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幾個大城市對外地人的稱呼,真叫人目瞪口呆!
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本來該最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卻有不少人對外來人員充滿歧視、甚至於敵視,這種情況不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還在向二三四線城市漫延。
中國社會,隨著這多年的發展,整體水平有了提升,但區域差異似乎也越來越大。
有的城市在變大,有的城市空心化。
有的地方越來越發達,有的地方還是很落後。
有的地方人看起來很富,有的地方確實有點窮。
最關鍵的一點是:為了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創業也好,落後、貧窮地方的人要往發達、富裕的地方湧。
鄉下的要進城;小城市的在去大城市。
總之,幾乎還不錯的地方,都有了一個從群,叫做「外來人口」。
「外來人口」這個詞是個中性詞,沒有歧視的意思,算是一個很專業的、冷靜的稱呼。
但到了民間,這個專業詞彙卻並沒有多少人用,於是生出了許多帶有區域特點的地方性稱謂,這些對「外來人口」的稱謂,往往帶有明顯歧視的口吻、甚至充滿惡意,當然也天然帶有一種喜感。
很多人會不理解,我們過來為他們當地搞建設、奉獻青春年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啥會招來歧視的科呼與惡意的對待呢?
這些對外來人員的「個性化」、「特色」稱呼,一定是來自己於當地的原住民,或自認為自己是原住民。
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對於外來人口長期以來骨子裡就鄙視、瞧不起。本來眼不見心不煩,如今天天在眼皮底下晃悠,心中自然惱怒。
二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自然不會看到外來人口帶來的奉獻,只看到了消費與索取。看到你買東西,覺得你把他們生活的物價推高了;看到你享受,覺得你把原本屬於他們的資源佔了;看到你娶了當地的媳婦,覺得你搶了他們的女人;看到你在當地工作,覺得你擠佔了他們的就業空間...............
三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也確實發現了外來人口中部分素質差的表現,看到了更多的小偷,看到了更多的亂扔垃圾,看到了更多的隨地吐痰,看到了許多的不文明現象,這些因為文化教育的問題,的確許多的大城市的外來人口中發生的比例會更高些。
四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出於一種「潔癖」或對「髒差崗位」工作的嫌棄,總怕擠公交、從地鐵時被外來的「建築工人」、「搬運工」弄髒了自己的西服、耐克鞋之類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言歸正傳,細數一下,看看全部各地有著優越感的城市原住民,是如何稱呼外來人口的,我們從中獲得喜感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創造力、用詞的精準度。
上海:先從上海說起吧,不把上海排在首位,心裡有點過不去。
上海人睢不起外地人,是有著歷史傳統的,雖然歷史並不悠久,因為並不久遠的以前,上海還只是上小漁村,因為一些恥於開口說出的原因,慢慢發展起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外來人口湊成了如今的上海。
本身就是天南地北的外來人口湊起來的上海,恰恰是最瞧不起外來人口的地方,聽起來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是的。但正是這種不可思議,卻驗證了「世界是快速變化著的」這一真理。
上海曾經用得最久的對外地人的稱呼,是「鄉下人」。
在我看來,這個詞還算好吧,從中我只讀出了上海人的大城市優越感,與輕度的對外地人的瞧不起。
所以,多年前,為了不被瞧不起,在我去探訪一個上海的朋友時,鄰居問我從哪兒來的,我說「香港」,鄰居很熱情地幫我扯著嗓子喊了一聲:張先生,儂鄉下來朋友了。
不過,近些年,上海人慢慢知道了全國還有些大城市的,於是「鄉下人」的稱呼用的少了。
改成什麼了呢?硬碟!英文,不對,準確地說應該是簡拼:YP!
其實,我也一直挺好奇,為啥叫「YP」?還專門去研究了一番,有說是有個生產硬碟的公司叫威騰電子,英文簡寫「WDR」,正好是外地人的簡拼,但因為太直接並非上海人的特性,所以就想委婉一些,於是,考慮到他們是生產硬碟的,就延伸成了「硬碟YP」。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我們也就不一一考究了。
具說,還有一個詞,叫「JP」,翻譯一下,就是「極品」的意思。
不管怎樣,拋開成見,我還是挺欣賞「硬碟」這個詞的,符合上海人對外地人最精準的表述:「硬」生生地,非要「盤」居在上海這個地方。
廣州:把廣州放在第二位,是因為廣東是開放比較早的地方,也是最早大批外來人口湧入地方。
大家也許會說,廣東的開放的窗口城市是深圳啊。你說的沒錯,但深圳基本上就是外來人口組成的,且時間太短,還沒形成原住民意識,所以深圳這個城市對外來人口是沒有特定的稱呼的,把它排除在外。
再回到廣州,這兒的廣州算是廣東珠三角發達區域的一個代表吧,廣東由於經濟發展的區域落差還是挺大的,所以對外來人口有著特定稱謂的,主要集中在較發達的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區域。
在許多人的眼裡,廣州算是不怎麼排外的城市,相比上海對外來人口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其實並不是。
在廣州,以及珠三角發達區域的原住民眼裡,外來人口的地位與上海對比也好不到哪兒去。
那麼廣州人,或者說泛珠三角的原住民,給了外來人口一個怎樣的特色稱呼呢?
在這方面,廣東人充分發揮了務實的精神,沒有象上海那樣給一個統稱,而是結合外來人口的特徵給了精細化的劃分:對於年輕的男性外來人口,稱為「撈仔」;對於年輕的女性外來人口,稱為「撈妹」;對於有點年紀的男性外來人口,稱為「撈佬」;對於有點年紀的女性外來人口,稱為「撈女」。
所以,我剛去廣州不久的時候,問一個本地的朋友原住民是如何稱呼我這類人的,他回答是「撈仔」;離開廣州的時候,我又部他,現在還如何稱呼我這類人,他回答是「撈佬」。
由此可見,我在廣州的歲月流逝,給我帶來了不同的稱呼的變化。
許多人也許不一定清楚廣州這些對外來人員稱呼的意思,這些稱呼的核心詞妙就妙在一個「撈」字,這個詞真正的深意,恰恰是意會大於言傳,一個「撈」字無比準確地描述了廣州及珠三角原住民,對外來人員的看法。
總之,在廣州原住民眼裡,外來人員來廣州是過來「撈」的,基中生動鮮活的語境還是自己去體會吧。
北京:終於輪到北京了,把北京放在第三位倒也是委屈了首都的地位。
嚴格意義上來說,北京的排外並不亞於上海及其他具有優越感的城市。
我上大學的時候去北京實習,就因為外地人的標籤受到了莫名的歧視。我們住在北京一個破舊的小旅館裡,一位本地原住民老阿姨,看著我們吵吵鬧鬧地從房間出來,就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們,一邊說:看看你們這些外地人,吵吵鬧鬧的,什麼素質?在那個年代,我們可都是百一挑一的天之驕子啊。再說大白天,一群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大聲說笑一下,在北京老阿姨那兒,就與外地人的不良素質掛上勾了。
一提起北京,再聯想起外地人,一般人腦海中閃出的一個詞,一定是「北漂」。
但是,告訴你:別美!「北漂」是在北京的外地人自己命名、自我調侃的一個詞,與北京原住民對你的稱呼無關。
那麼,北京原住民,或者說原住民意識較強的北京人,是如何稱呼外來人口的呢?
屏住呼吸、放寬心胸,千萬別生氣!
如果你是外地人,又不小心漂到了北京,那麼對不起,在北京原住民嘴裡有個詞是瞄向你的:外地土鱉!
說實話,聽到這個詞,我笑了,原來瞧不起我們外地大學生的那位北京老阿姨,已經算是很寬容的了。
對於外來人口,北京原住民稱呼的關鍵詞從「外地」發展成了「土鱉」,不管怎樣,也算是時代的進步表現之一吧。
好吧,說到這兒,我把北上廣對外來人口的稱呼都分析了一遍,在這兒我們不得不感謝有深圳,還留下了一個沒有標準原住民,或者說原住民勢微的城市,要不我們北上廣深溜一圈,將感受到什麼是「輪番上陣的歧視」,什麼是「走到哪兒被歧視到哪兒」。
好吧,我們拿出平常心來看,一線大城市的原住民歧視外來人口,也在情理之中。誰上人家那兒發達、那兒富裕、那兒有更多的資源、那兒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那兒的工作要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呢。你總是在人家家門口逛蕩,嫌棄你也是應該的。
但這種思想,竟然不可思議地傳遞到二線城市去了。目前有種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階梯形歧視,一線城市看不起全國;二線城市看不全省;三四線城市看不起鄉鎮。從而形成了各地「自上往下」的豐富多彩的蔑稱,把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詮釋的河流盡致。
本來隨著開放與人口流動,各地不再象以前那般閉塞,應該更包容,許多的城市也說自己這兒是包容的,歡迎外地人的。但真相併不是,恰恰因為人口的大範圍、高速化流動,反而造成更廣範圍內的「外來歧視」,造就了更加強烈的陝獈原住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