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針對深圳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等諸多挑戰,他指出「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目標上,深圳要在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領域先行先試,「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直以來,深圳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也在強化生態的保護和利用,始終謀求用「好住」的城市來留住人,以建設一座生態宜居、令人嚮往的大美家園為目標。自綠道建設起,到南粵古驛道,再到碧道建設,深圳全域性生態公共產品營造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化不斷細分、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進入新時期,這些不同的城市公共產品,更需要在明確的共識指向下,各條塊形成合力,更精明地投入資源,以達到更具綜合效益的營造效果,這迫切需要我們的治理能力與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升級。中央要求「由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統一行使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溼地、水、海洋等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這意味著著我們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空間治理必須從「線性」思維轉變為「織物」思維,實現由單純的整合向系統「集成」的轉變。在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單樑副院長的帶領下,深規院宜居中心項目組歷時兩年,開展《「山海連城計劃」概念性城市設計》研究,用腳丈量了深圳的山川、河流、海岸和城市,創新思考供給服務於高品質生活的生態產品與城市治理能力升級以及生態空間治理模式創新,系統集成綠道、南粵古驛道、碧道等公共產品,提出「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讓城市與自然親密相伴,讓市民「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
山海連城空間布局規劃示意圖
● 規劃先行:擘畫生態與都市交織的空間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命題和「雙區建設」的時代使命,深圳在未來城市發展中以「全球標杆城市」為城市願景,通過挖掘自然生態基底,切實服務於新時期人民生活不斷升級的需求,通山、達海、貫城、串趣,實現「連生態、連生活、連生趣」的山海連城格局,助力建設更生態、更宜居、更美麗的深圳,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城市典範。
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依山傍海的深圳,一直將綠色可持續、宜居城市作為規劃建設主線。自1986版總規開始,便奠定了城市與自然相融合的組團式結構,2005年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守住了山海資源,也初步實現了生態與都市交織的空間格局。此後逐步發展成為多中心、組團式的生態型城市,形成獨具特色、山、海、城相依的城市格局。
雙區建設背景下,如何創造更美好宜居的深圳家園?深圳市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新視角,統籌藍綠與城市建設空間,開展空間資源的全要素設計,創造一種新型的山、海、城關係,深圳「山海連城計劃」應運而生。
梅林山觀景點
2017年,由深規院編制完成的《深圳總體城市設計和特色風貌保護策略研究》提出了深圳要建設「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園」。「山海連城計劃」是落實這個目標的具體措施之一,且已納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並將融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治理探索,「山海連城計劃」將成為統籌部門條塊、凝聚建設合力的共識性綱領。
● 保育生態本底 打造「一脊一帶十八廊」
城市與自然、人與萬物是生命共同體。「山海連城」計劃以融合為目標、連接為手段,整合「山海林田湖草溼」全要素自然資源,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搭建「一脊一帶十八廊」的生態空間結構,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
·連生態:以生態為本,復育完整、連貫的山海城生境系統。
·連生活:以人民為中心,營造親自然、無邊界的公共生活品質。
·連生趣:以體驗為重點,營造多維度體驗山海城大美的魅力骨架。
「一脊一帶十八廊」空間結構示意圖
「一脊一帶十八廊」魅力生態骨架,包含1條山脊翠脈、1條濱海藍帶、8條山廊、10條水廊,與百條城徑、千座公園,共同營造和美宜居的深圳家園。
● 一脊:一條山脊翠脈
「一脊」是橫貫深圳中部、連綿百公裡的綠色山脈,通過必要的生態廊橋,串聯自然保護地、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湖泊水庫等自然要素,成為容納近萬種野生動植物棲居的生態家園。
·百公裡自然山林
由西北到東南,串聯自然棲息地,匯聚亞熱帶特色的森林群落。
·質樸野趣的步道
尋找野生動植物的足跡,體驗寧靜和神秘的野生自然,是驢友和市民徒步的好去處。
·數十個全景看臺
在非生態核心保護區,設置多個飽覽深圳山海城全景的城市看臺,觀賞深圳的山海格局之美。
·愉悅的登山體驗
經過充分的生態影響評估,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考慮採用更加輕型便捷的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到達不同高度的眺望點。
● 一帶:濱海藍帶
由深圳河連接,從東到西串聯大亞灣、大鵬灣、深圳灣和前海灣以及珠江口,形成匯聚海灣、半島、溼地、沙灘的東西濱海藍帶,打造豐富多彩和極具活力的濱海生活帶。
·西部活力休閒海岸
與城市融合,形成連續的、功能多元的灣區活力海岸。
·東部生態休憩海岸
連綿山海畔,鑲嵌珍珠般的濱海小鎮,形成景色優美、充滿活力的自然休閒旅遊海岸。
·中部深港公共水岸
深圳河南北兩岸,匯聚深圳、香港差異化的城市與自然風光,營造親水公共生活。
前海新中心海岸
西湧海岸
● 八條「山廊」
八條「山廊」連通主脈之外的眾多獨立小山體,構建連通山脊與海岸帶的生態廊道。
·山-海-城變幻的景觀長廊
市民和遊客在同一條連續漫遊路徑上穿梭山-海-城,體驗變幻的風景,一時在山脊眺望山海城全景,一時在水畔觀賞摩天樓宇簇群和城市天際線,一時在海邊瞭望臺觀賞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溼地和鳥群。
·家門口大尺度自然休閒帶
城市中的多個山體公園相串連,成為市民能夠便利到達並能遊憩一整天的自然休閒項目。
竹子林山廊:「山-城-海」變化風景(規劃意向)
● 十條「水廊」
十條「水廊」依託山海間的自然河流,提供深入城市中心、串聯精彩文化活力體驗的廊道。
·沿河感受公共文化氛圍
城市文化「溯水而生」。在碧道基礎上,進一步延展和串接沿線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文物、當代文化建築等人文活力場所,融入城市記憶,展示和凝聚公共文化氛圍。
·集合創新工作和生活方式
以水為脈,整合周邊價值資源,連接公園、商圈、地標簇群、地鐵站等興趣點,營造創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大沙河山海連廊
「山海連城計劃」讓山海成為深圳美麗的生態底景,從最基本的保護,到可感知、可參與、可體驗,為藍綠空間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和趣味。真正實現「走得進山、親得近水、賞得了城」的親自然城市體驗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