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在想,人為什麼會自殺?
去年,廣州某大學一女生失聯,經過警方多方查找,最終確認遇難。
在她的備忘錄裡,有這麼一段話,「那麼好的天氣裡死掉,來生應該也會誕生在一個明媚的天氣裡」。
言語間,透露出嚴重的抑鬱情緒和輕生傾向,但是,她的家人並不知情。
17年前,哥哥張國榮也以這樣的方式選擇了離開。
據媒體報導,哥哥留下的遺書中,第一個詞就是「Depression」(抑鬱)。
2012年,一位叫「走飯」的網友,發了一條微博,成了無數抑鬱症患者的樹洞: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截止到現在,這條微博下的留言已達160萬條,而且每天都在增加,其中,很多人都流露出了輕生的念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抑鬱症自殺死亡的人數,高達100萬。
抑鬱症,離我們遠麼?
去年世界心理健康日,Kantar Health發布了《全球健康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有28.4%的人經過自我檢測後發現有抑鬱症狀。
《柳葉刀》數據顯示,中國的抑鬱人群已達到9000萬,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抑鬱傾向。
這個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亦或是你自己。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好好的,為什麼會患抑鬱症呢?
張國榮在剛被確診時,也一度不能接受。他曾對姐姐說:「我怎麼會抑鬱啊?我又有錢,又有這麼多人疼愛我,我又這麼開心,它(抑鬱症)我是不認的。」
甚至離開時還在質問:「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其實,在深陷抑鬱症以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抑鬱情緒,比如心情沮喪、焦慮暴躁、腦子充滿了負面想法等,這些情緒就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停下腳步看看自己了。
抑鬱情緒又被稱為「心靈感冒」,引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壓力、基因遺傳、季節變化、大腦激素不平衡等等。
和感冒發燒一樣,當抑鬱情緒出現時,只要能及時對症下藥,往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但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太過崇尚正能量,「喪」幾乎是不被允許的。
因此,當抑鬱情緒來襲時,我們常常會選擇壓抑或者逃避,長此以往,便陷入了更深的抑鬱漩渦中無法自拔,最後就演變成抑鬱症。
精神醫學規定,一般抑鬱情緒不應超過兩周;如果超過一個月,甚至持續數月或半年以上,則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鬱症狀。
識別抑鬱症的「隱藏信號」
這些抑鬱症的常見信號,你有嗎?
▷ 睡眠、飲食習慣的突變
- 失眠/嗜睡,睡眠紊亂是抑鬱症的重要前兆
- 食慾激增/喪失,體重在一個月內有超過5%的變化
▷ 疲勞,沒精神
- 感覺身體被掏空,做點小事都沒力氣
- 開始迴避社交,對身邊事都失去興趣
▷ 情緒化,覺著空虛,沒有價值感
- 常常感到不開心,負能量爆棚
- 思維遲緩,感覺像加班三天三夜,注意力無法集中
- 懷疑人生的意義,甚至有自殘、自殺念頭
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有一個提醒,如果你出現:
這三項中出現任意兩項,而且持續兩周以上,那麼很可能已經處於患抑鬱症的高風險之中了。
可是,很多人對這些「信號」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者怕被認為不堅強、太矯情,而選擇了掩飾或沉默。
我們總是「假裝看不見它」,總想著自己咬咬牙堅持一下,挺一挺就過去了。可結果往往令人嘆息。
抑鬱了,到底該如何自救?
其實,面對抑鬱情緒,每個人都有「自救」的能力,關鍵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就像口渴了要喝水,感冒了要吃藥一樣,抑鬱「這條看不見的黑狗」,也值得你認真地給它一劑藥方,而不是繼續忍受著悲傷和孤獨。
大多數人對抑鬱症都有著錯誤認知:
抑鬱症 =「不堅強」「矯情」「想太多了」「出去散散心就好了」
可事實上,每一份忽視和誤解,都會讓我們在抑鬱的泥塘裡越陷越深。
除了認知以外,大部分人還有另外一個困惑:如果我抑鬱了,該找誰幫助我?
找精神科醫生?好像我有病似的。找心理諮詢師?不知道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醫學和心理學這兩個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
醫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抑鬱症的神經遞質,評估自身的精神狀況。
而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療愈創傷,找到最適合的自我調節方法,重新獲得快樂的能力。
兩者結合,才能帶來更科學客觀的治療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