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療法 Tissue-agnostic 癌症藥物的興起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自 1940 年代,臨床醫學開始以化學療法治療癌症,藥物的癌症適應症一直是以癌症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例如未經治療的胰臟癌、經 sorafenib 治療過後的肝細胞癌等。即便後來有生物標記參與,仍不脫離以癌症發生器官或組織種類來區分的本質,例如 HER2 陽性表現乳癌、RAS 基因突變大腸直腸癌等。

Tissue-agnostic(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是指不以癌症發生器官或組織類別為適應症範圍界定的藥物。Keytruda 的 MSI-H/dMMR 實體腫瘤適應症在 2017 年 5 月 23 日被美國 FDA 核准,成為首款上市的「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自 Keytruda 被 US FDA 核准該適應症以來,「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開始受到多方討論,Loxo Oncology 所開發的 larotrectinib(標的為 TRK fusions),有機會成為第二款獲準的「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

觀察 Keytruda 的 MSI-H/dMMR 實體腫瘤的適應症能夠獲得加速核准,建立在幾件事上。首先,MSI-H/dMMR 的腫瘤具有共通的病理特徵,例如較多的 T 細胞浸潤(T cell infiltration)、較高 PD-L1 的表現量,這些和 PD-1 拮抗劑的治療成效相關聯。此外,Keytruda 亦已被證實可透過癌細胞基因錯誤配對修復(mismatch-repair)的狀態來預測臨床效益(Dung et al., 2016)。Keytruda 在該適應症的 sBLA 數據是來自 5 個臨床試驗,包含有 149 名受測者病患涵蓋超過 15 種不同器官 / 組織的 MSI-H/dMMR 的癌症,基於反應率(整體 ORR:39.6%、大腸直腸癌 ORR:36%、非大腸直腸癌 ORR:46%)、78% 受測者的持續反應時間大於等於 6 個月而獲準。

「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的發展,分子生物學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美國 FDA 對 Keytruda 的核准也傳遞出一項訊息,適應症的核駁亦可以癌症基因表現做為範圍的區分。除了 PD-1 / PD-L1 抑制劑藥物之外,Loxo Oncology 所開發的 TRK 抑制劑 larotrectinib 也被視為下一款「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其可抑制 TRK fusions,以阻斷因 TRK 和其他基因融合而導致失控的細胞周期,已開發至臨床二期與滾動式新藥查驗登記送件,其他「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如下表所示。

全球 Tissue-agnostic 藥品

TrendFroce 生技產業研究副理劉適寧指出,發展「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除了鎖定可在多種不同癌症皆有異常表現的基因之外,要決定該分子作用標的是否適宜,則要從科學與臨床角度來思考是否適當,例如 BRAF 突變,可能就不是「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適宜的標的,BRAF 抑制劑雖然在黑色素瘤有不錯效果,但在大腸直腸癌的效果就差強人意。換言之,「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的發展,可能要建立在該藥物與作用標的組合能在不同癌症種類皆可有不錯的療效,且不用太複雜的臨床試驗設計即可證實,還要考慮在不同癌種間是否存在不同抗性等問題。另外,在試驗中,各種癌症病患需要收到多少樣本數亦是需要思考的課題。

「組織未定性癌症藥物」開發另一個議題為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的開發,需要考量到不同部位腫瘤的異質性與腫瘤周圍包覆基質組織的差異,如何收集與處理這些來自不同部位的腫瘤,另外受惠於次世代定序(NGS)技術的進展與成本降低,NGS 已成為開發伴隨式診斷很有潛力的工具。

相關焦點

  • 硼中子俘獲療法被稱為「癌症第五療法」,癌症治療難題被攻克了?
    這個裝備的誕生意味著我國的癌症患者也有望開始接受國際上領先水平的癌症BNCT療法治療。BNCT治療,癌症的「第五種療法」?據媒體報導,BNCT被譽為繼化療、放療、靶向療法、免疫療法之後癌症的「第五療法」,可以精準打擊癌細胞,治療效果超過靶向和免疫療法,而且副作用小,一切看上去似乎都無可挑剔,難不成癌症治療難題被攻克了?BNCT到底是什麼?
  • 研製出癌症「特洛伊木馬」療法
    據美國《紐約時報》6月28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特洛伊木馬」療法來對抗癌症。
  • Technology:冷凍消融術和納米抗癌藥物聯合療法或可摧毀癌症幹細胞
    然而僅僅使用冷凍消融術並不能有效清除癌症幹細胞,往往會導致癌症復發甚至出現轉移,近日,來自俄亥俄州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含有納米藥物顆粒的化療技術同冷凍消融術進行結合開發了一種新型聯合療法,該聯合療法可以有效摧毀癌症幹細胞,這就為開發克服癌症耐藥性,改善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新型療法提供了一定希望,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Technology上。
  • 科學家對癌症時間療法充滿希望—新聞—科學網
    今天,43歲的Godain已經沒有了癌症。負責其治療的腫瘤學家Francis Lévi,說,儘管如此驚人的結果是反常的,但新證據應該會使人們對時間療法更感興趣——合理安排治療時間,能提供最多的幫助,並造成最小的傷害。 40多年來,科學家深入研究了身體的晝夜節律(生物鐘)如何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反應,進而改變從哮喘到癲癇發作等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 2017年度巨獻:癌症免疫療法重磅級研究解讀
    儘管PD-1靶向藥物取得成功,但是很多病人的腫瘤並不對它們作出反應。這項研究的發現表明存在於T細胞表面上的CD28可能是一種能夠預測PD-1靶向藥物是否有效的臨床生物標誌物。此外,對CD28的需求提示著共刺激可能在一些病人體內丟失了,這可能有助指導設計組合療法。   【2】Science:癌症免疫治療重大突破!
  •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症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2019年10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化療手段剛剛被開發時,它的前體似乎相對簡單,即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來抑制癌症進展,如今很多藥物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發揮這樣的作用,而且已經被證明僅能針對某些腫瘤患者有用;就以藥物紫杉醇為例,其是一種用來治療一系列癌症的化療藥物,該藥物能干擾細胞分裂,但卻無法在每一位患者機體中產生想要的效應,這表明,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要比我們想像之中更為複雜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異體超活性粒細胞抗癌療法(以下簡稱「粒細胞抗癌療法」)是美籍華裔科學家、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教授、上海市東方醫院客座教授崔徵教授根據粒細胞吞噬、殺滅腫瘤細胞的功能研發出的全新療法,其本質是成分輸血,安全性高,有望為癌症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那麼,粒細胞抗癌療法和幹細胞療法、時下大熱的免疫療法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什麼是癌症放射療法?質子射線療法又能為癌症患者帶來哪些好處?
    2017年5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澳大利亞政府表示,將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一代的癌症療法,包括一些複雜的兒童癌症;質子射線療法(proton beam therapy)是一种放療方法,其能夠利用質子(重粒子)來替代常規放射療法中所使用的X射線,這些質子能夠更加精準地靶向作用距離關鍵器官較近的腫瘤組織,這種療法對於腦癌患者以及一些機體正在發育且對損傷比較敏感的兒童患者具有一定的益處
  • 聚焦癌症治療!幹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因此,間充質幹細胞作為抗癌藥物的載體用於癌症的治療也日趨成為研究的熱點。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間充質幹細胞向小鼠體內輸送抗癌藥物,減少了藥物對非腫瘤組織的損害。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4]。
  • 考研英語閱讀複習例文:癌症藥物積存法
    這項草案的目的是讓那些擁有尚未使用的癌症藥物的家庭,將那些藥物捐獻給藥店、醫院或非盈利性質的診所,待藥物被檢查以後重新給其他癌症病人使用。  即使如此,因為用來保護病人的醫療標準極其嚴格,我們對McDonald提出的草案持嚴肅的保留意見。建議中要求藥物須原封不動,沒有人用過,分劑量單位包裝。一種特殊情況是:包裝可以被打開,但是,各劑量單位包裝必須是原封不動。
  • Cancer Cell: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或能有效預測癌症患者的預後狀況
    2019年4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癌變腫瘤中免疫細胞的關鍵改變,這或能幫助改善療法的開發,文章中,研究者發現,在乳腺癌中高水平表達的一系列基因或許與惡性癌症類型有關,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者開發診斷和預測癌症患者生存狀況的新技術
  •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現針對骨癌疼痛提供無創新療法
    臺北2014年7月4日電 /美通社/ --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 (TMU-TCC) 今天宣布臺北癌症中心 (TCC) 現在提供一種新技術 ExAblate,幫助提升忍受骨轉移癌疼痛之苦的病人的生活品質。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北癌症中心是臺灣第一家向癌症病人敞開大門、提供這種治療的放射腫瘤臨床中心。
  • 細胞療法,癌症患者觸不可及的新希望
    剛開始時,他在西雅圖公共衛生局醫院成立了實驗室,十幾年後轉去了新成立不久,被當地醫生叫做「哈奇」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工作,他決定把骨髓移植應用到其他疾病,特別是用於治療白血病。南茜·勞瑞和芭芭拉·勞瑞是同卵雙胞胎,其中一個人患有良性血液疾病,另外一個人的細胞則治癒了這一疾病,整件事的概率是極其微小的。
  • Science:新發現的細胞通路有望開發癌症療法
    這項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機會來開發能夠潛在地抑制人癌細胞中的這種通路和有助控制它們生長的藥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RagD GTPase controls mTORC1 and promotes cancer growth」。
  • 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復發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能夠調節機體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免疫療法藥物給很多癌症的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其能通過阻斷諸如PD1等檢查點抑制蛋白來發揮作用,從而就能移除對免疫系統中癌症殺傷性T細胞的制動,然而僅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對這些藥物產生反應。研究者Dario A.A.
  • 解碼癌症:精準醫療時代帶來的新希望
    在抗爭癌症的下一個階段,生物學會取代解剖學,成為殺手鐧。今年5月,默沙東公司的免疫藥物Keytruda就獲得了美國FDA批准,作為首款不依照腫瘤來源,而是依照生物標誌物進行區分的抗腫瘤療法。只要癌症患者符合基因要求,就可以使用這類藥物。
  • 專家稱飢餓療法治療癌症的確存在 但非餓肚子(1)
    通過只吃芋艿和葡萄的「飢餓療法」能夠徹底治療癌症?癌症病人嘔吐時能把癌細胞「吐」出來?揚子晚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揚子名醫團醫學顧問,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腫瘤內科教授馮繼鋒。    他告訴記者,「飢餓療法」治療癌症確實有的。
  • 澳研發出提純癌症CAR-T免疫療法製劑的新方法
    新華社坎培拉10月26日電(記者嶽東興白旭)南澳大利亞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一家生物治療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微流體技術的新方法來提純癌症CAR-T免疫療法的製劑,可以降低治療成本和副作用。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治療多種「難治性」癌症的新型藥物
    2019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題為「Targeting DNA Repair in Tumor Cells via Inhibition of ERCC1–XPF」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新型藥物,其或能通過抑制癌細胞進行自我修復來使得癌症療法更加安全有效
  • 「殺癌神器」硼中子俘獲療法「神」在哪兒?能治哪些癌症?
    要說今年最新、最熱的癌症治療一定非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莫屬,最為全新一代的放療技術,BNCT近年來備受關注,國內和國際都在積極研發。終於,今年5月傳來喜訊,日本的硼中子俘獲療法率先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在世界上首次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是腫瘤治療史上又一值得鐫刻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