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對於宋朝與遼國和西夏的戰爭,熟悉北宋歷史的人都可以娓娓道來。面對兇猛的契丹鐵騎與党項重兵,宋朝軍隊經常處於被虐菜的地位。然而,如果党項人與契丹人在戰場上相逢,會是一場怎樣的對決呢?遼夏戰爭了解一下。
01 志在河西的契丹人
在澶淵之盟訂立以後,宋遼之間進入相對的和平狀態。發現北宋難以短期啃下的遼國人,開始琢磨著在西方拓展自己的勢力。當時的蒙古高原已經成為了遼朝西北招討使司的管轄範疇,但是相較於戈壁高山縱橫的北方高原,南方河西走廊-西域的道路顯然更有戰略與經濟價值。
11世紀初的河西走廊尚處在回鶻人(張掖一帶的甘州回鶻)的控制之下,遼朝西北軍於公元1108-1110年曾經兩次從蒙古高原南下進入河西走廊,徵討甘州回鶻地區。當時的党項人(定難軍)雖然並未徵服甘州回鶻,但早已將河西走廊納入了自己的徵伐目標之中。契丹人的南下舉動立馬引起了党項人的警覺,雙方的利益衝突一觸即發。
圖/契丹皮室軍
02 初次交鋒
1018年,處在祁連山以南的吐蕃部落欲向契丹進貢,遼朝聖宗皇帝要求定難軍借道讓吐蕃使團通過,這種旨在包夾定難軍的戰略聯合顯然不能被党項人接受,雙方之間的矛盾逐漸表面化,再加上西夏人攻佔涼州的舉動相當於直接亮明了自己在河西的野心。基於這些原因,遼聖宗決定「討逆」。
第二年,遼聖宗敕封沙州的歸義軍領袖曹順為敦煌郡王,為遼國在河西走廊之上增加了一位可靠的盟友。公元1020年,遼聖宗號稱50萬大軍南下進入涼州(武威)一帶,卻在涼甸附近的荒漠中被當時定難軍的領袖李德明挫敗,由於後勤補給線過於漫長,再加之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阻卜部落發生叛亂,遼朝的第一次進攻虎頭蛇尾而終。
03 大戰爆發
初次交鋒失利之後,遼朝忙於處理內部問題,故而對党項人採取羈縻政策,而李德明與李元昊兩位党項領袖則趁機快速在西北地區擴張勢力。至1038李元昊建立「夏國」之際,党項「悉有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懷、龍皆即舊堡鎮偽號州,仍居興州,阻河,依賀蘭山為固」,將寧夏平原與河西走廊全部納入囊中,其勢頭已然無法遏制。
公元1044年,遼興宗因為西夏支持遼國境內党項部落叛亂憤然發兵西夏,大軍兵分兩路渡過黃河,向西夏發動進攻,由於遼國邊境與西夏之間橫亙著龐大的毛烏素沙漠,因而北路契丹軍統帥蕭惠選擇沿黃河先西後南,直抵賀蘭山下。李元昊率領大軍圍攻契丹,卻被蕭迭裡得所部皮世軍精銳突破中堅,大潰而退,李元昊不得已率殘眾撤入賀蘭山中,並且意圖向東南方向進入陝北一帶暫避鋒芒。
圖/曾經的毛烏素沙漠,今日已經消失
在進入毛烏素沙漠沿岸地帶之後,李元昊一面向遼國詐降請和,一面沿途堅壁清野、焚燒草地,意圖將遼軍拖垮耗死。李元昊大軍因為早已熟悉當地環境,則早已遁入荒漠之中以逸待勞。
由於西夏軍隊不斷求和,遼興宗猶豫不決,因而導致部隊在河曲一帶(內蒙古伊克昭盟附近)徘徊不前。就在遼國軍隊駐軍停滯之時,西夏軍隊藉助當地黃沙漫天的沙塵暴天氣發動猛攻,乘勢將處在沙暴下風口的遼軍前鋒一舉擊潰,「蹂踐死者不可勝計」。隨後,李元昊繼續率領本部精銳進擊遼國大營,一度危及遼興宗本人,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大勝,迫使遼興宗接受和談,承認西夏的獨立地位。
圖/西夏鐵鷂子
在這場遊牧民族的對決中,党項人在面對契丹鐵騎之時儘管野戰失利,但其部眾在李元昊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了遊擊戰的要領。他們在陝北一帶的荒漠中利用地形優勢將局勢逆轉,從而用一場決定性勝利保住了西夏國家的獨立。
參考文獻:
1.西夏史書
2.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