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還是接著給大家介紹《傲慢與偏見》這部外國電影。
《傲慢與偏見》的影片中提到:「家產萬貫而又尚未婚配的男人一定需要一個賢內助,這是一條世界上盡人皆知的真理。」這句話幽默而不失諷刺。彬格萊先生搬到尼日文莊園對於班納特一家和他們的鄰居來說,都是一場大爆炸。家家戶戶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嫁給這樣一位年輕富有的才俊,一場無形的競爭開始拉開帷幕。自此好像影片中所有和伊莉莎白差不多大的女生們開始從無憂無慮的女孩完成到女人的蛻變。
伊莉莎白、姐姐簡、妹妹莉迪亞、朋友夏洛特都是簡·奧斯汀著重描寫的對象,通過這幾個女孩在面對婚嫁選擇時的不同來進行平行比對。伊莉莎白無疑是導演非常欣賞的女性角色,她聰慧有遠見,有獨立思考能力,希望因為愛情而結婚,她嫁給了和她性格契合的達西。她的姐姐簡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女孩」的角色,漂亮、柔順,心地善良,於是她與同樣個性溫柔的彬格萊先生志趣相投,只是兩個人性格中都有軟弱和猶豫的成分,才使他們兩個人的戀情遭受諸多坎坷。
妹妹莉迪亞導演顯然是用了貶義去描寫她的無知與魯莽。她早早便出去社交,最愛和軍官一起參加舞會,甚至最後聽信維克託的一家之言和他私奔,不知悔改。朋友夏洛特的選擇則更貼近於現實中多數人的選擇。夏洛特和伊莉莎白要好,姑且可以算作是「文藝女青年」。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現實問題擺在她的眼前——她必須找個人嫁了。於是她選擇了性格古板滿嘴奉承的伊莉莎白的表哥科林斯。科林斯曾像伊莉莎白求婚而被拒,轉頭卻在夏洛特一舉成功,是因為伊莉莎白和夏洛特對婚姻的期待是不一樣的。伊莉莎白期待的婚姻是兩個人因為愛情而結合,而夏洛特只是想找個「長期飯票」來解決溫飽問題。
夏洛特婚後伊莉莎白去她的家裡探望,有幾個有趣的細節可以看出夏洛特在婚姻中所持的態度:第一個是科林斯跑到家門口迎接凱薩琳夫人,夏洛特正在跟伊莉莎白講話,忙不迭地跟了過去。與科林斯真心實意地奉承不同,面對凱薩琳夫人的各種「管閒事」,夏洛特似乎都只是按「命令」聽話而已。第二個是凱薩琳夫人邀請他們去她的家裡,又是一頓指手畫腳,夏洛特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既不奉承,也不反駁。這也體現了其面對婚姻,或者說整個社會的「規則」,夏洛特的態度是隨波逐流,保全自己。
即使在現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夏洛特」,面對某些社會或是家庭的一些墨守成規的事情,更多的是選擇順從,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作者還是想提醒各位網友,對待愛情還是要理智,不要盲目的去聽從別人的意見,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原創勿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