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土壤,滋養代代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在我們的文化中,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家風觀念。在我了解和聽到的故事中,周恩來總理的家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7月7日,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攜手首開集團慰問並向社區街道一線物業服務人員捐贈防疫物資,我作為媒體記者受邀參加。會上,周恩來侄女、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創始會長、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周秉德回憶了先輩精神。
「伯父伯母從我們小時候就教育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特殊化的思想,小時候是普通學生,長大了以後就是普通勞動者。他連普通幹部都沒有講,他說你們長大了以後,就是普通勞動者。」周秉德這樣回憶到。
在周秉德講述的周恩來總理的家風故事中,有一件事讓人印象頗深。「他住的西花廳的老房子都是大青磚,很潮溼,伯父和伯母經常腿疼。有一次,秘書趁他們去外地開會時給室內裝點一新,伯父回來後大發雷霆,堅決不住。」周秉德說,周恩來總理為此兩次主動在會議上做檢討。
領導幹部重視家風建設,不僅關係到我們的社會關係底蘊,更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周恩來總理的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典範。「周總理沒留下任何財產,但卻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家風。」在《我的伯父伯母周恩來鄧穎超》一書中,周秉德對周恩來總理的家風進行了許多記錄。
進入新時代,家風建設又有新要求。其中,《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將廉潔齊家列為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規範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既是對黨員領導幹部的要求,也構成了新時代我們的社會關係底蘊的底色。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建設好家風首先要處理好個人與時代、民族和國家的關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口口相傳的經典,字裡行間充滿了家國之情,背後是家風的深厚滋養。今年年初以來,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抗疫鬥爭,醫務工作者、黨員幹部、環衛工人、社區志願者和一線物業服務人員等堅守崗位,湧現了無數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事跡。
建設好家風重在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生態、達成平衡,每位家庭成員都要發揮表率作用,互相激勵。周恩來總理曾制定了「十條家規」,包括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出差順路看看;來者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錢,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夥食費;不許動用公家汽車;生活要艱苦樸素等。周秉德說,這些要求對她產生了深遠影響。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只有這樣,每個人、每個家庭、整個國家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