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松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大規模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資料圖片)
有人把MOOC形容成高等教育的「海嘯」,MOOC確實為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戰略思考和新的機遇,但是,MOOC的效果到底怎麼樣?接下來該怎麼發展?發展前景到底如何?實際上還是存在爭議的,現在還處於草創期和探索期。
MOOC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兩個。第一個是,一般高校或社會大規模人群能否以及如何利用MOOC顯著提升學習者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水平?第二個是,一流高校能否以及如何利用MOOC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目前看來,MOOC對第一個挑戰具有天然的優勢,應該比較樂觀;第二個挑戰是「硬骨頭」,受到的質疑比較大,也是我們更加關注的。
我認為,一門MOOC課程是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兩個最關鍵的因素。第一,也是最決定性的因素,名師。就是一定要最好的教師上課。同樣的課程由不同的老師上,效果會有霄壤之別,尤其是通識教育類和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如果沒有好的老師,開課反而有副作用,還不如不開。第二,技術平臺。要在技術上保證在線學習MOOC的學生真正有上課的感覺,讓他們感覺不是在看視頻,而是仿佛置身於生動的課堂之中。增強線上學生這種「上課」的感受,應是MOOC的技術設計要點。
根據我的觀察和總結,MOOC在技術層面具有五個基本特徵:
特徵1:以「短視頻(一般10分鐘左右)+ 交互式練習(interactive exercises)」為基本教學單元的知識點/知識體組織模式和學習模式。這一特徵要求我們要把知識的顆粒度做到比較小,便於「碎片化」學習,也有利於學生記憶與理解。這些「碎片化」的基本教學元素構成了一個動態可控的有機體,使得各種學習材料在在線學習過程中被及時調動起來,學生對學習節奏具有一定的控制權和主動性。
特徵2:交互式練習的即時反饋。MOOC課程的學習者很可能是社會上的海量人群。一般很難像校內課堂一樣安排助教對學生作業及時批改。基於機器自動評判和打分的交互式練習即時反饋技術在MOOC教學過程中於是便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在按照課程要求完成習題並提交答案後,MOOC技術平臺應立即對其正確性予以評判並打分——這種方式擺脫了傳統在線教育模式中單向提供學習材料和灌輸式學習的局限,顯然會有助於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於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督促學生學習。
特徵3:基於「學習大數據」的個性化服務。原則上每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全部學習對象(包括短視頻、交互式練習等)的全部學習行為都會被MOOC技術平臺自動記錄下來。數以百萬計的學生在線學習的相關數據將會匯集成「學習大數據」。通過系統性的數據挖掘,教師可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能及時進行反饋指導及「推薦」學習資源,可持續改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實現「因材施教」式的個性化學習服務。
特徵4:依託網絡學習社區的互動交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在學習社區的互動交流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另一個是依靠學習社區的群體智慧,部分地解決機器難以處理的較為複雜、靈活的交互式練習自動評判和打分問題。比如說,當學生完成並提交了一篇分析性文章時,機器無法自動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依靠社交網絡的功能,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判和打分。「學生自己評判自己」的結果有些是靠譜的,有些是很不靠譜的,而那些經常給出靠譜評價的學生將在社區中贏得「口碑」,從而在評判過程中逐漸擁有更多的權威。
特徵5:如校內課堂般的線上課程組織方式。MOOC課堂試圖給學習者營造一種校內課程類似的學習環境,如按周上課,學生需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與進度,要按時完成作業、通過各種測驗等。
顯然,在MOOC技術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有很多新技術可以融合進來,也有不少前沿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那麼,在中國發展MOOC應該注意什麼呢?我想講四句話,每句話中都包含一個「最」字。第一,要以最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基礎。僅僅是優質教學資源,我認為檔次還不夠,一定要是最優質的,這樣才會形成如水銀瀉地般的輻射效果。第二,要以最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這一點通過前面的論述已經很清楚了。第三,要以最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包括微視頻、學習對象、學習大數據、個性化學習等,體現了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第四,要以最大化中國教育利益為目的。我們所關心、所服務的主要對象應該是國民,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終身學習者。
2012年被稱作MOOC元年。MOOC剛剛出現之際,國內外輿論一時沸沸揚揚,我腦海中不由地「蹦」出了兩句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傳統課堂好像要沉下去似的。但我並不這樣認為。MOOC是一種重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創新平臺,它會放大、優化傳統課堂,但在可預期的未來絕不會取代傳統課堂。MOOC會對平庸的大學形成巨大的壓力,甚至是生存壓力,但拒絕平庸、順變求新的傳統意義上的大學依然會非常好地運作。
在高等教育的天空中,太陽會照常升起,雖然它升起的時候,境界可能已經全然不同,因為在MOOC的框架下,許多新手段會促使大學的傳統教育方式發生某些質的變化(如「翻轉課堂」),但整個格局應該不會根本改變。對待MOOC,我們一方面要抓住機遇,積極開拓,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樂觀,一哄而上。
(本文根據孫茂松在「2013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中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