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是最具包容性的一線大城市,卻這麼稱呼外地人

2020-12-25 馬亮雜談

看看幾個大城市對外地人的稱呼,真叫人目瞪口呆!

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本來該最具有包容性的大城市,卻有不少人對外來人員充滿歧視、甚至於敵視,這種情況不僅在大城市存在,而且還在向二三四線城市漫延。

中國社會,隨著這多年的發展,整體水平有了提升,但區域差異似乎也越來越大。

有的城市在變大,有的城市空心化。

有的地方越來越發達,有的地方還是很落後。

有的地方人看起來很富,有的地方確實有點窮。

最關鍵的一點是:為了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創業也好,落後、貧窮地方的人要往發達、富裕的地方湧。

鄉下的要進城;小城市的在去大城市。

總之,幾乎還不錯的地方,都有了一個從群,叫做「外來人口」。

「外來人口」這個詞是個中性詞,沒有歧視的意思,算是一個很專業的、冷靜的稱呼。

但到了民間,這個專業詞彙卻並沒有多少人用,於是生出了許多帶有區域特點的地方性稱謂,這些對「外來人口」的稱謂,往往帶有明顯歧視的口吻、甚至充滿惡意,當然也天然帶有一種喜感。

很多人會不理解,我們過來為他們當地搞建設、奉獻青春年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啥會招來歧視的科呼與惡意的對待呢?

這些對外來人員的「個性化」、「特色」稱呼,一定是來自己於當地的原住民,或自認為自己是原住民。

原因也很簡單:

一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對於外來人口長期以來骨子裡就鄙視、瞧不起。本來眼不見心不煩,如今天天在眼皮底下晃悠,心中自然惱怒。

二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自然不會看到外來人口帶來的奉獻,只看到了消費與索取。看到你買東西,覺得你把他們生活的物價推高了;看到你享受,覺得你把原本屬於他們的資源佔了;看到你娶了當地的媳婦,覺得你搶了他們的女人;看到你在當地工作,覺得你擠佔了他們的就業空間...............

三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也確實發現了外來人口中部分素質差的表現,看到了更多的小偷,看到了更多的亂扔垃圾,看到了更多的隨地吐痰,看到了許多的不文明現象,這些因為文化教育的問題,的確許多的大城市的外來人口中發生的比例會更高些。

四是,許多地方的原住民或自認為是原住民的,出於一種「潔癖」或對「髒差崗位」工作的嫌棄,總怕擠公交、從地鐵時被外來的「建築工人」、「搬運工」弄髒了自己的西服、耐克鞋之類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言歸正傳,細數一下,看看全部各地有著優越感的城市原住民,是如何稱呼外來人口的,我們從中獲得喜感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創造力、用詞的精準度。

上海:先從上海說起吧,不把上海排在首位,心裡有點過不去。

上海人睢不起外地人,是有著歷史傳統的,雖然歷史並不悠久,因為並不久遠的以前,上海還只是上小漁村,因為一些恥於開口說出的原因,慢慢發展起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外來人口湊成了如今的上海。

本身就是天南地北的外來人口湊起來的上海,恰恰是最瞧不起外來人口的地方,聽起來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是的。但正是這種不可思議,卻驗證了「世界是快速變化著的」這一真理。

上海曾經用得最久的對外地人的稱呼,是「鄉下人」。

在我看來,這個詞還算好吧,從中我只讀出了上海人的大城市優越感,與輕度的對外地人的瞧不起。

所以,多年前,為了不被瞧不起,在我去探訪一個上海的朋友時,鄰居問我從哪兒來的,我說「香港」,鄰居很熱情地幫我扯著嗓子喊了一聲:張先生,儂鄉下來朋友了。

不過,近些年,上海人慢慢知道了全國還有些大城市的,於是「鄉下人」的稱呼用的少了。

改成什麼了呢?硬碟!英文,不對,準確地說應該是簡拼:YP!

其實,我也一直挺好奇,為啥叫「YP」?還專門去研究了一番,有說是有個生產硬碟的公司叫威騰電子,英文簡寫「WDR」,正好是外地人的簡拼,但因為太直接並非上海人的特性,所以就想委婉一些,於是,考慮到他們是生產硬碟的,就延伸成了「硬碟YP」。

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我們也就不一一考究了。

具說,還有一個詞,叫「JP」,翻譯一下,就是「極品」的意思。

不管怎樣,拋開成見,我還是挺欣賞「硬碟」這個詞的,符合上海人對外地人最精準的表述:「硬」生生地,非要「盤」居在上海這個地方。

廣州:把廣州放在第二位,是因為廣東是開放比較早的地方,也是最早大批外來人口湧入地方。

大家也許會說,廣東的開放的窗口城市是深圳啊。你說的沒錯,但深圳基本上就是外來人口組成的,且時間太短,還沒形成原住民意識,所以深圳這個城市對外來人口是沒有特定的稱呼的,把它排除在外。

再回到廣州,這兒的廣州算是廣東珠三角發達區域的一個代表吧,廣東由於經濟發展的區域落差還是挺大的,所以對外來人口有著特定稱謂的,主要集中在較發達的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區域。

在許多人的眼裡,廣州算是不怎麼排外的城市,相比上海對外來人口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其實並不是。

在廣州,以及珠三角發達區域的原住民眼裡,外來人口的地位與上海對比也好不到哪兒去。

那麼廣州人,或者說泛珠三角的原住民,給了外來人口一個怎樣的特色稱呼呢?

在這方面,廣東人充分發揮了務實的精神,沒有象上海那樣給一個統稱,而是結合外來人口的特徵給了精細化的劃分:對於年輕的男性外來人口,稱為「撈仔」;對於年輕的女性外來人口,稱為「撈妹」;對於有點年紀的男性外來人口,稱為「撈佬」;對於有點年紀的女性外來人口,稱為「撈女」。

所以,我剛去廣州不久的時候,問一個本地的朋友原住民是如何稱呼我這類人的,他回答是「撈仔」;離開廣州的時候,我又部他,現在還如何稱呼我這類人,他回答是「撈佬」。

由此可見,我在廣州的歲月流逝,給我帶來了不同的稱呼的變化。

許多人也許不一定清楚廣州這些對外來人員稱呼的意思,這些稱呼的核心詞妙就妙在一個「撈」字,這個詞真正的深意,恰恰是意會大於言傳,一個「撈」字無比準確地描述了廣州及珠三角原住民,對外來人員的看法。

總之,在廣州原住民眼裡,外來人員來廣州是過來「撈」的,基中生動鮮活的語境還是自己去體會吧。

北京:終於輪到北京了,把北京放在第三位倒也是委屈了首都的地位。

嚴格意義上來說,北京的排外並不亞於上海及其他具有優越感的城市。

我上大學的時候去北京實習,就因為外地人的標籤受到了莫名的歧視。我們住在北京一個破舊的小旅館裡,一位本地原住民老阿姨,看著我們吵吵鬧鬧地從房間出來,就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們,一邊說:看看你們這些外地人,吵吵鬧鬧的,什麼素質?在那個年代,我們可都是百一挑一的天之驕子啊。再說大白天,一群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大聲說笑一下,在北京老阿姨那兒,就與外地人的不良素質掛上勾了。

一提起北京,再聯想起外地人,一般人腦海中閃出的一個詞,一定是「北漂」。

但是,告訴你:別美!「北漂」是在北京的外地人自己命名、自我調侃的一個詞,與北京原住民對你的稱呼無關。

那麼,北京原住民,或者說原住民意識較強的北京人,是如何稱呼外來人口的呢?

屏住呼吸、放寬心胸,千萬別生氣!

如果你是外地人,又不小心漂到了北京,那麼對不起,在北京原住民嘴裡有個詞是瞄向你的:外地土鱉!

說實話,聽到這個詞,我笑了,原來瞧不起我們外地大學生的那位北京老阿姨,已經算是很寬容的了。

對於外來人口,北京原住民稱呼的關鍵詞從「外地」發展成了「土鱉」,不管怎樣,也算是時代的進步表現之一吧。

好吧,說到這兒,我把北上廣對外來人口的稱呼都分析了一遍,在這兒我們不得不感謝有深圳,還留下了一個沒有標準原住民,或者說原住民勢微的城市,要不我們北上廣深溜一圈,將感受到什麼是「輪番上陣的歧視」,什麼是「走到哪兒被歧視到哪兒」。

好吧,我們拿出平常心來看,一線大城市的原住民歧視外來人口,也在情理之中。誰上人家那兒發達、那兒富裕、那兒有更多的資源、那兒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那兒的工作要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呢。你總是在人家家門口逛蕩,嫌棄你也是應該的。

但這種思想,竟然不可思議地傳遞到二線城市去了。目前有種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階梯形歧視,一線城市看不起全國;二線城市看不全省;三四線城市看不起鄉鎮。從而形成了各地「自上往下」的豐富多彩的蔑稱,把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詮釋的河流盡致。

本來隨著開放與人口流動,各地不再象以前那般閉塞,應該更包容,許多的城市也說自己這兒是包容的,歡迎外地人的。但真相併不是,恰恰因為人口的大範圍、高速化流動,反而造成更廣範圍內的「外來歧視」,造就了更加強烈的陝獈原住民意識。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具「包容性」城市,當地人主動說普通話,房價比深圳低
    我國是大小600多個城市,各城市的發展情況都不一樣,一個城市經濟發達,而一個城市發展稍慢,很多人喜歡去經濟發達的城市生活,努力,我覺得只有在這裡生活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另外,很多外國人也喜歡去經濟發達的地方,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一定是北上廣為這四個超一線城市,這也是我國外來人口最多的幾個城市
  • 錢文忠:大城市人瞧不起「外地人」是沒文化的表現
    大城市人不要有莫名的優越感,比如說上海人、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這是沒文化的表現。大家都是先後遷過來的,祖先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看點2】大城市人不要有莫名的優越感,瞧不起「外地人」,這是沒文化的表現。大家都是先後遷過來的,祖先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看點3】中華民族都是一家,我們的血緣是通的,千萬不要瞧不起別的民族的人,不要瞧不起所謂的外地人,更不要瞧不起所謂的鄉下人。誰都是鄉下人,只不過有的人早幾代進城而已。【看點4】從大槐樹遷出去的移民,血統可能比較複雜。
  • 外地人如何評價撫州?看完有點自閉了
    作為一座小城市,撫州給人的印象總是人才流失嚴重,教育集團三大中學培養的大把大把人才,似乎總是輸送給了外地,我們能聽到的總是本地人訴說外地大城市的繁華,但很少能聽到外地人對撫州的評價。在撫州這座城市中,有來這裡求學的外地人,有來這裡的工作的外地人,也有由於自己兒女在這裡工作把自己的老人接過來住的外地人........而這些只是普通人最平常的生活方式,隨著這幾年撫州日益蓬勃的發展,圈圈收集了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對撫州的看法。「吃的太辣了!
  • 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包容性非常的強,一年有千萬人進入
    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包容性非常的強,一年有千萬人進入這個世界很大,有很多的國家和城市。因為每一個地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對外來者的接納性也不一樣。有些地方接納性比較強,有些地方的接納性比較低,有比較強烈的排外性。
  • 高考志願填報,讀大學一定要去大城市麼?大城市會給你更多
    俞敏洪近日在他的直播中,對今年的考生如何填報志遠說了自己的建議,他說,大學生讀大學就要去大城市,北上廣,或者新一線城市。他還說,要離開自己的家鄉,越遠越好。,俞敏洪的很多話都曾引起過爭論或者是質疑,那麼,對於他提出的志願填報建議,是不是對呢?是不是對所有考生都適用呢?
  • 世界上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曾因生活壓力感到難過……
    當身邊從外地來京打拼多年的朋友,正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這令身為北京人的文章作者感慨不已:「那個曾經滋養了無數外地人夢想的北京,可能已經消失了。至少今天,我已經不敢再給哪個外地朋友打(來北京工作的)邀請電話了。」  夢想的北京,已經消失了嗎?
  • 去一線大城市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要用普世價值來定義在一線大城市生活的「意義」,那就是和最強的人,創造最大化的價值,實現人生最多元的可能。如果你沒有這樣的野心,沒關係,你就別來。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再看去不去一線大城市對你有什麼意義。在南京,家裡有很多拆遷房的人上班的姿態是:「我家裡不缺錢,我就是找個工作消磨時間的。」
  • 一線城市錢多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才舒適?這3個城市是例外
    一線城市工資水平較高,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前去尋求發展機會,但是近幾年,因為前往北上廣的人太多導致工作壓力增大,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因此「逃離北上廣」這句話傳播廣泛。不僅已經在北上廣參加工作的人選擇回歸小城市,也嚇退了很多打算去北上廣的人,也因此一線城市工資雖然高但是生活壓力大,小城市生活才舒適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大家腦海裡,但是這三個城市是例外。大家應該也注意到需要「逃離」的城市並不包含中國的所有一線城市,深圳依然能吸引到許多人才。
  • 小城市與大城市的區別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 國內城市和國外城市建設差異化越來越小 文化差異也是越來越小 即使畢業之後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甚至一個陌生的國家 也不會有陌生的感覺 對於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城市的包容性更強一些 對於畢業生來說現在要面對的是去小城市發展還是繼續留在大城市繼續拼搏 求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就業 就業機會層面考慮城市的話 大城市相對而言會更具優勢 網際網路還有新興行業都會在這裡興起 與其說大城市帶動了年輕人的發展
  • 北京的外地人,從哪裡得到的「北京車牌」?原來是這麼回事,懂了
    但是說到這裡呢,就有很多人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北京這個地方是大城市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有很多外地人都在這裡工作生活。那麼那些外地人的北京車牌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是這麼回事,懂了其實呢,對於那些在北京的外地朋友來說,如果想要獲得搖號的資格,那麼門檻也並不是特別的高,只想你在北京連續繳納五年以上的社保或者是五年。
  • 中國有座移民城市,靠外來人口撐起發展,外地人佔總人口8成
    中國很多大城市都有不少外地人注入,而在這些大城市中,外地人佔據比例最多的城市就是深圳了,可以說深圳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外來人口佔據了整個城市總人口的80%以上,也就意味著1000
  • 長三角最不排外的大城市,以包容博愛著稱,當地人還被稱作大蘿蔔
    位於華東地區的「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富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而「長三角」主要由江浙滬所組成,湧現出了一大批經濟發達、綜合實力雄厚的大城市,備受關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寧波等等。
  • 國際婦女節:你知道這些都是非包容性語言嗎?
    中文性別包容性語言指南「在多語言環境下支持性別平等」,支持「營造一個支持平等、消除偏見、包容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是聯合國性別包容性的主旨。從該「指南」裡,我們可以舉一反三,會發現在生活中,中文語言裡有太多對女性歧視甚至是侮辱性的語言。
  • 艾邁斯半導體被員工評為歐洲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企業之一
    全球領先的高性能傳感器解決方案供應商艾邁斯半導體(ams AG)近日宣布,其在《金融時報》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多元化領袖企業」1問卷調查中備受肯定——在性別、年齡、種族、失能及性取向方面被評為歐洲最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企業之一
  • 天津人最會享受生活!外地人永遠都不懂!
    「我們天津人是最會享受生活,你們外地人永遠不懂」這句話是前面寫了篇文章《千萬不要再天津人面前說自己戀家》一個粉絲的評論! 我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粉絲給了這麼一個評論,可能是對於天津黑的文章麻木了,習慣性地寫下了評論,但這個評論我想了下仿佛也不一定很不友好,似乎還有有一些道理!
  • 最適合上海人報讀211大學,專業前途很吃香,可惜外地人難考上
    上海有那麼多學校,很多人都值得報考,其中211大學對上海人非常有吸引力,可以說是最適合上海人報紙的211大學,這所學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光聽名字就知道這所學校的王牌專業肯定與語言有關,事實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是中國第一個高等外語學府
  • 高大偉對話王華教授、蘭賽教授:智能大會將帶來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模式
    高大偉對話王華教授、蘭賽教授:智能大會將帶來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模式 2020-06-28 0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教廷包容性資本主義理事會今天成立
    在教皇方濟各和樞機主教彼得·圖克森(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負責人)的道德指引下,並以所有宗教信仰的道德律令作為啟發,理事會敦促各種規模的公司利用私營部門的潛力,為世界建立更公平、更具包容性和更可持續的經濟基礎。理事會由一個被稱為「包容性資本主義守護者」的全球領導者核心小組領導,他們每年與教皇方濟各和樞機主教圖克森會晤。
  • 北京上海:提醒深圳,沒有包容的前提,談什麼城市包容性
    北京上海:提醒深圳,沒有包容的前提,談什麼城市包容性?包容確實是當地與外來的碰撞體現,但是深圳的本地人在這種碰撞中,沒有與外來的產生什麼明顯的摩擦,在公共資源的享用過程中,沒有明顯的爭搶。而在北上的標準看來,8/90年代去深圳的人,對深圳來說,也都是「外地人」,而不是說,去的早了幾年,對00年之後去深圳的人,就成了「本地人」了。
  • 重慶旅遊這麼火,那麼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是哪個?
    重慶旅遊這麼火,那麼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是哪個?文/旅者心心重慶是一座「山城」,因為特殊的地貌造就了獨特的景觀。近期有網站評出了重慶最具代表性的十大景點,分別是奧陶紀、洪崖洞、解放碑、武隆天生三礄、長江三峽、磁器口、長江索道、大足石刻、朝天門和李子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