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

2020-12-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 開創政黨外交新局面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研討會觀點摘要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網絡視頻研討會現場。光明圖片

  為了準確把握世界政黨政治發展走向,深入探討新時代政黨外交的理念與路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日前舉行「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和政黨外交」網絡視頻研討會。來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圍繞「世界政黨政治新變化、新發展」「政黨外交新形態、新特點」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此次研討會標誌著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世界政黨研究所旨在依託黨的對外工作渠道,聚焦世界政黨政治、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治國理政、管黨治黨、政黨外交等領域,聯絡國內外高校、智庫和學者,推動開展科研規劃、共同研究、內外交流、成果發布等活動。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積極研討,各抒己見。本版特摘登部分觀點,以饗讀者。

  加強世界政黨研究是新形勢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宋 濤: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格局,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劇演進。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國家內部存在的經濟社會痼疾和選舉政治等疊加共振,深刻影響了其政治生態和內外政策選擇,也加速了世界政黨政治的調整重塑和分化組合。新自由主義和選舉政治的局限性和內在弊端進一步凸顯,國際社會包括美西方國家開始對其政治經濟體制進行更深入的反思。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根本遵循,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對外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揮特色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通過加強對國際社會的政治引領,推動形成了各國政黨支持中國、合作抗疫的強大聲勢。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對各國政黨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研究、摸清世界政黨情況和運行規律,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各國內政外交、理論思潮和民心向背,有利於我們從政黨角度思考總體外交工作布局,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 張 政:

  政黨是現代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行為主體,政黨政治是當代世界最具共性的政治運作形式之一。作為政黨政治在國際關係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政黨外交在促進國家關係發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解決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影響。

  立足新時代,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政黨外交,推動構建新型政黨關係,有助於增進各國政黨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政治互信,推動形成更多共識和國際合作意願;有助於各方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念和經驗,彰顯中國共產黨願與各方共同推動世界發展的堅定意志和使命自覺;有助於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更多認同感和行動力。

  要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充分發揮政府、高校、智庫、社會組織和青年群體等主體的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共產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更好發揮政黨外交溝通世界、交流理念、凝聚共識的獨特作用,為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共產黨故事提供有力助推,進一步凝聚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

  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區別於傳統政治的重要標誌,在國家乃至全球政治生活中都有著重要影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全面把握世界政黨的政治生態,是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基本要求。關注世界政黨政治的演變,有助於深刻理解大國戰略競爭的國內政治邏輯。從政黨政治的視角研究世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前國際社會中的重要政治現象和重大社會運動,深刻認識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大發展之間的歷史性交匯,更好應對世界大變局下中國面臨的外部風險和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姜 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制度是用來調節政治關係、建立政治秩序、推動國家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不可能千篇一律、歸於一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新型政黨制度體現出了強大的優勢。然而在國際社會,一些西方國家長期壟斷政黨制度理論的話語權,否定甚至攻擊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加強對當代世界各國政黨及其發展現狀、趨勢、特點的研究,加強對世界各國政黨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加強對政黨發展及其執政規律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適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黨理論、政治話語,是一項重要任務。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袁 莎:

  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是現實需要、時代要求,也是黨和國家的研究機構做研究、搞探索應有的胸懷和眼光。在新時代,加強世界政黨政治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各國政黨、政府,從政策上服務我國內政外交;有助於探索政黨政治、現代政治規律,在理論上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助於全面拓展中外政治文明交流互鑑的空間、領域,深化同情理解、促進文明融會,從戰略上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方法,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國內外實際出發,客觀理性地對待各國政黨政治現象,精準地反映其矛盾發展的動態和趨勢,並不斷強化為黨和人民搞研究、做學問的自覺。

  中國政治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李慎明: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果斷決策,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與一些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加強對世界政黨政治的研究,講好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新時代和大變局的重託。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對政黨和政黨政治進行科學分析,不能套用歐美政黨的分析框架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其次,要把握重點,深入研究美國政黨政治,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各國左翼政黨的研究。再次,要明確目標,研究世界政黨政治走向,對內要服務於黨的自身建設和國家穩定與發展,對外要服務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特有的貢獻。

  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李君如:

  讓世界讀懂中國,關鍵在於讓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而要讓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關鍵是要讓世界讀懂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疫情對各國政黨制度是場大考,也是世界了解中國政黨制度的好機會。

  實踐證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凝聚起各政黨力量,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齊心協力,共同抗疫,顯示了巨大優越性。而在競爭性政黨制度下的政黨,有的為了黨派利益和選票,可以完全不顧人民死活。我們開展政黨交流,不僅要就政黨理念及其內政外交思想進行交流,也要就政黨實踐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交流,還要就政黨制度進行交流。世界政黨研究所既要立足於世界政黨研究這一主要任務,也要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向世界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是什麼樣的黨、新型政黨制度是什麼樣的政黨制度。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 顧曉園:

  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作為絕大多數國家國內政治主要行為體和國際關係的重要行為體,政黨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研究國外政黨的自身演變、政黨博弈以及國際政黨互動,是深刻認識世界、把握世情,研判重大問題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的重要依據。黨的對外工作作為黨的一條重要戰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特色的重要體現,在疫情期間,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主動配合外交工作大局,在強化政治引領、輿論引導,推進國際團結協作抗疫,反擊國外汙名化中國抗疫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進一步凸顯了政黨外交重要作用。

  世界政黨政治研究要把握時代性和特殊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楊光斌:

  世界政黨政治的比較研究,要從歷史和國家建設的角度把握東西方政黨的不同,才能把中國共產黨和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講清楚。一方面,東西方政黨肩負的使命不同。西方政黨作為「選舉機器」,是國家制度、秩序下的政黨;東方政黨則肩負重新組織國家和政治秩序的使命。另一方面,政黨研究的地位不同。西方政治學中,政黨研究是屬於利益集團性質的下位概念,處於政治學和社會體系的邊緣;東方的政黨研究屬於國家建設的範疇,是政治學體系中的原點。政治學理論的建構來源於不同國家的歷史經驗。從東方特別是中國的政治發展歷程來看,政黨是國家制度的組織者、建設者,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協調者、整合者,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就在於有一個強大的政黨,這也是非西方國家解決組織化、現代化問題的關鍵所在。

  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潘維:

  當前,全球生產方式的變遷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遷。「身份的認同」通過議題進行組合,隨議題的興衰而不斷重組。各國社會變得碎片化,政黨政治也隨之碎片化。

  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弱點。需要看到,各國傳統文化正在成為世界政黨政治的重要思想資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源遠流長、樹大根深,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思想,堅定地帶領中國人民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李路曲:

  從世界範圍來看,早發現代化國家的政黨是在現代國家「體制內」建立的,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後發現代化國家的政黨是在「體制外」建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社會革命或民族主義運動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建立起具有明確現代化導向和中央集權的有效的現代國家制度及其權力運行機制是後發現代化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政治條件,也是進行現代國家構建的前提條件。在構建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法治化時期,需要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國家集權體制,藉助國家力量來保持社會政治穩定。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林德山:

  21世紀以來,歐美國家政黨政治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政黨政治主題發生變化,從傳統主流政黨政治向身份政治轉變。傳統主流政黨政治背景下,在傳統分野之下有各自共識基礎。但身份政治很難找到共識,認同缺失導致各國政治極化現象普遍。二是政黨的結構發生變化,碎片化趨勢持續加強。碎片化反映出一些長期性問題。在傳統政黨政治中,總有佔主導地位的政黨,而現在,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與此同時,政黨的理念主張越來越模糊,且相互重疊,傳統的政黨政治邊界越來越難以分辨,傳統上用來界定政黨的概念不再適用。三是政黨的組織發生變化,從等級式結構向民主化形式轉變。政黨向一個參與式平臺演變,導致政黨政治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進一步激化了歐美國家政黨政治演變。一是政治極化進一步突出。二是各種政治思潮理念交疊現象越來越突出。從長遠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會促使歐美社會反思一些問題。一是對政黨政治主題變化進行反思。二是對國家體系、國家戰略和國際體系進行反思。三是對政治和新公共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 高奇琦:

  技術的進步是影響政黨政治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發展依次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徵。在信息化階段,選舉過程中採用信息化手段和工作方法,包括調查研究、民意預測等,掌握技術是贏得選舉的重要助力。在網絡化階段,社交媒體軟體興起,候選人和選民可以進行「近距離」溝通,政黨沒有必要通過加強組織結構來實現動員。到智能化階段,政治動員更為扁平化,通過推薦算法精準鎖定用戶偏好和需求,政黨能否獲勝不再取決於政黨的組織,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和資本的力量。

  政黨有兩大重要功能,一是選舉,一是治理。在西方選舉政治體系下,政黨的功能主要集中於選舉上,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劇西方政黨政治異化和極化,加劇社會撕裂。而中國始終強調人民團結、社會和諧,不管是進行精準扶貧,還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看待,這對於避免智能社會極化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新形勢下的政黨外交應有新突破和新作為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趙可金:

  隨著數位化、智能化的發展,數字型政黨可能成為未來政黨的基本形態。數字型政黨有幾個顯著特徵:第一,在價值原則上,趨向於認同型政黨。第二,在組織體制上,越來越重視共享平臺。第三,在民意基礎上,高度關注粉絲量。

  政黨的數位化發展驅動產生政黨外交的「雲外交」形態。一是視野更加開闊,更為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二是形式更加多樣,探索使用新的數字平臺進行傳播。三是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官民結合、各界聯動,出現突破傳統外交框架的多種新機制。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鄭長忠: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世界的一場大考,既是在檢驗各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能力,也是在檢驗各國制度體制。在疫情壓力下,全球文明構建和發展方式、各國內政外交乃至政黨政治,都將發生重大調整。現代文明構建有兩種重要路徑,一是以資本為中心,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資本為中心的文明建構模式在實踐中已顯示出巨大弊端,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達到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必要性和前瞻性進一步凸顯。無論各國承認與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是國際社會前進的正途。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政黨外交已顯示出其獨特地位,並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一是要繼續發展多邊政黨外交平臺,通過政黨渠道凝聚共識。二是要積極採用新技術,創新外交手段,打造「雲外交」機制。三是統籌群團等主體的外交活動,形成各方協調配合的強大合力。四是重視話語權建設,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外交學院政黨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餘科傑: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國際社會分裂。儘管中國疫情防控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西方主流政黨始終不願回應中國的抗疫成果和對全球戰疫的貢獻,甚至還把疫情與香港、臺灣等問題糾纏,借題發揮。這充分表明了西方維護自身價值的立場。我們不能心存幻想,要充分認識到鬥爭的長期性、尖銳性,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各國政黨交流交往。一是要堅持超越意識形態的準則,發展同世界各國政黨的關係。二是要積極拓展與西方中右翼政黨的交流交往渠道。三是要推進政黨交往機制化,探索搭建世界政黨交流平臺和協作機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政黨共識。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院長 石曉虎: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國政黨外交呈現許多新特點,取得了許多積極成果。工作手段上新老並舉,尤其是藉助網絡技術顯著提升了黨際「雲交往」含量。工作力量配置上前後並重,工作布局上全面兼顧,工作內容上講好抗疫故事,不斷強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同時,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上的影響不斷擴大,黨的對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也在增加。

  下一步,開展政黨外交應努力把握中國外部環境變化,著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強化抗疫外交,創新外交方式方法,堅定展開外交鬥爭,在強化政治引領、維護國家利益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此外,黨的對外工作可著力提升交往精準度和工作實效,探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手段,關注疫情期間國外的社會思潮、政黨發展、國家博弈、全球治理等議題,助力對外交往走得更實、更深,推動黨際交往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楊揚:

  當今時代,黨的對外交往工作發生了新變化。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國際社會關注點,世界各國關注中國的做法和經驗,探尋中國抗疫背後的制度因素。要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小人物」引申「大主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故事感召力,讓世界各政黨、各國人民真正了解中國抗擊疫情的做法和經驗,感受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面對某些西方國家及其政黨在疫情問題上對中國的抹黑和汙名化,要合理表達客觀理性的聲音,對污衊予以堅決回擊。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供稿;執筆:季思)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9日 16版)

[ 責編:李方舟 ]

相關焦點

  • 世界政黨期待同中國共產黨加強交流往來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 近期,世界政黨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中國共產黨成功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並領導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決戰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將造福世界人民,期待同中國共產党進一步加強友好往來
  • 《政黨法》的世界概況與主要成因
    如何規範政黨權力與政黨行為,充分發揮政黨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保持政局的和平、穩定與秩序;同時又能防止政黨以權謀私、激化社會矛盾、危害政治秩序,這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因此,加強政黨立法、用法律來規範政黨權力與政黨行為,成為二戰後世界政黨政治的一個基本趨勢,有些國家甚至制定《政黨法》來全面規範政黨權力與政黨行為。
  • 世界政黨為什麼願同中國共產黨交往?
    當美國部分政客頻頻發布挑釁中國共產黨的言論時,多國政黨向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表示,歡迎中國共產黨在疫情防控條件許可時,通過派代表團等多種方式早日來訪,並期待同中國共產黨加強交流往來,認為這不僅有助於推動國際合作,也為不同類型的政党進行互學互鑑提供了機會和平臺。為什麼世界政黨願同中國共產黨交往?
  • 張春滿:政黨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與利基政黨對傳統政黨概念範式的衝擊
    政黨的概念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新的形勢變化會催生出新的理論認識。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政黨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為利基政黨的興起創造了條件。與政黨相關的重大變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發達工業國家開始步入後現代社會。
  • 這場大會 為何吸引全球政黨赴約
    (資料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十九大閉幕僅月餘,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舉行。3個「首次」凸顯這次高層對話會的重要性——這是黨的十九大後中國舉辦的首場主場多邊外交活動;是中國共產黨首次與全球各類政黨舉行高層對話;也是出席人數最多的首次全球政黨領導人對話會。如此重量級,用中聯部副部長郭業洲的話說,這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在世界政黨史上也具有突破性意義。本次對話會的海報招貼畫,也獨具匠心。
  • 民粹政黨主流化與主流政黨民粹化的雙向運動 ——以西歐右翼民粹政黨為例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義大利、奧地利等多個國家的右翼民粹政黨取得了執政地位。隨著執政角色的轉換,右翼民粹政黨如何協調組織行為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就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右翼民粹政黨是否會改變話語策略、融入主流政治,主流政黨如何回應右翼民粹政黨的挑戰,將對西方國家的代議民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摘  要: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在選情與疫情疊加的特殊背景下開展。在美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這一大選年黑天鵝事件的短期巨大衝擊下,疫情危機、經濟就業和族群矛盾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大熱點議題,關鍵搖擺州的民意走向對選舉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 寒竹: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對世界政黨發展有何意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 12月1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辦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北京正式開幕,對話會的主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政黨的責任」。大約有120多個國家的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領導人參加了這次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演講。
  • 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北京倡議
    2.本次高層對話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政黨的責任」這一主題,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新發展、新理念」、「創新世界、中國貢獻」和「加強政黨建設:政黨的挑戰和未來」、「建設美好國家:政黨的實踐和經驗」、「共建『一帶一路』:政黨的參與和貢獻」、「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黨的角色和責任」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對話交流,共同探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和現實問題的應對之道
  • 政黨對話為中國-東協合作注入新動力
    中國共產黨願同東南亞國家政黨一道,凝聚政治共識,促進務實合作,推動中國-東協關係更上新臺階,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力量。與會東南亞政黨領導人高度評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並表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不僅為中國未來發展描繪了更加清晰的路徑和更為光明的前景,也將為世界各國特別是本地區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 英雜誌:中國共產黨可以和「所有政黨」打交道
    英雜誌:中國共產黨可以和「所有政黨」打交道 12月初,中國領導人宣布,中國如期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在西方,最近對中國外交的報導主要圍繞中國如何變得咄咄逼人。
  • 李偉: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核心提示: 面對來自國際社會一些政客的歪曲和指責,面對國內不斷有人發表言論,主張放棄我國的政黨制度,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明晰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清楚地看到它的優勢所在,以不斷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不斷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每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共性是相對的
  •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結構優勢及效能轉化
    [關鍵詞]  新型政黨制度;結構優勢;效能轉化   [基金項目]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治理效能研究」(L19WTA032)。我國疫情防控鬥爭實踐再次深刻證明,新型政黨制度能夠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充分調動國家治理所需的強大凝聚力和動員力,有效協調全社會各方面、各領域、各層級的能量和資源,集中力量解決國家治理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形成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的國家治理藍圖,增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意志和效率,為國家治理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 扶桑走馬|政黨合併謀求執政是個老梗:日本政黨政治史一瞥
    「政黨」一詞誕生於其時,原指一種「新政」的黨徒,稍後明治學者就用來迻譯西語的「party」一詞,稍前日本最早的民權運動家板垣退助就建立了第一個近代政黨「愛國公黨」。在當時君主立憲制下的明治天皇,其實際權力受到相當限制,據說天皇本人也希望通過議會,在藩閥政府與反藩閥勢力之間,尋找一個降低衝突和斡旋妥協的平臺,因此鼓勵「民黨」參與政治。甲午戰爭後,民黨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板垣和另一位民權運動領袖大隈重信組成憲政黨,並在1898年獲取閣揆,成立了「隈板內閣」,成為日本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開始了所謂的政黨政治。
  • 新加坡政黨制度演進及其特徵
    >李驥,男,陝西渭南人,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碩士,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近年來,許多學者在肯定新加坡是一黨獨大制的前提下,圍繞新加坡政黨制度的特點、運行機制、以及內在邏輯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時還通過比較新加坡與東亞其他國家的發展進程從而得出了「新加坡經歷了典型的『自由民主體制』和『威權體制』,但尚未完全過渡到『多元體制』」[1]等較為準確的結論。
  • 阿拉伯政黨大佬如何赴華攢「人脈」?
    痛心政局動蕩與恐怖主義    阿拉伯地區像世界的一個傷口,與會的政黨領導人幾乎都在會上提到了阿拉伯脆弱的地區形勢,「這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有的人在發言中對這種脆弱的原因一探究竟,有的則表達了希望中國在中東事務上發揮更多作用的想法,還有的對於中共發展經濟的經驗很感興趣。
  • 問政智庫|馮源:魁北克集團與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
    摘要:作為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加拿大有著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加拿大有著複雜的人口結構。不同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歷史背景在這片土地上交織,使得加拿大的政黨政治呈現出許多獨特之處。
  • 日本"專賣店式政黨"難解"百貨公司式危機"
    「專賣店式政黨」頻現,凸顯了日本政壇混亂,面臨「百貨公司式危機」。政治上「一年一相」,整體向右轉;經濟上長期低迷,著名企業今年大量裁員;外交上與鄰國齟齬不斷,被美國當槍使。這些問題隨便拿出一個都成了政客們吸引選票的基礎。
  • 外國政黨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積極評價中方抗擊新冠疫情為世界作出的...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近日,一些外國政黨領導人和知名人士致電致函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積極評價中方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效,認為中方採取的一系列舉措為世界各國防控疫情贏得了時間,積累了經驗,期待與中方加強合作,共同阻止疫情在國際上蔓延。
  • 日本右翼政府對左翼政黨的意識形態壓制
    報國,誠實、守信,與錯誤思潮作鬥爭的聲音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得到加強和保障。與此同時,筆者也注意到,有的人對近年來國家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管理頗有微詞,認為限制了言論自由、影響了學術探討,提出西方發達國家不強調意識形態,更不會有意識形態鬥爭。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來看看鄰國日本的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