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杏」這個名字,估計會是媽媽們在英語啟蒙路上最早接觸到的一個。
只要在網上買英語繪本,我們大概率都會看到「廖彩杏推薦」,「廖彩杏書單」這樣的字眼。
作為好奇媽媽,當然就會想弄清楚廖彩杏是誰,她英語啟蒙理念是什麼,廖彩杏書單是什麼,以及有沒有具體的使用方法。
這些問題,最終在廖彩杏自己寫的《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這本書中都找到了答案。
如果你也想對「廖彩杏書單」了解得更加深入一點,這份讀書筆記一定對你有幫助。
「有聲書英文學習法」創始人,「廖彩杏書單」制定者。
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和中正大學外文研究所,曾任英語教師。
廖彩杏的雙胞胎兒女一直在中文環境裡接受教育,5歲開始學習英語。女兒8歲就能讀完英文版《納尼亞全集》,共7本書。兒女10歲均能通讀霍金撰寫的少年科幻小說。11歲女兒參加託業考試,獲得985分的高分,差5分滿分,其中聽力得到滿分。
1. 不必背單詞,不必學語法,不必上補習班,不必中文翻譯。即使在家裡的主要溝通語言是中文,就算爸媽的發音不夠標準,只要讓孩子身邊經常有插畫優美、故事有趣的英文繪本,持續播放這些英文繪本生動、精緻的有聲故事,按播放記錄表上順序播放並執行打鉤,讓英語自然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假以時日,孩子的英語種子終會萌芽。
2. 利用英文有聲書,掌握「定時、定量、循環」的原則。
廖彩杏的一對雙胞胎孩子在英語啟蒙的5年時間裡使用過760本英文有聲故事書,她從語言學角度上,甄選出了最能奠定英文基礎、培養聽故事興趣的130本英文故事書,形成了「廖彩杏書單」。
廖彩杏希望即使是非英語專業畢業的家長,也能通過一份循序漸進的聆聽書單,一步步帶領孩子邁入英語殿堂,所以把書單設計成了便於執行的「52周130本有聲書播放記錄表」供家長使用。
「有聲書播放記錄表」,以每個月為大單元、以每一周為小單元,一周選播3-4本英文書,合計一個月播放12-16本書,之後兩周再將上個月的有聲書重複播放一次。用52周即一年的時間,累積聽完130本有聲書。
在每日的時間安排上,廖彩杏家裡的雙胞胎從5歲開始,平均一天3次,每次30分鐘,一年累計聽120-150本有聲書。
幼兒一開始是通過耳朵來學習的。
英文初級故事裡的重複句,將重要訊息用容易吸收的形式加以呈現,可以增強孩子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在耳朵之後,才是通過眼睛來學習。
好的兒童繪本幾乎都有一個特色:圖文合一。孩子光看插畫,就能「猜」故事。
從CD朗讀聲中聽到故事脈絡,從重複語句裡抓取內容重點,從與文字合一的插畫中瞧出情節發展,最後連點成線、觸類旁通地了解整體故事的意思。這樣逐漸摸索、默默琢磨、用心體會的習慣,久而久之會成為終身受用的語言推理能力。
有聲書準備好了,只是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的關鍵在於使用有聲書的方式:能夠做到「循序漸進、持續播放」。在日常生活中「按下播放鍵,畫個小鉤鉤」,自然而然為孩子深厚的英文實力打下底子。
全職爸媽,最簡單的方法是按三餐時間播放。一天至少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假日可以增加播放次數。在職父母,可以在接早晨起床後,開車接送孩子的路上,接孩子回家後,夜晚上床前。
只要掌握「材料」(Materials)與「方法」(Methods),學習可以事半功倍。重複句+圖文合一+規律播放有聲CD,能讓英語學習自然、輕鬆,充滿樂趣,而且成果斐然。
「關鍵期假說」常被質疑。
「時間點」不是主宰孩子學習的關鍵,學習材料與學習方法才是影響孩子學習的兩大因素。有了引起孩子興趣的內容,加上激發孩子熱情的方法,自然就能夠讓孩子建立學習動機,樹立正面積極的學習態度。
依賴中文翻譯,等於沒有辦法獨立閱讀,而缺乏自我猜測、推理的閱讀習慣,英文能力其實是非常薄弱且受限的。
精緻的繪本有聲書讓孩子獲得對「聲音」和「圖像」的體驗。從播放簡單的英文故事開始,孩子可以根據插畫明白個大概。沒有母語翻譯,孩子也有能力在自己的摸索下,看懂和聽懂英語故事。
更重要的是,不要急迫地追著提問,或要求他們解釋故事。讓孩子自然地聽、自然地吸收,一切順其自然。
「聽懂故事」與「有能力自己閱讀故事」,其實是兩碼事。
在學習英語初期,孩子的角色是「聽眾」,父母的任務是「提供質、量並重的英語輸入」,讓孩子習慣英語的豐富聲音。
只要把「有聲故事」當做背景聲音,在孩子閒暇或玩耍的時候播放。不必分神去注意文字,反而更能專注於聆聽,把精力集中在聲音信息和對聲音的細膩感受上,更有助於了解故事大意。當有聲書的穿透力抓住孩子的耳朵時,獨特的聲音魅力往往就能吸引孩子翻開書;當圖書插畫的感染力留住孩子的目光時,孩子就能反覆欣賞。
是的,不必先了解語法或認識單詞及音標。基本上是仿照母語的學習方式,「把英語當母語來學習」,強調「整體式的學習」。
孩子聆聽大量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的故事,自然會受到影響,說出各式合情理的句子。耳濡目染,觸類旁通,才是孩子自然而然學會英文的關鍵。
不必太在意孩子是否24小時都處於被英語包圍的學習環境,因為「質」更是關鍵。
每周固定聆聽三本英文書,就能持續接受發音清晰、內容精彩的英語輸入。對優質語言的模仿,遠勝過每天24小時卻膚淺乏味的空洞對話。
誰規定聽故事一定要坐著呢?就讓孩子以他們最輕鬆舒服的姿勢來聽吧!
學母語=每天聽=自然就會=沒有考試=自由自在
想讓孩子把英語當母語來學,就讓英語像母語一樣,隨時隨地都在孩子身邊,可是卻讓孩子感覺不到壓力。
當孩子開始喃喃自語地念、重複地念,或者跟著CD有一搭沒一搭地念、哼、唱時,孩子已經聽進去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起步,是脫胎換骨的前兆。
此時父母千萬別心急,絕對要避免採用抽問單詞、做測驗等方法,別讓令人難受的壓力把好不容易冒出頭的幼苗給嚇回去了。
我經常提醒自己,要有執行的毅力,更要具備等待的智慧。
不建議。最好選擇優秀的英文故事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優秀的英文故事書插畫生動、故事精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雅致的詞彙、豐富的語言結構,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這些有價值的文學要素,是市面上的英文教材裡找不到的。
好書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是無價的。
父母倘若有興趣和時間,還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外文活動,多多益善。
聽英文故事、逛兒童書店、上圖書館、觀賞戲劇表演、用心製作的DVD動畫片、獲取網絡上的免費資源,這些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在生活裡接觸英文,讓英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的考試學科,而是能增加生活情趣的重要工具。
一切深厚實力的的源頭,仍在於穩健踏實的日積月累。每天3次、一次30分鐘,一天一天地持續聆聽有聲書,這才是所有豐碩成果的基礎。
先規律和持續地聽有聲書,奠定基礎之後,再考慮找外教。
「生理年齡」與「英文年齡」是不一樣的。
孩子的年齡或許是五歲、十歲,但若無法用流利的英文掌握一本適合三歲幼兒閱讀的英文童書的內容,我會認為他們的「英文年齡」都是零歲。
美國出版社標示的推薦年齡,針對的是美國境內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然而,我們的孩子不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所以採用美國出版社標示的推薦年齡,實在是幫助有限。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開口說英文,至少有三大原因:
一是傳統的英語教學,總是納入音標學習、單詞背誦、語法記憶,加上不斷的考試與訂正,易使孩子養成「怕犯錯」的心態。
二是中文翻譯的幹擾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孩子接受的英語輸入不夠多、不夠有趣,孩子自然就無話可說。
那麼,什麼可以讓孩子覺得有趣,願意侃侃而談呢?有趣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催化劑。好的故事不只是一本書,還可以是一場遊戲。
父母選擇趣味十足的英文故事書,營造一片孩子可以隨時悠遊的書海,孩子不但可以在無意間學會英文,而且會愛上閱讀。
看完以上讀書筆記,你對廖彩杏的英語啟蒙思想是不是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呢?如果你有新的感想,歡迎留言交流啊~
推薦閱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