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賞 | 張曉風《歲月在,我在》

2021-02-17 經典散文名著

作者:張曉風

記得是小學三年級,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學,於是抱膝坐在床上,望著窗外寂寂青山、遲遲春日,心裡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猶不能忘的悽涼。

當時因為小,無法對自己說清楚那番因由。但那份痛,卻是記得的。

為什麼痛呢?現在才懂。

只因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裡,而你偏不在

於是你痴痴地想,他們此刻在升旗嗎?他們在操場上追追打打嗎?他們在教室裡挨罵嗎?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啊?

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們在一起啊!一起挨罵挨打都是好的啊!

於是,開始喜歡點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臉還沒有開始髒,小手還沒有汗溼,老師說:

「某某某」

!」

正經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師,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訴天地,告訴歷史,說,有一個孩子「」這裡。

回答「」字,對我而言總是一種飽滿的幸福。

然後,長大了,不必被點名了,卻迷上旅行。

每到山水勝處,總想舉起手來,像那個老是睜著好奇圓眼的孩子,回一聲:「我在。」

我在」和「某某到此一遊」不同,後者張狂跋扈,目無餘子,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地回答長者的問題。

其實人與人之間,或為親情或為友情或為愛情,哪一種親密的情誼不是基於我在這裡,剛好,你也在這裡的前提?

一切的愛,不就是「同在」的緣分嗎?

就連神明,其所以為神明,也無非由於「昔在、今在、恆在」,以及「無所不在」的特質。

而身為一個人,我對自己「只能出現於這個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感到另一種可貴,仿佛我是拼圖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塊小形狀,單獨看,毫無意義,及至恰恰嵌在適當的時空,卻也是不可少的一塊。

天神的存在是無始無終浩浩莽莽的無限,而我是此時此際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覺。

有一年,和丈夫帶著一團的年輕人到美國和歐洲去表演。

我堅持選崔顥的《長幹行》作為開幕曲,在一站復一站的陌生城市裡,舞臺上碧色綢子抖出來粼粼水波,唐人樂府悠然導出: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渺渺煙波裡,只因一錯肩而過,只因你在清風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這地球,而地球又在太虛,所以不免停舟問一句話,問一問彼此隸屬的籍貫,問一問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裡。

那年夏天,我們也是這樣一路去問海外中國人的隸屬所在啊!

1983年9月24日,我到香港教書,翌日到超級市場去買些日用品,只見人潮湧動,米、油、罐頭、衛生紙都被搶購一空。

當天港幣與美金的比例跌至最低潮,已到了十與一之比。

朋友都替我惋惜,因為薪水貶值等於減了薪。

當時我望著快被搬空的超級市場,心裡竟像疼惜生病的孩子一般地愛上這塊土地。

我不是港督,不是黃華,左右不了港人的命運。但此刻,我站在這裡,跟締造了經濟奇蹟的香港的中國人在一起

而我,仍能應邀在中文系裡教古典詩,至少有半年的時間,我可以跟這些可敬的同胞並肩,不能做救星,只是「在一起」只是跟年輕的孩子一起回歸於故國的文化

1997年,香港的命運會如何?我不知道,只知道曾有一個秋天,我在那裡,不是觀光客,是「」那裡。

舊約《聖經》裡記載了一則三千年前的故事,那時老先知以利因年邁而昏聵無能,坐視寵壞的兒子橫行;小先知撒母耳卻仍是幼童,懵懵懂懂地穿件小法袍在空曠的大聖殿裡走來走去。

然而,事情發生了,有一夜他聽見輕聲呼喚:「撒母耳!」

他雖渴睡卻是個機警的孩子,跳起來,便跑到老以利面前:「你叫我,我在這裡!」

「我沒有叫你,」老態龍鐘的以利說:「你去睡吧!」

孩子去躺下,他又聽到相同的叫喚:「撒母耳!」

「我在這裡,是你叫我嗎?」他又跑到以利跟前。

「不是,我沒叫你,你去睡吧。」

第三次他又聽見那召喚的聲音,小小的孩子實在給弄糊塗了,但他仍然儘快跑到以利面前。

老以利驀然一驚,原來孩子已經長大了,原來他不是小孩子夢裡聽錯了話,不,他已聽到第一次天音,他已面對神聖的召喚。雖然他只是一個稚弱的小孩,雖然他連什麼是「天之鐘命」也聽不懂,可是,舊時代畢竟已結束,少年英雄會受天承運挑起八方風雨。

「小撒母耳,回去吧!有些事,你以前不懂,如果你再聽到那聲音,你就說:『神啊!請說,我在這裡。』」

撒母耳果真第四度聽到聲音,夜空爍爍,廊柱聳立如歷史,聲音從風中來,聲音從星光中來,聲音從心底的潮聲中來,來召喚一個孩子。

撒母耳自此至死,一直是個威儀赫赫的先知。只因多年前,當他還是稚童的時候,他答應了那聲呼喚,並且說:「我,在這裡。」

我當然不是先知,從來沒有想做「救星」的大志,卻喜歡讓自己是一個「緊急待命」的人,隨時能說「我在,我在這裡」。

這輩子從來沒喝得那麼多,大約是一瓶啤酒吧。那是端午節的晚上,在澎湖的小離島。為了紀念屈原,漁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學校長陪著我們和家長會的朋友吃飯,對著仰著脖子的敬酒者你很難說「不」。

他們喝酒的樣子和我習見的學院人士大不相同,幾杯下肚,忽然紅上臉來,原來酒的力量竟是這麼大的。

起先,那些寬闊黧黑的臉不免有一份不自覺的面對臺北人和讀書人的卑抑,但一喝了酒,竟人人急著說起話來,說他們沒有淡水的日子怎麼苦,說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壞了,說他們寧可傾家蕩產,也不要天天開船到別的島上去搬運淡水……

而他們嘴裡所說的淡水,在臺北人看來也不過是鹹澀難咽的怪味水罷了——只是於他們卻是遙不可及的美夢。

我們原來只是想去捐書,只是想為孩子們設置閱覽室,沒有料到他們紅著臉粗著脖子叫嚷的卻是水!

這個島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鳥嶼,巖岸是美麗的黑得發亮的玄武石組成的。浪大時,水珠會跳過教室直落到操場上來,澄瑩的藍波裡有珍貴的丁香魚,此刻餐桌上則是酥炸的海膽,鮮美的小管(編者註:即魷魚)……

然而這樣一個島,卻沒有淡水……

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在同盞共飲的黃昏,也許什麼都不能,但至少我在這裡,在傾聽,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讀書,也是一種「在」。

有一年,到圖書館去,翻一本《春在堂筆記》,那是俞樾先生的集子,紅綢精裝的封面,打開封底一看,竟然從來也沒人借閱過,真是「古來聖賢皆寂寞」啊!心念一動,便把書借回家去。

書在,春在,但也要讀者在才行啊!

我的讀書生涯竟像某些人玩「碟仙」,仿佛面對作者的精魄。對我而言,李賀是隨召而至的,悲哀悼亡的時刻,我會說:「我在這裡,來給我念那首《苦晝短》吧!念『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讀那首韋應物的《調笑令》的時候,我會輕輕地念:「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一面覺得自己就是那從唐朝一直狂馳至今不停的戰馬,不,也許不是馬,只是一股激情,被美所迷,被莽莽黃沙和胭脂紅的落日所震懾,因而心緒萬千,不知所止的激情。

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裡。

《舊約·創世紀》裡,墮落後的亞當在涼風乍至的伊甸園把自己藏匿起來。

上帝說:「亞當,你在哪裡?」

他噤而不答。

如果是我,我會走出說:「上帝,我在,我在這裡,請你看著我,我在這裡。不比一個凡人好,也不比一個凡人壞,有我的遜順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兇戾;我在我無限的求真求美的夢裡,也在我脆弱不堪一擊的人性裡。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這裡。」

我在,意思是說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裡。

幾年前,我在山裡說過的一句話容許我再說一遍,作為終響:「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樹在,山在,大地在。

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作者 張曉風,生於1941年,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江蘇銅山人。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大學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出於免費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2246089872@qq.com,核實後立即刪除。

經典散文名著(公眾號:neihanyoumo) 每天帶來不一樣的收穫,喜歡我們請關注本公眾號並分享給朋友 家人 同事 同學 感謝您的支持!!!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華人世界最溫柔的一支筆」丨張曉風治癒系暖心散文來了
    曉風過處皆生活,溫柔時光裡的小確幸,悠悠歲月裡的一回眸。(新書實拍)「張曉風散文系列」共五本,分別為《他曾經幼小》《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我聽到你唱了》《故事中的風沙與皮箱》《細細的潮音》,是張曉風半個多世紀散文創作生涯的集中體現,廣羅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閱讀欣賞和收藏價值。
  • 張曉風散文名句精選
    《張曉風散文集》。張曉風是「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稱其散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是不是這樣的文字才配讚美她的文筆呢?我讀她的作品,最大的感觸就是無論是什麼,經她的筆潤過之後,就會與眾不同。記得有一篇《炎涼》,一張竹蓆會在她的筆下變得又有質感,又有溫度,結尾處更是緩緩道來「讓蓆子在該鋪開的時候鋪開,在該收卷的時候收卷,炎涼本來就是半點不由人的。」
  • 隔花:張曉風散文精選,《見字如面》歸亞蕾動情朗讀
    張曉風《隔花》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張曉風散文精選;《見字如面》歸亞蕾動情朗讀;作者簡介張曉風,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祖籍江蘇銅山,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臺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
  • 散文作家張曉風: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
    近年來她更是身體力行投身環保運動,為文疾呼,她認為,「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有才華的人還會繼續寫作,然而眼前這塊溼地不去爭取,就要馬上被埋起來了,故推廣環保比創作更迫在眉睫,但兩者同時也是共存的。」近日,在專程攜帶父親之相關黃埔物件參加「驚濤偉岸——黃埔軍校90周年致敬展」之前,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在深圳歡樂海岸布展現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
  • 張曉風:選我的文章進教材,但出版社從沒付過我稿費
    與一代人的考試記憶緊密相連,使得張曉風的散文容易陷入被標籤化的境地。她的文學形象也常常與「溫暖」、「勵志」、「雞湯」這些頗為可疑的字眼聯繫在一起。許多年輕讀者結束學生生涯之後, 便再沒有讀過她的作品。但在這些標籤背後,張曉風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她的文學寫作不僅局限在散文領域,更橫跨小說、戲劇。有一段時間,她還借用「可叵」的筆名在臺灣的報章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風潑辣的時評文章。
  • 張曉風:「椄」這個字
    我就教於這位宜蘭農友的是某種嫁接在茄株上的小西紅柿,茄子在這場行動中有個專有名詞叫「砧木」,有了砧木撐腰,結出來的小西紅柿不知怎的非常細緻、柔韌且甜美。  我以前雖在農藝書上看過這種神奇的藝術,但跟農人兩下對談,並作實際求證,卻是第一次。我還問他:「兩株交嫁,小西紅柿的莖是斜切的嗎?」
  • 張曉風推出散文集《於無色處見繁花》特別收錄《見字如面》《朗讀...
    有人說,讀張曉風的文章,總能讓人聯想到讀宋詞的感覺。近日,中國臺灣散文作家張曉風推出散文集《於無色處見繁花》,由天地出版社於出版。這本書收錄了張曉風五十年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編者把它們分成四輯,每輯都有不同的主題。其中不乏張曉風學者的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以及《生命,以什麼單位衡量》、《只因為年輕啊》等散文。
  • 作家張曉風:懂古文比懂英文還重要
    近年來她更是身體力行投身環保運動,為文疾呼,她認為,「我死了之後,這個世界有才華的人還會繼續寫作,然而眼前這塊溼地不去爭取,就要馬上被埋起來了,故推廣環保比創作更迫在眉睫,但兩者同時也是共存的。」近日,在專程攜帶父親之相關黃埔物件參加「驚濤偉岸——黃埔軍校90周年致敬展」之前,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在深圳歡樂海岸布展現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張曉風,筆名有曉風、桑科、可叵等。
  •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帶給我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教育思考
    孩子成長寄託著家長的期盼,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每一位教師要善待天真可愛的孩子我曾經執教過七年級的一篇課文《行道樹》,它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一篇帶有哲理性的散文,「行道樹」為了神聖的事業犧牲了自己舒適的環境,從茂密的森林移居到城市
  • 青年人這樣質疑宗教,張曉風的回應一針見血 | 因信說話II No.12
    【因信說話】S2:E12 張曉風寫給青年讀者瑩瑩的信「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你是否已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這些優美而深邃的詞句,出自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張曉風女士。張曉風有「現代陶淵明」的美稱,她的文字有非常深厚的國學底蘊。不僅如此,她還是一位充滿信仰情懷的作家,文字中亦充滿對生命的關懷。
  • (乾貨)有人問張曉風怎樣學會寫作?她的答案意外又有道理!
    乃至我偶爾會覺得,自己一介平凡之身,會不會唐突了沉睡的靈魂。我知道,這源於骨子裡對文字深深的喜愛,雖然現在沒有過大的成就,但仍執著於鍵盤觸摸的感覺,對寫作也有類似的執念。昨天看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裡邊有一篇文章是記錄張曉風回答如何寫作的問題,頓豎起耳朵,想攫取一二迷津。然而,她的回答和我想的如出一轍。
  • 張曉風「驚天一跪」 動搖不了馬英九決心(圖)
    羅智強表示,張曉風四月初曾就二○二兵工廠沼澤及綠地保存寫信給馬英九,馬英九理解張曉風的關心與出發點,昨天實地了解後,還親自致電張曉風,說明相關狀況。  稍晚馬英九召集「府院黨」五人小組會議,指示「環境生態與國土發展等各面向,都要兼籌並顧」,並要求「行政院」邀集民間人士組成監督小組或委員會,監督開發計劃的執行,力求透明化,期盼相關作為能取信於民,並安排記者實地參訪。
  • 中班語言活動:散文欣賞——筍娃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語言活動:散文欣賞——筍娃   活動目標:   1、欣賞散文,感知散文優美、寧靜的意境美,感受小筍娃的活潑、稚拙美
  • 散文欣賞:我愛我一無保留的絕望(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散文欣賞:我愛我一無保留的絕望(雙語) 2012-11-15 13:30 來源:普特英語聽力 作者:
  •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
    除卻詩歌,余光中的散文風格獨特,自成一派。梁實秋曾言:「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行雲流水間,你不經意就會捕捉到字裡行間時時透出的詼諧,忍俊不禁。《名家散文珍藏·余光中散文》收錄的作品,將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余光中,幽默風趣,甚至不羈的一面。
  • 湖北省黃岡市2019年中考語文作文:青春歲月,我與奮鬥相約
    青春歲月,我與__________相約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後作文。②結合個人生活經歷,選取真實的生活片段,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記敘文;或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感,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寫記敘文要求文章敘事清楚,結構完整,內容充實;恰當運用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寫出真情實感。④寫散文要求敘事或抒情線索明朗,感情真摯。
  • 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湘陰傳道——她是那「最溫柔的一支筆」
    11月15日,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走進湘陰縣知源學校報告廳,作了一場以「張曉風講文化與讀書」為主題的講座。該校初中部師生、湘陰縣新華書店工作人員、縣作家協會成員等近1500人聽取講座。 張曉風從事國學教授及文學創作40餘年,被譽為近50年華語文學「最溫柔的一支筆」。有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教科書,如《行道樹》《我喜歡》等。余光中先生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
  • 美文欣賞:精美元旦散文賞析
    在過兩天就是元旦了,在這一年一度的快樂節日裡,我們也為同學們整理了精美元旦散文賞析,供大家欣賞。元旦散文賞析:年年新歲,舊年的腳步正衝向終點。流年匆匆地東去,日子似流水靜靜地不斷流過。新的一年正站在起點上。
  • 10句張曉風名言,句句短小精悍,易記易懂易學,寫作文不可錯過
    (張曉風)適用於「漠然」、「不關心(不在意)」、「(不被)需要」等主題。比如,寫「不關心(不在意)」主題時,可以像李寨主這麼用:「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所以,古代皇帝怨恨一個妃子,最嚴酷的懲罰不是賜死,而是打入冷宮。賜死是一時痛苦,而打入冷宮是終生的折磨。因為,處於冷宮中妃子,無人關心,也不被關注,縱然還苟且活著,卻比死了還難受。」
  • 散文欣賞:追憶曾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散文欣賞:追憶曾經(雙語) 2012-11-15 11:58 來源:普特英語聽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