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 東籬
主播 | 沈小樹
「 這 是 好 書 共 讀 陪 你 共 讀 的 第 46 本 書 」
親愛的好書共讀欄目書友們。很高興遇見你。
昨天的共讀裡,我們閱讀了本書的第一章,進入21世紀,當人類戰勝了饑荒、瘟疫和戰爭,接下來的新議題很可能就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
下面開始今天的共讀:第2章 人類世
本次推薦閱讀時間為20分鐘左右,覆蓋原書的第65頁到第90頁。
點擊音頻,邊聽邊看咯~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早已經化身為神。我們的電視、書籍、幻想、噩夢裡仍然有各種野生動物,但地球上的辛巴、大灰狼和謝利·可汗正在絕跡。現在世界上生活的主要是人類和他們的家畜。
科學家將地球的歷史分為不同的「世」,例如更新世、上新世和中新世。按正式說法,我們現在處於全新世。但更好的說法可能是把過去這7萬年稱為「人類世」,也就是人類的時代。原因就在於,在這幾萬年來,人類已經成為全球生態變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現象。自從生命在大約40億年前出現後,從來沒有任何單一物種能夠獨自改變全球生態。
有些人擔心,我們今天仍然可能因為大規模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而有滅絕的危險,好萊塢電影靠著這樣的憂慮就賺了數十億美元,但實際上這樣的風險小之又小。生物大滅絕大約好幾百萬年才會有一次。確實,在未來1億年間可能會有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大概不是下周二這種時間。與其害怕小行星,還不如害怕人類自己。
原因就在於,智人改寫了遊戲規則。單單這個猿類物種,就在過去7萬年間讓全球生態系統起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足以與冰河時期和板塊運動相提並論。不過短短一世紀,人類造成的影響可能已經超越6500萬年前那顆滅絕恐龍的小行星。
這幾十億年來,不管是小小的病毒還是巨大的恐龍,都依循著不變的自然選擇原則而進化。此外,不論生物進化出怎樣奇特而怪異的外形,都不會超出有機領域;不管是仙人掌還是鯨,一定都是由有機化合物組成的。然而,現在人類正準備用智能設計取代自然選擇,將生命形式從有機領域延伸到無機領域。
人類開始農耕畜牧之後,導致新一波的生物大滅絕,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出另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今天有超過90%的大型動物都被馴化成為家畜。
對於被馴化的物種來說,物種整體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功,但物種個體卻遭到前所未有的苦難。
乍看之下,可能家畜的生活要比它們的野生表親和祖先好得多。野豬要整天覓食、尋水、找遮風避雨的地方,而且還會不斷受到獅子、寄生蟲和洪水的威脅。相較之下,家豬有人類照顧,有的吃、有的喝、有的住,病了有人醫,也有人保護它們免受獵食者及天災威脅。確實,大多數家豬遲早都會進屠宰場,但這樣真的就能說它們的命運比野豬差嗎?難道被獅子吃就比被人吃好嗎?還是說鱷魚的牙齒不會比電動屠宰刀具更致命?
要說家畜命運特別悲慘,重點不在於它們死的方式,而是它們活的方式。
人類用各種方式給家畜帶來無盡苦難,但同時又能確保家畜永續生存繁衍。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家畜仍然保留著野生動物的種種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這對人類的農場來說毫無意義。農民常常無視這些需求,而且不會因此在經濟上付出任何代價。動物被鎖在狹小的籠子裡,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離,而且被有選擇地養出畸形。這些動物飽受痛苦,但仍然繼續生存繁衍。
這種做法豈不是違反了自然選擇最基本的原則?進化論認為,所有本能、衝動、情感的進化都只有一個目的:生存和繁衍。如果是這樣,看到家畜這樣生生不息,豈不是證明所有需求都得到了滿足?豬真的有生存和繁衍之外的「需求」嗎?
農業革命讓人類有了確保家畜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卻忽視了家畜的主觀需求。
事實上,要說豬也有情感,並不是賦予它們「人性」,而是賦予其「哺乳動物性」。因為情感不是人類獨有的特質,而是所有哺乳動物(同時包括所有鳥類,可能包括某些爬行動物,甚至還包括魚類)所共有的。所有哺乳動物都進化出了情感能力和需求,而僅是從豬屬於哺乳動物這一點,就能肯定它們也有情感。
生命科學家近幾十年間已經證實,情感並不是只能用來寫詩譜曲的神秘精神現象,而是對所有哺乳動物生存和繁衍至為關鍵的生物算法。
這是什麼意思呢?請讓我們從究竟什麼叫「算法」開始解釋。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僅因為這個關鍵概念將在後文許多章節再三出現,也是因為21世紀將是由算法主導的世紀。現在,算法已經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如果想了解我們的未來及我們的生活,就必須盡一切努力了解什麼是算法,以及算法與情感有什麼關係。
算法指的是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所以,算法並不是單指某次計算,而是計算時採用的方法。
例如蔬菜湯的算法,大概會是這樣:
1.在鍋中熱油。
2.將洋蔥切成碎末。
3.把洋蔥末炒至金黃色。
4.把馬鈴薯切塊,加入鍋中。
5.將圓白菜切絲,加入鍋中。
諸如此類。你可以嘗試著不斷重複這種算法,每次用稍微不同的蔬菜,就會得到稍微不同的湯。然而,算法本身並沒有改變。
光有食譜,還煮不出湯來,還得有人來讀這份食譜,並依步驟行事才行。但還有一種方法,是製造出內含這種算法而且可以自動照做的機器。
有位男士走向機器,投入硬幣,按下了「茶」「一匙糖」和「牛奶」,機器就會依據一系列明確的步驟開始行動。先是把一個茶包丟入杯中,倒入沸水,再加上一匙糖和牛奶,然後叮的一聲,一杯西式好茶就這樣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一種算法。
「人類」這套算法製造出的不是茶,而是自己的副本。
控制自助飲料機的算法,是通過機械齒輪和電路來運作的。控制人類的算法,則是通過感覺、情感和思想來運作的。
人類有99%的決定,包括關於配偶、事業和住處的重要抉擇,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算法來處理,我們把這些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欲望。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人雖然給小豬、小牛和兒童提供了物質需求,卻往往忽略它們的情感需求。於是,無論是畜牧業還是奶品業,都是以打破哺乳動物最根本的情感聯結為基礎的。
我們常常認為有神論的宗教只是賦予諸神以神格,卻忘記宗教把人類也神格化了。在這之前,智人一直只是成千上萬名演員當中的一員。但在新的有神論戲劇之中,智人卻成了中心角色,整個宇宙圍繞著他轉。
而同時,諸神則要扮演兩個相關的角色。首先,諸神要解釋智人到底有什麼特別,憑什麼要讓人類佔主導地位,剝削其他一切生物。其次,神要負責在人類和生態系統之間進行調解。
諸神承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蟲病不興,而人類也要提供一些回報。這就是農業交易的本質。這筆交易對人和神都好,卻犧牲了生態系統的其他成員。
所有農業宗教(也包括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一套說辭,認為人類就是高出一等,剝削利用動物實屬正當(就算不是殺生取肉,至少也是獲取其乳汁,或是利用其勞力)。這些宗教都聲稱有一種自然的階層結構,賦予人類控制和使用其他動物的權力,唯一的條件就是人類要遵守一定限制。
因此,人類就這樣自己談成了一場「農業交易」。根據這項交易,某種宇宙力量給了人類控制其他動物的權力,條件是人類要對神、自然以及動物本身履行某些義務。
於是,農業革命既是經濟上的革命,也成了宗教上的革命。新的經濟關係興起,新的宗教信念也同時產生,而為殘酷剝削利用動物找到了藉口。
這樣,就把動物從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為不過是人類的資產,但這種過程並非僅限於牛和雞,大多數農業社會也開始把不同等級的人視為資產。
現代科學和工業的興起,帶來了人與動物關係的第二次革命。在農業革命中,人類已經刪去了動植物的臺詞,讓泛靈論的這齣大戲只剩下人類與神之間的對話。而到了科學革命,連諸神的臺詞也被刪去。現在,整個世界已經成了獨角戲。
遠古的獵人到草原上狩獵,會要求野牛的協助,而野牛也有求於獵人。遠古的農民希望奶牛產出更多奶,會祈求神的協助,而神也會向農民開出條件。但在雀巢公司的研發部門,穿著白色實驗室制服的研發人員想提升奶牛的產奶量,他們的做法是研究遺傳基因,而基因不會向他們要求任何回報。
農業革命促成了有神論宗教,而科技革命則催生了人文主義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論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義者則是崇拜人。
一旦現代科學揭開流行病、病原體和抗生素的秘密,工業化的雞舍、牛欄、豬圈也就成為可能。靠著疫苗、藥物、激素、殺蟲劑、中央空調系統、自動餵食裝置,現在我們能把成千上萬的豬、牛、雞塞進整齊劃一的狹小籠子裡,用前所未有的效率生產豬肉、牛奶和雞蛋。
而近年來,隨著人類開始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這樣的做法開始招致越來越多的批評。忽然之間,我們對於所謂低等生物的命運有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或許也是因為自己快要變成低等生物了?如果電腦程式擁有了超乎人類的智慧、前所未有的能力,我們會不會認為這些程序比人類更重要?舉例來說,人工智慧會不會利用人類,甚至為了它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而殺死人類?
下一章將討論智人的本質和能力,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我們與其他動物的關係,另一方面也要看看人類可能的未來,以及人類與超人類可能有怎樣的關係。
(編輯:小書)
書友們記得籤到打卡哦
堅持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今天你讀書了嗎?
今天閱讀後你收穫了什麼?
又想要有怎樣的進步?
建議將自己的閱讀心得分享至下方【隨筆區】
想要提高看書效率?
加入我們,成為好書共讀進階成員。
每周分享一份思考後寫下的200字讀書筆記
堅持必有進步,期待遇見更好的你。
The more you read, the more chance
< END >
| 發送「書單」 ,你喜歡的各類書都在這裡 |
| 發送「共讀」 ,千萬書友等你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