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膚康中研國際名院名醫聯診智慧醫療平臺的專家們為患者會診。
膚康中國總院長呂忠生教授與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張兆瑞院長。
本報記者
每天清晨,看著孫子小強(化名)揚著笑臉背起書包去上學的陽光模樣,市民付女士心裡就覺得很敞亮。誰能想到,幾個月前的小強還因為身陷抑鬱,一度有了輕生念頭。而這個巨大的改變,則是源於其銀屑病的「治癒」。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銀屑病日。在世界上數不清的疾病中,僅有幾十種疾病擁有以其名稱命名的國際日,銀屑病就是其中之一。據悉,目前全球約有1.25億銀屑病患者,其發病率還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種被譽為「不死的癌症」的皮膚頑疾,因為反覆發作、久治難愈,常常被人們視作洪水猛獸,或盼望將其趕盡殺絕,或唯恐避之不及。在世界銀屑病日來臨之際,記者採訪了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的皮膚科專家,為讀者揭開銀屑病的「神秘」面紗。
被銀屑病折磨8年 陽光少年一度想輕生
小強今年17歲,很難想像,小小年紀的他已經與銀屑病抗爭了8年。
「一開始,孩子身上只是有些小紅點,我以為是普通的小疹子,過幾天就能消退了。」提及當初,付女士仍然唏噓,「哪知過了一個月,這些小紅點不但沒消,面積反而越來越大,最後變成了塊狀,上面還覆蓋著一層白色鱗屑。」
付女士帶著小強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仿佛晴天霹靂:銀屑病!
雖然身上的皮損不算太多,但小強在無意間得知自己真實病情後,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小強總用厚厚的衣服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更讓付女士憂心的是,因為擔心會「傳染」,小強的父母逐漸把希望轉移到了小強妹妹身上,讓小強和奶奶一起生活。
就這樣,原本開朗陽光的小小少年,變得沉默寡言,學校的心理測評提示他有抑鬱傾向。而小強甚至在日記裡,流露出自殺的念頭。
好在付女士從未放棄過小強,每當小強流露出絕望,付女士總是用一個又一個勵志故事讓他重拾治療的念頭。幸運的是,在朋友介紹下,小強來到了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經過仔細檢查和詳細問診,醫生給出了個性化診療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強身上的症狀幾乎消失了,人也變得開朗起來。
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專家邱玉清告訴記者,銀屑病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銀屑病的發病與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相關性極大。中醫稱之為「白疪」,認為主要是「血熱」、「血燥」、「血瘀」三個證候,通過涼血、潤燥、化瘀等中藥治療,患者口服後能起到協調陰陽、使之平衡的作用,可以從內而外、整體性改善病情。
據悉,經過多年經驗累積,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在銀屑病治療方面摸索出以「治其外必治其內,治其內必究其根」為原理的特色療法。對於難治性銀屑病患者,一般經過2-3個月規範治療,多數能夠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
20年頑疾20天「治好」 規範治療大多數可臨床治癒
金秋季節,碩果滿結,卻是老張最不喜歡的季節。氣溫冷暖不定,身患銀屑病的他,病情特別容易復發或加重。不過,今年是個例外。經過去年的規範治療,一年來,他的銀屑病沒有復發過。
邱玉清至今清晰記得老張來院時的樣子:全身瀰漫性紅皮,伴有大量鱗屑,雙下肢水腫,連行走都很困難。
「情況有點嚴重。」邱玉清說,當時,老張的體溫、血壓、血糖都高,病史已經超過20年,這些年四處求醫,但病情總是反覆發作。
邱玉清仔細斟酌,為老張確定了治療方案。通過醫院的特色中醫調理,輔以理療等,在老張住院第三天時,情況就有明顯改善。
讓老張及家屬都難易置信的是,在為期20天的治療過程中,老張日漸好轉,到最後只是留下了一些色素沉著。
困擾自己和家人20年的皮膚頑疾被攻克了,老張高興地出了院。雖然老張沒有再發病,但邱玉清坦言,老張的銀屑病並沒有被根治,而是臨床治癒。「有些人會利用銀屑病患者盼望儘早根治的心理,做出『包根治』的承諾,但事實上,銀屑病目前還不能被徹底除根。」邱玉清說,迄今為止沒有能徹底根治銀屑病的方法。盲目地追求「徹底除根」容易上當受騙,甚至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不過,銀屑病患者也不必灰心。「銀屑病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病情、減少復發、延緩病情的發展,最終提高生活質量。對絕大多數患者而言,經過合理、正規、個體化的治療,這一目標可以實現。」邱玉清說,通過系統規範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達到臨床治癒。
新婚夫妻因銀屑病分居 專家稱「牛皮癬」其實不傳染
新婚燕爾,本是夫妻感情最濃密的時刻,但對於林青(化名)來說,婚姻卻成了她的心頭病。
原來,患有銀屑病的她在婚後病情復發,許是因為擔心傳染,丈夫提出要去公司在外地工作一段時間。心情沮喪的林青來到醫院,醫生的一番話讓她豁然開朗。
「儘管人們習慣將銀屑病稱為『牛皮癬』,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癬』,也沒有傳染性。」邱玉清解釋說,銀屑病發病原因很複雜,主要是在多種觸發因素誘導下人體出現免疫功能的紊亂,導致皮膚角質細胞受到刺激而發生異常增生和分化不全,並不是真菌感染,因此不存在傳染性。
「如果把銀屑病當做癬類疾病治療,效果不佳,還會加重。」濟南膚康中研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專家馬運娥指出,雖然銀屑病與脂溢性皮炎、梅毒、手足蘚等皮膚疾病有相似特點,但銀屑病畢竟不屬於「癬」,而其確診也並不困難。刮除表面鱗屑,銀屑病會呈現「薄膜現象」,「薄膜」下回有點狀出血點,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多數能快速確診。
據了解,目前全球已有銀屑病患者1.25億人,他們多在青年時期就開始發病。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認為,銀屑病是由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銀屑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有許多因素可能誘發或加重銀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扁桃體炎,尤其是鏈球菌感染,九成以上的患者初次發病都是在感冒、發燒、扁桃體發炎以後,這種情況下往往表現為「點滴型銀屑病」。再比如,在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應激等情況下,銀屑病往往容易復發或加重。
專家提醒,要預防銀屑病的發生,就應儘量避免這些致病因素。銀屑病患者要注意清淡飲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日常居家注意通風、保持乾燥,儘量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情緒負擔影響療效 心理幹預應貫穿治療始終
對於銀屑病患者來說,其不僅要承擔病情反覆發作的生理痛苦、四處求醫的經濟壓力,往往還有嚴重的心理負擔,包括要承受周邊人歧視的眼光。
馬運娥曾接診過一個年輕女孩,在愛美的青春期發現銀屑病。到院後,雖然經過相似的治療,其效果卻遠低於同期病情程度相似的小夥子。究其原因,就是嚴重的心理負擔影響了治療效果。
「門診中,進了診室見到醫生,忍不住嚎啕大哭的病例並不在少數。」邱玉清說,銀屑病發病可以出現在患者肌膚的任何部位,尤其常出現在外露的肌膚上,這對其形象外觀影響很大,往往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而銀屑病患者的身心負擔,特別是心理因素,也是其發病或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希望,公眾和患者增加對銀屑病的認知,減少公眾對銀屑病患者的歧視,進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在銀屑病治療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心理治療並貫穿始終。」馬運娥表示,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發展,銀屑病患者心理因素對其發病和病程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心理治療也逐漸成為銀屑病治療的重要手段。恰到好處的心理治療以及患者良好的心態,對緩解病情大有裨益。
除此以外,目前銀屑病治療多以傳統方式為主,進行過生物製劑治療佔比相對較低,甚至有患者排斥生物製劑,實際上其臨床效果也是不錯的。
邱玉清強調:「只有正確認識疾病、科學系統治療,再加之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讓銀屑病早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