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和「雙區建設」的時代使命,深圳在未來城市發展中以「全球標杆城市」為城市願景,通過挖掘自然生態基底,切實服務於新時期人民生活不斷升級的需求,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實現「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山海連城格局,助力建設更生態、更宜居、更美麗的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城市典範。
城市與自然、人與萬物是生命共同體。「山海連城」計劃以融合為目標、連接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溼」全要素自然資源,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搭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的生態空間結構,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連生態——以生態為本,復育完整、連貫的山海城生境系統;連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營造親自然、無邊界的公共生活品質;連生趣——以體驗為重點,營造多維度體驗山海城大美的魅力骨架。
「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包含1條山脊翠脈、1條濱海藍帶、8條山廊、10條水廊,與百條城徑、千座公園,共同營造和美宜居的深圳家園。
「一脊一帶十八廊」空間結構示意圖
「一脊」是橫貫深圳中部、連綿百公裡的綠色山脈,通過必要的生態廊橋,串聯自然保護地、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湖泊水庫等自然要素,成為容納近萬種野生動植物棲居的生態家園。
山脊與生態廊道
百公裡自然山林:由西北到東南,串聯自然棲息地,匯聚亞熱帶特色的森林群落。
質樸野趣的步道:尋找野生動植物的足跡,體驗寧靜和神秘的野生自然,是驢友和市民徒步的好去處。
數十個全景看臺:在非生態核心保護區,設置多個飽覽深圳山海城全景的城市看臺,觀賞深圳的山海格局之美。
愉悅的登山體驗:經過充分的生態影響評估,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考慮採用更加輕型便捷的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到達不同高度的眺望點。
梅林山城市全景看臺
由深圳河連接,從東到西串聯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和前海灣以及珠江口,形成匯聚海灣、半島、溼地、沙灘的東西濱海藍帶,打造豐富多彩和極具活力的濱海生活帶。西部都會海岸帶和東部生態海岸帶
西部活力休閒海岸:與城市融合,形成連續的、功能多元的灣區活力海岸。
東部生態休憩海岸:連綿山海畔,鑲嵌珍珠般的濱海小鎮,形成景色優美、充滿活力的自然休閒旅遊海岸。
中部深港公共水岸:深圳河南北兩岸,匯聚深圳、香港差異化的城市與自然風光,營造親水公共生活。
八條「山廊」連通主脈之外的眾多獨立小山體,構建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廊道。
山-海-城變幻的景觀長廊:市民和遊客在同一條連續漫遊路徑上穿梭山-海-城,體驗變幻的風景,一時在山脊眺望山海城全景,一時在水畔觀賞摩天樓宇簇群和城市天際線,一時在海邊瞭望臺觀賞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溼地和鳥群。
家門口大尺度自然休閒帶:城市中的多個山體公園相串連,成為市民能夠便利到達並能遊憩一整天的自然休閒項目。
竹子林山廊:「山-城-海」變化風景
十條「水廊」依託山海間的自然河流,提供深入城市中心、串聯精彩文化活力體驗的廊道。
沿河感受公共文化氛圍:城市文化「溯水而生」。在碧道基礎上,進一步延展和串接沿線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文物、當代文化建築等人文活力場所,融入城市記憶,展示和凝聚公共文化氛圍。
集合創新工作和生活方式:以水為脈,整合周邊價值資源,連接公園、商圈、地標簇群、地鐵站等興趣點,營造創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大沙河水廊:創新活力水岸的濱水公共生活
「山海連城計劃」讓山海成為深圳美麗的生態底景,從最基本的保護,到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為藍綠空間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和趣味。讓市民「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