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一部充滿生氣、優雅、文藝、經典的電影。場景的精心布置給人以光影、色彩、音樂等的美的享受。典型的歐洲自然風景、英國傳統鄉村景象、華麗的莊園風貌、文化中的禮節都被捕捉、展現得十分完整,而且並不繁瑣,也沒有蓋過人物的表演,真實可感。 整部電影用悠揚動人、感情豐富的鋼琴曲作為配樂,節奏伴隨情節變化而變化,其中有一段還加入了僕人伴隨著鋼琴聲哼歌和清晨小鳥的啼鳴;除了音樂,還有用陰天和晴天裡的意象等景來烘託情感。 這部電影展現了導演是怎樣將一本書的故事濃縮成一個完整連貫的兩個小時的影視中的,怎樣可以在有限空間中把人物形象豐滿起來。通過人物的細微的表情、眼神的變化,不同人物風格的臺詞和儀態。
《傲慢與偏見》的原著其實我個人認為是一部並不容易讀下去,或者說很順暢的讀完的小說。首先是人物的紛繁,其次是各種各樣的舞會、舞會、舞會和舞會,中間交雜許多中年婦女瑣碎的評論,小姐們莫名的長篇感慨和磕磕碰碰的日常生活。當然,這是奧斯汀小說的特色所在,卻成為我閱讀的困難。在電影中,這些繁複的部分被刪節了,舞會只有寥寥數場,出場人物也很分明,總體感覺,導演像是把一棵枝椏分杈的大樹修剪得只剩下樹幹和幾根主要枝條一樣,循著由下到上的順序,一點點把故事用最穩妥的方式講述出來。
先是大女兒和賓裡先生見了面,互有好感;然後二女兒見到了達西先生,被他所吸引;賓裡先生和達西先生離開了鄉村,大女兒和二女兒先後出發尋找兩人;大女兒和賓裡先生被達西先生拆散,二女兒因為偏見誤會達西先生;賓裡先生和大女兒重修舊好,二女兒和達西先生心心相印。就像一篇起承轉合,每個部分都不差的作文,這部片子被拍得四平八穩,沒有任何讓人驚豔的神來之筆。有些影片是會讓人在某處不由得擊節叫好,心生佩服的;而有些影片就像是小說的拷貝,務求忠實原著,免得惹來影迷的罵名,卻忽略了電影真正的靈魂所在,是導演的精神和情感,如果導演沒有放入自己的感情,那麼這部電影就是失敗的。2005版《傲慢與偏見》最糟糕的地方就在這裡。無論是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偏見,還是達西的傲慢,都是一種書面化的,沒有任何底韻的情感,演員仿佛如背臺詞一樣,機械得將對白念出來,沒有情感的交流,也沒有火花,讓人覺得喜歡和不喜歡都來的一樣突然而且莫名其妙。飾演伊莉莎白的 Keira Knightley 不夠古典,她雖然有一張精緻的面孔,卻沒有18世紀英倫美人令人難以忘懷的典雅氣質。總是一件皺巴巴長風衣,老實說,放在現代比較合適。 Matthew MacFadyen的臉的確是完美無缺,如同古希臘神像一樣俊朗的面孔上卻只有冷漠的表情。雖然達西先生是個傲慢的男人,但是不會是一個冷冰冰不知如何表達感情的男人,Matthew帥則帥矣,卻激不起傲慢和偏見的火花。
永遠的經典,絕配的愛情。
從濃厚的英國鄉村風情開始,清脆的鳥鳴聲,緩緩的音樂帶我走進了這個故事……
這是我第三遍看這部電影,依然帶著初次看的心情。
伊莉莎白是一個智慧與美貌並存的女子,心靈通透,有自己獨立的判斷思維與堅定的立場。因此,她對達西的誤會是必然。一個有自己獨立思維的人,在所有人都讚揚的達西的同時,並不與大眾附和,會以自己的獨特的眼光來判斷,這也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她對達西一個開始就有著自己的想法,達西本來就是一個內心善良但又孤傲的男子,這樣一來,經過不太愉快的初次對話,就只給她就下了傲慢的印象。所以,伊莉莎白的偏見,來源於沒有了解到完整,真實的達西。
伊莉莎白本身也是傲慢的,達西動情的告白足以讓很多姑娘熱淚盈眶,但卻未能打動她。她極其有主見,不屑為了金錢而接受一個不愛且品行不好的紳士,正是有了這樣的品性,所以她值得擁有一份屬於她自己的愛情。
達西是一個相貌英俊,卻又不善於表達的貴族。他愛上伊莉莎白的時候,正如他所說,他掙扎過,只是因為兩人不屬於同一個階層。然而,內心強烈的愛,打破他對這些的所有的顧忌。那天,雷電風雨交加,四周散發出寒冷的氣息,正如他的內心,激動萬分。可是,痴情的告白卻遭受到無情的質問與譴責,我從達西的神情都能看出他內心的寒冷與悲傷。
馬修塑造了一個完美的達西。一個完美的人,來源他的不完美。達西還是一個高傲的人,也拒絕沒有愛情的婚姻。他有時很主觀,導致賓利與吉英分開,讓伊莉莎白對他的誤會加深。最重要的是,達西是個善良的英雄,當伊莉莎白來到他的莊園時終於發現了他的另一面,完整的達西,在她心中終於拼湊了起來。他從來都是在背後默默的愛,即使是伊莉莎白家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當所有的偏見消失,這樣的一個人,伊莉莎白怎會不動心呢?
沒有了偏見,兩個本來應該相交人生,終於連接到了一起。相信他們未來的人生一定充滿愛與幸福……
正是他的傲慢,她的偏見,造就了兩人一生刻骨的緣分。
這是一部我看了不知多少遍仍然不覺無味的電影。儘管05版的傲慢與偏見被許多人批評。但我還是由衷地喜歡著這樣的Elizabeth和Darcy的詮釋。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簡單而不平凡。平淡而不庸俗。也許很多時候喜歡Elizabeth出於自認為與她相似的自以為是。覺得有如她的坦率真敏感自尊。於是我深深著迷。而不同的是儘管我能很坦地面對許多事情唯獨感情是個例外。總是對於太過喜愛的東西有種無法開口的難言。覺得自己的文字尚不足以跟上自己的心情。看電影的時候覺得心裡蠢蠢欲動的騷動著。而此刻想要為我所喜愛的電影說些什麼卻又欲言又止無法準確地表達出來。
也許因為我太喜愛所以無法託付在字句中。又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感覺我才喜歡。心情不知什麼時候變得我難以控制般的無法表達。無法表達我的無法表達的心情。因為驕傲是我所鍾愛的品質。我喜歡他們兩個人的驕傲。美輪美奐。看到Darcy放下驕傲為了愛情而變得有些憂鬱我很心疼。也很感激Elizabeth最終能回應他的付出。這樣美好有如童話的故事也許因為是我的某種精神追求而在我心中變得神聖。絲絲扣著我的心的始終是那份驕傲。因為愛自己因為愛別人因為敏感因而脆弱。閉上眼睛能細細體味那份驕傲的愛情之中夾雜著的酸澀甜蜜隱隱作痛。我也許終於能夠明白心中的隱隱作痛並不是因為青春的感性。而是因為驕傲。總是為自己的驕傲而惋惜。為別人的驕傲而惋惜。並由衷愛著每一份驕傲。
將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翻拍成平庸的電影的例子大有所在,而能將平庸的文學作品鍛造成一部優秀的影片卻鮮有耳聞。於是漸漸的對翻拍的電影作品不再有過高的期待。而另一個事實是,翻拍很多就只是翻拍,它不可能跳出原著的時間的或情節的限制。在作品的內涵上甚至都不用去過多追究。要細品的絕對是影片的其它因素。一旦擺脫局限,或修改情節,或增刪人物,那就完全是看編劇的功力了。這樣的作品若非垃圾就定是大師級的經典作品。兩者的區別看似天壤之別。其實只在毫釐之間。
《傲慢與偏見》沒敢冒這個險,中規中矩地按著原著的步驟。也省了我們對其思想內涵的審視,直接把目光投向影片的其它方面。其實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不錯。原著本身就是略帶喜劇色彩的簡單故事。影片則完全尊重原著,情節上沒有改動,還是原汁原味的一對普通男女的愛情故事。而現代的攝影技術使得影片所呈現的十九世紀的英倫田園風情煞是怡人。總是為鏡頭裡的純淨天色,華麗城堡等等美景所傾倒。別具一格的舞會、男士與女士的優雅起舞也是人大開眼界。且不論影片的主題結構,這攝影師的功夫就實在不錯。為影片增色不少。男女主角的水平卻是大相逕庭。伊莉莎白的開朗聰慧樂觀堅強被凱拉·奈特麗演繹得恰到好處。她的出眾美貌更是讓人無法將目光從她身上移走,很討人喜歡。達西的扮演者一出場卻是讓人感到木訥有餘,高傲不足。幸好他漸入佳境,也可能是原著在後來賦予了這個角色更多的色彩,達西開始變得生動起來。有了對伊莉莎白的深情,在朝日的暈圈下,一切都忽略不計。導演一看就不是個拍電影的老手,影片有很多情節的轉換很不自然。特別是出現了一個伊莉莎白站在懸崖上的廣角鏡頭,無可否認,那個鏡頭排得很美,氣勢很磅礴,讓人很享受,但是導演的用意在此卻很難猜透,似乎只是為了鏡頭而拍了鏡頭。不過即使這部影片有硬傷,有不足,我依然很喜歡。輕鬆又養眼的愛情片總是有它存在的價值。何況比一般的愛情片來說,這部《傲慢與偏見》還有一部世界名著支撐著。我們盡可以欣賞美景,欣賞美人,欣賞愛情,來一次感官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