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北京報導
銀保監會官網截圖
時隔20年,第五家全國性AMC(資管公司)終於要來了。
3月16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轉型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批覆》,同意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投中信」)轉型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並更名為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資產」),要求自批覆之日起六個月內完成轉型工作。
此次銀河資產獲批,是自1999年中國四大AMC成立以來,金融監管部門首度批覆成立全國性AMC。
據悉,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在3月17日舉行的銀保監會通氣會上表示,對於銀河資產的監管政策與此前四大AMC保持一致,沒有特殊安排,業務沒有行業限制,允許全國範圍內設立分支機構。
建投中信轉型全國性AMC,將關註上市公司紓困等機會
天眼查數據
公開資料顯示,建投中信成立於2005年9月30日,註冊資本19億元,成立宗旨是承接和處置原華夏證券的非證券類資產,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公司股東是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範圍是投資與資產管理、投資諮詢、企業管理諮詢、財務諮詢。
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建投中信由中央匯金持股70%,中信證券持股30%。
2015年5月7日,中央匯金將所持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委託給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管理。
2019年12月,中國銀河金融控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梅在發表2020年新年賀詞時表示,2019年公司成功獲得股東增資,建投中信轉型為全國性第五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順利推進。
2020年2月,中國銀河金控官網發布消息稱,「建投中信作為即將完成轉型的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抓住時機布局AMC主業,關註上市公司紓困、違約債券和政府及行業基金共建等方面的業務機會。」
AMC的「前世今生」
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誕生於1999年。
彼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我國出口產生了壓力,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債務負擔沉重。由於銀行信貸主要集中在國企,這使得當時剛處於轉制起步階段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的不良資產。
為了化解風險,1997年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剝離國有四大行不良資產。1998 年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32.34%。
1999年7月底,國家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實施債權轉股權的若干意見方案》,提出國有商業銀行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依法處置銀行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之後,信達、東方、長城、華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相繼成立,分別準備接收並處置建行、中行、農行、工行的不良貸款,並開始實施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債轉股。四大AMC公司的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億元,由財政部核撥。
在完成不良資產處置的任務後,四大AMC紛紛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如今,四大AMC已轉型為擁有銀行、信託、券商、基金、消費金融等全牌照類型的金融控股集團。其中,信達和華融先後在港股上市。
隨著不良資產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也愈發多元化。
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工、農、中、建、交等五家國有銀行相繼發起設立債轉股子公司,開展債轉股業務。2016年,銀監會發布《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允許有意願的省級地方政府增設一家地方AMC。
其後,中國不良資產市場逐漸形成了四大AMC、50餘家地方AMC、銀行系AIC和民間非持牌AMC的「4+N+銀行系」的行業格局。
機構: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走高
如今,國內不良資產市場現狀如何?
華融證券研報指出,2013 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產能過剩突顯,不良資產不斷增加。2016 年以來,隨著逆周期穩槓桿調節力度的加大,金融業不良資產經歷了由快速增加到逐漸趨於穩定的轉變過程。到2019年二季度末,金融業不良資產穩定在 5萬億元左右,風險總體可控。
川財證券的一份研報則認為,國內不良資產處置需求提升。2019年外部環境欠明朗,國內企業經營狀況有所下滑,2019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行。近年來,債券違約等信用風險事件頻發,為規避清算風險,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走高。其次,2019年以來中小房企破產數量增加,不良抵押物規模增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較為強烈。第三,商業銀行加速對不良資產的劃轉,市場迎來直觀增量。第四,2019年以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核銷速度放緩,派生不良資產處置需求。
川財證券在研報中還表示,第五家全國性AMC成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格局或有變化。當前四大全國性AMC穩站龍頭,市場份額仍在90%以上。隨著第五家全國性AMC「中國銀河」獲批成立,行業格局或有改變。地方性AMC受制於自身條件難以撼動四大AMC的龍頭地位,但五大銀行系AIC具備政策扶持,且成長性較強,或將在未來擠佔「四大」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市場。
責編:呂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