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愈見心理研習社(ID:second_wishes)
作者:小愈
昨天和同事聊天,她提出一個問題。
你們說,為什麼大家都說媽寶男,但卻很少有「父寶男」?
正當我們覺得她的腦洞開的不是一般大的時候,王姐輕飄飄的甩下一句:
因為在中國,爸爸形同虛設。
我們還沒緩過來,王姐就走了。
當然,母親天然跟孩子更加親密,這是原因之一。
但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很多人的童年,只有母親,沒有父親。
想想也是,大家喊爸爸大概只有一種情況:
爸,我媽呢?
除此之外,那些老父親還有哪些驚人表現呢?
1
家庭事業無法協調
海還害嗨 32歲 北京
喪偶式育兒,已成我的日常。
我陪孩子玩的時候,他爸在打遊戲;
我哄孩子睡的時候,他爸在刷微博;
我一想休息,讓爸爸看護一會兒孩子,他就會說:我要工作!
我就不明白了,他有那麼忙嗎?
都需要工作,怎麼就他累?
對,我承認,有那麼一部分男人,確實是事業家庭兩難全。
一種是事業極其成功的男人,另一種是處於極度貧困家庭的男人。
可是,這兩種男人又能佔比多少呢?
微乎其微。
大多數人不過是為自己偷懶和不操心找個藉口罷了,還是那麼蹩腳。
所以,工作忙只是藉口,缺乏育兒責任意識,才是真相。
在他們的認知裡,育兒是女人的義務。
男人只要給點錢就好了。
唉,不說了,一說一肚子火。
2
父愛如山,如山
王婆小阿姨 26歲 上海
我跟先生都不是上海人,但目前居住在上海。
生孩子之前,兩邊父母商量輪流來照顧。
孩子出生後,發現老人住不慣,水土不服,身體不舒服。
於是變成一邊照顧大的,一邊看護小的,那陣子特別疲憊。
很多次夜裡,寶寶半夜哭醒,抱起來發現是餓了,叫先生去衝奶。
第一遍,沒有應答,第二遍,「嗯」,第三遍,還是不動……
算了,自己去吧。
衝好奶發現稍微有點燙,叫先生晾一下。
他躺在床上接過奶瓶,慢悠悠地起身放下奶瓶,轉身去了衛生間。
寶寶在這頭兒越哭越兇,他那邊繼續墨跡。
我乾脆一手抱著寶寶,一手拿著奶瓶,自己去了廚房。
給孩子餵完奶了,他才慢悠悠從廁所出來,躺床上繼續睡。
我當時特別生氣,一腳把他踹醒了,他居然還很生氣,衝我嚷嚷,還用手推我。
大半夜的,我倆吵了一架。
當時我只想到了:離婚。
當然,最後也沒離成。
寶寶那麼小,我實在不忍心。
可是每次遇到這種事,我都會生氣,然後兩個人吵架。
現在不吵了,因為麻木了。
3
耐心一小步 和諧一大步
小丸子 32歲 杭州
我的同事朋友在一塊經常會吐槽老公,吐槽起來一個比一個起勁,一個比一個好笑。
我原來真的很嫌自己的先生,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我覺得他永遠都在拖後腿。
讓他抱孩子,我都替孩子難受;
讓他衝奶,第一句話永遠都是衝多少;
讓他給孩子拿換洗衣服,一直問在哪裡……
可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
「媽媽嘗試和爸爸好好溝通,多多鼓勵,有些耐心。」
看完後幡然醒悟,開始試著理解和慢慢教他怎麼帶孩子。
餵奶舀多少奶粉,衝多少毫升的水。
抱孩子該怎麼抱,吃撐了怎麼拍嗝。
換尿布多久一換,晚上尿布怎麼選。
我有了耐心之後,發現孩子他爸反而學得快。
現在他看孩子比我還勤快,我也比之前要放心了。
4
改變,從溝通開始
何潔說,在一個節目中吐槽說:
他還是該幹嘛幹嘛,把自己時間排得滿滿的。
他就不會因為孩子,作為一點點改變。
其實,何潔的不爽,也是中國多數媽媽的不爽。
2017年,平安人壽發布了中國首份《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
針對2000個家庭進行調研統計。
其中一條數據是,超過55.8%的家庭裡,日常陪伴孩子都是母親,父親處於缺位狀態。
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以為意。
爸爸參與帶娃不僅能減輕媽媽的負擔,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父親作為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權威形象,小到生活習慣,大到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
從小和爸爸關係親密的孩子,性格會更包容、更堅定。
因此,我們都希望寶爸能夠積極地加入到帶娃的隊伍中。
當然,初次為人父母,我們都會有按捺不住發火、虧欠孩子的時刻,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傷害。
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以往的親密陪伴就是一個儲愛槽,儲愛槽滿溢的孩子,偶爾受到傷害也能自愈。
儲愛槽枯竭的孩子,再受到傷害就會崩潰。
一些性格極端、敏感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被親密陪伴,沒有被好好愛過。
對父母來說,陪伴並不是單向的給予,更不是被掏空。
高質量的陪伴是雙向的,在陪伴中,你給予了寶寶愛,寶寶也用他的方式給予你成長和驚喜。
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希望媽媽們對爸爸更多理解,爸爸們也要肩負更多責任。
埋怨少了,體諒多了,心情愉悅了,家庭才能和諧幸福。