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也成「腎虧一族」了!?
大多數人每天一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事尿尿,然後在尿尿之後開啟新的一天,可見尿尿一事何等重要!有的人在尿尿時發現 小便出來的尿液都呈現泡沫狀 ,於是不禁擔心自己是不是也成了「腎虧一族」。
泡沫尿是怎麼形成的?
尿中有泡泡 是主觀的感覺;就理論上來說,泡沬產生的多少和衝力大小有關。此外,泡沬產生的多寡又和濃度有關。濃渡越大,越容易產生泡沬,且泡泡存在越久,這和表面張力有關。
通常是因為尿液裡的有機溶質,最主要成分是尿素,改變了尿液的表面張力活性。當尿液的尿素濃度愈高,表面張力活性愈高時,產生的泡沫愈多。
可以理解的是,男生站著尿尿,會比女性容易有泡泡(因為衝力較大);舉例來說,當水龍頭打開時,若自來水衝力太強也會產生些微泡泡,更何況人體的尿液裡除了水之外,還含有其它高濃度鹽分或電解質等物質,因此小便起一點泡泡不足為奇。
這種情形最明顯、也最常出現在早晨第一泡尿。因為經過一整晚睡眠沒有喝水,尿液濃縮導致尿液濃度增加。
小便在什麼情況下會有泡沫?
吃大魚大肉
「小便有泡泡」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事實上,有泡泡不見得是件壞事,有時候就算仔細檢查確定有「蛋白尿」現象,也不見得是生病,很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吃了很多高蛋白的大魚大肉,如:牛排、海鮮、燒烤等,超過人體腎臟可以過濾的極限,蛋白質就跑進尿液裡。
激烈運動
前一天曾進行大量或激烈的運動,也可能造成「蛋白尿」。由於人類的肌肉組成以蛋白質為主,所以進行大量運動時,可能會形成蛋白尿的情況。此外,感冒或身體急性發炎,也都是尿蛋白增多的原因。
換句話說,只要飲食變得比較清淡,或是運動完後休息幾天,再重新檢查一次(快一點的方式是直接觀察小便的泡沫),若不再出現泡泡,應該就沒問題。
所以,小便有泡泡並不一定表示腎臟有問題。
如果有泡沫尿,如何分辨是否正常?
一般人不容易判斷。但大致上以肉眼觀察可區隔的是:若是蛋白尿,泡泡比較細且黏稠,不會馬上化開;若因溶質較多造成的泡泡比較大、較容易化開。若有疑問,建議最好至腎臟科門診諮詢,臨床檢驗只要檢查單次尿液的蛋白質與肌酸酐濃度的比值,就能分辨。
在真的有腎臟疾病的病患尿液中,可能因為有紅血球及白血球存在,或者有超過正常量的蛋白質和糖份,在排尿時就比較容易形成表面張力大的泡沫。如:
1、泌尿道感染時,尿中的白血球增加;
2、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尿中糖份增加;
3、腎功能有問題、發燒、運動、嚴重情緒變化(如大怒後)、氣候及冷熱變化(如冷水浴或泡澡後)、經期、分娩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而造成尿蛋白增加;
4、有膽道疾病或溶血性疾病時,尿中的膽紅素增加等等情況都有可能造成小便泡泡增加。
5、但要特別一提的是,在有些已經腎衰竭的病患,其小便並不一定會出現泡泡增加情形。
男人加油小結:
看完上述分析,大家難免會產生疑惑,小便有泡泡可能是正常也可能腎臟有問題,那我們要如何去區分呢?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做個尿液分析,看看尿液中是否含有過量的蛋白質、糖份、白血球、紅血球或其他物質。
小便起泡常見於有尿蛋白的病人,如果沒有,那可稍微放心,表示目前小便起泡的情形是正常的,除非泡泡愈來愈多,否則不需進一步處理。
如果尿液檢查有尿蛋白,腎臟可能出問題了;當發現尿有潛血或蛋白尿時首要考慮當時身體是否有上一段所提到的情形,如果有,可能要等到身體恢復正常後再檢查一次,看是否仍有尿潛血或尿蛋白。
臨床上也常見到高血壓控制不好或血糖偏高的病人,尿液檢查會出現微量尿潛血或尿蛋白,等到血壓或血糖控制穩定後,尿潛血或尿蛋白便會消失。
在臨床上,除了作尿液分析外,腎臟科醫師還會配合血中尿素氮和肌酸酐的值來綜合判斷病患是否有腎臟疾病。
所以,如果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尿液中泡泡增多,特別是很難消掉時,要引起重視了。最好前往醫院做個尿檢,求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