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水河由上遊往下遊行走,沿岸風光壯麗,勝景迭出,奔流不息地赤水河似乎總在提醒人們抬頭看看分布在兩岸的酒廠,這些酒廠無論是從古代酒莊文明中繼承而來,還是資本嗅到酒香酒美後扎堆進駐的,在古老傳統釀造技藝中延續而有的釀酒方式,所釋放出的一種美麗香味——「醬香」。在嗅覺、視覺、聽覺和味覺的『混合交響曲』協奏下,茅臺等貴州名優白酒,將會定格每個來到貴州、來到仁懷、來到茅臺的遊客對赤水河的記憶——這是一條釀造美酒的河流。
故,有道是:貴州醬香白酒,以美的名義,以自然釀造「美酒生活」。
天工的格物 以自然賦予醬酒「器度」
醬香型白酒,對貴州來說,註定是天賜的財富。在海拔400米-800米的神秘赤水河谷一帶,聞名世界的美酒茅臺便坐落於此。
「茅臺酒獨特的極端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厭氧發酵等釀酒環境,長期對釀酒微生物進行馴化,各種微生物經過遺傳、變異、消長和衍化等微生物群落的演替,促成了釀酒微生態環境中豐富的耐高溫、耐高酸和耐高酒度等極端微生物的富集。茅臺酒釀造過程中極端釀酒微生物代謝產生多種熱穩定性的酶, 如澱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纖維素酶、葡萄糖甘酶、木聚糖酶、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各種脫氫酶、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及DNA聚合酶等。各極端釀酒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生的酶系在發酵過程產生了茅臺酒獨特的酒體成分,賦予茅臺酒獨特風格和完美品質。」
據專家發表論文《茅臺酒極端環境與極端釀造微生物》描述:茅臺酒獨特的品質與茅臺酒的極端釀酒環境和極端微生物及獨特的釀造工藝分不開。
以茅臺酒為代表的貴州醬香型白酒獨特的釀酒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獨特的地域地質 茅臺酒廠座落的茅臺鎮,地處貴州省仁懷市,位於東經106.221度,北緯 27.511度,海拔高度 400m 左右,面積約8 平方千米。
茅臺鎮周圍崇山峻岭環繞,使其形成一個低谷地帶盆地。由於不同地質形成原因,使茅臺鎮的土壤與其他釀酒環境的土壤有所不同,其為紫砂土,而且土層較厚,一般在50cm左右,有機物含量為1.5 %,碳∶氮=1∶8~9。土壤酸鹼適度,豐富的CN物質及微量元素、良好的滲透性形成為微生物生長的天然培養基,適宜於微生物的長期棲息和微生物群落的多樣化演替。
獨特的釀酒氣候 茅臺鎮獨特的自然地域地質環境形成了獨特的茅酒釀酒氣候環境。茅臺鎮氣候溼潤,冬暖夏熱,年均氣溫17.4 ℃,在夏季最高溫度達 40 ℃多,炎熱季節達半年多,晝夜溫差小;霜期短(年均無霜期達326d);年降雨量為800~1000mm;日照豐富,年日照達1400h之多。
這為茅臺酒的釀造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特殊的微生物群落,是其他環境所無法克隆的獨特茅臺酒釀酒氣候環境。
獨特的空氣和水 茅臺鎮冬暖夏熱雨水少,加上四周崇山峻岭環繞,使茅臺酒生產區空氣流動相對穩定,為廠區空氣中的氣生微生物提供了緩流和沉降的生態系統,為茅臺酒釀酒微生物的富集和生產網羅微生物資源提供了一個氣生微生物環境。
還有,赤水河上遊歷來未受汙染,其水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為茅臺酒的釀造提供了一個優質的水資源環境。
獨特的高溫制曲 茅臺酒大曲生產屬於高溫制曲。制曲選擇在伏天踩曲,此時氣溫高、溼度大。大曲不但培養時間長,而且培養溫度高,其培養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為自然控制,人為控制極少,曲塊在經過40 ℃的堆積發酵,制曲溫度高達58~65 ℃。
獨特的制曲溫度為許多耐高溫細菌和黴菌的生長繁殖及代謝創造了環境。其中,以細菌為主,佔97.8% ;黴菌佔2.2 % ;中無酵母菌。在醬香突出的成品大曲中細菌高達 2.5×107個/g曲,黴菌達8.0×105個/g曲。
獨特的堆積發酵 茅臺酒堆積發酵採用的是在開放式涼堂堆積發酵後,再入窖進行封閉式厭氧發酵,與其他白酒糟醅攤涼加曲後立即入池發酵方式不同。
茅臺酒的高溫堆積發酵過程糟醅堆積溫度可達50 ℃,堆積過程糟醅可充分網羅、捕集生產環境中的大量微生物,彌補大曲在高溫制曲過程高溫對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影響,進行「二次制曲」發酵過程。
與「第一次制曲」不同的是在堆積發酵過程酵母菌數量明顯增多,可達到每克曲上億個,而且參與堆積發酵的微生物群落與「第一次制曲」發酵的微生物群落有較大差異,特別突出的是在堆積過程富集了大量的釀酒酵母。
發酵糟醅經過50 ℃左右的高溫堆積發酵,篩選、繁殖了大量有益微生物,促進微生物產生大量的香味物質和香味前體物質。
獨特的窖內發酵 茅臺酒生產過程窖內糟醅的厭氧發酵溫度比其他香型白酒的窖內糟醅發酵溫度要高,可達40 ℃以上。
獨特的高溫厭氧發酵環境為厭氧微生物的生長、酒精的形成和香味物質及香味前體物質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糟醅通過窖內的厭氧發酵,不但可從窖池窖泥中獲得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同時還可對酒醅中的微生物進行厭氧或兼性厭氧功能的優化篩選,有利於厭氧細菌在窖內的生長代謝。
從專家們對茅臺酒與釀造環境的深度研究結果中不難看出,赤水河流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極端的生態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空氣、水等自然環境要素,是成就貴州茅臺酒和貴州赤水流域醬香白酒美好生活的先決條件。
從理論分析看,酒的品質特徵折射出的是產地的自然屬性和環境信息,這與土壤、氣候、空氣、水和微生物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赤水河流域的紫色土壤,潤育了紅纓子高粱的精髓,更賦予茅臺鎮一帶釀酒產區獨特的微生物繁衍環境。
據有關資料顯示,貴州茅臺鎮的紫紅色土層,酸鹼適度,尤其是土體中沙質和礫石含量高,土體鬆軟,孔隙度大,具有良好的滲透性。
醬酒窖池封窖、貯存封壇等環節中使用本地紫紅色土壤,保證了酒的發酵和酒體老熟的溼度通透。20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專家,通過對茅臺鎮地理和環境考察和分析,總結出:「茅臺鎮這種紫色鈣質土壤全國少有,是茅臺等醬香型白酒生產的重要基礎」。
所以說,大自然,才是最好的釀酒師;大自然的美麗,是賦予醬香白酒生活藝術之美的最強基因。
時間的禮遇 以歲月雕刻醬酒「內涵」
時間,是最好的禮物。這是貴州醬香型白酒品質的基本。
以貴州茅臺酒為典型代表的貴州醬香型白酒的釀製技藝,作為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整個工藝過程,概括為:「一年為生產周期,端午踩曲,重陽投料,釀造期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經分型貯放,勾兌貯放,五年後包裝出廠。」
貴州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特點,概括為「三高」、「三長」和「季節性生產」。
所謂「三高」,指以茅臺酒為典型代表的醬香白酒生產工藝,有「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蒸餾」顯著特徵。
茅臺酒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這比其他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要高10~15℃;茅臺酒高溫堆積發酵是茅臺酒利用自然微生物,進行自然發酵生香的過程,也是形成茅臺酒主要香味物質的過程,其堆積發酵溫度高達53℃。
茅臺酒的蒸餾餾酒溫度高達40℃以上,比其他白酒高10~20℃,這使得在蒸餾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分離茅臺酒精發酵的有效成分。
所謂「三長」,指以茅臺酒為典型代表的醬香白酒生產工藝的制曲時間長、生產周期長、儲藏時間長。貴州醬香型白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同一批原料要經過九次蒸煮(烤酒)、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時整整一年時間;製酒從重陽開始分2次投料,即下沙和造沙(沙指高粱)。
下沙高粱經破碎後加熱水潤糧,次日加母糟蒸糧,下甑攤晾,之後加曲和尾酒拌勻堆積,達到工藝要求,入窖發酵30天後開窖取醅,再與造沙經破碎、潤糧後的高粱拌勻,從蒸糧開始重複上述工序。
制曲將小麥破碎後,加入母曲和水製成曲胚,用稻草間隔入倉發酵40天後再拆曲,貯存6個月後才可以投入製酒生產;基酒在完成一年生產周期後,裝壇入庫,至少5年(即1825天)陳年老熟後才裝瓶上市;基酒的貯存(輪次酒)分醬香、醇甜香、窖底香3種典型體貯存於陶壇中,將不同輪次、不同典型體、不同酒度、不同酒齡的基酒進行勾兌,勾兌後貯存於陶壇。貯存勾兌工序至少歷經3年。
所謂「季節性生產」,指以茅臺酒為典型代表的醬香白酒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貴州茅臺酒生產投料要求按照農曆九月重陽節進行,這完全不同於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
「九月重陽投料」,一是,順應當地紅纓子高梁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臺鎮當地的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熱高溫生產時節,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中國的老人節,順天時,融傳統,敬文明。
這複雜繁瑣的醬香白酒釀造邏輯背後,恰好是時間和歲月恩賜給人們的禮物。
一年三百六十天,只釀一季,這在所有的白酒釀造工藝中,是獨有的,更是獨特的。30道工藝,165個工藝環節,順應茅臺鎮不同時節與氣候變化,以時間守護一種酒的誕生,這種酒就是被當代酒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醬香型白酒。
醬香型白酒以時間為刻度,以歲月為標尺雕琢生活之美。這大概就是醬香白酒真正意義上的內涵和修養所在。
手工的藝術 以工匠煉就醬酒「神韻」
從踩曲到下沙、發酵,再到蒸餾、取酒,無數次的手與心的交替和輪作,這便是醬香白酒被賦予手工的意義。
關於「手工」,在貴州醬香型白酒傳統工藝的非文字記載中,需要理解為「手藝」與「工匠」之意的完美融合。
在當代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機器與流水線在很多高科技產業中,早已取代手工作業方式,成為提升工業化水平的必然途徑。
但相對於一些高科技產業,以茅臺酒為典型代表的貴州醬香白酒產業,則依舊保持著對手工作坊文化遺產的眷顧,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工藝環節,手工的意義完全能與檢測儀器媲美。
比如說,控制存曲的溫度、掌控接酒溫度、平衡酒體的藝術等等,在貴州醬香型白酒一線作業面上工作的工匠師傅們,早就練就了一套嫻熟的,僅僅依靠手和感官就能識別和成就一壺好酒「絕世手藝」。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
「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傳統而複雜,一個生產周期要經過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同時勾兌師要將百餘個不同輪次、不同香型、不同酒度、不同酒齡的基酒樣品精心組合,是工匠精神的曠世佳作。」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2018年在仁懷茅臺鎮舉行的首屆「中國醬香·名匠講壇傳承工匠精神大講堂」致辭中這樣說到。
2019年3月25日,貴州省迄今為止、唯一一家白酒品評勾調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王莉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貴州茅臺集團總部揭牌。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累計培養了國家級白酒評委5人,貴州省級白酒評委20人,國家一級品酒師13人,國家二級品酒師21人,高級工程師1人、釀造工程師12人,主導了貴州茅臺基酒資源規劃、酒體設計、品鑑文化推廣等多領域項目研究,使貴州茅臺酒和貴州茅臺醬香系列酒的產品品質得到了穩定和提升。
目前,貴州茅臺集團擁有的中國白酒大師、中國釀酒大師、中國首席白酒品酒師、中國白酒工藝大師、國家級白酒評委,在全國白酒業處於領先水平。
除茅臺之外,貴州醬香白酒一樣本著「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工匠精神,從古老的醬香白酒技藝中繼承和發揚、延續和創造,讓貴州醬香白酒守住了消費者挑剔的飲酒選擇和感官意見。
「我最喜歡的,是工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從1964年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畢業,直到從茅臺集團董事長退休,一輩子只為一杯茅臺酒,被白酒業譽為「工匠大師」、「中國酒業泰鬥」的季克良曾這樣說到:「工匠就是手藝匠人,手工操作的工人,精益求精;貴州茅臺酒的釀造技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品牌,它需要傳承、發揚光大;正是工匠精神、技術傳承,讓茅臺從作坊式工廠,成長為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
2019年,茅臺集團以1003億元和102億元的數字,刷新「千億茅臺、百億醬香」歷史記錄的美好時刻,一個新的任務已經交到包括茅臺、貴州醬香白酒產業在內的所有醬香白酒企業手上,建立和提升「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在中國白酒業和全球烈性酒市場的優勢地位和競爭力,成了貴州醬香白酒產業的「十四五共同任務」。
這個任務的完成和實現,依舊需要保持對醬香白酒工藝傳承和工匠精神的敬畏和延續。
2020年6月,以茅臺為代表的貴州醬酒企業共同宣言:「醬香型白酒,發端於赤水河谷地,經萬千中國工匠世代相傳,秉持順天敬人、遵從節律,道法自然之功法,有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之秉性,以嚴格的原料挑選、苛刻的產區限定、複雜的工藝流程、長時間的儲存要求、多風味物質的豐富口感,以及適量飲用後產生的特殊舒適感,為全球知名的烈性酒品類。」
貴州醬香型白酒產業,作為「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產區」,吸引著無數醬香白酒愛好者和醬香白酒資本的青睞,不只是山、水、氣候和生態的優勢,更多是這裡獨到的釀酒文明和傳統,在手藝人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和迭代中,有了新的吸引力。
對此,中國酒業泰鬥季克良曾這樣說到:貴州茅臺酒能成為世界級美酒,貴州醬香白酒能挺立潮頭,靠的不僅是好環境、好原料,更重要的是對傳統工藝的傳承,是老百姓對產品質量的信賴。貴州醬香白酒傳統工藝的核心,就是遵循自然、恪守傳統工藝、注重質量。這一切,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這種精神,是貴州醬香白酒的核心力量。
或許,可以這樣認為,隨著打造和建設「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步伐的不斷加快,貴州醬香白酒所推崇的「工匠精神」更會被大眾所熟知,這種傳統手藝的推廣,不僅是工匠精神的回歸,更是美酒精緻生活的回歸。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
無論在什麼時代,最不缺吃的是擁有一身手藝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說,貴州的「財富」,正是有了「醬香酒」這門手藝的傳世和延續,並影響著這裡的一代又一代人「守酒一生,問壺有福」。
古老的貴州醬香白酒釀造手藝,在工匠的打磨和延續中,在貴州醬香白酒的歲月更迭中,以一種精神被保留下來,才足以成為一種精神財富,這種工匠精神,需要所有的醬香白酒釀酒人,對醬香白酒的釀造工藝,有神聖性的執著堅守和信念上的堅定不移,以手藝人生的態度和工匠精神,釋放自己對仁懷醬香白酒的情懷。
從紅纓子高粱的種植,到制曲、下沙、發酵、蒸煮、取酒、陳藏、勾調等幾十道工藝和近2000多小時的歲月等待,保持沉靜之心去感知一壺酒的溫度,安分守己、以誠相待、盡善盡美……這才是貴州醬香白酒,擁有的一種「美」。
這樣的「美」,由貴州醬香白酒的工匠和手藝人賦予,不只是一杯酒,更是一種哲學和精神。(據《天眼新聞》,有刪節)
三秦都市報全媒體#唐朝報導##世界醬酒核心醉美赤水河谷##全國百家媒體走進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