語和中英對照的內容提要和設計亮點,每本書的精彩書影和重要版式展現
M:就是說我們對美的一個認知其實是不一樣的,維度不一樣。作為一個平面設計師來講的話,當你拿到一本書的設計,其實還是要運用平面設計很多的理論或者一些方法去做,這個過程又怎麼樣去把一個書讓它超越單純的視覺之美,而成為一個更加綜合的美?對平面設計師來講,是不是會要求很高?
X:要求是很高,看你把這個事情當成一個平面設計的活來做,還是說當成一個藝術品來做,比如說我其實平時接觸了很多設計那種大眾暢銷書(的項目),這些書我也會做,但是它考慮更多的是「市場之美」,也就是說我們讀者在看到這樣的書籍的時候,他應該想要、他期待一個什麼樣的感覺,我會營造出來這樣的感覺。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品來說,我自己本身去怎麼樣對待文本就顯得特別重要,我覺得是設計師本人會介入到什麼樣的程度,大概是這種。
M:那麼在「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或者是我們中國「最美的書」這些評選裡面獲獎的書,它在市場上,公眾對它的認知,一般意義上會是最美的書嗎?還是說它其實只是一個學院評委評選出來的理論意義上的最美的書?比如說我們的暢銷書,我們看到非常多的暢銷書,或者我們覺得、大眾覺得很美的書,它跟這種獎項評選出來的有沒有差距?
X:會有一些差距,大眾評選,就是大眾市場的暢銷書,跟我們市場的情況有關係,在我看來,我們至少市場上80%的書都不能稱之為一個設計相當完整的書,它更多的是一本書的封面和內文,它是兩個人在做,光這一點已經造成了這本書不是特別符合一個美的邏輯。
如果說這樣的書拿給「最美的書」評委會,可能根本就不會讓這樣的書入選,入選的標準就是內外要渾然一體,形式和內容要高度契合,這是一個先決條件。
▲《尋繡記》作者:阿來,設計師: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02
什麼是圖書設計?
M:我也注意到這種細節,在我們的書的創作者信息裡,其實往往中文書的封面設計跟排版設計是兩個不同的人去做的,這其實已經違背了我們對書籍設計的一個基本條件,但是這樣的情況你覺得在中國是有80%的書是這樣的情況?
X:80%,甚至更多。因為不管是圖書公司還是出版社,它為了提高效率,你做書籍設計師,你要想把書籍內外一體,就都像我的書這樣做的話,那一本書做個半年、一年,其實很多出版社受不了的,成本也很高。編輯、作者,然後包括出版、發行這邊,因為它是走一個大的市場渠道,然後再做這樣的事情,它相當於圖書承載信息的一個產品,你可以這樣去看。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它放在生產線裡面,它就屬於效率極低的。像我們這樣子特別想要做一本有匠心的書的人,放在他們眼裡可能是效率很低的這樣的一個活動。
M:你覺得書籍設計跟我們所理解的平面設計或封面設計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X:如果說談到這個,那要談到中國、應該算是我們所有做書的人的一個前輩,叫呂敬人。他最早是在中國做書籍設計的,最早是做插畫,後來他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做了一段時間畫封面的活,他管那種書籍設計叫「畫封皮兒」。一本書(的內容),找排版公司的工人拿鉛字排印「刷刷」排好。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設計師:呂敬人。《中國記憶》全書核心定位於東方文化審美,並整體融入書籍的編輯、編排、裝幀設計全過程。內文以中國特有的包背裝傳統書籍形態,讓讀者在翻閱每一頁時都有驚喜。該書被評為2008年度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圖源/網絡
▲呂敬人和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M:所有的內容包括字都是畫出來的?
X:不是畫,是排版公司的匠人拿鉛字排版排出來,排出來以後,呂敬人老師就畫一個封皮兒,他就覺得這種割裂的形式讓他很難接受。他後來就去了日本,找到了相當於亞洲平面設計的一個鼻祖似的人,叫杉浦康平,他去杉浦康平的工作室學習,杉浦康平又是從哪來的?
剛才你提到了現代設計的起源在包浩斯。杉浦康平之前是在包浩斯的魏瑪設計學院當老師,等於是我們的呂敬人老師去杉浦康平(那裡)把最早的德國包浩斯那套很理性的網格系統還有書籍編輯系統帶到了中國,才有了我們現在書籍設計應該要內外一體的一個理論基礎。呂敬人現在已經70多歲了,他真的是帶領了中國想把書做好的這樣一批人,在做好書的設計。
▲杉浦康平和呂敬人,圖源/網絡
▲《全宇宙誌》,設計師:杉浦康平,圖源/網絡
M:書籍設計,應該是把書看成是一個立體的,甚至有點像是工業設計或者產品設計的一個思考方式去做。
X: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做一本書的時候,書和其他的平面設計可能有一點不一樣,尤其是廣告設計。一張海報,我可能用一個很短、瞬間幾秒的過程中,吸引了消費者眼球,用一個新的陌生的形式。但書不一樣,書是一個很長的信息流,你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消化它。就像你看一部電影,或者我們在剪輯一個片子的時候,它是一頁信息完(之後再接)一頁信息,需要慢慢去打磨,而且書籍設計師在這個裡面扮演的角色,往往特別像一個導演。
書封面是什麼樣的感覺?讀者拿到這本書有一種什麼感覺?然後我翻開了以後,就相當於好像人進了一個房子,前面有一個叫玄關的部分。
M:書籍設計師如何與書籍作者溝通?
X:其實我們做書的時候還有一個角色也很重要,叫編輯。書,一個書的設計師,書的編輯以及書的作者,這三個人都還蠻重要的,就像在做《尋繡記》這本書的時候,當時這個作者她是一個北京的服裝設計師,她花了可能20年時間去全中國的少數民族腹地收集特別古老的繡片,而她本人其實是對中國的少數民族民間的這些東西是特別有眷戀的,所以你能看到她整個服裝設計的風格,是特別有少數民族那種情調在裡面的,但是她給我文本的時候是一本當代的散文集。
我需要讓這樣一本……可能你把它想像成一個少數民族腹地的花蝴蝶?我要把花蝴蝶做得有書卷氣,它才能符合人們對一個文本、一個當代小說或者散文的期待。所以這種時候,作者說她想要一本特別酷炫的書,你就要去甄別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作者本身喜歡的審美風格和我是有相對大的出入的,我本身可能會更喜歡相對來說肅靜、安靜的一個調性。
所以我就在想,如何把我的東西隱藏起來,更多地去呈現作者想要說的這些東西,然後又符合這本書應該有的一個視覺的定位。
▲《尋繡記》作者:張書林,設計師: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03
最想做什麼樣的書?
M:有沒有想過做一本自己的書?
X: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現在接觸的是大眾出版,包括我做的很多書也是大眾出版,但是現在新興起來的一種叫獨立出版的形式,其實是給設計師,還有攝影家、插畫師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去發揮的。這樣的事情我自己也在慢慢做,也在收集素材。
M:獨立出版就意味著每一個字,每一個設計,每一個內容都是屬於自己的。你想做什麼樣的選題?
X: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的經驗,可能是大家都覺得不是特別能理解的。我最近在收集一個素材,我的手機經常會莫名其妙拍到一些照片。例如關機的時候不小心按到了,往往會出現一些很奇怪、很陌生的,甚至很美的這樣一種形式出來,它不是刻意的,它是生活中偶然為之,或者你不想為之,但它就出現在那兒的一種東西,它與我的生活有關係,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我就都把它留下來。現在可能有好幾百幅了,以後應該會找機會把它做出一部作品,但是不一定是用紙,可能也是其他的形式。
M:除了給自己做一本書以外,你最想合作的作者是哪一類?
X:詩人。
詩集的發揮空間是挺大的,你可以用很當代的語言、很創新的形式,不必顧及很多理性應該具備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像《尋繡記》和《成都物候記》,在書籍最基礎的閱讀層面,我一定要保證這本書的所有的文本是讀起來很流暢的,讀者在光讀文字的時候會很進入、很享受。
但是如果說做詩的(書)過程中,我可能不一定讓他讀得這麼爽,我有可能就讓他讀得很不爽。讀三個字斷了,然後又來一個字,這種事情在詩歌上它是可以發生,但是你放到一本小說上的話,除非小說家也是一個當代小說家,會追求這種斷裂感。
▲《尋繡記》作者:阿來,設計師:許天琪。圖源/許天琪
M:比如在做那種大部頭,比如做一本《辭海》的設計,或者做一本史書的設計,考古學的書籍,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設計過程?
X:你說的這樣的設計我也會接觸,它更多需要設計師對文本理解,然後解構信息的層級。比如說圖片是一種層級,包括我們的字典,然後字典的索引應該是什麼樣的一種文本排列方式才最方便人檢索?就像我們現在編輯、學生,可能手裡都有一本紙的詞典。那設計的時候,你首先考慮的肯定不是它美不美,首先考慮的是它檢索的方便性,或者說地圖怎麼樣讓讀者能最好地去識別?這是一個很基礎層面的東西,你遇到這樣的選題的時候,不需要加很多的花邊,不需要營造很多的情緒很多的意境。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別理性的、說信息的這樣的書,你在這種時候你只需要做到把信息很完整地陳列出來可能就可以了,但是也有特例。
在世界最美的書獲獎最多的一個女設計師叫伊瑪·布(Irma Boom,另譯厄瑪·布姆)。她有一本書,同樣是做世界最美的書的一本合集,然後她做的是荷蘭世界最美書的合集。
▲Irma Boom作品,圖源/網絡
▲Irma Boom為蘇黎世設計博物館設計的導覽目錄,被MoMA收入永久館藏。圖源/網絡
M:荷蘭這個國家所有得過最美的書、獲獎書籍的合集?
X:對,一本德國世界最美書的合集和她做的這本書就完全不一樣,德國的世界最美書的合集,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完整的信息陳列,這本書翻開是什麼樣,內頁是什麼樣,書脊是什麼樣,用什麼樣的材質,它每一個信息層次非常清楚,都給你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者讀到了get到了這個就可以了。
但是伊瑪·布在設計她的荷蘭世界最美書的合集的時候,她會用特別薄而軟透的紙張做一本書,「我覺得、這應該是我認為的荷蘭最美的書的合集」,她把「我」置於這些信息之上,至於這些信息具體應該是什麼樣子,你可以去想像,留一些空間給你。只有一頁,用很薄很軟的紙來印,書呈現的角度也是你在看這樣一本書的樣子,只有這樣子的一頁,讓大家讀起來是覺得很詫異的,但是它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在裡面。
就像我在做《成都物候記》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其實這本書是阿來老師寫的21種成都的花卉,他其實是配了很多植物的照片的。但是這本書有兩個特性使我把它做成現在這個樣子。第一,作者他不僅是寫花,它不僅是個植物圖譜,它可能是通過寫女貞,然後寫出了一種人的品格;通過寫一個其他的花,來讀出另外一個故事,然後通過另外一種花又講了成都的人文。
04
為什麼成為書籍設計師?
M:是什麼原因讓你成為一個書籍設計師?感覺書籍設計好像也不怎麼掙錢。你大學就開始學設計了嗎?
X:並沒有,我大學本來的專業是水利水電,所以本來我可能是個修大壩的。高中是理科生,而且是以比較優異的成績考到了在川大還排名相對比較前的一個專業,但是進去以後個人意識就開始覺醒了。
M:水利水電當時應該也是一個很火的專業。
X:家都覺得那個很好,並且專業排名還不錯,覺得很好就選了,選過以後我發現我在專業很受挫,有那樣子的感覺,我不是特別明白老師在課上講什麼,而且作為一個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比較優秀的小朋友,就覺得還蠻受打擊的。後來想想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後來我就轉專業轉到了廣告系,因為我雖然從小是理科生,但是學習的時候經常偷偷畫畫,也因為比較喜歡畫畫,所以說覺得廣告在文學與新聞學院,與文學沾邊,然後又可以畫畫,就因為這麼單純的想法就去了。
▲許天琪與牧之,攝影:雨婷一築一事
M:後來你又怎麼樣從廣告設計到了書籍設計?
X:我畢業以後,去了成都的許燎源博物館,跟許燎源老師學包裝設計,然後當時也接觸到了展覽方面的設計,我可能並不那麼在行做包裝設計,後來我就主要負責許燎源博物館展覽部分的設計,這個時候其實許燎源老師還教會我特別多的東西。
在做展覽的過程,其中有一件事情讓我覺得做書還蠻有意思的,當時做一個叫趙賢忠、成都一位畫家的一個展覽,他畫很多中國傳統的梅花、「四君子」這樣的題材。當時要做整個展覽的視覺設計,你做展覽設計,你不僅要做整個展覽的視覺設計,然後展陳,朋友們的觀展路線、動線方面的設計,你也要做一本畫冊。你會發現在做展覽方面設計的時候,它的邏輯和你做畫冊的邏輯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當時在想我先用什麼樣的辦法把它分類?當時想的是用分類的辦法,因為你不能讓這個展覽變成像我剛才說的一個凌亂的掛畫展,我想要有一個邏輯在裡面。當時比較單純的想法是把它分成了4類,根據他畫的形狀有扇形、圓形、橫幅的畫和豎幅的畫,就這樣子的分類,然後在做書的過程中完全是一致的,用這樣的一個視覺邏輯在做。
▲許天琪設計的第一本書《又見花開》,圖源/許天琪
M:很短時間你就得到了「最美的書」這樣的嘉獎,你覺得對你來講是不是特別的幸運、或者你其實一開始是沒有想到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X:沒有抱這麼高的期望。我為什麼從展覽方面的設計,或者說做藝術家畫冊這方面的設計跳到了大眾出版行業,就是想做大眾出版,也是因為我覺得做畫冊設計接觸的人太少了,一本畫冊我可能只能印1000冊或者500冊,然後在當場參觀展覽的人中間消化一下,或者在一些特別小眾的書店裡面銷售一下。但是我做大眾出版不一樣,我做的東西可以讓更多的人看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就去了北京,然後接觸了北京那邊的大眾出版,包括我現在合作的很多客戶也都是北京那邊的客戶。做大眾出版和做得獎這樣的書也是兩條路。
05
如何看待圖書設計的現狀與趨勢?
M:需要多長時間設計一本書?
X:這兩本書都是在半年以上,而且打樣的次數都至少有5次。做任何一個工業產品,哪怕是個杯子,打樣都可能要三四十次,我們做書已經相當(少)。
M:如果一本書背後付出這麼多的創作,我們姑且不說作者的創造價值,就連設計都有這麼多像一個工藝品去打磨的過程,我們(內地)的書是不是太便宜了?
X:我們(內地)的書太便宜了。
M:為什麼我們(內地)的書便宜這麼多?
X: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當然也有老百姓對我們書籍價格接受度的原因,但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覺得書有點貴了,只是因為我們覺得書好像只是一堆紙,為什麼這堆紙要賣我四五十塊錢?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你想想四五十塊錢,你不過就是看了一場電影,其實讀書的過程中,讀紙質書是還蠻享受的。但是大部分我們中國的就像我說的80%以上的出版,它並沒有讓人覺得讀書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它就讓人覺得這個書就是紙上面印了字,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書賣得這麼貴,如果每一本書都做得美輪美奐,讓你體會到紙的香味、紙的手感、墨的香味,以及你沉浸在文字裡面閱讀感受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這就是一個紙上印了字。
就覺得很多事情其實也許是我們作為設計師的群體沒有做好,我們沒有把這個事情做好,所以讓大家會產生「我為什麼要看紙書,這個和我看kindle有什麼區別」的想法?
▲許天琪與牧之,攝影:雨婷一築一事
M:比如說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大的方向看,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中國人會願意花現在的書價格的兩倍,甚至是三倍的價格去買一本書,你覺得這是應該有的趨勢?
X:我覺得肯定是往這樣的趨勢發展的,我們所謂粗製濫造的,像工業產品、生產出來流水線產品,這樣生產的書它會越來越少,我們以後的書肯定會越來越精美,因為以後的物質會越來越稀缺。
我們如果說更追求便利性和快捷性的話,我們用手機就可以閱讀新聞,新聞它就是一個即時的,我讀了就可以扔掉的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的報紙和雜誌現在生存得相對來說不易,因為它就是一個單純的信息載體。我們已經過了說「紙是最便捷的信息載體」的時代,紙不是了,電子信息的載體才是最便捷的。那我為什麼還要用紙做書?
要把紙本身的這種材質性體現出來,人們才會為這個東西來買單,不能我們還是抱著那種大工業生產的態度去想。我用kindle,或者說我在一些APP上可以用聽的,我可以用公眾號看文章,我為什麼要印出來做紙呢?
M:你是不是特別期待一本這樣的書,它是你覺得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精心設計的一本堪稱為作品的書,然後同時又取得非常好的一個市場。
X:那肯定,所有的設計師都期待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如果說是能做到我自己很滿意,我覺得它真的是能達到一個藝術家的書的這樣一個水準,然後老百姓還都買單,我的天,那不開心死了嗎?
M:你遇到過這樣的嗎?
X:相對來說少,但絕對是有的。我記得我愛人之前跟我說:「一個項目的成功與否,不在乎說這個項目、這個產品本身是不是成功了,而在於參與這個項目每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個書、這個產品本身有沒有那麼成功,都已經沒有那麼重要,這才是所謂項目管理的本質」。有一點點這個意思。
▲許天琪,攝影:雨婷一築一事
許天琪
書籍設計師
四川大學視覺傳達系碩士,臺灣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委員;現為好天氣工作室主理人,工作生活於成都。
曾獲 2019「最美的書」、2019 GDC優異獎、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金獎、銀獎;2018「最美的書」獎;2018海峽兩岸十大最美圖書獎等;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廣告長城獎等。
設計作品曾參與物色當代設計藝術研究展(成都);萬物生長/江小白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成都);中韓設計藝術交流展(成都/首爾);臺北ATT4FUN藝術櫥窗第二季(臺北)等。
點擊圖片跳轉
蜻蜓FM小程序
收聽《過場》完整音頻
·
·
·
一個互動 留言說說
你還會買紙質書嗎?
選書的標準是什麼?
更多過場
▲左右滑動圖片,點擊可查看第一季1-9期《過場》(蕭易/戴思傑/當小時/劉暢/霍大同/呂婧/羅立平/楊婧/馮喬/朱毀毀)
成都,
是一個巨大的過場。
人們從這裡路過,
生旦淨末,出將入相。
與多數人一樣,身處過場,
我試圖通過一次次不同場域的對話,
提問那些有新知或有故事的人。
見自己,見周遭。
我是牧之,
這是我的過場白。
「過場」是一檔由城市生活美學服務平臺「YOU成都」與知名新媒體「築事」聯合推出的關注設計化、城市熱點與藝現象的訪談節。
節中,「築事」創始牧之將對話每期特邀嘉賓,他們或許是在專業領域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大咖」,也可能是嶄露頭角、卻名聲斐然的「牛人」。從文化到藝術,聊空間或生活美學,他們足以引領一門話題、一次革新;每期通過二人對話「過場」,將當下最值得關注的內容呈現給聽眾,重新定義已知概念,賦予未知解讀更多的可能性。
由「一築一事」X「YOU成都」
聯合出品
一築一事
2014年創辦於成都,關注「建築與生活方式」的新媒體及創意機構。
持續探訪設計空間與設計師,推出空間志、人物圈、築事研究院等主打欄目,並將線上內容沉澱為多種載體的出品。2017年出品成都首部大體量城市指南《一築一事城市指南·成都》,並將其發展為城市系列讀本「小藍書」,其後推出《成都藝術空間》《城市的裡子:中國西區六城》《重慶》等。近年來逐步發展為「建築與生活方式」領域的研究型創意機構。
YOU成都
由談資團隊運營打造的「YOU成都」,是一款擁有300萬全網用戶的「城市生活美學」服務平臺。YOU成都以生活美學為本底,發現體驗成都,聚合「全球成都粉」。
談資,創立於2014年,是成都商報打造的以原創為第一生產力的新生代智趣內容供應商。旗下擁有「談資看好戲」、「談資有營養」、「成都Big榜」、「談資成都」、「YOU成都」、「談資視頻」、「談資我趣商店」等子品牌,是一個擁有巨型流量的青年聚合體。
·
·
·
取景場地鳴謝
毛邊書局桃蹊書院
(成都市成華區怡福路300-302號)
出品人丨王少華、王牧之
監製丨阿塔
導演丨荀子鈺
主持丨王牧之
策劃丨慕樹、鶴鶴
製片丨澀々
撰稿丨牙尖兒
攝影丨雨婷、澀々一築一事、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攝像丨付波、張鵬談資
後期丨唐爽談資
設計丨Ada、三金ZASHE雜社
節目丨vol.11
錄製丨1911
發布丨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