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08:10:25 來源:勞動午報
原標題:讓更多的「工匠型人才」走上培養新人的講臺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學院上周舉行的2020級勞模新生開學典禮上,巨曉林、高鳳林、許振超、李萬君等4名「大國工匠」被聘為客座教授。今後,他們將參與到勞模學院綜合素質課、綜合實踐課等課程模塊的日常教學及實踐活動中,採取專題講座、集中授課、互動交流、參觀實踐、指導課題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巨曉林、高鳳林、許振超、李萬君都是身懷絕技的著名「大國工匠」,而且正在或曾經擔任重要的社會職務,聘請他們為客座教授,對青年勞模進行面對面的傳授,無疑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勞模教育事業的發展。
報導沒有提及他們是否有傳授專業技能的任務,想來應該包括。由此想到一個問題,巨曉林們應聘客座教授畢竟是少數,面對的勞模學員也是少數,還有更多的「工匠型人才」,包括那些已經退休賦閒的能工巧匠,能不能也像他們一樣走上更多的講臺,在培養新人,特別是技能傳授方面發揮更多更大的作用呢?
技能人才短缺是眼下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企業為此發愁。等待技校、職校培養,遠水不解近渴;高薪招攬人才,又逢到處要人、搶人,家家求賢若渴。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想到了退休的高技能人才。
「工匠型人才」各個身懷絕技,都是行家裡手。幾十年的實際操作,練就了一身真本事,積累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實用經驗。這些本事和經驗往往需要口授身傳才能得以傳承,才有可能經過整理、論證成為系統的知識。但許多「工匠」退休了,賦閒在家,無以傳授,他們的寶貴技藝和經驗就這樣被帶走了,失傳了,實在可惜。
有人認為,「工匠型人才」的技藝都是「老掉牙」的東西,已經落後於現代科技,應該淘汰了。這是一種片面認識。毋庸諱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一些老工藝、舊技術確實已無用武之地,這是規律。但任何新工藝、新技術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都有傳承關係,有相通之處,同樣是規律。現實中,用「土辦法」攻克「洋設備」、用老技術解決新問題的成功事例並不鮮見,何況有些老工藝、老技術是現代設備取代不了的。
譬如許多企業面臨的產品升級換代,固然需要資金投入,需要設備更新,但有許多生產技術環節,往往只需要做些革新改造就能升級、見效,其中的關鍵不是資金,也不是設備,而是人的經驗、技能和責任心。而這些,正是「工匠」們的強項,我們沒有理由忽視這筆寶貴財富。
「工匠型人才」身懷絕技的同時,都有一份職業榮譽感和責任心,由此產生的敬業精神,才使他們苦心鑽研技術,成為能工巧匠。有了技能又愈發敬業,進一步形成「工匠型人才」獨有的人格魅力,這也是許多「工匠型人才」成為勞動模範的重要原因。今天,我們請「工匠型人才」走上培養新人的講臺,不僅是讓他們發揮餘熱,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的技藝,傳承他們的品格,讓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大國工匠」的傳統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張刃)
編輯:尹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