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規院助力深圳「山海連城」計劃 探索生態空間治理模式創新

2020-12-14 雲掌財經

2020年10月14日,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針對深圳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等諸多挑戰,他指出「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目標上,深圳要在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領域先行先試,「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直以來,深圳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也在強化生態的保護和利用,始終謀求用「好住」的城市來留住人,以建設一座生態宜居、令人嚮往的大美家園為目標。自綠道建設起,到南粵古驛道,再到碧道建設,深圳全域性生態公共產品營造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化不斷細分、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進入新時期,這些不同的城市公共產品,更需要在明確的共識指向下,各條塊形成合力,更精明地投入資源,以達到更具綜合效益的營造效果,這迫切需要我們的治理能力與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升級。中央要求「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統一行使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溼地、水、海洋等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這意味著著我們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空間治理必須從「線性」思維轉變為「織物」思維,實現由單純的整合向系統「集成」的轉變。在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單樑副院長的帶領下,深規院宜居中心項目組歷時兩年,開展《「山海連城計劃」概念性城市設計》研究,用腳丈量了深圳的山川、河流、海岸和城市,創新思考供給服務於高品質生活的生態產品與城市治理能力升級以及生態空間治理模式創新,系統集成綠道、南粵古驛道、碧道等公共產品,提出「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讓城市與自然親密相伴,讓市民「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

山海連城空間布局規劃示意圖

● 規劃先行:擘畫生態與都市交織的空間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和「雙區建設」的時代使命,深圳在未來城市發展中以「全球標杆城市」為城市願景,通過挖掘自然生態基底,切實服務於新時期人民生活不斷升級的需求,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實現「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山海連城格局,助力建設更生態、更宜居、更美麗的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城市典範。

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依山傍海的深圳,一直將綠色可持續、宜居城市作為規劃建設主線。自1986版總規開始,便奠定了城市與自然相融合的組團式結構,2005年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守住了山海資源,也初步實現了生態與都市交織的空間格局。此後逐步發展成為多中心、組團式的生態型城市,形成獨具特色、山、海、城相依的城市格局。

雙區建設背景下,如何創造更美好宜居的深圳家園?深圳市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新視角,統籌藍綠與城市建設空間,開展空間資源的全要素設計,創造一種新型的山、海、城關係,深圳「山海連城計劃」應運而生。

梅林山觀景點

2017年,由深規院編制完成的《深圳總體城市設計和特色風貌保護策略研究》提出了深圳要建設「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園」。「山海連城計劃」是落實這個目標的具體措施之一,且已納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治理探索,「山海連城計劃」將成為統籌部門條塊、凝聚建設合力的共識性綱領。

● 保育生態本底 打造「一脊一帶十八廊」

城市與自然、人與萬物是生命共同體。「山海連城」計劃以融合為目標、連接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溼」全要素自然資源,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搭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的生態空間結構,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

·連生態:以生態為本,復育完整、連貫的山海城生境系統。

·連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營造親自然、無邊界的公共生活品質。

·連生趣:以體驗為重點,營造多維度體驗山海城大美的魅力骨架。

「一脊一帶十八廊」空間結構示意圖

「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包含1條山脊翠脈、1條濱海藍帶、8條山廊、10條水廊,與百條城徑、千座公園,共同營造和美宜居的深圳家園。

● 一脊:一條山脊翠脈

「一脊」是橫貫深圳中部、連綿百公裡的綠色山脈,通過必要的生態廊橋,串聯自然保護地、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湖泊水庫等自然要素,成為容納近萬種野生動植物棲居的生態家園。

·百公裡自然山林

由西北到東南,串聯自然棲息地,匯聚亞熱帶特色的森林群落。

·質樸野趣的步道

尋找野生動植物的足跡,體驗寧靜和神秘的野生自然,是驢友和市民徒步的好去處。

·數十個全景看臺

在非生態核心保護區,設置多個飽覽深圳山海城全景的城市看臺,觀賞深圳的山海格局之美。

·愉悅的登山體驗

經過充分的生態影響評估,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考慮採用更加輕型便捷的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到達不同高度的眺望點。

● 一帶:濱海藍帶

由深圳河連接,從東到西串聯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和前海灣以及珠江口,形成匯聚海灣、半島、溼地、沙灘的東西濱海藍帶,打造豐富多彩和極具活力的濱海生活帶。

·西部活力休閒海岸

與城市融合,形成連續的、功能多元的灣區活力海岸。

·東部生態休憩海岸

連綿山海畔,鑲嵌珍珠般的濱海小鎮,形成景色優美、充滿活力的自然休閒旅遊海岸。

·中部深港公共水岸

深圳河南北兩岸,匯聚深圳、香港差異化的城市與自然風光,營造親水公共生活。

前海新中心海岸

西湧海岸

● 八條「山廊」

八條「山廊」連通主脈之外的眾多獨立小山體,構建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廊道。

·山-海-城變幻的景觀長廊

市民和遊客在同一條連續漫遊路徑上穿梭山-海-城,體驗變幻的風景,一時在山脊眺望山海城全景,一時在水畔觀賞摩天樓宇簇群和城市天際線,一時在海邊瞭望臺觀賞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溼地和鳥群。

·家門口大尺度自然休閒帶

城市中的多個山體公園相串連,成為市民能夠便利到達並能遊憩一整天的自然休閒項目。

竹子林山廊:「山-城-海」變化風景(規劃意向)

● 十條「水廊」

十條「水廊」依託山海間的自然河流,提供深入城市中心、串聯精彩文化活力體驗的廊道。

·沿河感受公共文化氛圍

城市文化「溯水而生」。在碧道基礎上,進一步延展和串接沿線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文物、當代文化建築等人文活力場所,融入城市記憶,展示和凝聚公共文化氛圍。

·集合創新工作和生活方式

以水為脈,整合周邊價值資源,連接公園、商圈、地標簇群、地鐵站等興趣點,營造創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大沙河山海連廊

「山海連城計劃」讓山海成為深圳美麗的生態底景,從最基本的保護,到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為藍綠空間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和趣味。真正實現「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的親自然城市體驗實現。

相關焦點

  • 探索新時期城市專項規劃設計:深圳啟動山海連城計劃,打造美麗家園
    「生態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肩負起「雙區建設」的時代使命,近日深圳開展「山海連城」城市專項規劃設計,以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實現「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山海連城格局,助力建設更生態、更宜居、更美麗的深圳,打造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園城市。
  • 快訊| 深圳「山海連城計劃」細節首披露
    「一脊一帶十八廊」這樣布局…10月13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舉行「山海連城計劃」概念城市設計新聞通氣會。已納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山海連城計劃」細節首次被披露。
  • 「山海連城計劃」公布,大沙河山海連廊長這樣!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和「雙區建設」的時代使命,深圳在未來城市發展中以「全球標杆城市」為城市願景,通過挖掘自然生態基底,切實服務於新時期人民生活不斷升級的需求,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實現「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山海連城格局,助力建設更生態、更宜居、更美麗的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城市典範。
  • 《深圳城市更新探索與實踐》:一體兩面
    大家不妨從深規院《深圳城市更新探索與實踐》一書中尋找答案。回首過往,時光飛逝,風雲激蕩,深圳這座傳奇城市已經走過了40年頭。在40年徵程中,深圳的發展歷久彌新,如今更是來到了城市發展的拐點,城市更新過程中,快速的物質空間建設將讓位於更整體的三生治理創新。
  • 親自然城市,從深圳出發。 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主題研討會近日...
    親自然城市,從深圳出發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主題研討會近日在深圳舉辦由亞洲環保創新支持網絡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等多家機構和平臺聯合舉辦的第六屆亞洲環保創新論壇系列活動之「親自然城市與可持續創新」主題研討會,11月29日下午在深圳福田建科大樓這座「會呼吸」的環保建築閉幕。
  • 深圳地鐵打造城市地下空間「連城新天地」模式將在深圳推廣
    部分創建於連城新天地的商戶品牌,依託地鐵的平臺傳播優勢,走出深圳,在全國開出分店。而這裡,僅是深圳成功拓展地下空間開發和土地集約利用的一個縮影……地下交通互聯互通不出地鐵玩轉「地下生活」記者了解到,連城新天地地下商業街位於福田CBD,全長約1.5千米,總建築面積4.18萬平方米,與地面和周邊建築連通的出入口多達29個。
  • 深圳大鵬城裡人與海的情結|深研院的海洋大學堂揭秘(下)
    主要圍繞「海洋+教育+旅遊」的創新教學模式,室內教學與戶外體驗相結合,旨在使人們「認識海,了解海,熱愛海」,在探索海洋生物奧秘的同時回歸自然天性。 對於大家來說,第一次有大型鯨類擱淺在這個海域,難免覺得震驚:原來深圳還有這麼大的魚!當發現這個抹香鯨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回深海區(周邊的淺海深5米左右),大家都在關心它的去留。 然而,部分媒體的報導中,卻貿然地採用了鯨鯊這一物種的配圖,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這種做法會在社會起到錯誤的引導作用。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深圳先進院攜手深圳高級中學共建腦認知與舞蹈教育聯合創新中心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加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創新科學教育基地」建設,經雙方協商,深圳市高級中學深高發展教育研究院舞蹈研究中心與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將具體推動上述合作的深化。
  • 深圳2035年將變成什麼模樣?空間戰略藍圖規劃中……
    《總體規劃》更加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極端性氣象災害、水資源與能源供應對城市安全的影響,更加關注民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更加關注資源環境承載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面臨的約束條件,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生態環境是深圳競爭力關鍵因素
    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出臺了一系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舉措,走出了一條符合深圳發展實際、具有重要示範和借鑑意義的轉型發展之路、環境改善之路、生態治理之路,為建設「無廢城市」打下良好基礎。
  • 深圳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項目獲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
    原標題:深圳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項目獲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深圳特區報2019年6月15日訊 6月14日,首屆(2018-2019)「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選拔大會暨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舉行。
  •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2018年工作總結和2019年工作計劃
    創新編制國土空間規劃。順應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新形勢,探索重構國土空間規劃新體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新使命,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定位,優化城市結構布局,以生態理念、底線思維探索高品質空間治理新路徑。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龍田街道榮獲「深圳年度基層工作創新單位」「黨建+」激發基層治理...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史韜)12月15日,第三屆「圳能量」深圳網絡盛典(2020)隆重舉行,龍田街道喜獲「深圳年度基層工作創新單位」,是坪山區唯一獲此殊榮的街道。據悉,龍田街道堅持黨建引領,以服務「雙區」驅動和完善基層治理為主題,聚焦核心任務,全力推進疫情防控、社區治理改革和產業空間整備等重點工作,把「黨建+」貫穿於基層治理的各方面和城市發展的全過程。「黨建+社區治理」,築牢穩定發展根基
  • 名創優品搶佔中國市場 強勢入駐深圳連城新天地
    近日,名創優品深圳連城新天地店正式開門迎客,開業儀式上,主持人一聲:「名創優品深圳連城新天地店正式開業!」之後,聚集在新店門口的市民們就迫不及待地湧進這家新店裡。據了解,深圳福田區連城新天地這個商圈從來就不缺生活百貨店、零售店,然而,日本快時尚設計師品牌名創優品依然強勢入駐連城新天地一期,並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按照名創優品最近幾個月在中國各大地區的發展態勢,此番入駐,必將給福田區連城新天地帶來另一番盎然生機。名創優品不斷加快在全國各大市區,甚至是國外市場發展速度的同時,並沒有忘記深圳這個位列國內尖端科技前沿的城市。
  • 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上海探索城市空間高質量發展
    國家自然資源督察上海局副專員程正平表示,上海土地制度改革起步早,成效好,「多規合一」等改革探索走在全國前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房等探索屬全國首創。面對上海超大城市人地矛盾極其突出的現狀,要結合「上海2035」總體規劃實施,進一步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更大力度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 中小學科創教育的深圳探索 讓創新種子在深圳校園生根發芽
    科幻繪畫展示。深圳特區報記者 程海昆 攝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7日訊(深圳特區報訊 首席記者 姚卓文)日前,「深圳學生創客節(2020)暨第36屆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主場活動在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初中部成功舉辦。
  • 深圳龍崗投資潛力全國第二 產業和創新助力「雙核」龍崗走在前列
    建區27年來,全區GDP從1993年的5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686億元、增長89倍,人口從1993年的72萬到2019年實際管轄人口503萬、增長近6倍;身處深圳都市圈的幾何中心、深圳市委「東進戰略」的主戰場、廣東省委「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的重要前沿地帶和橋頭堡,山環水潤的生態本底和土地、產業空間較為充沛成為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的重要優勢。
  • ...社會治理格局的最新探索——深圳市2019年社會治理與發展報告發布
    報告建議,未來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制建設、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民生服務保障、法治社會建設、推動基層網格管理深度優化、鼓勵和規範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拓寬來深建設者參與社會治理、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推動社會治理數據互通共享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繼續不斷提高深圳市社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