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說帶兵作戰經常獲勝的將領,我們稱之為常勝將軍,如白起、霍去病等,所謂有勝者必有敗者,有勝者必有敗者。今天我們來列舉一些歷史上的那些常敗將軍。一,常敗將軍
1、三國的常敗將軍——夏侯淳
曹操非常器重的一名家將曾被稱為「常敗將軍」,不論在演義還是正史中,這位將軍都鮮有打過勝仗。被後人戲稱為「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他就是夏侯惇,這位獨眼將軍在三國的名將中似乎並不矚目,甚至還有被俘虜的不佳記錄。他隨同曹操一起迎戰呂布時,在亂戰之中,被敵軍射瞎了左眼。傷勢非常重,夏侯淳勉強逃離。
夏侯惇守城,城池失守;輕信降將,被俘;沒有吃自己的眼睛一事;也沒有領軍殺死過什麼重要人物。反觀其一生,多次帶兵留守、帶兵返程、擔任文職,可見夏侯惇應該屬於不能奪江山,卻能守江山一類的賢臣良佐,自然不是能徵善戰的武將。因為夏侯惇是曹操在家鄉起義時最早跟隨的將領之一,他一生統軍,為穩固後方起到了重要作用。曹家出身曹騰,家境殷實,仕途順利。但在當時,雖然下侯家也是一個大家庭,但畢竟他們的仕途並不成功,他們只是權貴地主。不管是表弟還是表妹,曹操都沒有理由不照顧夏侯春。而且,曹操曾經說過,他不會讓夏侯敦做他的部下。這說明曹操把夏侯春和自己列在了一起。曹操也知道小後春不會背叛他。更不用說上面提到的,他們有著不同尋常的血緣關係。
2、民國的常敗將軍——陳誠。
陳誠從北伐到抗戰,到解放戰爭,都沒有打過一場好仗勝仗。北伐時陳誠僅僅是一個團長,就不說了。抗戰時,陳誠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手握18、74軍裝備精良的中央軍26萬人,在八千多日軍的進攻下,敗潰宜昌,使宜昌成為日軍轟炸重慶的唯一航空基地。
陳誠出任第一次入緬軍總司令,居然讓日軍十萬包圍己方十萬,最後不得不走野人山,少部分逃入印度,損失率達七成,真懷疑陳誠是日本暗樁。解放戰爭就失敗了,陳誠敗山東失東北,替蔣介石丟了半邊江山。
3、常敗將軍——常凱申
還有一位傑出的常敗將軍,非常巧合的是,他的名字裡有「常」這個字。名凱申,人稱凱申公。這位凱申公自幼深通兵法,年輕時在著名的保定軍校深造,又到日本學習兵法,洗馬三年。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手下高徒無數。從黃埔軍校校長開始,凱申公先後東徵北伐。友軍大勝,自己大敗,要不是陳賡之流拼命相救,老命嗚呼。
後來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拼命圍剿紅軍,次次鎩羽而歸。幸得紅軍換帥,方得一逞。等紅軍幡然醒悟,再擁名帥,凱申公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待到西安事變,凱申公被逼抗日。結果是,從盧溝橋、上海,退到武漢,又退到重慶。要不是日本鬼子倒行逆施,激起世界反對,凱申公或許會退到拉薩。
日本鬼子投降後,凱申公還在夢寐以求解決共軍。沒想到三年後,凱申公憤而轉進臺灣,雄踞東南。在那裡,凱申公終於能稱千古完人了。至今,凱申公的粉絲,還在找種種原因,掩蓋一個事實:常凱申才是常敗將軍!
4、說到常敗將軍,非「長腿將軍」孫元良莫屬。
孫元良生於成都,其叔叔為川軍的孫震(第22集團軍總司令)。北伐軍攻打南昌時,孫元良團負責守 衛 牛行站。鬥一響,由於缺 乏 警 覺 ,孫元良 在,慌中率先逃 走。不久失去了有效抵抗,南昌失守。後 來 ,孫元良拒絕程潛的命令,繼續後撤。蔣介石 大 發 雷 霆 ,立即到前線第一師 去 訓話,實行連坐法,下令將孫元良槍斃。
孫元良不久之後便消失了,到1928年他再次出現時不僅逃過了槍斃,還得到了去日軍留學的機會。回國之後,孫元良任國民政府警衛第一旅炮兵團團長。193到1931年已升任國民政府警衛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抗戰全面爆發後,孫元良為「德械師」第88師師長。淞滬會戰時,孫元良命令中校團附謝晉元率領400多人堅守四行倉庫,自己卻往後撤退,這就是「八百壯士」。南京保衛戰時,第88師防守的中華門被日軍突破,孫元良丟下自己的部隊逃跑。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被解放軍包圍,包括孫元良的第16師在內。擅長越獄的孫元良,化妝成國民黨軍中尉副官,欺騙群眾,到處偷竊。在解放軍發起總攻時,杜聿明等高級將領被俘虜,只有「長腿將軍」孫元良隻身逃回南京。有勝就有敗,歷史上的這些常敗將軍,他們是逢戰必敗,一敗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