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孫鳴遠
題圖|Maye Musk的新書《人生由我》插圖
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各不相同,最世俗也是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標準就是名和利。按此標準衡量,埃隆·馬斯克應該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
2019年位列福布斯「全美最具創新力領導者」並列第1名(另一位是貝索斯);
2020年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9名,近期馬斯克的身價漲到700多億美元,曾一舉超過巴菲特成為全球排行第7的富豪(彭博富豪指數)。
如果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馬斯克,那麼他身上的光輝不減反增。
當Paypal被eBay收購後,年僅31歲的馬斯克拿到了1.8億美元。2002年擁有這些錢足以稱得上財富自由了,然而他既沒有選擇找個地方逍遙餘生,也沒有選擇更加賺錢的行業謀求更多財富,而是創辦了航天公司SpaceX和投巨資入股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試圖用「一己之力」來改變人類的未來,沒成想結果顛覆了全球兩大工業領域。
很多人認為我一心想要顛覆,但是其實我並不熱衷於顛覆,我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埃隆·馬斯克
賈伯斯曾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做過一次演講,第一個故事的主題為「Connecting the dots」,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漫長的人生當中,所有那些看似不相關的點點滴滴,會在在未來以某種方式串聯起來,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不過筆者探索馬斯克的過往經歷時,總覺得這些「點點滴滴」不足以支撐起他如今的成就,似乎還缺少些什麼
直到筆者開始了解梅耶·馬斯克(Maye Musk),一切謎團才逐漸揭曉。
梅耶·馬斯克
如果說馬斯克被稱之為「最酷的男人」,那麼他的母親梅耶·馬斯克完全可以稱之為「最酷的母親」。
梅耶15歲當模特,21歲拿下「Vaal Queen」選美比賽冠軍並取得「南非小姐」的決賽資格;之後雖然也有從事模特職業,但獲得兩個營養學(Dietitian&Nutrition)碩士學位的她,主業是營養學研究和營養師諮詢。
梅耶之前所從事的模特行業並非是高階時尚或高級時裝,而是單純為多些收入的廣告片拍攝和模特指導,並未在時尚界引起太大影響。
不過在她60歲時,《時代周刊》雜誌邀請她拍攝健康版封面;62歲時為《紐約》雜誌拍攝全裸孕婦照;67歲時,美國的機場、地鐵遍布著她的廣告照片,在時代廣場獨佔4塊廣告牌;68歲籤約IMG Models,與米蘭達·可兒、吉吉·哈迪德等超模成為同門;69歲時成為著名化妝品牌CoverGirl形象大使;如今已經72歲的梅耶,不僅出現在《VOGUE》和《芭莎》的封面,還在全球各地做「健康」演講,在時尚和營養學兩個領域闖下一片天地。
在我最初搬到紐約時(50多歲),我帶著二兒子金博爾去了時代廣場。我抬頭瀏覽了那裡所有的巨型廣告, 並跟他說:「總有一天,媽媽會出現在其中的一塊廣告牌上面。——梅耶·馬斯克
然而這些其實還不是最酷的。
梅耶一共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埃隆·馬斯克,致力於「可持續能源」和「移民火星」,這裡不過多介紹;二兒子金博爾·馬斯克,致力於「改變下一代飲食觀念」,擁有多家餐廳之外,還將小型農場公益搬入了幾百個學校和社區,教小孩子種植;最小的是女兒託斯卡·馬斯克,致力於」提升女性在電影事業中地位「,擁有一家專注」女性浪漫題材「的電影公司,目前是好萊塢獨立製片人和導演。
三個孩子都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我的母親(梅耶),一直是我生命中的指路明燈。」(「My mother @MayeMusk has always been a guiding light in my life.」)
從個人的角度去看,梅耶是一位「成功人士」,而從家庭角度來看,梅耶是位「超級母親」,培養了三位「成功人士」。然而看上去近乎「完美」的馬斯克一家,背後的經歷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
掙扎與生存
埃隆·馬斯克的父親埃羅爾·馬斯克(Errol musk)和梅耶是在高中結識的,原因是梅耶自己的學習成績特別好,她的理科成績甚至比學校大多數男生都優秀,但埃羅爾在數學、理科方面比梅耶更好,所以出於傾慕之情,兩人走在了一起。不過由於埃羅爾的花心,兩人的關係一直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
直到梅耶二十二歲那年,由於一些「機緣巧合」的原因,選擇接受了埃羅爾並完婚。然而接下來迎接梅耶的不是甜蜜的婚後生活,而是近乎噩夢一般的經歷。
埃羅爾展現出了極強的控制欲和「大男子主義」,不僅沒有噓寒問暖,反而是對她不斷進行家暴,並讓梅耶包攬所有的家務,更過分的是即便在梅耶懷孕和臨盆期間,也從未停止過言語暴力。
但是當時的非洲女性並不能以家暴為由提出離婚,所以梅耶只能忍氣吞聲,不斷嘗試躲避這一切,直到9年後非洲通過了「Irretrievable breakdown of marriage」(無法挽救的婚姻關係破裂)法律後,梅耶才得以離婚,並明確表示除了孩子,她什麼都不要。
後來馬斯克在面對Rolling Stone記者採訪時曾回憶到:「他的為人非常不堪(evil,a terrible human being),是一個可怕的人,父親雖然不會對我採取肢體暴力,但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暴力。」
(註:埃羅爾·馬斯克是一名電子工程師,據說智商非常高。與梅耶結婚時還一貧如洗,但後來逐漸通過做生意賺了錢,在30歲時便成為了百萬富翁。從目前網絡上公開的資料記錄來看,埃羅爾的諸多行為的確非常離譜,比如和自己繼女生孩子。爭議很大,此處不贅述。)
在當時說不清是上帝的眷顧還是考驗,梅耶與埃羅爾結婚後的三年零三周內,接連擁有了三個孩子: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金博爾·馬斯克(Kimbal Musk)和託斯卡·馬斯克(Tosca Musk)。
梅耶此時僅有二十出頭,丈夫埃羅爾也一窮二白,所以梅耶每天上午要為丈夫工作,下午要在公寓裡開展自己的營養諮詢業務,同時還要為三個孩子和所有家務操心。然而當梅耶終於可以提出離婚後,不僅沒有要埃羅爾資產(此時埃羅爾已經通過做生意擁有了大量財富),反而連撫養費都極少拿到,從此梅耶的生活主題就只有一個——「活下去」。
離婚後的梅耶雖然擺脫了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但生活的重擔使她更加忙碌。為了養活三個孩子,梅耶不僅要保持生活節儉,還要同時身兼多份工作(營養師、模特培訓),剩餘的時間她也不休息,而是繼續學習鑽研營養學(飲食學)碩士,以便於進一步提高營養師收入。(註:當時通過飲食來輔助治療一些疾病還未得到廣泛認可,所以梅耶通過攻讀學位中的研究實驗成果來讓業界認可)
由於梅耶的忙碌,她並沒有太多時間來陪伴孩子,所以三個小孩要麼是陪伴母親一起工作(營養諮詢在家中辦公,孩子也會參與到工作中,例如簡單的接電話、處理文檔),要麼是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從小就十分獨立。
我母親從未因為全職工作(而沒有大量時間陪伴小孩)感到愧疚。我也從未因此感到內疚,因為我並沒有任何選擇。——梅耶·馬斯克
獨立的孩子當然也就十分果敢,埃隆為了尋求更多發展機會,決定隻身一人先前往加拿大,而後小女兒託斯卡(15歲)在母親去加拿大考察情況時,將家中房子、汽車等東西全部賣掉了,最後梅耶只得籤字後同意舉家遷至加拿大。(小兒子金博爾決定在南非讀完高中再隨後去加拿大)
然而在加拿大的日子也不好過,三個孩子還在上學,一家四口蝸居在家徒四壁的小公寓中,為了應付房租、食物、衣服、學費等開銷,梅耶必須要重新尋找工作機會來維持生活。無論是營養師諮詢還是模特(教學、拍廣告),在新的環境下,想要找到機會並不容易。梅耶一邊在多倫多大學做研究員;一邊走遍了加拿大五個主要城市的所有模特經紀公司進行面試;通過研究員的工資、營養諮詢的費用、做模特的收入等幾分工作勉強支持著生活。
有趣的是,由於梅耶在多倫多大學工作,所以如果三個小孩選擇在多倫多大學念書,則可以免掉大量費用。然而三個孩子都沒有選擇多倫多大學,而是申請了其他大學的獎學金和學生貸款。
為「活下去」而努力的境況,一直持續到埃隆賣掉第一家公司(Zip2)才真正得以好轉。
只是基因優秀?
不難看出,馬斯克一家從小的生長環境,既談不上富足和優越,也沒有像其他「成功故事」中父母煞費苦心地教育。難道說「馬斯克」們的成功,只能用基因優秀來解釋?
錯,這一家不僅十分「富足」,且家庭教育堪稱範本。
首先,這裡的「富足」指的是精神財富,而非物質財富;其次,表面上看似忙碌而無時間教育孩子的梅耶,實際上卻「悄無聲息」地用最完美、最合適的家庭教育方式,將「財富」傳遞給了三個孩子。
1967年,託馬斯·安東尼·哈裡斯(Thomas Anthony Harris)撰寫了一本名為《I'm OK - You're OK》的書,其中談到的PAC(Parent-Adult-Child)模型,意思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中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父母層、成人層、兒童層。
(註:該書基於大腦外科醫生維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的大量腦部手術實驗,提出了大腦會以類似錄音機的形式記錄過去的經歷,從而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做事等諸多方面。關於PAC模型,這裡只以家庭教育角度討論,「一個人多種意識切換」的利弊,感興趣自行查閱該書。)
父母層面指的就是類似「錄音機」形式的影響,那些規則、告誡、教誨被期望兒童無條件的相信和服從;與此同時,兒童層面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即對世界的直觀感受和反應;成人層面指的是當兒童逐漸長大,對周圍世界擁有一定控制和影響力後,不再單純從父母那裡學習規則,而是自我思考、判斷,選擇改變或者壓抑(父母的告誡、兒童的天性),從矛盾和不同中構建自己的認知架構。
父母層可分為培養向和控制向,兒童層可分為自由向和適應向,每個傾向的「程度把握」會對一個人形成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例如對孩子過度關注,則會造成窒息式的溺愛,從而使得它以自我為中心;反之以支持態度對待孩子,則能使小孩保持創造力和好奇心。當兒童長大成人後,好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正反饋會使其更加堅定,而反之帶來的「痛苦」則較難改變,大多數人會選擇壓抑。
(註:一個人承認過往認知是錯誤的非常困難,即現實的反饋(證據)與固有意識違背,選擇相信「謊言」比承認錯誤更容易,即「成人汙染」,這種現象生活中非常普遍,你我身上可能都發生過。)
所以家庭教育,尤其是如何把握「程度」尤為關鍵,在這一點上,梅耶幾乎做到了完美。
梅耶並不對孩子進行過多的管束。比如梅耶從不責罵孩子,或者告訴他們應該學習什麼,她只需要知道孩子們正在學習什麼或者沒學什麼就行。比如埃隆從小酷愛讀書、金博爾很小就對食材十分了解、託斯卡鍾情唱歌和表演,梅耶都無條件地予以支持和鼓勵。
她也從不檢查他們的家庭作業,因為那是孩子們自己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三個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越來越清晰,他們也非常習慣對自己的選擇和未來承擔責任,在他們申請大學獎學金和學生貸款時候,梅耶甚至連申請材料都沒見過。
教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你無法幫他們決定他們未來想做的事情。人們總是問我怎樣才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其實我只是讓他們跟隨自己的興趣罷了。——梅耶·馬斯克
不過多進行管束,並不是毫無規矩。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父母命令式的「管教」,大多數孩子是「不服」的,尤其是僅僅存在於語言上的管教,孩子更加不會認可。比如父母教孩子不要玩手機,然後耐心地講解了無數個道理,但最終自己卻抱著手機窩在沙發上,誰都知道孩子不會聽信。
對於梅耶而言,她的「管教」更多的是「身教」,而非「言傳」。
舉個例子,梅耶為支撐起家庭每天都在忙碌工作,但她並未因此滿腹怨言,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去尋找機會。醫生們不相信營養學能夠幫助到病人,於是梅耶一邊不厭其煩去說服醫生嘗試一下,一邊繼續深造研究生試圖用實驗結果和科學驗證來證明,以便於擴大營養諮詢業務。梅耶在遇到那些困難時,從未考慮過退縮,而是分析問題的本質,尋找辦法並立即行動。
與之對應的埃隆,掌管的多家公司從創立之初就不斷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但他從未考慮過放棄。那時業內業外都認為SpaceX就是個玩笑,Tesla就是個騙局,而埃隆在難過之餘卻從未停止過腳步。由於行業的長期發展,很多東西已經成為了公認的「定見」,而埃隆則無視這些固定思維,基於他的藍圖,對每個問題的根本「刨根問底」,以創新為生產力,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的認知。
I would never give up. I'd have to be dead or completely incapacitated.——Elon Musk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她樂觀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教」會孩子們如何面對生活困境(現實);比如她在不停輾轉多個城市並重新開始生活,「教」會孩子們如何面對陌生的挑戰;比如她熱愛營養諮詢給別人帶來的幫助,「教」會孩子們心繫他人;比如她同時兼任多份工作,又能相對合理安排好生活,「教」會孩子們如何應對複雜的時間規劃;比如她在加拿大時不僅三個孩子在上學,她也在大學讀碩士,「教」會孩子們應該學無止境;比如她已經72多歲高齡仍以心如赤子迎接每一個「有趣」的挑戰,「教」會孩子們不用聽他人的看法,只要有夢想,就去追尋……
梅耶的家庭教育既釋放了孩子的天性優點,又「教」會了孩子諸多生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在這樣的影響下,三個孩子如此出眾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雖然梅耶在20多歲時也曾讀過《I'm OK - You're OK》,但其實那些生活理念則另有出處。
「冒險而又謹慎的生活」
梅耶·馬斯克(Maye Musk)婚前叫梅耶·霍爾德曼(Maye Haldeman),1948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座小城市裡賈納(Regina)。
她的父親喬舒亞·霍爾德曼(Joshua Haldeman)曾做過牛仔,組織過牛仔比賽,做過建築工,後來習得脊椎神經學的學位(Chiropractic),在30年代的大蕭條中,他過著類似遊牧的生活。她的母親溫妮弗雷德(Winnifred,簡稱Wyn),曾在報紙工作,接受過專業舞蹈培訓,還曾前往芝加哥、紐約和溫哥華進修過舞蹈和戲劇。大蕭條之後,兩人都搬到了裡賈納工作,一位開著一間脊椎按摩診所,一位辦著一所舞蹈學校,他們就是在那裡相識並結為連理,生下四個孩子(三女一男)。
之後喬舒亞對飛行產生了興趣,夢想著駕駛飛機環遊世界。
於是在一次去往外地的途中,他看到有一架飛機停在農民田地裡並掛著「出售」的牌子,便用汽車跟農民做了交換。後來在梅耶和她雙胞胎姐姐凱(Kaye Heldeman)出生的那一年,父母又買了第二架飛機溫妮(以她母親Wyn名字命名為Winnie)。梅耶的父母沒事就開著飛機帶著孩子們在北美上空瞎溜達,甚至還寫了一本書《The Flying Haldemans:Pity the Poor Private Pilot》。(飛行的霍爾德曼家族:可憐一下這個窮苦的飛行員吧)
由於對冒險和飛行的熱愛,一家人決定搬去非洲。當然第二架飛機溫妮也伴隨著霍爾德曼家族來到了非洲,一家人也是坐著飛機從普利托利亞城市上空飛過時,被滿城的藍花楹所吸引,所以決定住在這裡。
冒險而謹慎的生活(live dangerously—carefully)。——喬舒亞·霍爾德曼的座右銘
梅耶的父母在沒有任何GPS和無線電的情況下駕駛著溫妮,只靠紙質地圖和前期規劃準備,曾安全往返很多地方,其中就有澳大利亞(往返3萬英裡,約4.8萬公裡)。在這個時期,他們週遊了高達六十個國家,飛行足跡包括非洲、歐洲、亞洲、太平洋。當梅耶父母環球旅行時,幾個孩子只能自己照顧自己,自食其力。
不僅僅是飛行,這一家人七口人還會在每年的七月集體出動(第五個孩子李,在非洲出生),去卡拉哈利沙漠(Kalahari)尋找失落之城(靈感來自於她父親讀過的一本書)。除了她父親開飛機之外,大多數是全家人擠在一輛卡車裡,母親負責帶上三周的衣物、食物、水等生活用品,父親準備好地圖、指南針、鐵鍬、汽車修理工具等必需品。
梅耶的父親前後去過十二次尋找失落之城,梅耶跟隨著去過八次,雖然最終並沒有找到,但這一家人從未感覺到失落,因為一起經歷的冒險帶來了數不勝數的快樂時光,這才是最重要的。
(注意五個孩子在幹什麼)
梅耶的父親熱愛發掘未知的事物、學習不同的文化、探索全新的領域。她的母親也是一樣,一生從未停止過學習新鮮事物,從教舞蹈,到學習木雕、陶藝和繪畫,同時還學習了攝影,甚至辦過攝影展;當她七十多歲時開始學習蝕刻版畫,並因此入選南非《藝術名人錄》;到九十四歲時,由於手已經顫抖到無法畫畫,索性她就學習用電腦做數碼藝術,直到九十六歲手顫抖到極其嚴重的地步,才正式退休。
「冒險」是刻在霍爾德曼家族的骨子裡的,其中蘊含著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不畏世俗看法的執著心念、做好準備就敢於前行的勇氣……在這樣的精神下,她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任由孩子們自己選擇生活方式,尋找自己的興趣,以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態度『教』孩子。」
想像一下,你的面前是一片危險的叢林,冒著生命危險穿過去,就能得到更美妙的生活;留在原地,則很安全,但只能過很普通的生活。——《原則》
結果就是除了梅耶之外,她的哥哥斯科特目前是一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她的弟弟李在南非建立了自己的商學院,同時在加拿大的一家大型科技學院擔任系主任和副校長;她的姐姐凱和琳恩也各自開辦了一所舞蹈學校。
其實培養天才很簡單:不用「培養」。
「我們來得及改變麼?」
或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緣故,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的成長過程也非常坎坷,自出生被父母拋棄,被高中畢業的養父母收養並一步步成為傳奇人物。雖然賈伯斯與埃隆·馬斯克的成長環境並不一樣,但你能從兩個人的特質中找到很多相同的點。
文章一開始提到了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不過並未講全。
第一個主題「Connecting the dots」中,還有這樣一段話:「你必須相信一些東西——勇氣、宿命、生活、因果,隨便什麼,因為相信這些點滴最終能串聯起來,會給你帶來遵循內心想法的自信。」即不要被生活中一兩次的坎坷磨難而喪失信心,積極面對人生的所有苦與甜,建立起的自信會讓你在追尋熱愛的道路中越挫越勇。
埃隆·馬斯克也說過:「如果有什麼事情你認為非常重要,即便結果可能會是失敗,你也應該嘗試去做。當初我也沒想到特斯拉能夠成功,我那時認為很大可能特斯拉最終會失敗。不過即便失敗我們起碼也讓人們了解到了不是所有電動車都很醜,也不是都慢的像電動高爾夫球車。」
第二個主題「Love and loss」中,賈伯斯這樣說道:「我很慶幸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些時候生活會給你當頭一棒,而讓我堅持一路走下來的是我對自己所做事情的熱愛。工作會佔據你生命中很大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
埃隆·馬斯克則這樣講:「如果你並不喜歡你做的事情,那麼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熱愛你所做,即便你不在工作也都會每天思考這件事,你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這件事所吸引。生活絕對不能是簡單的處理困難,不然就失去了意義。生活中必須要有些事情是讓你覺得令人振奮的,讓生命是值得的。」
第三個主題「Death」中,賈伯斯認為:「你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要浪費在重複別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不要被其他人的無謂觀點掩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你的直覺和內心是知道你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所有其他東西都是次要的。」
同樣的,埃隆·馬斯克這樣說到:「所有的銀行家都在重複別人所做。如果有人跳下了懸崖,他們也會跟著跳下去。如果沒有任何人注意到房屋中央擺放著一大堆黃金,那麼他們同樣也不會去在意。我建議你嘗試『冒險』,聽從內心的聲音,做一些大膽的事情,你一定不會後悔的。」
總結起來,賈伯斯那次影響了千萬人的演講,核心理念為三個:「堅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無用功,哪怕是失敗」、「找到自己的熱愛並為之傾盡所有,人生才能無往不前」、「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聽從內心的看法」。
這三個核心理念與梅耶原生家庭「冒險而謹慎的生活」不謀而合,也與梅耶通過「言傳身教」的內容相差無幾,可以說這些人的「成功」並非巧合。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還來得及改變麼?」
歷史上傳承幾百年的家族有很多,但無論是以家風為由還是以金錢為因,總有一個人是「開創者」。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事情,很多人以「沒有他們那種條件」為由為自己開脫,實質上就是逃避「改變」的痛苦,與前文提到的「成人汙染」並無二致。
最後,筆者用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個段子作為結尾:
問:「社會上如此多的不公平,別人的起點要優越很多,該怎麼辦?」答:「你爺爺不努力,你爸爸不努力,難道你想要你兒子將來問你同樣的問題麼?」
關於《人生由我》
輕點圖片,即可購買
在這本書中,其實直接與「家庭教育」關聯的內容並不多,更多的則是梅耶·馬斯克講述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坎坷經歷,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透過她本人過往的思考、抉擇、總結,筆者能明顯感知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以及明白為何她能培養出三位如此出色的孩子。
她在書中說道:「或許我可以把現在的一切稱之為幸運,但是你知道為了這項事業,我已經努力了五十年。直到現在,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每一天,我都仍然在努力地維持我的健康和身材。這不是幸運,一切都是努力的結果。」
書中並非僅是「成功方法論」,而是每一個故事背後梅耶·馬斯克的「掙扎與生存」(原本設計的書名)。一位年輕的女性,在遭遇不幸的婚姻後,作為單親媽媽,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家庭,面對生活的詰難,她也彷徨過、迷茫過、失措過,但原生家庭給予的能量讓她最終「生存」了下來。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成功者輕描淡寫地描述「如何成功」,而是一位閱歷豐富的奶奶在談笑那些年的酸甜苦辣。
當筆者合上整本書,眼前浮現出一段與喬幫主遙相呼應的話:「Keep struggling,keep living.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Steve Jobs
參考資料:
[1]《人生由我》,中信出版社
[2] Steve Job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3]《Elon Musk》, Ec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