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相繼失敗後,蔡申熙成為被通緝的對象,用鄧文儀的話來說,國共分裂後,蔡申熙是個「常敗將軍」,窮得只剩下一身骨頭架子。艱難逃亡的蔡申熙身無分文,但他迫切需要一筆路費到上海與中央軍委接頭。窮途末路之時,蔡申熙想到在黃埔軍校中交情不錯的同學鄧文儀。
鄧文儀與蔡申熙不僅是同學,還是同鄉,從中學起就是同窗好友了。
蔡申熙開門見山:「我現在缺少盤纏,來向你化緣。」
已經官至少將的鄧文儀一邊掏錢,一邊教訓的說道:「你呀,趁早回頭,加入國民黨吧。」
蔡申熙非常生氣駁斥道:「當共產黨人有什麼不對?!是誰破壞國民革命,自有公論!」他將鄧文儀遞過來的錢往桌上一扔:「承你顧念舊交,慷慨解囊。但是,大丈夫不受『嗟來之食』。」
說完,蔡申熙就往外走,走到門口又回過頭說:「你現在就可以殺了我去請功。我今天死,明天你的腦袋也要掉在廣州街頭。」
鄧文儀懾於蔡申熙的正氣,沒敢動手。
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蔡申熙將軍的傳奇事跡,文章比較長,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歷史的讀者,不妨靜下來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出生,世代貧苦,從他祖父起,便上無片瓦遮風避雨,下無寸地養家立世,還曾沿街乞討。雖然貧苦,但父母仍咬牙供長子蔡申熙讀了私塾,蔡申熙從小聰明好學,先生只教了一年,就教不動了,轉入國民小學後,蔡申熙只用兩年時間,就讀完了初小四年的課程。英傑之氣,年少即有顯露。五四運動席捲全國時,才十三歲的蔡申熙就已走上街頭積極進行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
這個時候,家裡再也供不起蔡申熙讀書了,無奈只能讓他停課,先後送他去做了道士、郎中,最終重新開始務農。在得知蔡申熙輟學務農後,當地的老師和有識之士都覺得可惜,蔡姓一族為改變蔡姓在當地屢受大族欺凌的地位,也想培養一個「為族爭光」的後代,於是最終由蔡氏公堂提供了蔡申熙的上學費用。
1924年蔡申熙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在陳賡的引薦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其革命生涯雖短暫但轟轟烈烈,成為了革命事業中永恆的豐碑。1924年蔡申熙初入共產黨到1930年以紅15軍的主要創始人成為軍長時年僅24歲。
年齡雖小而威望崇高,說明蔡申熙有過人之處。驕橫跋扈的張國燾在回憶錄中對與他共事過的領導人大加鞭撻,但只對兩個人一直保持敬意,這就是徐向前和蔡申熙。並不是張國燾不想挑刺,而是他無法責難這兩個才能和品格近乎完美的同事。
艱難的「回家」路
南昌和廣州的起義相繼失敗,革命正處於低潮的十字路口,蔡申熙毅然放棄通天路,三次拒絕黃埔同學鄧文儀、薛嶽、胡宗南的招降。窮得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但就是這身清筋傲骨令昔日同窗望塵莫及。
蔡申熙在校時與鄧文儀、胡宗南等同學關係較好,畢業後又與薛嶽同時供職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都被視為前途遠大的「後起之秀」。
他們本來可以成為生死之交,卻在1927年春時分道揚鑣。鄧文儀、胡宗南、薛嶽追隨蔣介石向昔日的戰友開刀;蔡申熙則跟隨周恩來舉起了反抗的刀槍。
著急籌集路費到上海的蔡申熙從鄧文儀處出來後,盤纏仍沒有著落,於是,他又硬著頭皮去找四軍副軍長薛嶽。
薛嶽見蔡申熙面目黝黑消瘦,衣衫襤褸,不由分說,招呼沐浴,然後擺酒設宴。
酒過三巡,薛嶽說出真心話:「我知道你是個熱血青年,有理想。但你跟著周恩來這些人成不了氣候…。」
蔡申熙算是明白了,薛嶽與鄧文儀其實是一樣的。他本想拂袖而去,但是,因為路費的問題,他只好捺著性子,虛與委蛇。
蔡申熙籌到路費後,當天就離開了廣州。在上海,他與劉伯承共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劉伯承後來回憶:「蔡申熙給我的印象是:忠誠勇敢,工作認真。」
蔡申熙遇險不驚的大將風度也讓劉伯承佩服不已。
一次,蔡申熙奉命將三支短槍運送到秘密聯絡點。結果在路上被崗哨攔下。「趕緊下車,接受檢查。」哨兵一個勁地催促。蔡申熙下車抬手就是一個耳光,呵道:「我是衛戍司令部參謀,有急事要辦,延誤了公事,你有幾個腦袋?」哨兵被打得雲裡霧裡,連忙立正,看著蔡申熙離去不敢阻攔。還有一次,黨的秘密會議選在一家飯店中召開,不想突然湧出一夥國民黨稽查隊人員。蔡申熙急中生智,操著官腔說:「我看今天是大水衝了龍王廟,我是黨軍駐滬參謀長,在這裡商量要事。你們不信,可以問你們駐軍長官嘛,他是我同學。」稽查人員聽後也不知是真是假,不敢造次,他們沒膽直接打給這位高官,便打電話給他的副官處確認。副官處的人平時驕橫慣了,還沒聽清就大發脾氣:「你們是活膩了?司令的同學都敢抓」稽查人員放下電話,滿臉賠笑:「誤會,誤會。」然後灰溜溜地走了。事後,劉伯承問:「如果穿幫了怎麼辦?」蔡申熙說:「怎麼穿幫?黃埔軍校中,他確實與我有同學之誼。」
忙碌的「救火隊長」
1928年11月,南昌黨的地下組織遭受大破壞的情勢下,蔡申熙來到白色恐怖最嚴重的地區,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和重建起軍委組織系統和秘密機關,重新打通了與蘇區的聯繫。
1929年夏,靖衛大隊大隊長羅炳輝不滿國民黨對工農群眾的屠殺政策。蔡申熙多次赴吉安與羅炳輝談話,最終介紹他入黨,促成了吉安起義。
1929年下半年,蔡申熙奉命前往東固任遊擊隊第一路總指揮。僅用半年時間,就建立起江西紅軍第二、三、四團,後來又與羅炳輝的第五團合編為紅六軍。
1930年,蔡申熙又遠赴湖北,指揮紅八軍四、五縱隊北渡長江,在二十多天內戰宿松、取六村、攻廣濟、克漕河、佔英山,五戰五勝,打出了軍威。10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紅八軍四五縱隊改編為紅十五軍,由蔡申熙任軍長、陳奇任政委,全軍下轄兩個團共二千餘人。
1928年到1930年間蔡申熙奔走於各個戰略區域,這也是他最忙的一段時間,扮演著「救火隊長」的角色
蔡申熙這段時間,在每個地方呆的時間都不長,但是,他都發揮了起死回生、扭轉局勢的作用。在南昌,他重新盤活了江西全省地下軍事系統;在東固,他以東固圩為中心,指揮部隊向吉安、永豐、興國等縣波浪式地擴張,有力地配合了井岡山的鬥爭;在鄂東,兩個月內親手組建紅十五軍,創造了紅軍歷史上建軍時間最短的紀錄。
驕人的業績使他的名字在廣大紅軍戰士中所傳唱,不過,這位天才軍事家最精彩的華章是在鄂豫皖蘇區創造的。
兩軍合編為紅四軍
1930年11月中旬紅十五軍奉命到大別山與紅一軍合編,千裡來尋大別山,紅十五軍原指望可以得到一些物資補充,誰知進入蘇區後才發現國民黨正集結十萬部隊在「圍剿」根據地,而根據地紅軍主力已全部外出。粉碎敵人第一次「圍剿」的重擔就這樣被歷史擱在了蔡申熙的肩上。。
1930年10月,國民黨集結十萬部隊準備對鄂豫皖蘇區發起第一次「圍剿」。根據地的主力紅一軍當時並未察覺,因為天氣逐漸寒冷,為了解決部隊冬裝,紅一軍原計劃奔襲新洲,誤打誤撞竟然將毫無防備的郭汝棟第二混成旅悉數殲滅,結果打亂了敵人的「圍剿」部署,國民黨被迫重新部署部隊。
這時的紅一軍仍然不知根據地正處在危險邊緣,一個轉身,竟然大踏步離開根據地到了皖西。此次圍剿的國民黨總指揮何成浚大喜,認為是天賜良機,立即下令總攻,進入蘇區後,他們才發現這裡竟然還有另外一支紅軍隊伍。
可對於紅十五軍將士來說,這次遭遇強敵也是誤打誤撞。
他們不遠千裡來到大別山,卻在皖西與紅一軍擦身而過,一頭撞進國民黨的重兵包圍圈裡。
紅十五軍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首先是裝備,隆冬將至,紅十五軍戰士卻都只穿著單衣、草鞋,比禦寒衣物短缺更為揪心的是每個戰士平均手上只有三發子彈,如何抵擋得住十萬大軍。
其次,戰士們都是抱著求援的心理來會師的,沒想到卻鑽進了國民黨的包圍圈,許多人都覺得根本打不過,士氣嚴重受損。
鄂豫皖特委書記曾中生親自到部隊進行動員,但成效不大。
曾中生把目光投向蔡申熙,這個時刻,蔡申熙的態度可以影響全軍。
「部隊留下來兇多吉少,很有可能全軍覆沒。」曾中生一聽蔡申熙說這話心裡涼了半截。
「但是,我們現在回去就安全嗎?」
「就算是回去,首先也必須突破敵人的包圍圈,即使能夠安全回去,誰能保證那裡沒有敵軍?」
軍長的這一席話讓嚷著要回去的戰士心裡也涼了半截。
「我們是紅軍戰士,為人民、為革命打仗犧牲理所應當,況且,在我們後面,紅一軍正在日夜兼程地往回趕呢!」
蔡申熙的一番話,穩定了戰士們的情緒。
1930年12月下旬,敵人重兵突入根據地,佔領了特委所在地,此時缺衣少穿的紅十五軍勢單力薄,糧食供應也發生嚴重困難。
蔡申熙與曾中生等人商量後,決定先突破敵人的重圍,到皖西與紅一軍會合,然後一齊殺回來!
經過幾天整頓後,紅十五東進至福田河,在這裡遇到敵軍一個團的堵擊。在絕大多數戰士有槍無彈的情況下,蔡申熙毅然下令吹「衝鋒」號。
「接近敵人就是勝利!」戰士們都明白如果不能儘快衝入敵陣,就會變成敵人的活靶。一批批戰士被敵人子彈打倒,但是密集的火力並沒有遲滯他們衝鋒的速度。
敵軍指揮官愣住了,大呼:「這些人不要命了,哪有拿著腦袋往刺刀上撞的打法!」紅軍戰士無畏的精神終於壓垮了敵人,他們奮力衝到敵陣,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戰將該團一舉擊潰,殲敵數百人,解決了部隊彈藥問題。
1931年1月上旬,與紅一軍成功會師,兩軍合編為紅四軍,紅十五軍改編為新編紅四軍第十師,蔡申熙任師長。
「圍點打援」「坑道作戰」「運動戰」之父。
兩軍的會師反攻,迫使敵軍處於守勢。侵入根據地的敵軍採取深溝高壘的戰術,堅守不出。戰士們嘲諷為「烏龜戰術」。但紅軍部隊缺少重武器,一時間,還真拿國民黨軍沒有辦法。
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許繼慎四位黃埔高材生反覆討論,經過幾天的琢磨,他們想出了圍點打援、坑道爆破和飄忽戰術三種破敵之法,並將率部試陣的任務交給了蔡申熙。
試陣的第一仗是圍攻磨角樓。
1931年1月26日,在麻城以北的磨角樓駐軍隨只有一個營,但有著堅固的防禦體系。按計劃,蔡申熙率主力向磨角樓發起強攻,國民黨軍不知是計,緊急派出四個團支援,殊不知許繼慎率紅十一師已等候已久,對援敵迎頭痛擊,將其擊潰。磨角樓守敵見大勢已去,也放棄抵抗。此戰殲敵雖不過千人,但卻開創了圍點打援的先河,從此這個戰術成為紅軍克敵制勝的主要法寶之一。
試陣的第二仗是強攻新集。
1931年2月上旬蔡申熙率部強攻新集鎮,新集城牆高兩丈有餘,城池碉堡全部用長方巖石灌糯米漿砌成,異常堅固,機槍迫擊炮都奈他不得。蔡申熙不動聲色改變策略,每天依舊發動佯攻,暗地裡利用城北一家小店作掩護,悄悄地挖通了到城牆底下的坑道,然後將數百斤烈性炸藥全部塞到城牆下面。
幾分鐘後,天崩地裂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了一個豁口,戰士們衝進城內,全殲守敵。
攻克新集,在戰略上意義更大。此戰打通了鄂豫邊和商南根據地的路線,新集由此也成了鄂豫皖根據地的政治中心。
這次坑道作業戰例是紅軍歷史上第一次嘗試,更是一次創舉,為後來作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性經驗。
雙橋鎮大戰是試陣的第三仗。
1931年3月,為擴大戰果,紅四軍向平漢路發起攻擊,這次出擊使國民黨軍北部交通大動脈完全癱瘓。國民黨急令嶽維峻的三十四師前往解圍。得知敵援軍動向的紅四軍星夜奔襲在孝感雙橋鎮與之交戰。在蔡申熙等紅軍將士的英勇戰鬥下,愣是將這場與兵力超過我軍的嶽維峻部的阻擊戰打成了殲滅戰。對於這場戰鬥,徐向前心有餘悸的回憶說:
「戰鬥十分激烈、殘酷。我們站在山頭,看得清清楚楚:敵我雙方反覆衝殺,扭成一團。我們的部隊真英勇,幹部帶頭衝鋒、肉搏,傷亡再大也不打退堂鼓,我十師師長蔡申熙胳膊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這是個硬仗……」。
這是紅四軍第一次通過飄忽作戰(運動戰)取得殲敵一個師的空前大捷。這場戰鬥同時也宣告第一次反「圍剿」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蔡申熙因此也成為了 「圍點打援」「坑道作戰」「運動戰」之父。
蔡申熙的一生短暫而傳奇,這個天才軍事家原本能有一番大作為,卻在命運手中戛然而止。
1932年7月,紅二十五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嚴重受損。「救火隊長」蔡申熙於危難之際任第二十五軍軍長。10月9日率部在掩護紅四方面軍西撤時,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6歲。
作為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蔡申熙對鄂豫皖紅軍的建設有著重大貢獻。蔡申熙也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去世時年齡最小的一位。徐向前元帥稱讚他「具有戰略家的膽識和氣度」。
謹以此文紀念蔡申熙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