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在第二次人神大戰正式提上日程以後,人族便再無法像先前那般安穩度日,不僅兵連禍結致百姓罹難,甚至連山巔人物也受到巨大衝擊。尤其是三教祖師散道一事,不僅讓人族失去武力上的極致庇佑,更為整個人間的穩定埋下巨大隱患,其中外部造成的壓力雖然更為沉重,不過人間內部實際上也並不安穩。
這種不穩定主要針對的自然是相當於人族三座天下皇族的三教,要知道近萬年間三教各自鎮壓一座天下,其勢力之龐大、資源之豐足早已讓不知多少人眼熱不已,若非忌憚三教實力太過恐怖,恐怕早已內亂四起。眼下三教祖師突然散道,這種衝擊即便是對三教來說也可謂致命打擊,畢竟三教立教根本就在三教祖師身上,沒了他們,三教在大道的優勢、天地庇佑的優勢、武力的絕對優勢都會成為過去,更別說其後引發的連鎖反應及其產生的後果。
首先是三教內部之亂,除了信息不明確的佛教,儒、道兩教皆有其亂。其中道教之亂起於道老大,作為自道祖以下威望最高者,如果他還在,即便道祖離去也不會影響大局,畢竟餘鬥和陸沉都是道老大代師收徒,而且親授道法,這二人對道老大心悅誠服,論及親近可能猶勝道祖,有他在自然萬事大吉。可現在的情況是道老大三分,歸期未定,餘鬥和陸沉二人互相併不太認同對方的理念,如果道祖在,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太銳化,可如果道祖離去、道老大未歸,道教何去何從有待商榷!
而儒教之亂則起於三四之爭,其背後代表的含義不僅僅是亞聖一脈和文聖一脈的爭鬥,其關鍵在於學問根底之爭,崔瀺的事功學說和儒教學問根底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早先他被迫叛出師門、文聖被移除文廟的根源所在。眼下崔瀺的學說雖然經歷兩座天下大戰的檢驗證明了其真正的價值,但這對於舊儒教一脈的衝擊顯然是非常巨大的,這就好比一場改革,新舊兩派之間的矛盾衝突從來都是無法調和的,因為這涉及到利益、大道、學問等諸多方面,顯然不是簡簡單單可以遮過的。
這還只是三教內部的亂源,若是擴大到整個人間,三教各自坐鎮的天下分別都存在有巨大隱患和矛盾。其中蓮花天下佛教因為信息最少,所以目前其已知的禍患就只有幽冥地獄,不過兩座天下大戰本就造就冤魂無數,況且戰爭未來還會繼續,而烈度很可能越來越大,所以佛教要承擔的壓力也會隨之暴增。
而青冥天下道教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道老二,他的行事風格太過霸烈,在其坐鎮白玉京的數千年歲月中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其中就包括孫道長的大玄都觀、吳霜降的歲除宮這樣的青冥天下最頂級的勢力,而且結下的還是死仇。過去這些人看在道祖的份上還會按捺下仇恨,可如果道祖離去,誰也說不準這些人究竟會以何種態度來面對新白玉京。
浩然天下儒教的問題相較於佛、道兩教就要複雜得多了,這也與其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做法脫不開關係。儒教在遠古之後將兵家和其餘的諸子百家全部收納,而這些勢力並不弱,尤其是他們的祖師,早先就曾說過他們的祖師合道自身學問,雖然不知這種合道與十四境合道之間的差別是什麼,但能創出一門被人認可並納入百家之列的學問,其祖師之境界不會低。尤其是其中最頂級的百家勢力,誠如墨家、陰陽家、小說家等,其中鄒子之能讓人心驚,小說家也曾有一祖師可破開兩座天下屏障在十萬大山的老瞎子手下救人,其實力可想而知。
而這些人被儒教壓制多年,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就像曾經那個斥責禮聖外儒內法的諸子百家老祖,讓人帶上天公費旅遊一番,回來連大道都不穩了,還是禮聖幫忙方才穩固,對方在感恩戴德的同時心中不可能一點漣漪都不泛起,還有其餘百家又會如何作想?還有兵家,明明距立教只差半步,卻生生停頓萬載,兩位可立教的奇才先後落難,他們心中又該是何等的不甘。過去儒教有至聖先師又有禮聖,這些人自然不會起別樣心思,不過眼下至聖離去,儒教又在早先那一戰中損失慘重,這就難保他們不會勾動心思。
所以說整個人間接下來一段時間都會處於一個極為混亂的狀態,雖然不至於狼煙四起,但難保不會有人陰謀作亂,也許早期這些人心中會顧及出頭的椽子先爛而靜觀其變,但只要有一人帶頭,大亂必起。而這其中最先折騰起來的很可能就是浩然天下,因為這裡的環境最複雜,諸子百家、妖族暗樁、神靈遺禍、自私小人……有可能作亂的人這裡應有盡有,所以要亂這裡可能最先亂。至於真相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s. 以上觀點皆屬個人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是關注作者,大家一同討論。
劍來:要抵禦新天庭眾神靈的入侵,人族需要準備多少戰力?
劍來:風雲齊聚舊驪珠洞天,這飛升臺到底還隱藏著什麼秘密?
劍來:失去三教祖師坐鎮,人族的三座天下將由誰來主持大局?
劍來:純粹劍修地位特殊的根源並非殺力,而在於劍修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