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 日,北京海澱(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示體驗中心,工作人員展示海澱區生態環境領域分平臺 任超攝
◇中關村科學城發布北區發展行動計劃,給出系統性目標,推動空間與高精尖產業高度匹配,協同土地、人才、資本等要素,強化基礎前沿和核心技術布局。在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戰略腹地,發展的新大幕正徐徐拉開
◇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打穩根基,協調發展與環境改善齊頭並進,激發創新活力,做好民生保障,中關村科學城向北發展,承載北京高質量發展之夢
中關村,見證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集聚與蓬勃發展。隨著企業的持續集聚,發展空間有限、「大城市病」等現象日益突出,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激發創新發展新活力已成為擺在北京、中關村科學城面前的重中之重。
5月18日,中關村科學城正式發布科學城北區發展行動計劃,推出一系列發展新舉措,超前規劃基礎設施,拉開城市發展骨架,推進高新技術項目建設,高標準建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緩解職住平衡難題……在北京市海澱區北部地區,在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戰略腹地和發展縱深,發展新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向北中關村科學城再出發
2萬餘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上市公司,誕生了聯想、小米……作為北京打造的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中關村科學城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中關村科學城由於科技資源稟賦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高精尖產業長期在海澱的南部地區即中關村科學城南區集聚,發展空間日益侷促、社會資源供給不平衡趨勢加大。
而海澱廣袤的北部地區,則被城鄉接合部和鄉村所覆蓋,低端產業集聚、高新技術產業不足:區域有城市發展框架,但缺乏高品質的城市服務體系;有高新產業布局,但缺乏引領性頭部企業……
隨著「三城一區」戰略的全面發力,在中關村科學城南部地區發展空間趨於飽和的背景下,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批承載北京高質量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已經露出嫩芽。
隨著此次行動計劃的發布,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藍圖愈發清晰:
——吸引500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形成1個至2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集群;
——釋放700萬平方米優質產業空間。
海澱區區長曾勁說:「行動計劃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讓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成為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持續釋放改革創新紅利。」
變化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正在激蕩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動力。
十餘棟玻璃幕牆高樓拔地而起,直上雲霄,現代感十足。在辦公樓裡的工位上,工程師正在忙碌地敲打著鍵盤。坐落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建築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
「園區以前的基礎條件一般,但是隨著地鐵線路開通,公交路網的密布以及商業配套設施的完善,人氣漸漸興旺起來。開園一年多的時間,已經有超過50家企業入駐,員工規模近3000人。今年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園區招商仍在穩步推進。」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發展公司董事長苗軍說。
與此同時,北京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臺項目、北區5G網絡部署及示範應用項目、升級中關村自動駕駛示範區……一批「新經濟、新基建,引領數位化」項目正在落地。
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說:「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產業集聚推動城市發展繁榮,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不但是全球頂尖科技的集聚地,更是全球前沿科技實驗、應用的首選地。」
高質量發展打造未來城市新樣板
夏日的中關村公園,青草舞風,樹木擁翠,只有一些遺留的建築提示著這裡的曾經。這裡是唐家嶺村的舊址,也就是多年前因「蟻族」一詞而被人們所熟知的那個城中村。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所在區域,長期缺乏高端產業布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城市功能配套不足,老百姓靠房租的『吃瓦片』現象顯著。」於軍說。
「以前的日子沒法說,外地來租房的人特別多,晚上有的時候水、電都用不上。」80多歲的西北旺居民王旭臣回憶起這些往事,忍不住嘆氣。曾經的唐家嶺村戶籍人口3000多人,流動人口卻達到7萬多人,居民靠著房租的「瓦片經濟」過活。
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海澱區北部辦負責人說,中關村科學城的高精尖產業不斷「向上向北」,北區已建、在建建築規模約3169萬平方米,規劃實施率約67%。根據北京城市總規和海澱分區規劃,5年內將整理釋放約700萬平方米的空間增量。
曾勁表示,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目前初步形成翠湖科技園、永豐基地、中關村軟體園三大高科技園區發展格局。
隨著多個高新技術園區拔地而起,拉卡拉、小馬智行等一大批優質企業紛紛落地。2018年,拉卡拉集團董事長孫陶然果斷地將公司總部搬到北區,600多名員工在此地工作生活。「這裡是一個有活力、又有溫度的地方。」孫陶然說,北區聚集了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政府也提供了支持創新的全鏈條服務,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不到2年的時間裡,已經有5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了,北區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負責中關村壹號園區運營的馮戈說。
以人為本 讓城市為百姓服務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企業規模數量持續擴張,人口規模顯著增長,給這裡的交通、環境、社會保障等基礎設施帶來更高要求、更嚴峻考驗。
「一方面科技企業的集聚給區域帶來旺盛的發展活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區域資源要素供給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海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勁林說。
百姓所需,即政策所向。行動計劃將引導越來越多優質的社會資源向北區集聚,推動北部的基礎設施建設向支撐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方向轉型。
根據規劃,為推動北區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北區全覆蓋,北區將在2025年前新建各類基礎教育設施20多處,新增中小學學位1萬多個,擴增學前教育學位7000多個。
在商業領域,以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商業規劃為重點,有序引入優質商業營運項目,補建餐飲、便利店、咖啡廳等商務設施。2021年社區八項便民服務功能要全覆蓋。
面對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局面,海澱區還將增設3家三級規模醫院,增加1100張床位,健全完善北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針對已入駐的企業,有關部門為企業員工爭取公租房,解決職住平衡問題,今年有約70萬平方米的綜合居住類項目開工建設。
軟體工程師李瑩隨公司搬遷到北區,「剛開始覺得這是落後偏遠的地方。搬過來才發現,交通便利,工作環境舒適,我通過公租房申請分到了房子,從家到上班的地方只需要十來分鐘。」李瑩說,現在她已經在北區紮下根。
通過騰退還綠、留白增綠、代徵綠地建設、水清岸綠等逐步實現綠色空間規劃,至2025年,建設10平方公裡量級的體育休閒綠色公園等一批特色公園、小微綠地和沿河線性綠地,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持續生態修復。
在唐家嶺舊址建設的中關村公園,目前已建成面積佔地4300多畝,一個髒亂差的城鄉接合部村莊變成了現代化的社區和城市「綠肺」。(記者 吉寧 蓋博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