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問題,成了北宋的一個死結。
雖然北宋時期形成了北宋、遼和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面。但西夏問題的本質還是北宋內部的問題。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最早在唐朝末年,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唐朝封為夏國公,成為西北地區的藩鎮勢力。
唐朝滅亡後,西夏一如既往地採取俯首稱臣的方式,獲得各個朝代的好感。而五代十國時期,為拉攏党項人,各朝都對党項封官進爵,使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高,最終成為河西之地舉足輕重的地方勢力。
但是這一和諧的局面在北宋被打破了。北宋建立後,吸取了五代十國的教訓,對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守內虛外,即削弱地方尤其是邊疆地區的勢力,党項勢力首當其衝。
982年,為解決西北藩鎮問題,趙光義將党項族首領李繼捧及親族全部「請」到了開封,企圖用軟禁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解決藩鎮問題。
但在李氏親族前往開封的路途中,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趁機逃脫,並很快在西北地區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從985年開始,李繼遷不斷進攻宋朝,奪取了大片土地。雖說取得了很多勝利,但相比於財大氣粗的北宋,李繼遷仍然顯得太過單薄。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繼遷選擇向遼國「請降」,遼國趁機封其為夏國王。
根據後人的傳統認知,北宋是名副其實的正統封建王朝。但此時的遼國已經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在制度上和北宋並無兩樣。
所以北宋想要成就大一統王朝的威名,就必須要消滅周邊所有威脅自身存在的力量,其中就包括遼國。
宋太宗時期,為奪回936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組織兩次北伐,但皆慘敗而歸。
雖然其後宋太宗患上了恐遼症,但遼國和北宋的戰爭卻並未停止。在北宋不斷進攻遼國,想要奪取燕雲十六州,成就其大一統局面的過程中。完成封建化進程的遼國也做著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美夢。
所以擊敗甚至消滅北宋也是遼國的既定目標。這一局面一直到1005年《澶淵之盟》籤訂後,宋遼雙方終於意識到雙方不具備消滅彼此的實力才算暫告一段落。
《澶淵之盟》的籤訂,也預示著宋遼達到了實力上的均衡。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夏問題的出現就是對均衡局面的打破。
西夏的獨立,相當於從北宋身上剜肉,損害的是北宋的實力。而從李繼遷開始,党項對北宋的戰爭,也是勝多敗少,這說明北宋難以單獨解決党項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適時地引入外部勢力,例如遼國,應該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但是在遼強宋弱的情況下,北宋並不能擁有戰略主動權,強大的遼國很可能在消滅西夏的過程中反客為主,奪取更多利益。屆時北宋和遼國的差距將越拉越大,這勢必更不利於北宋的生存。
雖然北宋也幹過引狼入室的蠢事,但不代表北宋君臣時刻智商不在線。
事實上,為加大遼國和北宋的差距,遼國一直在西夏方面小動作不斷。因為澶淵之盟的籤訂,遼國無法在北宋的正北方發動進攻。所以退居幕後,支持和煽動西夏對抗北宋是削弱北宋的重要方式。
對於遼國而言,西夏是牽制北宋的重要方式,遼國需要西夏不斷讓北宋掉血。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若是能和遼國結成同盟,一起幹掉西夏,那說明遼國統治者的腦子確實是有問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