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吃鈣片,腎兄很煩的
抽筋,喝牛奶、曬太陽、吃鈣片……,還抽筋,還疼,到底咋回事,是缺個鬼鈣嗎?
治病和治國一樣,要看到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所以好醫生都是好哲學家。
缺鈣只是引起抽筋的次要矛盾,不是主要矛盾。不信你仔細檢查一下,不光缺鈣,還缺維D,缺鋅,缺這個,缺那個……
因為運輸幹線虛弱,供給上不來,雖然一廂情願的補了一堆鈣,結果還是沒運進去,反倒加重了腎兄的工作量。
抽筋在中醫裡屬於筋攣、筋縮的範疇。抽筋只是表象,根在血虛不能榮筋,筋燥不得養。
去杖湯,湯好憑的是實力
治療抽筋,中醫裡有一劑名方——去杖湯。
去杖湯源於《傷寒論》,人家在《傷寒論》中的大名,叫「芍藥甘草湯」,專門治療筋攣急、筋縮等症,後世醫家推崇它好用,乾脆起了個網紅的名字,去杖湯。
這一傳,就是一千多年。
我最早認識芍藥甘草湯,源於自己的親身體會。
大約10年前,說不好是什麼原因,我的右腿膕窩裡面總是抻著疼,好像裡面有東西團在一起,去拍片也沒有看出什麼。
醫生讓養著,擦跌打藥水,養了半個月也不見好。這時候經朋友介紹,去看了一位中醫,人家給開的方子就是芍藥甘草湯。
開始時我半信半疑,因為裡面只有兩味藥,誰知道能不能治病。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吃了幾副後,幾乎感覺不到疼了,這時才心服口服。
後來學習了劉渡舟先生講的《傷寒論》才明白,原來筋攣急、筋縮的範圍很廣,腿抽筋只是其中一個小症狀。
劉渡舟先生講,他在昌黎人民醫院曾看過一個患者,大腿根的鼠鼷部位鼓了個包(就是大腿內側生殖器兩旁),像雞蛋那麼大,包一起來腳就伸不開了。
當地醫生給他做了穿刺,也沒抽出什麼東西。
劉先生一看他,脈弦,腳伸不開,兩腳拘攣病在筋,便用了芍藥甘草湯,病很快就好了。
原來,筋拘攣成疝,形成了筋疝,用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能緩解痙攣,暢通血脈,自然就好了。
麻溜上湯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四兩,甘草(炙)四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㕮咀(fu ju),把藥物弄碎或銼末,以便煎服。
這裡的芍藥要用白芍藥。在漢代時,芍藥並無白、赤之分,統稱芍藥。直至宋代,才明確了白赤芍的不同功效。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劉渡舟先生在講《傷寒論》時,指出芍藥甘草湯要用白芍。
芍藥和甘草相合,酸甘合化為陰,可以養血平肝,緩解筋脈拘攣,善治血脈拘急疼痛,對於因血虛而引起的兩足或小腿痙攣疼痛,有不錯的效果。
所以人家有去杖湯的美譽,意思是喝了這碗湯,拐杖扔一邊。
注意啦,中藥的用量最重要,古今的用量對照是重點中的重點。
再次重點刊登李可老先生在《傷寒論類方匯參》中的劑量對照表。
1斤=16兩=250克
1兩=15.625克(臨床取15克)
1鬥=2000毫升
1升=200毫升
親們,中醫治抽筋,是從運輸幹線上下功夫,血得養,則筋得養。不得不服,這一戰,中醫打的很漂亮。
中醫和西醫,最完美的相處方式,我認為應該是惺惺相惜。
中國古代藥王孫思邈曾經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
美國大醫生特魯多說過: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想不明白中西醫關係的,上面名言反覆讀,讀懂為止。
親們,喜歡導引子的陪伴,就給我點讚,留言,並轉發朋友圈,讓我們一起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