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侄女周秉德:最難忘,我記憶中的伯父和與他有關的六件小事

2020-12-22 騰訊網

周秉德是周總理的長侄女,因為總理一生無兒無女,所以與總理相處過十幾年的她才成了70周年國慶為總理舉牌的人。

周秉德是周總理三弟的女兒,很有意思的是,因為周家四代都盛產男丁:周總理祖父親兄弟5人,沒有女性;周總理父輩親兄弟4人,又沒有女性;到了周總理自己這一輩是親兄弟3人,還是沒有女性。所以周秉德成了周家直系四代中第一個千金。

12歲那年,周秉德就來到了周總理身邊,此後,一直到出嫁她都生活在無子嗣的周總理夫婦身邊。她管周總理叫伯父,管伯母叫七媽。

接受媒體採訪時,周秉德曾回憶過與總理有關的6件小事。其中一件便是她剛來北京時,總理伯父的一次特殊要求。

當時他們全家是因為工作遷移到北京的,可剛到北京,周總理就找到了父親的領導提了一個特殊要求:父親、即總理弟弟的職位一定要儘量低、待遇儘量少。

講起這段過往時,周秉德眼含淚花道:「後來父親做的是工會、倉庫的一般科員,我家的房子就非常小,兩間西曬、不通風的小平房,加起來也就20平米。」

周秉德在回憶中還講了一件極小的事,她說一次在飯桌上吃飯時她看到苦瓜綠油油的便夾了一筷子,可因為覺得苦,她便不再吃。周總理見了後放下筷子認真對教育她道:「不吃苦瓜不能吃苦,不吃辣椒不懂得幹革命。」

在講述求學生涯時,周秉德還說,自己雖然住在中南海,可她卻從來都是和大家一樣坐公交車上學。可因為當時班上的同學很多都有車子接,她便也在有行李要拿回家時借了一個信封給七媽寫信說:「有換洗衣被要拿,請派車來接。」

下午,衛士叔叔來時,周秉德發現他只騎了自行車。找到她後,衛士便將衣被馱在自行車上,見東西實在裝不下,他才不得已在門口叫了兩輛三輪車。

這件事後,七媽還教育她說:「車是伯父工作用的,你們是普通老百姓,不能搞特殊化。」

也是自這以後,周秉德便再也沒有提過要車的事,只每天坐公車上下學。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不管去哪,只要不趕時間,她一定會坐公車。

人說,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來由家庭教育決定,周秉德更是如此。無論身在哪兒,做何事,她永遠是謙恭有禮的模樣。這一切也是周總理最初教育的結果,周秉德永遠不會忘記伯父曾對自己的一次批評,正是這次批評,給她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有一天清晨,周秉德在院子裡看書,可她怎麼也沒想到的是,伯父周總理竟突然走到他跟前說:「解放軍戰士在打掃庭院,你怎麼能一個人在這裡看書?」

周秉德聽完後,立馬放下書本和叔叔們一起打掃衛生。此時的她才意識到,自己的伯父雖然是總理,但她並不會因此有任何特殊。

若真硬要說有什麼特殊,那大概就只有能較普通人經常看到周總理這一個了。但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與周總理相處的十幾年裡,總理陪他們的時間並不多,因為他總是夜以繼日地工作。

周秉德說,因為伯父總是忙,走路快,吃飯快,他們甚至都不能好好聊天。因為見伯父太忙,七媽還經常給她們姐妹派特殊任務:去接伯父回家並和她和妹妹一起散步。七媽這樣做,只因為:她希望終日操勞的周總理,能有時間活動一下筋骨。

因為操勞過度,晚年的周總理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可他依舊一刻也不肯放下他的工作。後來,他終於病倒住院了。周總理住院時,周秉德並不知道他的身體已經快不行了。她見到伯父後還開心地說:「您平日忙工作,沒時間休息,這下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

周秉德並不知道,即便在住院,她的總理伯父也並未好好休息,他依舊時時刻刻為人民的事操心,甚至還曾在醫院裡處理公務。

1976年1月8日,對於周秉德而言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天,那天她在廣播裡得到了一個噩耗:周總理因病去世了。當即,她便暈倒了,她怎麼也沒想到伯父會這麼突然離開他們。

周總理過世後,周秉德提出想要一件伯父生前的貼身衣物作為紀念。後來,她如願得到了一件伯父平時經常穿的衣服,可當她拿到衣服時她卻哭得像個淚人。她怎麼也想不到,作為總理的伯父,衣服上竟會如此多的補丁。

周秉德後來才知道,不僅衣服,總理的毛巾、手絹、紗布等也從來是補了又補的。如今,那件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的總理貼身衣物,依舊被她珍藏著,也提醒她要艱苦樸素。

在被問到七媽與周總理的感情時,她說:「你們看到的七媽在伯父死時親吻他的圖片是真的,他們的感情真的就有那麼好。」

周秉德說,伯父與七媽是典型的一生一世一雙人。他在回憶中還講述了一件關於他們的小事,有一次,周總理伯父外交回來見到七媽,七媽打趣說:「老頭子,你在國外跟年輕姑娘又握手又擁抱,這些我也要有。」

周秉德笑著說:「伯父聽完後,竟不顧周圍有很多人徑直走過來摟著七媽親了幾口。」

伯父與七媽的感情,一直是周秉德學習的模樣,她打心眼裡覺得:他和她,是世間伉儷最好的樣榜。成年後,她也與丈夫沈人驊演繹了和伯父、七媽一樣的「一生一世一雙人」。

只是,相比伯父和七媽,周秉德和沈人驊是生在盛世,而這盛世,是他的總理伯父和無數先烈用心血換來的。周秉德說,她多想伯父能親眼見到今天的中國啊!對啊,若他能親見,他該何等欣慰!

相關焦點

  • 周恩來侄女憶伯父:從不動用職權搞裙帶關係(組圖)(全文)
    」訪談,邀請周恩來兩位侄女周秉德和周秉宜女士以及前禮賓司參贊馬保奉講述周總理鮮為人知的往事,傳遞屬於中華民族的中國魂。 親者嚴,疏者寬當回憶周總理如何對待家中晚輩時,周秉德和周秉宜兩位老人異口同聲:「當然是從嚴了。親者嚴,疏者寬。」周秉德回憶道:「小時候我在幹部子弟班上學,每到周六放學,看到別的孩子家裡都有車來接,心裡很不平衡。
  • 【紅色記憶】周秉德追憶伯伯周恩來——「我們從未辦過『一句話...
    穿了20多年的補丁襯衣、只穿過一次的紗布襯裡布鞋、送給侄女伴她在內蒙古20多年的軍大衣……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內,眾多與總理有關的文物中,有幾件衣物乍看毫不起眼,背後的故事卻令人動容。7月31日,「紅色記憶」採訪組在淮安採訪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聽她講述文物裡蘊藏的總理品格和感人家風。
  • 周總理侄女一行8人到邢追憶親人(圖)
    周總理的親屬與白家寨村民親切交談。冀保珍攝  本報駐邢臺記者 冀保珍  踏著40年前周恩來總理視察地震災情時的足跡,周總理69歲的侄女周秉德等一行8人來到邢臺。這幅國畫由著名畫家周思聰於1979年創作,生動地再現了周總理在地震災區慰問災民的場景。當解說員說到「災區人民在等待著,等待著重建家園後,總理能再來」時,大姐周秉德的雙眼溼潤了,她輕輕地拭去眼角的淚水。  「這幅畫裡面,伯父的眼神既有關愛,又有焦急,真的十分傳神。伯父就是這樣,心裡只想著群眾,希望大家能夠重建家園,過上好日子。」周秉德動情地說。
  • 周恩來鄧穎超書信圖片展上,侄女周秉德談年輕人婚戀觀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出席活動並發言周恩來總理侄女、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會長周秉德,南開中學理事會理事長孫海麟、黨委書記李軼、南開中學校長劉浩,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廖心文、閆建琪、費虹寰等有關領導,鄧穎超特型演員黃薇,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覺悟社紀念館、天津博物館的代表,周恩來鄧穎超的部分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等出席了活動
  • 周恩來侄女講述總理家風:從不辦一句話的事
    周秉德講述總理家風 穿了20多年的補丁襯衣、只穿過一次的紗布襯裡布鞋、送給侄女伴她在內蒙古20多年的軍大衣……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內,眾多與總理有關的文物中,有幾件衣物乍看毫不起眼7月31日,「紅色記憶」採訪組在淮安採訪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聽她講述文物裡蘊藏的總理品格和感人家風。 告別世界,一國總理全身上下沒一件新衣 「伯伯去世後,他的衣物被整理分給親屬和工作人員。送給我們家的由我分配,我把伯伯的遺物分成7份,媽媽和我們兄弟姐妹6人各留一份。」
  • 周秉德:居住中南海15年,婚後曾隨夫離開北京,9年後才調回工作
    眾所周知,周總理夫婦一生無兒無女。因此,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便成為了陪伴周總理夫婦最密切的晚輩。對於周總理建國後生活上的點滴細節,周秉德可以說是最為直接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周秉德是周恩來三弟周恩壽的長女。說起周恩壽,他也是一個和周總理一樣,是為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 不僅是血緣的傳承——周秉德回憶伯父周恩來(01)
    周秉德,周恩來侄女。1937年生於哈爾濱。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任北京市朝陽區小學教師,後在朝陽區委宣傳部、西安工業局、貴州零六一基地工作。1974年起任北京市外貿局科長、處長。1988年調入華聲報社,任副社長。1994年任中新社副社長。1998年起任全國政協第九屆、第十屆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2008年退休。
  • 不僅是血緣的傳承——周秉德回憶伯父周恩來(4)
    後來我的這位姑父範長江在河南五七幹校的井裡被發現,人們都說他是自殺,但我姑姑不相信:一個星期以前範長江還讓家裡給換眼鏡、帶搪瓷盆的,怎麼可能會自殺呢?但是後來這件事也沒有搞清楚,最後毛主席給他平反了。對此,我也感到非常愧疚,但沒有辦法,我太了解伯父了。伯父和我告別在我的記憶裡,伯父總是特別匆忙,走路快,吃飯快,難得能跟我們好好聊天。
  • 揭秘周恩來侄女曲折婚事 周秉德講述「紅牆內」的青春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原委員、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是周恩壽的長女。她的少年和青年時期,曾跟隨伯父周恩來和伯母鄧穎超共同生活了15年之久。一個中午,記者如約走進一套老式紅磚公寓。精神挺好的周秉德談起在中南海度過的難忘歲月,談起伯父伯母對自己的關懷與體貼及教誨,顯得那麼的激動與忘情,時而激昂,時而沉思,恍然回到了西花廳歲月。
  • 周秉德:周恩來的儉樸衣著曾感動國際友人 被效仿終生
    周總理侄女周秉德曾做客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與我們一同緬懷周恩來總理。周秉德說,周總理的儉樸衣著曾經感動了日本的一位友人,並且被其效仿終生。周秉德在訪談中說,在沒和日本建交之前,周恩來總理非常注重民間外交,跟很多國家都有民間外交的往來,跟日本的一些高層人士,社會人士或者是經濟界的人士,都有一些來往。有一位叫岡崎嘉平太的日本老人,是很有實力的社會高層人士,和總理特別談得來,和總理見了幾十次面,經常有交往。一次周總理從辦公室裡出來到客廳裡面去談話,岡崎嘉平太先生發現,一國總理怎麼還戴個套袖,問這是什麼東西。
  • 央視《經典詠流傳》講述周總理與東湖故事
    1月9日晚的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經典傳唱人、歌唱家廖昌永與女兒廖敏衝一起唱響了這首詩歌,緬懷周總理,並向大家講述了周總理與東湖櫻花園的故事。節目中,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作為嘉賓來到了現場,看到周秉德胸前的「為人民服務」徽章,廖昌永深受感動:「我想起了我的恩師周小燕老師。90歲的時候,人家採訪她,說你怎麼那麼拼命?
  • 傳承建設好家風在時代浪潮中行穩致遠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在我們的文化中,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家風觀念。在我了解和聽到的故事中,周恩來總理的家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7月7日,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攜手首開集團慰問並向社區街道一線物業服務人員捐贈防疫物資,我作為媒體記者受邀參加。會上,周恩來侄女、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創始會長、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回憶了先輩精神。
  • 《經典詠流傳》廖昌永講述周總理與東湖櫻花園的故事
    1月9日晚,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節目《經典詠流傳》中,經典傳唱人廖昌永和女兒廖敏衝一起,唱響了周恩來總理這首飽含對春光無限熱愛的詩歌,並向大家講述了周總理與東湖櫻花園的故事。經典傳唱人廖昌永和女兒廖敏衝唱響周恩來總理的《春日偶成》。
  • 一條枕巾、三付飯費,周總理的這些故事,每個人都該好好看看!
    奮戰在水庫工地的千軍萬馬中,有一支由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領導幹部三百多人組成的勞動隊伍。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到了施工現場,水庫指揮部的負責人剛剛說出「我們熱烈歡迎首長……」站在隊伍裡的周總理立即糾正他說:這裡沒有首長,沒有總理、部長、司局長的職務。在這裡,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 一位總編輯的少年剪報情懷:人生崇拜的第一個人是周總理
    新書發布會現場出席當天會議的有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侄子周秉鈞及子女,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及親屬毛澤東的外孫王效芝、劉少奇的女兒劉愛琴、朱德的女婿劉建、彭德懷的女婿袁士傑、陳毅之子陳昊蘇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發言
  • 周總理宴請國內外賓朋的餐廳 今天重新掛上「北京老字號」招牌
    有著近80年歷史的萃華樓,還留下許多與周總理有關的佳話!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在萃華樓宴請外賓,本來想要點一道油燜大蝦,但是覺得油燜大蝦帶蝦殼,客人吃起來不太方便,就和萃華樓廚師商量,將大蝦的殼去掉,還帶有微辣的口味,被稱作炸烹大蝦,沒想到這道菜深受外賓歡迎。宴席結束後,總理親自到後廚,當面感謝為賓客們提供美味佳餚和耐心服務的廚師。後來炸烹大蝦就成了萃華樓「周公筵」的主菜。
  • 充滿溫情、恪守孝道、禁止特權 周總理的家風不簡單
    在戰爭年代,他把父親接到身邊養老送終。裝著父親遺像的皮夾,他始終貼身帶在身邊幾十年。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他想起早已去世的母親,含著眼淚說:「35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