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失學問題的背後,社會保障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認同「教育不能改變命運」這個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9月5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稱,2016年中國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為93.4%。輟學的原因,「因為教育質量問題,因為厭學或者學習困難輟學的學生可能佔到輟學學生的60%以上,而且主要是初二、初三的學生。」
自2007年「兩免一補」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推開後,加上國內整體經濟發展的帶動,絕對貧困導致無法讀書的現象得到了遏制。即便是經濟因素導致的輟學,多數還是家庭不願意負擔基礎教育增加的成本,而更傾向於讓他們輟學,節約開支,甚至去打工。
至於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厭學而失學的問題,背後如果沒有家庭的默許,如果家庭對於教育還是積極認可的態度,孩子們也極有可能不會從校園流失。
目前失學問題的背後,社會保障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不容忽視,但很多家庭認同「教育不能改變命運」這個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投資,周期非常長,投資也不少,見效很緩慢,結果也無法有確定的預期。
對應的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可以將勞動力變現,門檻也不高。兩相比較,被眼前經濟利益吸引而放棄長期投資,是可以理解的經濟行為。
個體家庭的短線選擇,由於結果過於突出,能帶來極強的示範效應。其他家庭無論是否有可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都被眼前的經濟回報所吸引。漸漸地,讀書無用論就成為一個區域內的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文化,帶動更多人放棄教育。
但回首過往的每一次讀書無用論,當社會重歸穩定的時候,社會階層變遷的窗口減少,對勞動力價值的評估也趨於穩定,低素質勞動力價值貶低,教育重新歸於最重要的改變命運的窗口。
低技能勞動者在中國就業市場中,仍然有其就業空間,未來也會如此。但是,隨著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及其帶來的巨大企業利潤,低技能勞動者與高技能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這種效應,在目前中國經濟就業市場中,已經有所體現。雖然,剛畢業大學生的初次就業工資與體力勞動者差距越來越小,但如果從長時間看,擁有高技能的就業者,將會在未來獲得越來越高的收益,而體力勞動者難以在未來獲得這種收益。
上世紀八十年代輟學打工的人,如今已是中年,除了少數財富自由幸運兒以外,多數人恐怕將會以低技能勞動終老此生,階層上升對他們而言是困難的。倘若當年稍微多讀一些書,如今也有機會面對更為廣闊的就業市場進行選擇。只可惜,人生無法重來。
教育投資,短期內看起來似乎不划算。詩書傳世久,古人幾千年的這句總結,在時間的長河裡看來,始終是對的。讀書無用論的泛濫,消耗的是人生未來改變的可能。然而,最終讓就業市場教育那些做出錯誤選擇的家長和孩子,也並非良策。對此,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教育部門,都還需要找到問題的癥結,用新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