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經濟糾紛是怎樣變成刑事詐騙的

2021-01-11 中國青年報

  憑四五年前籤下的幾份合同,35歲的甘肅女子喬紅霞在甘肅兩級法院的法庭上打贏了與青島澳柯瑪銷售公司間的經濟糾紛案,爭到了1500多萬元的償還款。然而兩年後,喬紅霞在青島中級法院被指控變造、偽造這些合同,以刑事詐騙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生。

  1997年3月至1999年6月,喬紅霞在擔任甘肅

兩家公司經理期間,先後以公司名義與青島澳柯瑪集團銷售公司籤訂購銷合同和協議書,為其在蘭州、秦安等地區銷售家電產品。

  雙方糾紛開始於1999年10月,澳柯瑪公司因喬紅霞公司拖欠貨款不還,向青島市市南區法院起訴,要求喬紅霞償還貨款及利息。之後,由於管轄問題,市南區法院將此案移送至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

  而另一邊,2000年3月,喬紅霞又將澳柯瑪公司告上了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後者返還多付貨款及扣率、返利款。喬紅霞向法院出示了多份雙方購銷合同和協議書,2001年5月,蘭州中院以此判令澳柯瑪公司償還喬紅霞方1500多萬元。之後,澳柯瑪公司不服,上訴至甘肅省高院。當年11月,甘肅省高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02年1月,蘭州中院執行判決,從澳柯瑪公司帳戶划走930多萬元還給喬紅霞方,並凍結了澳柯瑪集團總公司持有的國家股196萬股。

  不料,幫助喬紅霞勝訴的幾份合同和協議書,卻將她帶上了青島中院的刑事審判庭。

  青島市中院在審理澳柯瑪訴喬紅霞公司這一經濟糾紛案的過程中,以涉嫌經濟犯罪為由將案件移交到青島市公安局。公安局立案偵查之後,2003年10月,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對喬紅霞提起了公訴,稱喬紅霞採用添加的手段變造了3份購銷合同及兩份補充協議書,此外,還偽造了另一份補充協議書與一份返利協議書,而喬紅霞正是以這些合同與協議書為主要證據,贏得了甘肅兩院的經濟糾紛案並獲得1500多萬元的償還款。檢察院認為,應以詐騙罪追究喬紅霞的刑事責任。

  11月4日,喬紅霞被逮捕。而青島市公安局也在「案發後」追回「贓款」人民幣39萬多元及美元30萬元。11月19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喬紅霞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庭審中,喬紅霞是否「添加變造、偽造7份合同、協議書」理所當然成了雙方爭辯的焦點,但是對照甘肅省兩級法院的判決書與青島中院的刑事判決書,卻不難發現,甘肅兩院所依據的合同和協議書卻並不完全是青島市檢察院指控的這7份。而另一個庭上辯論的焦點是:如果喬紅霞變造、偽造合同和協議書情況屬實,是否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在喬紅霞民事勝訴並執行完畢的情況下,就同一案件事實按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是違反刑法精神的。」喬紅霞的辯護律師、北京君澤君律師事務所許蘭亭律師說,「本案純粹是一起民事糾紛案,不是刑事詐騙犯罪。」許律師認為,喬紅霞是通過甘肅兩級法院審判和執行以合法程序取得1500多萬元的,如果已經生效的民事裁判不公,應當通過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再審來糾正,「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強行追究刑事責任,把法院執行款當作贓款追回去」。

  值得注意的是,喬紅霞於2002年9月3日被青島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11月4日經青島市檢察院批准逮捕。在此期間的9月2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曾對山東省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就「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作出答覆([2002]高檢研發第18號),《答覆》中指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對此,青島市檢察院有關人士稱,儘管在決定是否立案起訴喬紅霞之前見到過這一答覆,但由於這一答覆只是由高檢的法律政策研究室作出,並不是司法解釋,不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記者為此電話採訪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有關人士稱,既然該答覆是針對地方檢察院有關請示而作出,有關方面應當照辦。對於青島市檢察院未按《答覆》中的指示辦案,該人士稱:「我們以前沒遇到過類似情況」。

  據悉,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公安部曾分別就一些地方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越權非法幹預經濟糾紛案件的情況下達過相關通知。1989年公安部曾針對「一些基層公安機關以查處詐騙等經濟犯罪案件為名,直接插手幹預一些經濟糾紛案件的處理」的情況下發了《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不得非法越權幹預經濟糾紛案件處理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工作中,要注意劃清經濟犯罪和經濟糾紛的界限,決不能把經濟糾紛當作詐騙等經濟犯罪來處理。一時難以劃清的,要慎重從事,經過請示報告,研究清楚後再依法恰當處理……」

  許蘭亭律師向記者表示了他的質疑:民事合同糾紛打輸了,就轉為以詐騙罪進行刑事追究,那麼民事判決的既判力何在?

  據悉,喬紅霞目前已向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相關焦點

  • 詐騙罪再審無罪案例:是經濟糾紛,非刑事詐騙,無罪
    肖文彬:詐騙犯罪大要案辯護律師、廣強所副主任暨詐騙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主任(專注於詐騙類犯罪案件辯護十餘年,詳見「詐騙犯罪辯護肖文彬」新浪博客)導語:行為人客觀上未實施欺騙行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佔有之目的,是經濟糾紛,非刑事詐騙,無罪。
  • 最高法:區分經濟糾紛與刑事犯罪!一起不可思議的「合同詐騙案」
    實踐中,刑事手段介入普通民事糾紛的情況,並不在少數,本文從原因、以及一個典型案例來進行有關分析。1、一個典型案例:借貸糾紛竟然成為合同詐騙!2、實踐中公安機關插手經濟糾紛,原因何在?甲公司於是以詐騙為由進行報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安機關受理了案件,並且以【合同詐騙罪】將案件移交送檢。就這樣,普通的借貸糾紛,變成了一起刑事案件。【此案的情況,構成合同詐騙嗎?】
  • 一文搞懂欠債屬於經濟糾紛or刑事詐騙
    今天羅榮華律師帶大家一起來了解看看報警是否有用,欠債是經濟糾紛還是刑事詐騙!一、欠債不還,警察會不會管遇到他人欠錢不還、久拖不給的事情,由於這只是屬於民間借貸的經濟糾紛,而公安機關只偵查刑事犯罪行為,對於普通的欠款糾紛,這樣的事情不歸公安機關管轄,報警了警察也是不會管的。
  • 合同糾紛,還是合同詐騙?被控合同詐騙的案件很可能就是場誤讀
    工程報建審批手續完成後,大禹公司和乙公司、丙公司因工程款支付問題發生糾紛。2015年7月,丙公司經理李某到公安分局報案,該局於2016年9月對大禹公司負責人唐某以涉嫌合同詐騙罪刑事立案。此後,公安機關未傳喚唐某,也未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直至2019年8月,唐某被公安機關採取刑事拘留措施。02 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的界限是什麼?
  • 最高檢:防止以刑事為名插手民事糾紛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據民法典實施不足一月,今天(12月7日),最高檢檢察長張軍在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妥善處理刑民交叉案件,防止通過刑事追訴插手民事糾紛,違法進行公權幹預而損害當事人合法權利,減損、限制公民的民事權益。
  • 是合同詐騙還是經濟糾紛?檢察監督挽救了這家民營企業
    近日,為進一步增強檢察機關服務民營經濟實效,依法保障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江口縣檢察院依法監督公安機關對一起涉嫌合同詐騙案作出撤案處理,有效維護了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和企業家的人身權益。據悉,深圳市某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莊某向貴州檢察機關控告反映:「2017年2月,本公司承包了江口某某有限公司的酒店裝修工程,在履行合同過程中,雙方發生糾紛並訴諸法院,後因對方舉報,被公安機關以涉嫌合同詐騙罪立案偵查,並對公司法定代表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嚴重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故申請檢察機關依法對該刑事立案決定進行監督。」
  • 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分認定
    肖文彬:詐騙犯罪大要案辯護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暨詐騙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主任(專注於詐騙類犯罪辯護十餘年)刑法理論界與司法實務界最困擾的一個難題就是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的區分界定標準,眾說紛紜,難以統一,也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將民事欺詐認定為刑事詐騙的案例比比皆是。
  • 一文搞清楚欠債是經濟糾紛還是刑事詐騙
    很多人對於什麼情況下採取哪種方式,弄不明白,有時候跑到公安局報案,被警察叔叔一句話就頂了回來「你這個是民事糾紛,我們警察不管」,那麼到底如何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呢?下面法律詳細解釋一下:1.民事糾紛與刑事案件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是有著嚴格的區分標準的。
  • 趙明利詐騙案20年後改判無罪:混淆經濟糾紛與詐騙
    趙明利因病死亡後,他的妻子馬英傑向最高法提出申訴,認為趙明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要求依法改判無罪:「挺無助啊,跟趙明利在一起打這個官司20多年了,東奔西跑的,他本身還有病,熬得筋疲力盡……我相信國家的法律是公正的,能為老百姓作主。替老百姓撐腰,我一直我相信,好人那有好報,一直堅持到現在。」
  • 一文幫你搞清楚欠款是經濟糾紛還是刑事詐騙.
    很多人對於什麼情況下採取哪種方式,弄不明白,有時候跑到公安局報案,被警察叔叔一句話就頂了回來「你這個是民事糾紛,我們警察不管」,那麼到底如何區分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呢?      下面律師詳細解釋一下:      1.民事糾紛與刑事案件     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是有著嚴格的區分標準的
  • 專家:刑事手段介入經濟糾紛該畫上休止符
    來源:羊城晚報原標題:刑事手段介入經濟糾紛 該畫上休止符王石川「堅決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幹預經濟糾紛。」利用刑事手段幹預經濟糾紛,由來已久——有的違背罪刑法定原則,有的違背法不溯及既往,還有的違背疑罪從無原則,本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很正常的經濟糾紛,卻遭相關部門動用刑事手段插手,不僅使簡單糾紛複雜化,更使民營企業家身陷囹圄,整個企業陷入滅頂之災。
  • 嚴禁以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最高檢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廳長徐向春介紹,2019年7月至今年3月,最高檢部署開展了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專項活動,專門解決應當立案而不立案、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特別是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問題。據介紹,為發揮示範、引領和指導作用,切實做到嚴格區分刑事犯罪和經濟糾紛界限,對不該立案的涉非公經濟案件依法監督撤案,對侵犯非公企業合法權益的案件依法監督立案,最高檢對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專項活動中總結的典型案件進行了梳理和篩選,編制了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 這起尋常的保險賠償糾紛竟扯出了一起刑事案件...
    這起尋常的保險賠償糾紛竟扯出了一起刑事案件...原本是一起尋常的保險賠償糾紛廈門金融司法協同中心抽絲剝繭協助警方破獲這起保險詐騙犯罪案件!2019年8月廈門金融司法協同中心受理了一起保險人代位求償糾紛案件������原告A財產保險公司訴稱
  • 夫向妻借1300萬 詐騙還是經濟糾紛?
    易稱楊詐騙了她,楊稱這是他同老婆之間的經濟糾紛。日前,廣漢市檢察院以楊宏明涉嫌詐騙罪將楊起訴到法院。  婚介為媒 兩老總喜結連理  易紅敏在廣漢城裡經營一家大企業。2003年,單身一人的她在成都一家婚介所留下了徵婚資料。沒隔多久,她就接到了一個名叫楊宏明的電話。楊稱他是成都某機電物資公司老總,有房有車,希望能和她做朋友。
  • 企業無力償還債務,會不會構成合同詐騙呢?
    不過,在司法實踐中,合同詐騙犯罪往往與合同糾紛交織一起,罪與非罪的界限容易混淆。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要具有非法佔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明確目的。經濟犯罪案件往往案情較複雜,犯罪與經濟糾紛相互交織在一起,罪與非罪的界限不易區分。認定經濟犯罪,必須嚴格依照刑法規定的犯罪基本特徵和犯罪構成要件,從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懲罰性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 法治|嚴禁以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最高檢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廳長徐向春介紹,2019年7月至今年3月,最高檢部署開展了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專項活動,專門解決應當立案而不立案、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特別是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問題。據介紹,為發揮示範、引領和指導作用,切實做到嚴格區分刑事犯罪和經濟糾紛界限,對不該立案的涉非公經濟案件依法監督撤案,對侵犯非公企業合法權益的案件依法監督立案,最高檢對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專項活動中總結的典型案件進行了梳理和篩選,編制了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
  • 典型案例解析: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如何區分?來看最高院這份判決
    本文作者:王科棟律師本文導讀:公安部最新強調,要高度重視、重點解決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的執法問題。本文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份判決,通過一個典型案例,來分析司法實踐中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如何區分問題。在本案中,最高院指出,原二審判決混淆了經濟糾紛與刑事犯罪的界限。(1)什麼是經濟糾紛?
  • 案例| 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抵押權的善意取得與刑事追贓的關係及...
    「審判」一審法院認為,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於2019年11月1日受理的倪某被詐騙一案中所涉及的案涉房產,系Z資管中心訴請要求行使抵押權的房產,沈某涉嫌刑事犯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 曝張栢芝涉合同詐騙 經紀人:只是經濟糾紛
    「張栢芝惹上官司涉嫌合同詐騙」追蹤
  • 最高檢:嚴禁公安以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有警察被判刑,附判決!
    最高檢發布第二十四批指導性案例最高檢第十檢察廳廳長徐向春介紹,2019年7月至今年3月,最高檢部署開展了涉非公經濟案件立案監督專項活動,專門解決應當立案而不立案、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特別是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