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家長和老師的微信聊天記錄上傳到網上,其重要意思就是以家長的學歷無法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和老師溝通時,老師竟在微信群內嘲諷家長,連小學生的題都不會,現在孩子的作業五花八門、常見一些腦洞大開的題目,試問大家誰敢保證孩子的所有作業都能輕鬆搞定,更何況家長的文化程度、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個別題目不會也是正常。
然而這位家長看到老師的會話後也「毫不遜色」怒懟老師,「你倒是會,可是你不教啊,你把你該做的工作分配給家長,你到輕鬆了,你盡責了嗎?」不得不說,這位家長的話也道出無數家長的心聲,現在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初高中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非常多,而且有很多都是超出學齡的,而且還要求家長輔導、批改以及籤字,孩子和家長都倍感壓力。
輔導作業到深夜是常見的事情,但是最糟糕的是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孩子的不配合,所以現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新型病症「恐輔症」,「恐輔症」:形容父母輔導作業像渡劫,一輔導作業就情緒失控血壓升高的一種新型病症。
這不前不久傷害一位女士輔導孩子拼音,孩子態度不太認真,讓這位媽媽情緒一度失控,甚至咆哮。這時孩子的外公和外婆在一旁嘲笑「哈哈哈你也有今天」而且還拿出二十多年前的一封家書,這封家書就是父親在輔導自己氣到無語寫下來的。不為人父母,如何品嘗做父母的艱辛。
還有更甚者,浙江32歲肖女士陪娃寫作業,幾次氣到拍桌子,一次檢查孩子組詞的過程中突感胸悶無法呼吸,被送到醫院急診被確診為心肌梗塞,網友奉勸「保命重要」。不為人父母真的無法體會著其中的艱辛,更何況還有一些不會的題目,孩子不會,家長也無能無力,去學校老師就要批評孩子,孩子回家就要找父母的原因,讓孩子和家長之間越來越難溝通。
對於老師留繁重的作業很多家長都是持反對意見的,更有家長調侃「早知道當老師這麼輕鬆,我就不該放棄師範專業」其實現實中是「家長累、老是累、孩子更累」,這三者沒有輕鬆的,而且家長知道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都會鬧得「雞飛狗跳」,其實這也是老師在學校的狀態啊,孩子依然是那個孩子啊。
孩子累,到底有多累
在學校,一天有幾門功課,每門功課有45分鐘的課堂時間,除去這些最後的一節自習課孩子要挑出最急的作業完成,剩下的留給晚自習和晚上回家完成。
老師的各種「灌輸式」學習之後回家又成了「威脅式」輔導,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而且這種狀態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周,是幾年。這種壓力對於身心都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壓力真的不必上班輕鬆。
曾經上熱搜,「5歲小孩的簡歷驚呆了網友」,幼兒園小班到中班的英文繪本閱讀量是500本,所以做當代的孩子實屬不易。
請家孩子那個收起你的「愛之切,責之深」調整好心態,以引導方式耐心教育孩子吧。
家長累,也是真的累
家長要工作,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每天的吃喝拉撒,老人衣食住行都是問題。以前的我們是自己寫作業,自己上學,現在作業要父母幫助做,上學要家長接送。這些都是不是罪痛苦的,最讓父母崩潰的是輔導作業(尤其是哪種連家長都不會的),輔導作業有「風險」,搞不好親子關係還得破裂,一下是2019年度親子關係破裂的新聞合集。
老師累還容易被誤解
教學任務繁重,家長、校長都帶個「長」,誰都惹不起,上升途徑狹窄,工資入不敷出,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怎麼教育。作業留多了家長受不了,作業太少就要影響教學進度,在這個「大魚吃小魚」的年代,誰慢誰就要被淘汰。
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會容易,誰的生活裡都沒有容易二字(包括孩子)
那到底怎樣平衡這種狀態呢?
首先,調整心態,因為我國就是這種應試教育,我們無法改變,所以調整心態做好長期作戰準備,教育孩子沒有捷徑。
其次,適當放鬆,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要適當的學會放鬆,勞逸結合才能更有效率的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最後,互相理解,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所以互相理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學習得更輕鬆一些。
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司各特
我是逗寶媽媽,是一名多平臺育兒創作者,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不斷學習和分享,也承蒙粉絲和讀者的厚愛,一直在關注和支持著我一路前行,你的點讚和分享就是我不斷更新的動力,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您。(碼字不易,有個別錯字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