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宋中期的又一次重大帝統更迭;
開創「仁宗盛治」在位四十一年的宋仁宗趙禎,卻一直沒能生育出子嗣繼承他千秋大業,這無疑讓仁宗感到遺憾。而這個遺憾也把宗室子弟,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趙元份的第三子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曙推向了大宋帝王寶座,趙曙就是後來的宋英宗;宋英宗的繼位可謂一波三折、著實有點無奈,因宋仁宗早年無子,景祐二年(1035年)幼年的趙曙就被仁宗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后撫養;可是趙曙在皇宮內沒待幾年,寶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親生兒子趙昕(其實是仁宗第二子,長子趙昉出生即夭折)出生,趙曙也被送出皇宮又重新回到生父趙允讓身邊。
宋仁宗
正當仁宗感嘆江山社稷終於後繼有人之時,次子趙昕和三子趙曦卻相繼於康定二年(1041年)、慶曆三年(1043年)夭折;大臣們從江山社稷穩定考慮,都勸諫仁宗早立繼承人,仁宗一再推脫;嘉祐四年(1059年)汝南郡王趙允讓去世,朝廷追封其為濮王,諡號安懿(故趙允讓又稱濮安懿王);於此同時,晚年宋仁宗的身體也每況愈下,許多大臣都勸諫仁宗早立皇太子定國本,仁宗還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子嗣承繼大統,這個時候後宮妃嬪又傳來懷孕的消息,仁宗非常高興以此為由、一再推遲大臣們選立繼承人的提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後宮妃嬪順利產下皇子,但是是個女孩。朝廷給趙曙加授官職,但趙曙以正在守喪期間為由拒絕一再推辭朝廷授予的官職;身體每況愈下的宋仁宗在宰相韓琦以及包拯、範鎮、司馬光等大臣一再勸諫下,終于于嘉祐七年(1062年)立趙曙為皇子,趙曙不但不高興反而一再推辭當皇子,最後仁宗不同意,趙曙才進宮做皇子,臨行前,他還囑咐府裡人:「好好照看我的房屋家裡,以後皇上有了後嗣,我就回來」,趙曙為人篤孝、節儉不僅在於他對自己的生父,還在於他對待晚年的仁宗、服侍照顧仁宗,直到仁宗病逝。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病逝,召命皇子趙曙承繼帝位,這就是宋英宗;
繼位的英宗趙曙曾想為仁宗守喪三年,但遭到大臣反對,才打消了這個念頭;英宗繼位不久就生病,曹太后垂簾聽政,宦官挑撥兩宮關係,幸而大臣韓琦和歐陽修等人調解緩和兩宮矛盾,不久英宗病體康復,曹太后歸政。而關於宋英宗給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和稱號問題,在朝廷內外引起了激烈爭執,史稱濮議之爭,以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司馬光為首的「皇伯」派主張英宗趙曙稱生父濮王為「皇伯」,以韓琦、歐陽修為首的「皇考」派則主張英宗趙曙稱生父濮王為「皇考」,這次事件背後除了有英宗的情感因素外,實際是英宗與曹太后(仁宗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與衝突,最終曹太后同意英宗尊生父趙允讓為皇考,濮安懿王趙允讓稱「皇」,他的三位夫人(英宗生母仙遊縣君任氏、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則並稱為「後」,但是宋英宗僅僅在位四年就病逝,根本沒時間來得及給父母上諡號,所以趙允讓的諡號仍為「王」,三位妻妾則並稱「王夫人」;英宗在位時間很短政績也就不突出,不過司馬光能編修《資治通鑑》,最終在英宗子神宗朝編篡成,最初卻離不開宋英宗的重視與召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禮議尊號之爭歷代似乎都有過,幾百年後的大明王朝更是爆發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更是倔強任性,因大行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早逝無子,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以藩王嗣子入主帝位,關於給生父興獻王的尊號,更是在朝廷上引起了激烈衝突,還引發了「左順門慘案」,最終這次事件以嘉靖帝的勝出告終,嘉靖帝不僅完成了從武宗朝到世宗朝的權力交接過度,稱生父興獻王為「皇考」,興獻王也成了獻皇帝,最終還被供入太廟成了「明睿宗」,也正因如此,本是明太宗的朱棣也因「昭穆」太廟制度成了明成祖朱棣;明世宗嘉靖帝:「我管我爸叫爸,哪能叫伯父啊?」.....
明嘉靖帝
二、北宋的三次重大帝統更迭;
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改元建隆元年),到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北宋滅亡,北宋王朝有過三次帝統重大更迭:第一次是北宋從太祖創建,「燭影斧聲」太祖離奇暴斃,太祖成年的皇子未能承繼大統,太宗靈前繼位;北宋經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大宋王朝步入興盛;然後仁宗無子、英宗繼位,歷經神宗、哲宗進入王朝的中期,雖然北宋王朝充滿隱患但王朝一直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最後一次帝統重大更迭,正是元符三年(1100年)25歲的宋哲宗趙煦病逝,因哲宗無子,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端王趙佶繼位,這就是歷史有名的極具藝術天賦的書畫藝術皇帝宋徽宗,也正是這位皇帝窮奢極欲、寵信奸佞把北宋王朝快速帶向了滅亡。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大軍兵臨城下,宋徽宗禪位給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次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都城東京(即東京開封府,也稱汴京),宋徽宗與宋欽宗趙桓以及宗室一起被金人擄去;在外勤王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同年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登基稱帝(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宋徽宗
三、北宋皇帝關聯大事件;
太祖(北宋開國,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太宗(滅北漢)、真宗(鹹平之治、澶淵之盟)、仁宗(仁宗盛治、慶曆新政);英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神宗(熙寧變法即王安石變法)、哲宗(收取青唐、兩敗西夏);徽宗(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靖康之變、北宋滅亡),欽宗(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