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育兒:媽媽缺一不可,爸爸形同虛設,這局面怎麼解

2020-08-27 愈見心理研習社

首發:愈見心理研習社(ID:second_wishes)

作者:小愈


昨天和同事聊天,她提出一個問題。


你們說,為什麼大家都說媽寶男,但卻很少有「父寶男」?


正當我們覺得她的腦洞開的不是一般大的時候,王姐輕飄飄的甩下一句:


因為在中國,爸爸形同虛設。


我們還沒緩過來,王姐就走了。


當然,母親天然跟孩子更加親密,這是原因之一。

但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很多人的童年,只有母親,沒有父親。


想想也是,大家喊爸爸大概只有一種情況:


爸,我媽呢?


除此之外,那些老父親還有哪些驚人表現呢?

1


家庭事業無法協調

海還害嗨 32歲 北京


喪偶式育兒,已成我的日常。

我陪孩子玩的時候,他爸在打遊戲;


我哄孩子睡的時候,他爸在刷微博;


我一想休息,讓爸爸看護一會兒孩子,他就會說:我要工作!


我就不明白了,他有那麼忙嗎?


都需要工作,怎麼就他累?


對,我承認,有那麼一部分男人,確實是事業家庭兩難全。

一種是事業極其成功的男人,另一種是處於極度貧困家庭的男人。


可是,這兩種男人又能佔比多少呢?

微乎其微。


大多數人不過是為自己偷懶和不操心找個藉口罷了,還是那麼蹩腳。


所以,工作忙只是藉口,缺乏育兒責任意識,才是真相。

在他們的認知裡,育兒是女人的義務。

男人只要給點錢就好了。


唉,不說了,一說一肚子火。

2


父愛如山,如山


王婆小阿姨 26歲 上海


我跟先生都不是上海人,但目前居住在上海。


生孩子之前,兩邊父母商量輪流來照顧。


孩子出生後,發現老人住不慣,水土不服,身體不舒服。


於是變成一邊照顧大的,一邊看護小的,那陣子特別疲憊。


很多次夜裡,寶寶半夜哭醒,抱起來發現是餓了,叫先生去衝奶。


第一遍,沒有應答,第二遍,「嗯」,第三遍,還是不動……


算了,自己去吧。



衝好奶發現稍微有點燙,叫先生晾一下。

他躺在床上接過奶瓶,慢悠悠地起身放下奶瓶,轉身去了衛生間。


寶寶在這頭兒越哭越兇,他那邊繼續墨跡。


我乾脆一手抱著寶寶,一手拿著奶瓶,自己去了廚房。


給孩子餵完奶了,他才慢悠悠從廁所出來,躺床上繼續睡。


我當時特別生氣,一腳把他踹醒了,他居然還很生氣,衝我嚷嚷,還用手推我。


大半夜的,我倆吵了一架。


當時我只想到了:離婚。


當然,最後也沒離成。


寶寶那麼小,我實在不忍心。


可是每次遇到這種事,我都會生氣,然後兩個人吵架。


現在不吵了,因為麻木了。

3


耐心一小步 和諧一大步


小丸子 32歲 杭州


我的同事朋友在一塊經常會吐槽老公,吐槽起來一個比一個起勁,一個比一個好笑。


我原來真的很嫌自己的先生,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我覺得他永遠都在拖後腿。


讓他抱孩子,我都替孩子難受;


讓他衝奶,第一句話永遠都是衝多少;


讓他給孩子拿換洗衣服,一直問在哪裡……


可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


「媽媽嘗試和爸爸好好溝通,多多鼓勵,有些耐心。」


看完後幡然醒悟,開始試著理解和慢慢教他怎麼帶孩子。



餵奶舀多少奶粉,衝多少毫升的水。


抱孩子該怎麼抱,吃撐了怎麼拍嗝。


換尿布多久一換,晚上尿布怎麼選。


我有了耐心之後,發現孩子他爸反而學得快。


現在他看孩子比我還勤快,我也比之前要放心了。


4


改變,從溝通開始

何潔說,在一個節目中吐槽說:

他還是該幹嘛幹嘛,把自己時間排得滿滿的。

他就不會因為孩子,作為一點點改變。

其實,何潔的不爽,也是中國多數媽媽的不爽。

2017年,平安人壽發布了中國首份《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

針對2000個家庭進行調研統計。

其中一條數據是,超過55.8%的家庭裡,日常陪伴孩子都是母親,父親處於缺位狀態。

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以為意。



爸爸參與帶娃不僅能減輕媽媽的負擔,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父親作為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權威形象,小到生活習慣,大到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


從小和爸爸關係親密的孩子,性格會更包容、更堅定。


因此,我們都希望寶爸能夠積極地加入到帶娃的隊伍中。


當然,初次為人父母,我們都會有按捺不住發火、虧欠孩子的時刻,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傷害。


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以往的親密陪伴就是一個儲愛槽,儲愛槽滿溢的孩子,偶爾受到傷害也能自愈。


儲愛槽枯竭的孩子,再受到傷害就會崩潰。


一些性格極端、敏感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被親密陪伴,沒有被好好愛過。


對父母來說,陪伴並不是單向的給予,更不是被掏空。


高質量的陪伴是雙向的,在陪伴中,你給予了寶寶愛,寶寶也用他的方式給予你成長和驚喜。


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希望媽媽們對爸爸更多理解,爸爸們也要肩負更多責任。


埋怨少了,體諒多了,心情愉悅了,家庭才能和諧幸福。

相關焦點

  • 喪偶式育兒和詐屍式育兒,媽媽的煩惱,爸爸的困境
    也許這只是一個極端現象,畢竟越來越多的奶爸也加入了照顧孩子的行列中來,但實際情況往往一言難盡。這種現象的名字叫喪偶式育兒。所謂喪偶式育兒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支持,比如早出晚歸、孩子事情都不管、與孩子互動很少甚至無語言交流等情況。
  • 隱形爸爸、單親式育兒、詐屍式育兒、爸爸去哪裡——爸爸的錯?
    家人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從"隱形爸爸"到"喪偶式育兒",家人陪伴孩子一直都是親子教育中很受矚目的話題。 曾經有一個媽媽陪著上高中的兒子去醫院看病,訴說孩子生病後,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顧。還有很多對爸爸的其他指控,但所有的指控,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爸爸去哪兒了?這或許就是很多家庭育兒的真實情況:媽媽們全身心陪伴孩子,付出很多時段和精力。
  • 「我的老公是個隱形人」——那些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
    什麼叫做「喪偶式育兒?」喪偶式育兒指的是長期在家庭分工中不存在的一方,在中國普遍是爸爸們。爸爸們或多或少忙於工作而長期的不在家導致家庭角色中只有媽媽的存在,活生生新娘熬成了老娘。很多的媽媽,都對自己的丈夫有很多的怨言,埋怨他們不幫助她看孩子。為什麼會有喪偶式育兒的情況出現?社會快節奏,生存壓力太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重複繁雜的工作被替代。現在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25歲左右的年輕父母,本來就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然後自己又生了寶寶。
  • 「喪偶式育兒」,僅僅是爸爸們的錯嗎?
    ,說到家庭教育,好像只有討伐爸爸這一種論調,但是爸爸們真的沒救了嗎?但是一味的批評,或者說一直強調「喪偶式育兒」,除了打消爸爸們的積極性、否認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外,並不會帶來更多的積極變化,反而可能會讓爸爸們破罐子破摔,甚至以此為藉口:反正都喪偶了,所幸死透一點,不然還說我詐屍。所以,「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這些詞看似對爸爸缺席育兒這件事很有殺傷力,但對於媽媽或者說對於整個家庭來說,情緒是發洩了,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
  • 二胎媽媽帶娃崩潰,老公神回復辛苦了,「喪偶式」育兒該怎麼破?
    事實上,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甚至有了自己的專屬名詞——「喪偶式」帶娃。網友戲稱,當下青年女性四大不幸為: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很多爸爸即便有了孩子,也依舊是「甩手掌柜」,將媽媽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 吐槽爸爸「喪偶式育兒」?了解這幾點,輕鬆帶娃沒壓力
    今天來給大家聊一聊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詞,「喪偶式育兒」。什麼是「喪偶式育兒」,前兩年流行一個詞:假性單親媽媽,說的就是父親在孩子養育中的角色缺失。這不,最近流行的詞叫做:喪偶式育兒,細品其中透露著一絲絲寒意……透著孤獨、無奈、焦慮還有怨恨的「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兒看著很扎心。
  • 如何讓「隱形爸爸」顯形,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告別「喪偶式育兒」
    近年來,「隱形爸爸」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喪偶式育兒」越來越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調查,中國有八成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1小時,而每天陪伴孩子達到3小時的父親不足一成。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告別「喪偶式育兒」嗎?「喪偶式育兒」現象的產生原因我們看到周圍的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父親角色缺失,爸爸家庭教育參與程度不夠的現象。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弄明白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後才有可能針對原因,真正能找出一些很好的辦法或者切入點,改變這一現狀。第一個原因,是傳統觀念和社會習俗根深蒂固的影響。
  • 「喪偶式」育兒摧毀家庭!育兒假來了!德國專家:爸爸要愛上帶娃
    ,同時,也能讓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在中國當前的親子教育中,對媽媽來說,育兒假可以說是很及時。儘管從去年開始,中國提及這一假期,很多人也開始接觸了育兒假,但在世界範圍內來講,這一假期在一些國家是很普遍的。
  • 「喪偶式育兒」你經歷了麼?
    等孩子上了小學,需要輔導孩子的作業,基本上都是媽媽的工作,爸爸就在一旁不緊不慢的看手機玩電腦。媽媽兼顧著孩子和家庭,慢慢的爸爸突然感覺像是變成了局外人,孩子的事情很少管,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喪偶式育兒」吧!
  • 每位"喪偶式育兒"的媽媽背後,都有一位"失語"的爸爸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這個角色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教養孩子的責任全壓在媽媽身上,媽媽們的抱怨不無道理。媽媽們有個疑問,為什麼孩子不願意找爸爸?其實很簡單,爸爸在家庭裡的角色形象缺失,讓孩子更依賴媽媽。
  • 中國「騙局式」育兒:「考了100分,爸爸帶你去...!」
    中國式父母的愛總喜歡把欺騙包裝成愛,最後謊言變成了敷衍教育的方式。在某綜藝裡,張歆藝說自己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她上中學時還在穿爸爸的鞋,沒有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02中國式父母在中國式的「騙局育兒」裡的孩子只能在「愛」裡掙扎。
  • 糊塗的爸爸,崩潰的媽媽,喪偶式育兒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其中一位爸爸從來沒有接送過孩子,由於媽媽臨時有事,開學時只能由爸爸接送。這位爸爸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因為是小升初,所以雖然是同一所學校,但校區不同。兜兜轉轉,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找到了初中部。家長在填表格時,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幾歲了,可是孩子已經進了教室,最後只得求助孩子的媽媽。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的陪伴,別讓妻子「喪偶式育兒」,做個好父親
    一個能夠給予孩子溫馨家庭的環境,缺少不了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溫柔如水、善解人意的媽媽,另一個就是慈愛且不失威嚴的爸爸。只有父母雙方共同合作育兒,才能夠給孩子創造出更為優越的成長環境。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我們都應該肩負起身上的育兒責任,為了為孩子一個更好的明天,努力做到最好。但是,在如今這個社會中,有一些爸爸沒有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育兒責任,反而將育兒的重擔推到媽媽的身上。
  • 媽媽為孩子與人大打出手,爸爸反而抱怨媽媽,育兒家庭要警惕這點
    這是一個有趣而普遍的現象。三十而已裡顧家,為了孩子上學給富太太提鞋,自己赤腳走樓梯,她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當時這句話爆紅,因為大家都很認同,顧家為了孩子的那個拼勁。可是我想問,爸爸呢?>喪偶式育兒,帶給我們的家庭很多的問題。
  • 育兒領域有很多媽媽,難道爸爸就不能育兒了麼?爸爸如何育兒?
    育兒領域裡確實是媽媽佔大多數,但這並不代表爸爸不能育兒,相反爸爸的角色無可替代,也不能缺失。媽媽們一般心思比較細膩,但是也容易過度保護孩子,爸爸則會讓孩子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勇氣。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人會覺得只有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比較「娘」,而只有爸爸帶出來的孩子則比較「野」。因為爸爸和媽媽的行為處事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從不同的角色身上可以學到不同的技能,進而使自己的性格發育更加均衡,完善。
  • 何潔自曝喪偶式育兒,渣父比渣男更可怕
    其實,何潔的不爽,也是中國多數媽媽的不爽。 2017年,平安人壽發布了中國首份《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針對2000個家庭進行調研統計。 其中一條數據是,超過55.8%的家庭裡,日常陪伴孩子都是母親。父親處於缺位狀態。
  •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別讓「喪偶式育兒」成為家庭常態
    因為這件事情,夫妻倆又爆發了爭吵,女兒的生日也沒有過成。這樣的日子,讓王女士經常在夜裡深思,這樣的「喪偶式育兒」,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02為什麼會出現「喪偶式育兒」的現象呢?但是從懷孕開始,女性的態度慢慢會發生轉變,努力為成名一名好媽媽做準備。但是對於男性來說,從丈夫變成爸爸,這個角色的轉,他們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導致他們在育兒這一方面缺乏責任心,將大部分育兒的重任都轉嫁到了孩子媽媽的身上。·「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由於我國是從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慢慢轉變成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而這轉變的時間不過短短一百多年。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深以為然。 有沒有發現,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數都存在這種通病: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 「喪偶式育兒」引發熱議 「爸爸」去哪了?
    最近在朋友圈中看到個有意思、有觀點的信息還順便學了個新詞「喪偶式育兒"這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簡單的說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親)的缺失。(一個媽媽的發聲)↓↓↓中國大部分家庭情形是這樣,女人在家相夫教子,男人在外「拼搏努力」,而且很多婆婆自己就會說「帶孩子是女人的事,家務事是女人的事。」護著自己的兒子,不讓他們去做。這是一個思想禁錮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