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敗將軍蔡申熙為何讓劉伯承佩服不已,人送外號「救火隊長」

2020-12-13 時觀歷史

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相繼失敗後,蔡申熙成為被通緝的對象,用鄧文儀的話來說,國共分裂後,蔡申熙是個「常敗將軍」,窮得只剩下一身骨頭架子。艱難逃亡的蔡申熙身無分文,但他迫切需要一筆路費到上海與中央軍委接頭。窮途末路之時,蔡申熙想到在黃埔軍校中交情不錯的同學鄧文儀。

鄧文儀與蔡申熙不僅是同學,還是同鄉,從中學起就是同窗好友了。

蔡申熙開門見山:「我現在缺少盤纏,來向你化緣。」

已經官至少將的鄧文儀一邊掏錢,一邊教訓的說道:「你呀,趁早回頭,加入國民黨吧。」

蔡申熙非常生氣駁斥道:「當共產黨人有什麼不對?!是誰破壞國民革命,自有公論!」他將鄧文儀遞過來的錢往桌上一扔:「承你顧念舊交,慷慨解囊。但是,大丈夫不受『嗟來之食』。」

說完,蔡申熙就往外走,走到門口又回過頭說:「你現在就可以殺了我去請功。我今天死,明天你的腦袋也要掉在廣州街頭。」

鄧文儀懾於蔡申熙的正氣,沒敢動手。

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蔡申熙將軍的傳奇事跡,文章比較長,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歷史的讀者,不妨靜下來讀一讀,也許你會有所收穫。

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出生,世代貧苦,從他祖父起,便上無片瓦遮風避雨,下無寸地養家立世,還曾沿街乞討。雖然貧苦,但父母仍咬牙供長子蔡申熙讀了私塾,蔡申熙從小聰明好學,先生只教了一年,就教不動了,轉入國民小學後,蔡申熙只用兩年時間,就讀完了初小四年的課程。英傑之氣,年少即有顯露。五四運動席捲全國時,才十三歲的蔡申熙就已走上街頭積極進行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

這個時候,家裡再也供不起蔡申熙讀書了,無奈只能讓他停課,先後送他去做了道士、郎中,最終重新開始務農。在得知蔡申熙輟學務農後,當地的老師和有識之士都覺得可惜,蔡姓一族為改變蔡姓在當地屢受大族欺凌的地位,也想培養一個「為族爭光」的後代,於是最終由蔡氏公堂提供了蔡申熙的上學費用。

1924年蔡申熙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在陳賡的引薦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向了革命道路。

其革命生涯雖短暫但轟轟烈烈,成為了革命事業中永恆的豐碑。1924年蔡申熙初入共產黨到1930年以紅15軍的主要創始人成為軍長時年僅24歲。

年齡雖小而威望崇高,說明蔡申熙有過人之處。驕橫跋扈的張國燾在回憶錄中對與他共事過的領導人大加鞭撻,但只對兩個人一直保持敬意,這就是徐向前和蔡申熙。並不是張國燾不想挑刺,而是他無法責難這兩個才能和品格近乎完美的同事。

艱難的「回家」路

南昌和廣州的起義相繼失敗,革命正處於低潮的十字路口,蔡申熙毅然放棄通天路,三次拒絕黃埔同學鄧文儀、薛嶽、胡宗南的招降。窮得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但就是這身清筋傲骨令昔日同窗望塵莫及。

蔡申熙在校時與鄧文儀、胡宗南等同學關係較好,畢業後又與薛嶽同時供職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都被視為前途遠大的「後起之秀」。

他們本來可以成為生死之交,卻在1927年春時分道揚鑣。鄧文儀、胡宗南、薛嶽追隨蔣介石向昔日的戰友開刀;蔡申熙則跟隨周恩來舉起了反抗的刀槍。

著急籌集路費到上海的蔡申熙從鄧文儀處出來後,盤纏仍沒有著落,於是,他又硬著頭皮去找四軍副軍長薛嶽。

薛嶽見蔡申熙面目黝黑消瘦,衣衫襤褸,不由分說,招呼沐浴,然後擺酒設宴。

酒過三巡,薛嶽說出真心話:「我知道你是個熱血青年,有理想。但你跟著周恩來這些人成不了氣候…。」

抗日名將薛嶽

蔡申熙算是明白了,薛嶽與鄧文儀其實是一樣的。他本想拂袖而去,但是,因為路費的問題,他只好捺著性子,虛與委蛇。

蔡申熙籌到路費後,當天就離開了廣州。在上海,他與劉伯承共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劉伯承後來回憶:「蔡申熙給我的印象是:忠誠勇敢,工作認真。」

劉伯承年輕照

蔡申熙遇險不驚的大將風度也讓劉伯承佩服不已。

一次,蔡申熙奉命將三支短槍運送到秘密聯絡點。結果在路上被崗哨攔下。「趕緊下車,接受檢查。」哨兵一個勁地催促。蔡申熙下車抬手就是一個耳光,呵道:「我是衛戍司令部參謀,有急事要辦,延誤了公事,你有幾個腦袋?」哨兵被打得雲裡霧裡,連忙立正,看著蔡申熙離去不敢阻攔。還有一次,黨的秘密會議選在一家飯店中召開,不想突然湧出一夥國民黨稽查隊人員。蔡申熙急中生智,操著官腔說:「我看今天是大水衝了龍王廟,我是黨軍駐滬參謀長,在這裡商量要事。你們不信,可以問你們駐軍長官嘛,他是我同學。」稽查人員聽後也不知是真是假,不敢造次,他們沒膽直接打給這位高官,便打電話給他的副官處確認。副官處的人平時驕橫慣了,還沒聽清就大發脾氣:「你們是活膩了?司令的同學都敢抓」稽查人員放下電話,滿臉賠笑:「誤會,誤會。」然後灰溜溜地走了。事後,劉伯承問:「如果穿幫了怎麼辦?」蔡申熙說:「怎麼穿幫?黃埔軍校中,他確實與我有同學之誼。」

忙碌的「救火隊長」

1928年11月,南昌黨的地下組織遭受大破壞的情勢下,蔡申熙來到白色恐怖最嚴重的地區,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和重建起軍委組織系統和秘密機關,重新打通了與蘇區的聯繫。

1929年夏,靖衛大隊大隊長羅炳輝不滿國民黨對工農群眾的屠殺政策。蔡申熙多次赴吉安與羅炳輝談話,最終介紹他入黨,促成了吉安起義。

1929年下半年,蔡申熙奉命前往東固任遊擊隊第一路總指揮。僅用半年時間,就建立起江西紅軍第二、三、四團,後來又與羅炳輝的第五團合編為紅六軍。

羅炳輝

1930年,蔡申熙又遠赴湖北,指揮紅八軍四、五縱隊北渡長江,在二十多天內戰宿松、取六村、攻廣濟、克漕河、佔英山,五戰五勝,打出了軍威。10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紅八軍四五縱隊改編為紅十五軍,由蔡申熙任軍長、陳奇任政委,全軍下轄兩個團共二千餘人。

1928年到1930年間蔡申熙奔走於各個戰略區域,這也是他最忙的一段時間,扮演著「救火隊長」的角色

蔡申熙這段時間,在每個地方呆的時間都不長,但是,他都發揮了起死回生、扭轉局勢的作用。在南昌,他重新盤活了江西全省地下軍事系統;在東固,他以東固圩為中心,指揮部隊向吉安、永豐、興國等縣波浪式地擴張,有力地配合了井岡山的鬥爭;在鄂東,兩個月內親手組建紅十五軍,創造了紅軍歷史上建軍時間最短的紀錄。

驕人的業績使他的名字在廣大紅軍戰士中所傳唱,不過,這位天才軍事家最精彩的華章是在鄂豫皖蘇區創造的。

兩軍合編為紅四軍

1930年11月中旬紅十五軍奉命到大別山與紅一軍合編,千裡來尋大別山,紅十五軍原指望可以得到一些物資補充,誰知進入蘇區後才發現國民黨正集結十萬部隊在「圍剿」根據地,而根據地紅軍主力已全部外出。粉碎敵人第一次「圍剿」的重擔就這樣被歷史擱在了蔡申熙的肩上。。

國民黨反動派

1930年10月,國民黨集結十萬部隊準備對鄂豫皖蘇區發起第一次「圍剿」。根據地的主力紅一軍當時並未察覺,因為天氣逐漸寒冷,為了解決部隊冬裝,紅一軍原計劃奔襲新洲,誤打誤撞竟然將毫無防備的郭汝棟第二混成旅悉數殲滅,結果打亂了敵人的「圍剿」部署,國民黨被迫重新部署部隊。

這時的紅一軍仍然不知根據地正處在危險邊緣,一個轉身,竟然大踏步離開根據地到了皖西。此次圍剿的國民黨總指揮何成浚大喜,認為是天賜良機,立即下令總攻,進入蘇區後,他們才發現這裡竟然還有另外一支紅軍隊伍。

可對於紅十五軍將士來說,這次遭遇強敵也是誤打誤撞。

他們不遠千裡來到大別山,卻在皖西與紅一軍擦身而過,一頭撞進國民黨的重兵包圍圈裡。

紅十五軍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首先是裝備,隆冬將至,紅十五軍戰士卻都只穿著單衣、草鞋,比禦寒衣物短缺更為揪心的是每個戰士平均手上只有三發子彈,如何抵擋得住十萬大軍。

其次,戰士們都是抱著求援的心理來會師的,沒想到卻鑽進了國民黨的包圍圈,許多人都覺得根本打不過,士氣嚴重受損。

曾中生

鄂豫皖特委書記曾中生親自到部隊進行動員,但成效不大。

曾中生把目光投向蔡申熙,這個時刻,蔡申熙的態度可以影響全軍。

「部隊留下來兇多吉少,很有可能全軍覆沒。」曾中生一聽蔡申熙說這話心裡涼了半截。

「但是,我們現在回去就安全嗎?」

「就算是回去,首先也必須突破敵人的包圍圈,即使能夠安全回去,誰能保證那裡沒有敵軍?」

軍長的這一席話讓嚷著要回去的戰士心裡也涼了半截。

「我們是紅軍戰士,為人民、為革命打仗犧牲理所應當,況且,在我們後面,紅一軍正在日夜兼程地往回趕呢!」

蔡申熙的一番話,穩定了戰士們的情緒

1930年12月下旬,敵人重兵突入根據地,佔領了特委所在地,此時缺衣少穿的紅十五軍勢單力薄,糧食供應也發生嚴重困難。

蔡申熙與曾中生等人商量後,決定先突破敵人的重圍,到皖西與紅一軍會合,然後一齊殺回來!

經過幾天整頓後,紅十五東進至福田河,在這裡遇到敵軍一個團的堵擊。在絕大多數戰士有槍無彈的情況下,蔡申熙毅然下令吹「衝鋒」號。

「接近敵人就是勝利!」戰士們都明白如果不能儘快衝入敵陣,就會變成敵人的活靶。一批批戰士被敵人子彈打倒,但是密集的火力並沒有遲滯他們衝鋒的速度。

敵軍指揮官愣住了,大呼:「這些人不要命了,哪有拿著腦袋往刺刀上撞的打法!」紅軍戰士無畏的精神終於壓垮了敵人,他們奮力衝到敵陣,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戰將該團一舉擊潰,殲敵數百人,解決了部隊彈藥問題。

1931年1月上旬,與紅一軍成功會師,兩軍合編為紅四軍,紅十五軍改編為新編紅四軍第十師,蔡申熙任師長。

「圍點打援」「坑道作戰」「運動戰」之父。

兩軍的會師反攻,迫使敵軍處於守勢。侵入根據地的敵軍採取深溝高壘的戰術,堅守不出。戰士們嘲諷為「烏龜戰術」。但紅軍部隊缺少重武器,一時間,還真拿國民黨軍沒有辦法。

曾中生、徐向前、蔡申熙、許繼慎四位黃埔高材生反覆討論,經過幾天的琢磨,他們想出了圍點打援、坑道爆破和飄忽戰術三種破敵之法,並將率部試陣的任務交給了蔡申熙。

試陣的第一仗是圍攻磨角樓。

1931年1月26日,在麻城以北的磨角樓駐軍隨只有一個營,但有著堅固的防禦體系。按計劃,蔡申熙率主力向磨角樓發起強攻,國民黨軍不知是計,緊急派出四個團支援,殊不知許繼慎率紅十一師已等候已久,對援敵迎頭痛擊,將其擊潰。磨角樓守敵見大勢已去,也放棄抵抗。此戰殲敵雖不過千人,但卻開創了圍點打援的先河,從此這個戰術成為紅軍克敵制勝的主要法寶之一。

試陣的第二仗是強攻新集。

1931年2月上旬蔡申熙率部強攻新集鎮,新集城牆高兩丈有餘,城池碉堡全部用長方巖石灌糯米漿砌成,異常堅固,機槍迫擊炮都奈他不得。蔡申熙不動聲色改變策略,每天依舊發動佯攻,暗地裡利用城北一家小店作掩護,悄悄地挖通了到城牆底下的坑道,然後將數百斤烈性炸藥全部塞到城牆下面。

幾分鐘後,天崩地裂一聲巨響,城牆被炸開了一個豁口,戰士們衝進城內,全殲守敵。

攻克新集,在戰略上意義更大。此戰打通了鄂豫邊和商南根據地的路線,新集由此也成了鄂豫皖根據地的政治中心。

這次坑道作業戰例是紅軍歷史上第一次嘗試,更是一次創舉,為後來作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性經驗。

雙橋鎮大戰是試陣的第三仗。

1931年3月,為擴大戰果,紅四軍向平漢路發起攻擊,這次出擊使國民黨軍北部交通大動脈完全癱瘓。國民黨急令嶽維峻的三十四師前往解圍。得知敵援軍動向的紅四軍星夜奔襲在孝感雙橋鎮與之交戰。在蔡申熙等紅軍將士的英勇戰鬥下,愣是將這場與兵力超過我軍的嶽維峻部的阻擊戰打成了殲滅戰。對於這場戰鬥,徐向前心有餘悸的回憶說:

「戰鬥十分激烈、殘酷。我們站在山頭,看得清清楚楚:敵我雙方反覆衝殺,扭成一團。我們的部隊真英勇,幹部帶頭衝鋒、肉搏,傷亡再大也不打退堂鼓,我十師師長蔡申熙胳膊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這是個硬仗……」。

這是紅四軍第一次通過飄忽作戰(運動戰)取得殲敵一個師的空前大捷。這場戰鬥同時也宣告第一次反「圍剿」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蔡申熙因此也成為了 「圍點打援」「坑道作戰」「運動戰」之父。

蔡申熙的一生短暫而傳奇,這個天才軍事家原本能有一番大作為,卻在命運手中戛然而止。

1932年7月,紅二十五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嚴重受損。「救火隊長」蔡申熙於危難之際任第二十五軍軍長。10月9日率部在掩護紅四方面軍西撤時,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6歲。

作為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蔡申熙對鄂豫皖紅軍的建設有著重大貢獻。蔡申熙也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去世時年齡最小的一位。徐向前元帥稱讚他「具有戰略家的膽識和氣度」。

謹以此文紀念蔡申熙將軍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有哪些常敗將軍?
    史書說帶兵作戰經常獲勝的將領,我們稱之為常勝將軍,如白起、霍去病等,所謂有勝者必有敗者,有勝者必有敗者。今天我們來列舉一些歷史上的那些常敗將軍。一,常敗將軍1、三國的常敗將軍——夏侯淳曹操非常器重的一名家將曾被稱為「常敗將軍」,不論在演義還是正史中,這位將軍都鮮有打過勝仗。被後人戲稱為「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他就是夏侯惇,這位獨眼將軍在三國的名將中似乎並不矚目,甚至還有被俘虜的不佳記錄。他隨同曹操一起迎戰呂布時,在亂戰之中,被敵軍射瞎了左眼。
  • 陳誠在戰場上表現很差勁,人送外號常敗將軍,為何老蔣還信任他
    陳誠(1898-1965)字辭修,浙江青田縣人。上過師範學校的陳誠,原本打算做一個小學教師,但面對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他最終選擇了投筆從戎,通過熟人介紹,進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畢業之後,陳誠先是在北洋軍裡當了兩年排長,見在這裡當兵沒什麼前途,就南下去了廣州黃埔軍校,任炮科教官兼炮兵區隊長。有一天晚上,陳誠實在睡不著,就拿起《三民主義》研讀。
  • 哪位將軍對劉伯承有「救命之恩」 創始地道戰
    劉伯承雖然負了傷,但絲毫也未驚慌失措,依舊談笑風生,真乃大將風度。事過多年之後,劉伯承還沒有忘記曠伏兆的這次「救命之恩」。然而,作為這種戰術的創始人,曠伏兆將軍卻一直鮮為人知。曠伏兆將軍的一生,和神秘的地道戰一樣,也充滿了傳奇色彩。參加革命,長徵路上顯神威1914年,曠伏兆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心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6月,紅軍來到永新,永新的革命運動蓬勃開展起來。
  • 「救火隊長」方儉
    (原標題:「救火隊長」方儉) 福建法治報
  • 除了劉伯承元帥,還有哪些獨目開國將軍?
    1955年首批授銜的1042名開國將領中,有9位將軍為著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戰爭中失去了一隻寶貴的眼睛。他們被尊作「獨目將軍」,其中有1位上將,3位中將,5位少將。讓我們從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去追尋獨目開國將軍的人生傳奇。周純全上將:長徵中右眼被彈片擦傷失明。
  • 河南鄭州這位52歲老教師 為啥被同事稱為「救火隊長」?
    在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星火路小學教師們的眼中,52歲的崔中其不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一位出色的「救火隊長」。當問及為何堅持這麼做時,崔中其表示,上好每一堂課是教師的職責。崔中其為學生演示科學小實驗 受訪者供圖胳膊骨折,依然堅守崗位崔中其的認真負責,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
  • 他是解放軍的手下敗將,為何劉伯承會邀請他當教員,此人太完美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戰爭之中,敗軍之將多半是抬不起頭,令人瞧不起的,尤其是那些當了俘虜的,就更難讓人高看了。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畢竟戰場上風雲變幻,世事無常,有時候一場戰爭的失敗,並不一定就是指揮官的問題,很多客觀因素也能導致這一結果。
  • 黑客界的譚校長,自詡為土人的救火隊長!
    咱們說的可不是譚詠麟娛樂圈那個譚校長是唱歌的,歌唱的特別好,安全也有一個譚校長,負責救火和救的也特別好。說他救火呀,是因為無論是安全工作本身還是他總被趕鴨子上架一般的過往經歷都像是消防隊員趕著去救火消災。這個譚校長就是360公司的。譚曉生在安全圈混了20多年,早年前創過業程序開發,研發管理項目管理系統集成,甚至是銷售工作過。
  • 劉伯承真正的遺囑是什麼?
    楊尚昆對溫家寶說:『劉伯承同志的追悼會,中央要研究,劉伯承同志對中國革命是有重大貢獻的,也是很有影響的人。』這時我聽見哭泣聲,一看是卓琳阿姨來了。顯然她是代表鄧小平同志來的。」   「關於追悼會的事,我們完全是按照中央的程序辦的,劉伯承是我的父親,但他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他一生行為規範、縝密,嚴格遵守黨紀,任何時候都是按黨的規定和要求辦事。
  • 真實的黃埔之五--常敗將軍
    陳誠,字辭修,浙江麗水人。1919年陳誠想報考保定的陸軍軍官學校,可因為考試成績實在很差,而且個子矮小,落榜了。
  • 楊振寧1983年贊陳氏級寫下一首五律,讓人讀完佩服不已,字字珠璣
    現代的人,喜歡寫詩的越來越少,為何有這般感嘆呢?因為我本人就是一個酷愛寫詩的,但是發現身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在寫詩,愛好寫詩。
  • 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
    219年的襄樊之戰是于禁一生的轉折點,此前的于禁官居左將軍、假節鉞,儼然是曹操麾下外姓大將第一人,可以這麼說只要曹魏立國,于禁一定穩居外姓第一人的寶座,要麼是往前挪一步升為前將軍,要麼是更進一步升為衛將軍也有可能。
  • DOTA圈中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外號梗!
    從此XB騎士的美名享譽全球,XB的機智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掌聲經久不息。   老隊長:當年DK戰隊的前身days的成員換過不少人,ROTK一直是隊長,從days走出去的人就喊ROTK「老隊長」,後來就在cdec群裡流傳開來了,等到這些人陸陸續續踏上職業道路,這個綽號也隨之發揚光大。   SanSheng
  • 他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淮海戰役被俘虜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畢竟每個人心中的想法都不一樣,不過有個人可以說真的是非常的厲害,就連我們共產黨中的「戰神」粟裕大將都對他豎起大拇指,稱他是一個極其有軍事才華的人。 先簡單的對此人進行一些描述,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也是黃埔軍校的一期生,而在抗日戰場上最為著名的一戰就是崑崙關大捷,此戰他領導的國軍狠狠地打擊了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為此真可謂一戰成名,不過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此人卻被我們解放軍所俘虜。
  • 志願軍出兵朝鮮,能夠指揮大軍作戰的有6人,為何沒考慮劉伯承?
    當時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有6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但最後卻讓彭德懷擔任志願軍司令,率部開赴朝鮮戰場,這是為何呢?劉伯承在蘇聯留學過,在紅軍時期曾任紅軍總參謀長、抗戰時任八路軍129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千裡躍進大別山,也擁有豐富的大兵團作戰經驗。但當時劉伯承已58歲,是6人中年紀最大的人,加上眼睛也不好,不適合在異國他鄉、環境惡劣的戰場進行高強度的作戰。
  • 劉伯承:粗枝大葉就要害死人
    劉伯承,四川省開縣(今屬重慶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47年七八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劉鄧大軍)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強渡黃河,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 別再被騙了,常敗將軍馮子材真的是靠白刃戰取得鎮南關大捷?
    馮子材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可以說是逢戰必敗,經常被太平軍追著打,從兩次六合戰敗到兩次江南大營失守,再到小山戰役中所部五千軍隊僅有三百人能逃離戰場,馮子材對太平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因此,說他是常敗將軍是再適合不過了。
  • 民族英雄——馮子材,從「常敗將軍」到「民族英雄」的逆襲
    在這裡,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老將軍之前還是過得比較壓抑的。馮子材,廣西人士,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拉扯成人,後來參加了天地會,誰想清廷派人來圍剿,把天地會頭子抓了起來。馮子材於是投奔了朝廷,開始了和太平天國的戰鬥。誰想命運偏偏就喜歡和馮子材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