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們尤其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這是因為從年初就有沙漠蝗來襲,到了後來的黃脊竹蝗入侵,再到草地貪夜蛾對玉米的侵害,以及夏末時候南方的水災和東北的颱風災害,人們對糧食安全越來越關注。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國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農業課題,那就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
長期用國外種子,有啥風險?一粒種子怎麼就能影響到農業安全呢?這是因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並且我國的種子方面自主創新能力與水平和外國種業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甚至說「卡脖子」也不為過。如果不能在種業上及時追趕上先進水平,那麼「菜籃子」和「米袋子」就端不穩,很有可能會受制於人。
我國是農業大國,本土種子資源豐富,不過因為長期引進的緣故,很多的種子品種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了。雖然開發新品種有時間成本,也有資金成本,更有轉化成市場產品慢等缺陷,但長期依賴進口品種,也會帶來巨大的成本。
例如2018年,中國進口的農作物種子有7200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就佔了全部進口量的近一半,為2.28億美元。這些種子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的蔬菜種子比國產的種子價格高出了幾倍甚至幾十倍。
那麼能不能不用國外種子,改用國產種子呢?國外種子就真的比國產種子好,還真是如此。
就說玉米種子吧,在東北,這裡是玉米的主要產區,這裡使用的玉米種子,就多數是進口自德國。這些玉米種植後,成熟期更短,抗風能力更強,一點都沒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很受歡迎。除了玉米,馬鈴薯的種子也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
而蔬菜種子方面,就更是依賴了。像是番茄、洋蔥、茄子、胡蘿蔔、辣椒、西藍花,都是高度依賴進口的。像是南方種植的尖椒,使用的就是外國的種子,因為同樣一年,用國外種子可以採三茬,而國內的尖椒種植種植後,只能採收兩茬,除了產的次數多,量大,在結果的賣相上,外國種子也更具賣相。
有了這麼多的優點,很有「身價」的進口種子自然價格不菲。有人形容說「洋種子可以論粒賣,國產種子只能論斤賣」。這也是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高,成本高的原因,並且在今年這種特殊時刻,一旦沒有了種源供應,農業尤其是蔬菜種植的穩定性就大打折扣,也相當於風險較高。
我國種資源豐富,不僅僅是植物方面,禽畜方面也擁有較強的種資源,只不過長期以來不夠重視,對自己的種源掌握的不清楚,自然用自己的種源進行種子繁育做的也就不好。據統計,目前我國種子有5%需要從國外完全引進,主要集中在畜禽、蔬菜和水果上,主糧的水稻和小麥已經基本完全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